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提高苦荞面条耐煮性、保健性,降低断条率。本文采用添加超微海带粉,用挤压法成形,以煮制损失率为考察指标,应用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苦荞海带挤压面条的生产工艺,采用模糊评判法评价了小麦面条、纯苦荞面条与苦荞海带挤压面条感官性状,比较了他们的多酚、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海带添加量7.97%,加水量98.80%,加盐量1%,50℃醒发29 min,面条煮制损失率最小,为(2.46%±0.07%)。苦荞海带面条感官优于纯苦荞面条,而抗氧化能力则为苦荞海带面条纯苦荞面条小麦面条,苦荞海带面条在感官与抗氧化能力方面均优于纯苦荞面条和小麦面条。  相似文献   

2.
以苦荞—小麦混合粉(1∶1)为原料制作苦荞面条,分别添加谷朊粉、沙蒿胶粉、瓜尔豆胶、魔芋精粉四种不同的增筋剂。研究增筋剂对苦荞面条蒸煮品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的增筋剂对苦荞面条的蒸煮品质和感官品质都有所改善。添加沙蒿胶粉的苦荞面条烹煮损失率和断条率最低,添加谷朊粉的苦荞面条的感官品质最好。综合评价四种增筋剂对面条品质的改善效果:谷朊粉沙蒿胶粉瓜尔豆胶魔芋精粉。当谷朊粉的添加量为2.5%时,苦荞面条的蒸煮品质和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3.
苦荞麦营养保健面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苦荞-小麦混合粉制作面条,研究了不同比例的苦荞粉和添加剂(明胶,海藻酸钠和CMC)对苦荞面条加工特性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苦荞面条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随着苦荞粉添加比例的增加,面条的断条率逐渐增大,烹调损失也逐渐增加,面条的品质随之变差;三种添加剂的使用均可改善面条的蒸煮品质,其中CMC的效果最好;当苦荞粉与小麦粉的比例为3:7时,按混合粉质量分别添加0.55%的CMC添加剂、35%的水及1%的食盐,经和面、熟化、压面、切条与干燥工艺,可制得品质较好的面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州地区不同品种苦荞的灰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淀粉、直链淀粉、总糖、粗纤维、总黄酮、出粉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不同品种苦荞粉对苦荞面条感官品质、蒸煮损失、拉伸特性、质构特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加工苦荞面条的苦荞品种。结果表明:10个品种总黄酮含量均值可达2.07 g/100 g,黔苦7号中总黄酮含量(2.95±0.11)g/100 g显著多于其他品种(P<0.05),粗蛋白含量均值为10.91 g/100 g,黔苦7号粗蛋白含量最高(12.09±0.77)g/100 g,直链淀粉含量均值达到22.85 g/100 g,出粉率均值达到70.32%。在苦荞粉添加量40%,小麦粉添加量60%,面团含水量35%的条件下制作苦荞面条,黔苦7号感官评分最高,拉伸阻力最大,弹性较好,更适用于苦荞面条加工。  相似文献   

5.
