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膳食纤维具有提供能量、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被营养学界认定为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与水并列的第7类营养素。肠道菌群能激活和维持人的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的稳定性,肠道菌群的稳态对人体的发育和成熟至关重要。肠道菌群能够消化膳食纤维,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和维持肠道健康。近年来,膳食纤维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了科学家广泛关注并取得很大进展。该文就膳食纤维、肠道菌群及其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为深入了解膳食纤维对人体的作用,合理调整膳食结构,促进肠道健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低聚果糖与小麦纤维复合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作用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依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版》之“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检验方法”。结果表明,该复合膳食纤维产品,在15d动物实验和14d人体实验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有极显著增加,摄入该复合膳食纤维产品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改变与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膳食纤维作为饮食的一部分,通过在肠道的作用改变肠道菌群比例及丰度、改善炎症反应、调节肠道激素及脂质代谢来改善肥胖,但膳食纤维在防治肥胖方面的推荐摄入量、种类及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膳食纤维对肥胖相关的肠道微生态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褐藻膳食纤维对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和防治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方法:以褐藻膳食纤维、糖脂代谢、肠道菌群、慢性代谢性疾病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结果:褐藻膳食纤维通过减少糖脂摄入量,抑制糖脂的吸收,促进糖脂排泄等影响机体的糖脂消化吸收能力,调节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从而改善糖脂代谢紊乱,预防其诱导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结论:褐藻膳食纤维对调节糖脂代谢和肠道菌群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为褐藻膳食纤维在调整机体代谢和防治代谢性疾病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褐藻膳食纤维(海藻酸盐,Alg)是存在于海洋食用藻类中的一种酸性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研究表明,褐藻膳食纤维可有效地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通过菌群代谢膳食纤维发酵产物调节宿主机体的代谢水平,从而改善肥胖、糖尿病等代谢相关性疾病。从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角度出发,对褐藻膳食纤维作用于人和动物模型体重、血糖、脂代谢以及肠道菌群的效果加以综述,并探讨其潜在机制,为海洋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隐形器官,在人体生命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来改善抑郁症状。膳食纤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植物多糖,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紊乱,其在协调宿主-微生物群串扰中的关键作用已被证实。该文综述了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和抑郁症影响的证据,重点研究了膳食纤维干预肠道菌群改善抑郁症的机制,以期为抑郁症的预防及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晨  钟赛意  邹宇晓 《食品科学》2019,40(3):338-347
肠道菌群通过宿主与饮食交互作用在机体的脂质代谢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食物中广泛存在的膳食纤维及肠道菌群代谢的产物可选择性地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影响饥饿禁食诱导因子表达,从而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水平。膳食纤维这种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组成来调节机体脂质代谢的生物活性作用,为预防和治疗脂质代谢紊乱等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膳食纤维经肠道微生态途径调节脂质代谢的活性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谷物膳食纤维对慢性代谢性疾病,如肥胖、Ⅱ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结肠癌等具有预防作用。红肉膳食结构中补充膳食纤维,在提高膳食营养、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的同时,可抑制胆碱成分向三甲胺的转化进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等潜在疾病的发生。膳食纤维分子结构特征和介观性质会影响其微生物可利用性和作用方式,并影响其在机体内发挥干预功能,因而多元强化方式的定向改性及构效关系的建立对于目标膳食纤维产品的获得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谷物膳食纤维补充调节肠道菌群和宿主效应的作用及膳食纤维的加工改性,对于目标膳食纤维产品的定向控制、传统膳食结构的调整及膳食诱导的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食用菌酶解改性型膳食纤维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文章对食用菌膳食纤维进行了酶解改性处理,并分析其酶解改性后膳食纤维的性质特征,同时设定相应的试验环节分析其对人体机能的影响。通过分析该酶解前后的膳食纤维功能性质发现,酶解后得到的膳食纤维表面结构发生变化,结构层次感加强,空隙由密实走向稀松。基于膳食纤维结构的变化,其对葡萄糖、胆固醇的吸附能力均得到显著的增强,同时抗胃酸消化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多组性质测定可以看出,酶解后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作用得到提升,对人体肠道乳酸含量具有间接调节功能,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主要对此类膳食纤维的应用途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健康。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受宿主生理状态、遗传、饮食习惯、年龄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膳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最为重要且较为迅速的因素。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资源,杂粮、杂豆和果蔬等食物含有的膳食纤维和多酚等物质已经被证明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肠道菌群能够发酵膳食纤维,代谢后释放维生素以及短链脂肪酸等代谢产物,并选择性地促进一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宿主健康。此外,大部分酚类物质也在肠道中被肠道菌群代谢分解后进一步提高酚类物质的生物利用率,从而改善宿主生理状态。本文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资源如杂粮杂豆以及水果蔬菜等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展望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代谢性疾病预防与治疗或膳食干预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修饰食物致敏原、调节肠黏膜免疫平衡及屏障功能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综述了饮食结构及膳食成分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肠道菌群变化与肠上皮免疫反应的关系,揭示膳食成分通过调控肠道特异性微生物影响食物过敏的作用机制。通过了解膳食成分对肠道微生物的调控规律,能够明确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在食物过敏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而为食物过敏人群提供科学的膳食指导。  相似文献   

12.
