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提高传统牦牛酥油的抗氧化性能,延长保质期,本文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对牦牛酥油进行包埋制备牦牛酥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并研究其理化特性、形貌结构、稳定性和模拟胃肠消化特性。结果表明,牦牛酥油微胶囊最优工艺为:芯壁比1:1.5、壁材质量分数1.5%、复凝pH4.2、复凝温度40℃,包埋率达81.39%;牦牛酥油微胶囊的平均粒径、水分含量、溶解度、休止角分别为19.728μm、3.62%、96.48%、37.7°;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牦牛酥油微胶囊表面光滑,形状结构不规则,牦牛酥油被壁材成功包埋;差式扫描量热和热重分析表明,牦牛酥油微胶囊的热稳定性较好;此外,牦牛酥油微胶囊可以实现牦牛酥油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控制释放,其中,人工肠液中释放率达99.74%;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化能减缓牦牛酥油氧化速度、延长货架期。本研究为提高牦牛酥油的生物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胃肠道对抗氧化活性肽的分解并使其具有肠道缓释效果,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用锐孔法制备水牛乳活性肽微胶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海藻酸钠溶液浓度、壳聚糖溶液浓度以及Ca2+浓度的工艺条件,并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体外释放检测。结果表明:制备载水牛乳活性肽微胶囊的优化工艺为:海藻酸钠、壳聚糖和CaCl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1.28%、1.51%和2.20%(w/v),在此工艺条件下,活性肽的包埋率可达95.20%。通过扫描电镜发现,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壁材载肽结构完整紧实。体外缓释实验表明,样品在人工胃液(pH=2.0)中释放量为7.98%,在人工肠液(pH=6.8)中作用12 h后的相对累计释放量为89.41%,样品表现出耐酸和良好的模拟肠道环境缓释效果,制备的水牛乳活性肽微胶囊能够较好的保护目标肽、提高稳定性、耐酸和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植物硒蛋白的生物利用度,拓展其在富硒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为壁材,CaCl2溶液为固化液,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微囊化硒蛋白,并以硒蛋白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硒蛋白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一步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以及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对硒蛋白微胶囊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及胃肠道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6%(w/v)、CaCl2浓度2%(w/v)以及包埋操作温度49 ℃,此时硒蛋白包埋率可达87.4%。表征测试证实了海藻酸钠组成的微胶囊结构能高效且紧实包裹硒蛋白,硒蛋白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48.1±60.2) μm,且热稳定性能得到了改善。在模拟胃液体系中,硒蛋白的释放量仅为8.9%,而模拟肠液体系中13 h后累计释放达88.2%,表明微胶囊化能有效保护硒蛋白、提高稳定性和缓释性。本研究相关结论有望为硒蛋白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5.
为提高对天然植物精油的包埋效果,以海藻酸钠和多孔淀粉为壁材,以牛至精油为芯材,采用锐孔法制备多孔淀粉/海藻酸钠牛至精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扫描电镜对精油微胶囊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得到精油微胶囊优化的制备条件为:精油淀粉比1∶3,海藻酸钠溶液浓度2.5%,氯化钙浓度1.5%,针头型号9号,在此条件下精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8.25%,产率为44.27%,粒径为915μm。扫描电镜图像结果表明以多孔淀粉与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得的微胶囊外观良好,表面呈交联多孔结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壁材海藻酸钠所制微胶囊外观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谷氨酸钠的缓释性,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对谷氨酸钠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谷氨酸钠微胶囊成型效果和包埋率影响,在正交试验的优化作用下,得到谷氨酸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0%、CaCl2质量分数3.0%、芯壁质量体积比2∶10、包埋温度50℃、针头直径0.70 mm,在该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为81.86%。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谷氨酸钠微胶囊呈大小均一的圆球形,无拖尾现象,质地较硬,内部结构完整性和致密性较好。缓释试验和电子鼻测定结果均表明,微胶囊在沸水中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缓释时间长达2 h。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牦牛酥油为原料,利用有机溶剂对牦牛酥油中鞘磷脂提取工艺进行探索和优化,并分析鞘磷脂的脂肪酸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优化获得鞘磷脂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氯仿甲醇(2:1,V/V)与粗鞘磷脂的液料比为10:1m L/g、浸提温度为40℃和浸提时间为1 h。以提取到的鞘磷脂为原料,采用三氟化硼-甲醇对获得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er,GC-MS)检测分析鞘磷脂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鞘磷脂中含有82.79%饱和脂肪酸、75.70%长链脂肪酸,经过提纯后,鞘磷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由原来粗鞘磷脂中的7.98%降低为2.83%,长链脂肪酸含量由85.04%降为了75.70%,超长链脂肪酸由9.57%增加到23.15%,支链脂肪酸由原来的10.43%降为了8.69%,说明鞘磷脂主要由长链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8.