探讨不同比例的苦荞粉和小麦粉对小麦粉面团流变学特性及其鲜湿面条品质的影响,为后续加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混合实验仪和吹泡仪测定面团流变学特性,分析混合粉面团内淀粉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以鲜湿面条的微观结构、感官评价、蒸煮品质和质构特性为评价指标,寻找苦荞粉的最佳添加比例。结果表明:在未添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随着苦荞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的吸水率不断降低,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逐渐增大,苦荞粉添加量≤30%时,能够改善产品的质量,C3-C4值降低到0.08N·m,C3-C2值增加到1.33 N·m,C5-C4值降低到0.51 N·m;同时,鲜湿面条的品质也逐渐变差,P值增大至73.7 nm,L值和W值分别降低至5.3 nm和16 nm,当苦荞粉添加量≥30%时,无弹性。而根据面条的微观结构、蒸煮品质以及质构的分析,苦荞粉为10%时,面条不仅保持了良好口感(感官评分为83分),而且具有较好的品质(熟断条率为6.67%,蒸煮损失为6.67%,硬度为3831.16 g,弹性为0.87)。综上所述,鲜湿面条中苦荞粉的最大添加量为30%,最佳添加比例为10%。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苦荞不同部位酚类化合物组成与抗氧化活性。方法:利用70%乙醇分别提取苦荞壳、苦荞麸皮和苦荞粉三部分中的酚类物质,并分析提取物的酚类化合物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结果:麸皮部位总酚、总黄酮分别为(3 042±31) mg GAE/100 g·DW和(5 290±233) mg RE/100 g·DW,分别占全苦荞的60.8%和67.7%。芦丁是麸皮提取物中的主要酚类化合物,其含量为(5 152±61) mg/100 g·DW。苦荞壳、苦荞麸皮和苦荞粉提取物均表现出抗氧化活性,其中苦荞麸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ORAC、FRAP、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1 503.3±249.5)μmol/g·DW、(8 477.5±441.1) mg TE/100 g·DW、(5 642.4±241.3) mg TE/100 g·DW和(16 764±742) mg TE/100 g·DW。结论:麸皮是苦荞酚类化合物的主要富集部位,这些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小米粉添加量对生鲜面条品质和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小米粉(未挤压小米粉与挤压小米粉质量比为1∶1)按不同质量比例(30%、40%、50%、60%)添加到小麦粉中制作面条,测定了小米-小麦混合粉面团流变学特性、淀粉糊化特性和生鲜面条蒸煮特性、品质特性以及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小麦粉面团相比,混合粉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均显著降低,吸水率、总弱化度显著升高,混合粉品质显著下降;随着小米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面团之间的面筋强度差异较小,糊化特性差异显著。小米粉添加量低于50%时,小米-小麦混合粉面条(简称小米面条)烹调损失率、熟断条率变化不显著,但高于50%时,小米面条烹调损失率、熟断条率分别增加了8.5%和87%;随着小米添加量的增加,小米面条亮度L*降低,黄度b*和红度a*升高,色泽变差。与小麦粉面条相比,小米面条硬度、弹性显著下降,但各添加比例小米面条质构特性差异较小;小米面条中强结合水峰比例A21减小,自由水峰比例A23增大,面筋网络结构形成不紧密。小米面条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小麦粉面条,随小米粉添加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增加,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显著增加。综合考虑蒸煮特性、品质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等因素,50%是小米生鲜面条的小米粉最适添加量,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既增加生鲜面条的保健功效,也扩大小米使用范围和用途。  相似文献   

8.
苦荞富含蛋白质,主要成份芦丁有降血脂和胆固醇、增强血管弹力、扩张血管等功效。该研究以面粉和苦荞面粉为主要原材料制作苦荞蛋糕,探究苦荞蛋糕的最优配方及添加苦荞对蛋糕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优化试验,选取苦荞面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以及蛋糕油添加量为自变量,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探究不同添加量对苦荞蛋糕质构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以面粉质量为100%,当苦荞面粉添加量为20%、白砂糖添加量为80%、蛋糕油添加量为12%时,按此配方制作的蛋糕表面黄褐色,无焦斑,气孔分布较均匀,苦荞香味较浓郁,组织柔软较有弹性,整体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桑叶粉对生鲜面条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扩大桑叶粉在面制品中的利用范围。该试验采用不同比例桑叶粉(0、2%、4%、6%、8%、10%)替代小麦粉制成混粉面团,进行温度扫描测定面团黏弹性。测定面条蒸煮特性、色差、质构、感官、抗氧化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混合面团的黏弹性均在75~95 ℃左右显著增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桑叶粉比例增加,面筋网络结构致密均匀,内部结构显著改善,面条的硬度也显著增强,但是过量添加,导致淀粉颗粒之间缝隙较大,蛋白结构无序化,影响面筋网络结构稳定性。当桑叶粉添加量为4%时,生鲜面条断条率为0,蒸煮损失为5.07%,弹性、咀嚼性、感官评分皆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6 mm、7.70 mJ、90分。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2.69和1.27倍。在生鲜面条制作时加入一定量的桑叶粉制成的面团具有较好黏弹性,可以有效改善面条的蒸煮特性、质构特性、色泽以及感官评价,同时提高面条的抗氧化活性,为桑叶粉在面食及焙烤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3种苦荞面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模拟体外消化过程对其黄酮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60、180和200℃下烤制的苦荞面包,在胃肠消化过程中,其黄酮类物质释放量增长趋势相似。