肠道微生物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与机体健康息息相关。临床研究 表明,肠道微生物数量在特殊人群的疾病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益生元作为人体膳食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为植 物源的非消化性低聚糖和膳食纤维,其具有选择性促进肠道内特定菌群增殖与活力的效果。本文以肠道微生物在人 体中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主要对比3 类特殊人群(早产儿、肥胖人群及老年人)的肠道微生物定植差异以及益 生元对此类人群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益生元的肠道菌群调节机理和益生元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百香果皮粉(passion fruit peel powder,PFP)、百香果皮醇提取物(passion fruit peel ethanol extract,PFPE)、百香果皮醇提余物(passion fruit peel ethanol extraction residue,PFPR)、百香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物(passion fruit peel soluble dietary fiber,PFSF)和百香果皮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物(passion fruit peel insoluble dietary fiber,PFIF)为实验对象,评价PFP、PFPE、PFPR、PFSF和PFIF体外抑制葡萄糖吸收、抗氧化等功能活性及调节高血糖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结果表明,PFPE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有强清除力,半数抑制质量浓度(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1.89 mg/mL和32.25 mg/mL,同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力表现出较强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6.23 mg/mL和28.65 mg/mL;经成分分析发现,总酚、黄酮是PFPE发挥抗氧化和抑制酶活性的主要成分;膳食纤维,特别是PFSF对葡萄糖延迟吸收具有主要贡献。PFP、PFPE、PFPR、PFSF和PFIF均能被高血糖大鼠肠道菌群利用产生短链脂肪酸,能不同程度地富集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抑制肠球菌、拟杆菌;其中PFSF调节高血糖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The chronic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s), namely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appear to be derived from an inappropriate reaction towards a luminal agent, most probably driven by the intestinal microflora, which upregulates the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different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thus contributing to tissue damage that characterizes these intestinal conditions. Several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IBD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ment in short-chain fatty acid (SCFA) production, mainly acetate, propionate, and butyrate. They are produced in the large bowel by anaerobic bacterial fermentation of undigested dietary carbohydrates and fiber polysaccharides, with butyrate being considered as the major fuel source for colonocytes. These SCFA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colonic homeostasis. Therefore, it is reasonable to consider therapeutic approaches that increase colonic SCFA production, as it can be achieved by administration of dietary fiber to IBD patients. Unfortunately, there is quite limited documentation of efficacy of dietary fiber in properly designed trial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rationale, available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dietary fiber and its mechanisms of action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IBDs.  相似文献   

15.
肠道是人体内代谢的重要场所,肠道内寄居的大量细菌在代谢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麻籽富含人体必需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木酚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肠功能、调节雌激素等功效。本实验旨在探究亚麻籽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通过招募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为期21 d的亚麻籽饮食干预(亚麻籽摄入量为0.6 g/(kg·d)),收集亚麻籽摄入前后健康成年人粪便样品,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和高通量气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志愿者在摄入亚麻籽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指标Shannon指数升高,同时肥胖群体中高比例厚壁菌门的占比下调,所有粪便样本中短链脂肪酸含量上升。本研究证明,亚麻籽的摄入可以改变健康成年人肠道菌群结构,增加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同时可以促进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从而维持肠道微环境,抑制肠道疾病的发生;并且其部分菌群结构的改变可能有利于预防肥胖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梁文欧  赵力超  方祥  王丽 《食品科学》2019,40(9):283-289
膳食摄入大豆异黄酮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大豆异黄酮糖苷组分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可产生生物活性和生物可利用度显著提高的新型微生物转化物,促进大豆异黄酮生理活性充分发挥。同时,大豆异黄酮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结构影响结肠中的微生物酶活性,改变结肠菌群代谢能力。本文将对大豆异黄酮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肠道微生物对大豆异黄酮的生物转化作用、大豆异黄酮对肠道微生物及其酶活性的调控作用以及大豆异黄酮及其肠道转化产物对健康的作用。以期为膳食组分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促进人体健康研究领域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长期共生,且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膳食纤维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间接影响其在肠道中的代谢产物,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肠道微生物与膳食纤维密切合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膳食纤维的最适摄入量、肠道微生物及其生理功能、膳食纤维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膳食纤维及肠道微生物对肥胖、炎症、结直肠癌、妊娠合并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为通过调整膳食纤维治疗疾病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令博  蔡昱杰  吴洪斌  赵国华  明建 《食品科学》2011,32(19):147-151
采用人粪便提取液为接种物,通过体外发酵技术研究不同改性处理的葡萄皮渣膳食纤维在模拟人体大肠环境条件下的发酵过程,测定不同发酵时间的pH值和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结果表明:葡萄皮渣膳食纤维是一种理想的可被大肠微生物所利用的碳源,能够在体外模拟环境下发酵产生乙酸、丙酸、丁酸和异丁酸等短链脂肪酸;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经过不同改性处理后对其发酵液pH值的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对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的总量和各组分含量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但稳定的微生态系统,其中肠道菌群对肠道及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健康的肠道中各菌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但诸如膳食、年龄、药物、环境或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均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而肠道菌群失衡是人体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多酚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抗癌、抗菌、抗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大量研究报道证实,通过膳食补充多酚类物质对人类健康具有多种益处,特别是摄入膳食多酚对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平衡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本文归纳了近年来膳食多酚对肠道菌群影响相关研究进展,为科学、充分地利用多酚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保护肠道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