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由于曲流河横向摆动大,使河道沉积在空间上错列叠置,沉积体系内没有等时面和稳定的标准层,给砂体追踪造成很大困难。采用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提高了点坝砂体的分辨率。在建立岩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基础上,充分利用岩心的直观性、测井纵向分辨率高和地震横向连续性好的特点,提高了纵向上不同期次河道单元的划分和横向对比的准确性。把砂体厚度等值线、测井相和地震波阻抗沿层切片叠置,准确识别出了废弃河道、点坝、泛滥平原和决口扇。根据国内外现代曲流河和露头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点坝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点坝侧积体、侧积面和侧积层的确定方法与内部构型的研究方法,为建立准确的地质模型提供了可靠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2.
焉耆盆地宝北区块三工河组沉积微相与产能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宝浪油田宝 北区块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浅水缓坡型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决口水道(扇)、 漫岸溢流沉积、滨湖沼泽沉积五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占研究区储集层的90%以上,根据砂体的岩石相组合、冲刷程度、水流能量大小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充填河道、废弃河道、进积河道,储集层物性以废弃河道为最好,单井油气产能亦最高,充填河道次之,进积河道和决口水道(扇)则相对较差。油气产能受储集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微相位置、微相展布控制。  相似文献   

3.
盒8上亚段是苏里格气田主要的储集层之一,基于露头、岩心、密井网资料,运用切叠河道砂体垂向可分性识别方法、复合河道平面组合方法,对苏东27-36密井网区盒8上亚段复合河道砂体进行精细解剖与划分,共识别了11条中型、7条小型分流河道;在合理划分河道砂体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为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天然堤、溢岸砂、决口扇、河道间泥;盒8上亚段为一水进过程,河流类型由辫状河转化为曲流河,砂体较发育。  相似文献   

4.
曲流河储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微相级别,叠置点坝的划分对比研究还稍显薄弱。研究利用"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河道砂体顶面高程差、出现不连续河间砂体、过井地震剖面的波形差异、平面上的砂体厚度差异等四个方面,有效地在复合河道中划分出单一河道。通过对砂体垂向沉积层序、砂体厚度分布及废弃河道位置的分析可以识别出点坝沉积;利用"砂顶泥岩厚度法"可以快速识别地下废弃河道,确定点坝沉积的边界;根据Leeder计算河流满岸宽度经验公式及点坝长度与河流满岸宽度的相关公式可以确定点坝沉积的规模。  相似文献   

5.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亚段2+3油组储层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濮城油田东区开发层系主力油层为沙二上亚段2+3油组。储层沉积特征显示,2油组的1~10小层和3油组的1~4小层为曲流河沉积。3油组的5~8小层为辫状河沉积,9~11小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成因环境分析表明,曲流河砂体由点砂坝、废弃河道砂体、冲积扇和天然堤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相互叠置和交错形成。辫状河砂体有河道砂、心滩坝、河漫滩、三角洲前缘砂体有河口坝、远砂坝、滑塌水道沉积及前源席状砂。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利用岩心、测录井、地震及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识别了断陷盆地陡坡带扇三角洲-滩坝体系的沉积特征,探讨了砂体展布的控制因素,最后建立了留西地区沙三上亚段砂体的叠置模式。研究表明:①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和滩坝砂体为研究区主要的砂体类型。②顺物源方向,受地形变缓影响,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宽度与深度逐渐减小;高频(四级)湖平面的变化控制了扇三角洲-滩坝体系的进积与退积,更高频次(五级-六级)湖平面的变化控制了层序内部砂体的叠置样式与展布规律。③研究区不同类型的砂体垂向叠置模式主要有4种,分别为深切河道叠置、坝上河叠置、孤立河道叠置及河口砂坝-滩坝复合叠置。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下段Ⅰ油组3小层(Nm 下Ⅰ3小层)为多期叠置而成的河道砂体,精细解剖砂体的叠置特征是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该小层多期河道沉积期次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同一期次砂体沉积微相特征、不同期次砂体之间的夹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小层河道砂体可划分为切叠河道型、叠置河道型、单一河道型3种主要叠置类型。由实验井组示踪剂追踪结果可知,不同期次砂体之间的水驱前缘推进速度低于同一期次砂体的推进速度,而同期次砂体之间的水驱前缘推进速度也存在差异。示踪剂跟踪实验证实,对于多期河道叠置砂体而言,叠置类型、单一砂体微相特征及夹层分布共同影响了开发效果。当注采层位分布于不同期次砂体时,其连通关系首先取决于砂体的叠置类型及夹层分布;而当注采层位分布于相同期次砂体时,其连通关系主要取决于沉积微相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信江府前村周边发育多个典型的决口扇。决口扇沉积厚度0.3~2m,剖面呈反粒序,可分为内扇和外扇;内扇进一步分为水道和水道间滩2个沉积单元。决口扇演化包括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1早期,主河道决口形成单体扇,决口扇表面的水道短而浅,位置不稳定,沉积剖面具有多种形态;2中期,决口扇进积呈树枝状,水道深而长,成为决口扇的骨架,沉积剖面表现为多个单体扇叠置形成的反粒序;3晚期,大部分单体扇废弃成为泛滥平原,少数水道继续下切并延伸,水道两侧形成天然堤,水道内发育边滩等沉积单元,水道进入河漫湖泊可形成决口三角洲。卫星照片表明,决口扇早期生长快,中、晚期生长慢。水道-主河道距离、河道宽度是控制水道分汊角度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沉积规模、沉积物特征、测井曲线的幅度变化、旋回变化、砂体平面形态、剖面形态、与河道共生关系等特征识别古代决口扇。  相似文献   