将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黄酥油组、白酥油组、黄酥油磷脂组和白酥油磷脂组,用牦牛酥油和牦牛酥油磷脂饲喂小鼠。饲喂1个月和5个月后分别测定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血糖浓度,并进行肝脏和腹腔脂肪病理观察及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长期饲喂牦牛酥油会使小鼠体重增加,而饲喂牦牛酥油磷脂小鼠体重增加较少。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均可提升小鼠血清HDL-C水平,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和血糖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酥油组、磷脂组、对照组。饲喂1个月后各组小鼠肝脏和腹腔脂肪结构正常完整,未见明显组织病变,而饲喂5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黄酥油组、白酥油组、黄酥油磷脂组、白酥油磷脂组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脂质沉积。与饲喂1个月相比,饲喂5个月牦牛酥油磷脂可使小鼠脂肪组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饲喂牦牛酥油和牦牛酥油磷脂可极显著提高小鼠脂肪组织中支链脂肪酸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制备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并揭示其理化特性和体外消化性质,探索山楂黄酮高值化利用新途径。以山楂黄酮为芯材、壳聚糖为壁材,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应用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制备工艺,并分析其理化性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最佳的制备工艺为壳聚糖浓度2.5 mg/mL、多聚磷酸钠浓度1.5 mg/mL、山楂黄酮浓度0.048 mg/mL;在此条件下,微胶囊的平均包埋率为91.722%,山楂黄酮纳米微胶囊形态完整、表面光滑、结构致密;微胶囊水分含量为2.195%,溶解度为75.24%,平均粒径0.515 μm;体外释放试验表明6 h 后微胶囊在胃液中累计释放率为14.38%,18 h 肠液中累计释放率达到84.83%,微胶囊在模拟肠液中释放性能优于模拟胃液。 相似文献
10.
锐孔法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原花青素的稳定性,采用锐孔法,以原花青素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并优化其制备工艺。以包埋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海藻酸钠浓度、凝固液氯化钙浓度、芯壁比、针头孔径、下滴高度等因素对原花青素微胶囊化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海藻酸钠浓度3%,氯化钙浓度3%,芯壁比1:4(芯材浓度1.5%),针头孔径0.45mm,下滴高度8cm;此时微胶囊化产率和效果最好,包埋率可达77.83%。视频变焦显微镜图显示,原花青素微胶囊有良好的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11.
12.
13.
微胶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影响、掩盖异味和颜色、降低毒性、延长挥发性物质的储存时间,延缓或控制囊心物的释放等功能。本文采用复凝聚技术制备蜂胶醇提物(EEP)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利用粒度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体外释放试验和加速试验等表征微胶囊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EEP微胶囊形状为大小均匀球体,粒径大小为265±25 nm,包埋率和载药量分别达到72.80±3.8%和19.96±2.4%,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反应形成微胶囊。模拟胃液和肠液条件下体外释放8 h,释放率46.60±0.80%;HPLC分析加速试验EEP微胶囊中7种物质含量变化为14.01%~39.68%,显著低于EEP中37.01%~77.45%。制得的EEP微胶囊粒径小、稳定性良好、释放率符合肠溶体系要求,对EEP中的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旨在制备岩藻黄质固体脂质微胶囊(Fucoxanthin Solid Lipid -Core Microcapsules,FX-MC)并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对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径-zeta电位联用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微胶囊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工艺条件为:棕榈硬脂:胆固醇60:40(m/m)、FX:脂质0.2:1(m/m)、壁芯比25:1(m/m)、凝聚pH值4.5,超声条件240 W/3 min,所得微胶囊包埋率为96.24%,载药量为0.85%。冻干样品后,FX-MC平均粒径为1,154 nm,PDI值为0.27,电位为-20.71 mV,粒径分布较均匀,溶液较为稳定;红外光谱图分析可知,岩藻黄质被微胶囊壁壳成功包埋;差示扫描量热谱图可知,FX-MC发生相变所需的焓值最高,热稳定性明显提高。该研究结果可为岩藻黄质在食品或保健品行业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植物乳杆菌CICC 20270(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及椰子油/玉米油为芯材,添加到以葡萄糖值即DE值分别为25、18糖浆为壁材的乳状液中,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益生菌微胶囊,考察微胶囊的菌细胞存活率、表面结构、耐热性、储藏稳定性及在模拟胃肠液中的菌细胞存活率情况。结果表明:制得的微胶囊中植物乳杆菌存活率均在90%以上。在55℃热处理条件下,各微胶囊菌活无显著性差异(p>0.05);65℃处理1、10 min后,活菌数最低的分别是DE25/椰子油和DE18/椰子油微胶囊,存活率为75.66%、49.82%;75℃热处理1、10 min后,DE18/椰子油微胶囊中活菌数均最低,存活率分别为38.40%、15.08%。在4、25、37℃储藏条件下,玉米油微胶囊储藏性质较椰子油更为稳定,活菌数更高;而在33%、52%、75%湿度条件下,糖浆的DE值不同比油脂对益生菌的存活率影响更大,且DE25糖浆给益生菌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效果。在6 h体外模拟消化中,DE25糖浆/椰子油微胶囊整个过程活菌数只下降了3.88 lg CFU/g。因此,DE25糖浆更适作为益生菌壁材;添加玉米油后使得微胶囊具有更好的耐热性;而添加椰子油更有利于提高微胶囊在模拟胃肠液中的菌活数。 相似文献
16.
