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以湖北恩施艾叶为原料,考察溶剂种类、溶剂浓度、提取温度、液固比及超声时间对艾叶总三萜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选取四因素三水平,以艾叶总三萜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优工艺参数,并运用倍比稀释法研究艾叶总三萜提取物对7种常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析了艾叶中三萜类物质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艾叶总三萜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72%,提取温度为73℃,液固比20:1 mL/g,超声时间42 min。此条件下艾叶总三萜实际得率为6.51%,其中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对艾叶总三萜得率影响较大。艾叶总三萜对所选7种致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最小抑菌浓度为3.00mg/m L。本研究提供的提取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且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性能,为艾叶总三萜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吕梦迪  郭斌  韩冠英  崔錾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12):121-125,132
为优化碱蓬根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抑菌活性,以碱蓬根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确定碱蓬根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条件,管碟法及两倍稀释法检测碱蓬根总生物碱提取物对三种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25 g/mL,乙醇浓度86%,提取温度78 ℃,提取时间2.1 h时,总生物碱得率最高为0.521%±0.04%。碱蓬根总生物碱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最低抑菌浓度为0.4 mg/mL,对枯草芽孢杆菌无抑菌性。该提取工艺高效可行,可用于碱蓬根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同时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性。  相似文献   

3.
在单因素预试验的基础上,以酸性乙醇为溶剂,提取乳苣总生物碱。选取提取溶剂pH值、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液固比4个因素进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提取溶剂95%乙醇的pH值4.93,提取时间2.21h,提取温度79.91℃,液固比25:1,此条件下总生物碱提取率为20.06%。根据实际试验情况,将其修正为95%乙醇pH值4.9,提取时间130min,提取温度80℃,液固比25:1。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长裂苦苣菜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pH、乙醇浓度对总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选取4因素3水平,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并分析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结果表明: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 g/mL,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55 ℃,超声功率700 W,pH为5,乙醇浓度75%,总生物碱提取率为20.30%。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响应面法筛选得到的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可行,稳定,并且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5.
对刺楸树皮中总皂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评价其抑菌活性。选用乙醇回流法,以刺楸树皮为原料,总皂苷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对总皂苷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刺楸树皮中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70 ℃、提取时间1.5 h、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15(g∶mL)。该条件下刺楸树皮总皂苷得率为3.33%。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刺楸树皮中总皂苷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酵母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在1.0 mg/mL的质量浓度下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软枣猕猴桃茎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软枣猕猴桃茎为原料,采用乙醇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软枣猕猴桃茎中总生物碱并测定其含量。以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波时间、料液比3个单因素为自变量,以软枣猕猴桃总生物碱提取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实验。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软枣猕猴桃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优化出软枣猕猴桃茎中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茎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2%、超声时间30min、液料比为43倍。在此条件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软枣猕猴桃茎中总生物碱的提取量为0.542mg/g。   相似文献   

7.
优化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提取工艺,并分析其抑菌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浓度、液料比、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为自变量,总三萜得率为响应值,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提取工艺;并采用倍比稀释法研究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提取物对10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5%,料液比1:25(g/mL),超声温度63℃,超声时间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炒王不留行总三萜的得率为1.24%±0.003%,与模型预测值1.28%之间具有良好的拟合性。炒王不留行总三萜提取物对所选10种常见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抑制作用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均在1.25~5 mg/mL之间。该提取方法稳定、高效,可用于炒王不留行中总三萜的提取,同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止泻木种子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四因素三水平进行响应面设计实验,以总生物碱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止泻木子中总生物碱提取得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止泻木子中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5%、提取时间3 h、料液比1∶10、提取温度80℃。此条件下,止泻木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为(23.8±0.12)mg/g。此方法可靠,提取率高,适于止泻木中的总生物碱提取。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贝母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以川贝母作为工艺参数研究对象,运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探讨以氯仿和甲醇体积比、液料比、提取时间作为提取工艺考察因素,以总生物碱为考察指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基源贝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优化出贝母的最佳提取工艺,并比较不同基源贝母在该最佳工艺条件下总碱的含量差异。结果贝母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氯仿:甲醇4.2:1(V/V)、液料比30:1、提取4h,此条件下,四川松潘川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2.84mg/g。不同基源贝母中,湖北贝母总生物碱的含量最高,达5.379mg/g。本方法结果可靠、操作简便,优化后的最佳提取条件适合贝母总碱的批量提取。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槟榔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研究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9.5(g/mL)、浸泡时间3 h、提取时间10.5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为0.040 9%±0.000 2%;槟榔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为15.63、31.25、31.25、62.5 mg/mL,对4种供试菌的MBC均超过250 mg/mL。  相似文献   