9.
下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盒8下段)是苏里格地区主要的含气层段之一。为了认识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辫状河砂体发育特征及有效砂体叠合模式,厘清剩余油气制约因素,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露头、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密井网区,开展了地下高能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界面约束条件下的河道发育模式及砂体分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盒8下段发育高能水动力为主的辫状河沉积,沉积微相包括辫状河心滩、辫状河道,少量决口扇、泛滥平原。辫流河道砂体以水平叠置型为主,河道迁移频繁,砂体垂向上相互切叠、平面上大面积连片、非均质性强。基准面升降控制河道沉积,进而控制砂体发育模式和有利储层。研究区主要砂体叠置模式可归纳为独立式、接触式、切叠式和多期切叠式。低可容纳空间砂体形态主要是切叠式和多期切叠式,砂体连通性好,河漫细粒沉积不发育。高可容纳空间的细粒沉积明显增多,砂体以接触式和孤立式分布为主,砂体连通性变差。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中—下部,高能水动力环境下形成的叠置型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空间,主要位于5级界面上部;较低能水动力环境下形成的细粒沉积构成了主要的隔夹层,影响油气渗流。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单井岩性分析、测井特征对比,粒度分选特征分析,典型相标志识别等手段,结合前人研究,确定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下白垩统兴安岭组Ⅰ、Ⅱ油组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有利于储层砂体发育的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浊积砂等。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力储层砂体发育相。Ⅰ、Ⅱ油组存在3种砂体沉积样式,分别为"孤立型""接触型"和"叠置型"。"孤立型"沉积样式主要发育在物源供给不足,但沉积空间充足的B28井区,具有扇体朵叶分散,河道砂体独立的特征;"接触型"沉积样式主要发育在物源供给充足且沉积空间充足的B14井区,具有朵叶侧向接触,河道砂体侧向相切的特征;"叠置型"沉积样式主要发育在物源供给充足且"窄而深"的B16井区,具有多期发育的扇体朵叶垂向叠置,侧向加积,河道砂体上下叠置,侧向相切的特征。建立区内扇三角洲"叠置型"沉积相模式,认为断陷盆地内"叠置型"沉积样式最有利于发育优质储层并储存油气。  相似文献   

11.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曲线形态、砂体的几何形态以及孔隙度与渗透性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梁11断块沙二段7—8砂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7—8砂层组属于以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可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水下决口扇、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废弃河道和三角洲泥共8种沉积微相。其中,河口坝及远砂坝均可进一步细分出坝核、坝缘2个次级微相;分流间湾可进一步划分为间湾滩地和间湾洼地2个次级微相。沙二段7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等微相为主,局部分布水下决口扇及废弃河道;8砂层组各单砂层中以河口坝为主,其次是远砂坝。  相似文献   

12.
根据渤海海域 L 油田 3 口取心井的岩心观察,结合室内实验测试数据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L 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及馆陶组储层的岩石学和沉积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 L 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与馆陶组储层以长石砂岩为主,明化镇组下段储层砂岩分选中等,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而馆陶组储层砂岩的分选较差,磨圆度以次棱角状为主。储层砂岩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冲刷面以及植物根茎等河流相沉积构造特征,同时,泥岩以杂色为主,也反映了一种浅水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和氧化环境。 综合粒度概率累积曲线、C-M 图与测井曲线图,认为明化镇组下段主要为曲流河沉积,发育边滩、曲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沉积微相;馆陶组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河道边和河道间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13.
河流相沉积中蕴藏了大量以决口扇为代表的潜在储层,但有关决口扇的单独论述较少。该文以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X油田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决口扇的沉积特征与储层物性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定性识别方面,决口扇粒度以细砂、粉-细砂为主,悬移质含量多为20%~50%,分选较差,磨圆为棱角状—次棱角状,岩相类型以块状层理细砂岩、沙纹层理细砂岩/粉砂质细砂岩、水平层理粉砂岩为主,成因序列以反韵律为主,单砂体厚度为0.2~3.0 m,砂体展布呈平面朵叶状、剖面楔状的特点;研究区决口扇的深双侧向电阻率值为1.8~7.5 Ω·m,自然伽马值为68~82 API,且饱含油或富含油的决口扇其深双侧向电阻率值多为4.0~7.5 Ω·m,并可以此作为定量识别的初步标准;研究区决口扇孔隙度平均值为29.26%,渗透率平均值为207.72 mD,属于高孔、中渗储层,为有利储层,但决口扇储层渗透性要远差于点坝与废弃河道。对决口扇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老油田挖潜增储并延长衰竭性老井的开采寿命。  相似文献   