探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提取肌原纤维蛋白(MP)在热处理后(HMP)作为一种新型微胶囊的壳材料,在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S)共存下,采用超声复凝聚法对玉米油进行微胶囊化,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含量2.5%,HMP含量3.0%,玉米油含量30%时,乳液粒径小而均匀,乳化稳定性高。壳聚糖含量为1.2%、海藻酸钠和壳聚糖质量比1:1、氯化钙浓度为5.0%时,通过超声复凝聚法得到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8.74±2.60μm,包封率为82.59%±1.44%;微胶囊具有不规则形状和起伏的表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因静电结合作用,与HMP共同构成了微胶囊致密的外壳;DSC结果显示HMP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HMP微胶囊显著降低了贮存过程中油脂的POV值与TBA值,有效延缓了玉米油的氧化速度;HMP微胶囊在整个模拟消化阶段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量为92.67%,且在肠消化阶段释放更多的FFA,表明微胶囊化对芯材的释放起到了缓释作用。这项研究显示,HMP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复合后,是可以用于微胶囊制备及保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丁酸钠的包埋率和抑菌特性,通过复凝聚法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丁酸钠的微胶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关键工艺参数,并探究其外观形态、结构特性和抑菌性能。结果表明:丁酸钠微胶囊的最优制备配方参数为海藻酸钠3.0%(m/m),壳聚糖1.75%(m/m),丁酸钠2.5%(m/m),氯化钙3.0%(m/m),包埋时间3 h,包埋率为95.12%,且回归模型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0 1),失拟项不具备显著差异(P=0.35),模型拟合度较好(R2=0.98);扫描电镜发现丁酸钠微胶囊外观呈带凸起的纺锤形;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丁酸钠特征峰全部削弱甚至消失表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形成微胶囊。丁酸钠微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菌率分别比丁酸钠升高28.82%和25.25%,且丁酸钠微胶囊(质量浓度:2.0 g/L)对两种致病菌干预24 h后,其总抑菌率均高于99%。说明此优化工艺制备的丁酸钠微胶囊包埋率高、颗粒紧实牢固,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能够为丁酸类绿色抗生素替代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大黄鱼鱼卵油高值化利用,本研究以大黄鱼鱼卵油为芯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复配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大黄鱼鱼卵油微胶囊。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大黄鱼鱼卵油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大黄鱼鱼卵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一步对最优条件下所得的大黄鱼鱼卵油微胶囊的水分含量、溶解性、堆积密度、休止角及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麦芽糊精复配比为1:1、固形物含量为20%、芯壁比为1:1.5、进风温度为80℃时,大黄鱼鱼卵油微胶囊包埋率可达到97.87%;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大黄鱼鱼卵油微胶囊水分含量为1.1%、溶解性为47.56%、堆积密度为0.718 g/cm3、休止角为32.47°,微观结构表征显示其颗粒细小均匀、近球形、表面致密、无裂缝。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鱼卵油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根据藏耗牛酥油(简称酥油),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OPO)型结构脂以及米糠油等脂肪酸的组成及分布,运用物理混合的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互补,制备出一种与母乳脂肪酸结构及组成较为相似的母乳脂肪替代脂(HMFS)。在此过程中先选用Lingo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最优物质的量比(即酥油∶OPO型结构脂∶米糠油=0.30∶0.36∶0.15)。通过模型评价,选用多种指标,对调配的HMFS进行相似度评分,发现物理混合制备的结构脂与母乳相似度较高,在总脂肪酸、sn-2脂肪酸、PUFA方面评分依次为89.4%,65.3%,99.8%,是一种制备母乳替代脂的优良原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