11.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山银花总三萜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以总三萜得率为评价指标,在考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山银花总三萜提取工艺,并分别采用倍比稀释法和清除自由基法研究山银花总三萜提取物对10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山银花总三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复合酶协同超声波提取法,利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提取东北土当归叶中的总黄酮,并研究其抑菌效果.以总黄酮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比例2∶1、料液比1∶30(g/mL)、乙醇浓度50%、超声温度50℃.在此条件下,东北土当归叶中总黄酮的提取量达到最大值,为12.6 mg/g.通过抑菌试验发现,总黄酮提取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板栗叶总黄酮的加压溶剂提取工艺,并考察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循环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4个因素对板栗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循环次数为2次,提取温度为73℃,提取时间为7.3 min,乙醇体积分数为40%时总黄酮提取率达到最大值,为(5.18±0.06)%,与预测值(5.20±0.10)%稳合良好。在所设最大板栗叶黄酮提取液浓度下,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8.44%,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82.76%,总抗氧化能力为980.3μmol/L,表明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眼树莲中总三萜的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能力。方法:采用超声方法提取眼树莲中三萜,并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最初实验条件,在单因素基础上,使用L3(34)正交实验优化工艺。用DPPH·法测定优化后提取的总三萜抗氧化性。结果:4个因素对总三萜提取量影响大小为料液比 > 温度 > 超声功率 > 超声时间,最佳提取工艺为采用提取溶剂为乙酸乙酯,超声时间为30 min,料液比为1∶20 (g/mL),超声功率为200 W,温度为55 ℃,眼树莲中总三萜平均提取量为20.82 mg/g。该工艺提取获得的眼树莲总三萜浓度为2.00 m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为26.86%,其抗氧活性低于VC。结论:与传统溶剂提取、索氏提取相比,优化后的超声提取工艺提取眼树莲总三萜的提取量明显较高,平均提取量为20.82 mg/g,获得的眼树莲总三萜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芦蒿总黄酮(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total flavonoids,ATTF)提取的工艺条件,并研究其提取物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建立以复合酶用量、超声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和液料比对ATTF得率影响的二次回归模型。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 7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ATTF提取物,用NO试剂盒测定NO的分泌量。结果:芦蒿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复合酶(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用量1.5%、超声温度50 ℃、乙醇体积分数70%、液料比40:1 (mL/g),在此条件下,ATTF的得率为13.09%±2.13%。ATTF提取物中、高剂量组能够明显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O的分泌。结论:该回归模型有极显著性,可以用来合理预测ATTF的得率;ATTF提取物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NO的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线叶旋覆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评价最佳条件下得到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以线叶旋覆花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确定线叶旋覆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线叶旋覆花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70%、提取温度87℃、液料比31:1 mL/g、提取时间40 min,线叶旋覆花总黄酮提取量为(33.62±0.0207) mg/g。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提取物对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IC50=0.074 mg/mL)的清除能力强于VC(IC50=0.082 mg/mL),但对OH·的清除能力明显弱于VC。响应面法优化线叶旋覆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切实可行,得到的总黄酮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为线叶旋覆花总黄酮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用原料为刺果番荔枝叶,使用乙醇溶剂提取其中的多酚类物质,分别比较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4个要素对多酚提取量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采用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法研究刺果番荔枝叶多酚抗氧化活性,比较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提取的刺果番荔枝叶多酚与抗坏血酸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乙醇体积分数55%、液料比50:1 (mL/g)、提取时间96 min、提取温度60 ℃时,多酚提取量最大,达到(20.37±0.34) mg/g。刺果番荔枝叶多酚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3.33、264.65 μg/mL,样品在试验范围内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51.34%±2.68%)、(52.50%±2.29%)。综上表明,刺果番荔枝叶多酚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辣木叶蛋白及其酶解产物的抗菌活性,利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辣木叶中的蛋白质,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分别采用6种单酶和3种复合酶对辣木叶蛋白进行酶解,考察辣木叶蛋白及其酶解产物的抑菌活性,确定最佳蛋白酶。通过二倍稀释法,研究有效抑菌组分对不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显示:辣木叶蛋白提取率为32.67%±0.45%,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9.27%。抑菌活性研究表明辣木叶蛋白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抑菌活性,抑菌圈大小为(7.67±0.24) mm;胃蛋白酶结合胰蛋白酶分步酶解蛋白所得酶解产物抑菌能力均高于其他几种蛋白酶,酶解产物对化脓性链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大小为(10.83±0.62) mm,且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及化脓性链球菌的MIC分别为5、10、2.5 mg/mL。说明辣木叶蛋白及其酶解产物均有抗菌活性,双酶酶解法制备的酶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抑菌性及广抑菌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