14.
建筑结构研究能有效揭示河流相储层发育规律。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为例,阐述了建筑结构对河流相储层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了该区7—25—34取心井段的岩石学特征,识别出Fsm,Fm.F1,Sr,Sp,Sh.Sl,St和Ss共9种类型岩相。在此基础上,依据岩相组合、界面性质、剖面特征以及粒度组成等微观分析,划分出向下加积砂坝、侧向加积砂坝、天然堤、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泛滥平原6类建筑结构。综合分析表明,在各类建筑结构中锗层性质差异很大,好的储层主要发育在向下加积砂坝和侧向加积砂坝中,在天然堤、废弃河道和决口扇中也有育效储层发育。  相似文献   

15.
孤岛、孤东油田馆上段微相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孤岛、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为河流相沉积,发育的微相主要有心滩、边滩、谷底滞留沉积、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湖泊、河漫滩等。岩性以砂岩、粉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小型交错层理较发育,平面上呈连片条带状,垂向上呈板状或不对称透镜状,1~4砂组为曲流河沉积,5~6砂组为辫状河沉积,储层物性好,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不同微相储层物性有所差别。沉积相带控制了水洗过程中物性的变化,使孔隙度和渗透率显著增加,控制了驱油效率的大小。由于心滩和边滩水驱油较充分,剩余油相对较少,河漫滩和天然堤驱油效率低,剩余油相对富集,所以微相的展布影响着剩余油的分布;正韵律油层上部大都动用较少,以弱见水为主、剩余油较多。  相似文献   

16.
河流相砂体横向相变快,连续性和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影响了河流相储层的开发效果。依据储层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 14 井区盒 8 段河流相砂体展布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苏 14 井区盒 8 段属于早期辫状河沉积向晚期曲流河沉积逐渐转化的沉积背景,其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河道滞留沉积、心滩、边滩、决口扇、天然堤、河漫砂及泛滥泥。 受基准面升降与沉积物供应的共同作用,该区河流相砂体演化呈阶段性变化,大致经历了辫状河繁盛发育期、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及曲流河繁盛发育期 3 个阶段,其中辫状河繁盛发育期的心滩砂体与辫-曲共存转化发育期的心滩及边滩砂体是主力含气储层。 研究区优质储集砂体的发育受沉积微相展布与基准面旋回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孤岛油田曲流点坝构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详细解剖点坝砂体的内部构型,在层次细分、模式拟合的思想指导下,提出利用砂顶相对深度法研究点坝的边界废弃河道。通过对现代曲流河沉积规模的统计分析,得到了点砂坝与满岸河道宽度的统计关系式,结合前人对点坝内部单一侧积体宽度与河流满岸宽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及侧积层倾角与河流满岸宽度的研究成果,进而研究了点砂坝的沉积规模以及点坝内部侧积层的产状和分布范围。研究发现,孤岛油田中一区中11-J11井区曲流点坝的长度约为900m,侧积层的倾角约为5°~10°,单一侧积体水平宽度约为116m。  相似文献   

18.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大类。其中非对称型旋回包含向上变深和向上变浅2种类型,对称型旋回包含上升半旋回厚度大于下降半旋回厚度、上升半旋回厚度小于下降半旋回厚度和上升半旋回厚度近似等于下降半旋回厚度3种类型。长8油层组储集砂体按成因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式坝和远砂坝砂体四大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包含削截式和完整式2种类型.河口坝砂体包含孤立式和叠加式2种类型。复合式坝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直接叠加在河口坝砂体之上形成.它们明显受基准面升降引起的可容纳空间(A)和沉积物补给量(S)之间变化关系的影响。在基准面上升过程中,主要形成削截式和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前者A/S〈1,后者4/S〉1;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主要形成孤立式、叠加式河口坝和远砂坝砂体.前者4/S〈l,后两者A/S〉1;在一个完整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如果既保留了短期基准面上升期的沉积,又保留了下降期的沉积,则形成复合式坝砂体。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属岩性油藏,搞清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预测水下分流河道、叠加式坝和河口坝等砂体将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萨尔图油田河流相储集层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萨尔图油田葡I组河流相储集层非均匀性复杂,在高含水后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质的主要因素,也是产生大量剩余油的根本原因。高弯曲河道剩余油分布与侧积体变化一致,呈侧积层和废弃河道遮挡的环形条带状。最外缘的废弃河道和点坝下游处剩余油富集;与注水砂体连通不好的点坝存在较多的剩余油;低弯曲河道与顺直河道水淹沿主流快速推进,河道边部形成继续分布的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20.
在渤海A油田开发中,对河道砂体连通性的可靠描述关乎注采井网的合理部署及采收率的提高。为此,针对A油田储层主要为点砂坝、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数量多,厚度小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技术和措施,包括测井资料信息统计、地层切片技术、多地震属性聚类分析技术等,对砂体的连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很好地解释了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即原先描述的独立砂体,在注采开发中却发现并不连通,其实是2个甚至是多个砂体叠置。根据重新描述的砂体连通性,调整了注水井,优化了注采井网。注采实例表明,上述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河流相沉积类型油田的砂体连通性描述问题,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