同时,胃和小肠消化能够显著促进苦荞面包中黄酮类物质的释放(P0.05)。苦荞全面包、芯面包和皮面包中的游离态黄酮类物质释放量(以芦丁当量计)最高值分别为1 035.33、754.43和1 045.32 mg/100 g,结合态黄酮类物质释放量(以芦丁当量计)最高值分别为311.94、170.75和365.26 mg/100 g。研究表明,苦荞面包消化过程中,游离态黄酮的释放量随消化时间的变化趋势均符合指数函数模型,而结合态黄酮释放量均符合幂函数模型。ABTS~+·和·OH清除能力实验表明,随消化时间增加,抗氧化能力增强。消化液中苦荞面包的ABTS~+·清除率的最大值为6.56μmol TE/g,·OH清除率的最大值为97.96%。同时,黄酮类物质含量与苦荞面包抗氧化性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纯苦荞挂面的加工适应性及面条品质,将挤压处理后的苦荞粉与生苦荞粉混合后制作纯苦荞挂面,将挤压苦荞粉的添加量及和面加水量结合探究其对纯苦荞挂面加工品质及面条品质的影响。通过面带的质构品质、面条的蒸煮及质构特性评价纯苦荞挂面的加工性能和食用品质。结果表明,随着挤压苦荞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带的表面黏附力和抗拉伸力及面条的蒸煮损失率显著(P<0.05)增加;随着和面加水量的增加,面带的表面黏附力显著(P<0.05)增加,抗拉伸力下降,面条的硬度、咀嚼性和蒸煮损失率均显著(P<0.05)增加,当挤压苦荞粉的添加量为30%,加水量为34%时,面带的表面黏附力最低,抗拉伸力适中,蒸煮损失率最小,质构品质较好,综合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12.
Tartary buckwheat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worldwide for its nutritional value.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artary buckwheat in oriental noodle production,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four grades of tartary buckwheat flour (TBF) were added to noodle dough. TBF is produced from the hulled tartary buckwheat by passing it through break rolls and a 120-mesh sieve of a complete buckwheat processing set four times to produce four grade fractions, A, B, C, and D. The therm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dough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noodles made with different grades of TBF were asse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otein, fiber, lipid, and ash contents increased while starch content decreased sequentially from fraction A to fraction D. The addition of TBF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water absorp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wheat doug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cooking loss or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cooked, formulated noodles between 10 and 20 % of fraction A and 10 % of fraction B. Additionally, TBF decreased the firmness of cooked noodles and gave the dry noodles a more yellow hue with low lightness. A sensory evaluation confirmed that the noodles containing fraction A or B in the above proport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ceptabilit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odles prepared with only wheat flour. In conclusion, TBF fractions A and B could be used as a nutritional additive in oriental noodles.  相似文献   

13.
程佳钰  高利  汤晓智 《食品科学》2021,42(15):99-105
为提高苦荞麦的利用价值和苦荞面条的食用品质,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超微苦荞麦粉,考察超微粉碎和超微粉粒径对苦荞麦粉的粉质特性及其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减小,苦荞麦粉的破损淀粉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面粉亮度值由72.20升高至77.48。同时,随着粒径的减小,苦荞麦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均显著上升(P<0.05)。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苦荞麦粉的整体糊化特性,使得面团能够更快成型,稳定时间延长,面团的黏弹性增强,内部网络结构愈发均匀致密。利用超微粉制作全苦荞麦面条,断条率显著下降(P<0.05),最佳蒸煮时间和蒸煮损失最多减少约50%,质构特性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挂面品质,研究不同食盐添加量对石磨全麦粉糊化和粉质特性、面片色泽及挂面蒸煮、感官、质构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食盐添加量增加,全麦粉峰值黏度、衰减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吸水率、弱化度持续下降,糊化温度、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持续增加。添加食盐后,0 h组的全麦面片亮度显著升高(P<0.05);红绿值、黄蓝值显著降低(P<0.05)。食盐添加量为2%时,全麦挂面烹调损失率和面汤浊度达到最大,分别为7.93%和0.162,熟面ABTS+·清除率和总还原能力达到最大,分别为33.53%和0.455。在0%~2%的食盐添加范围内,随食盐添加量增加,全麦挂面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呈下降趋势。1%食盐添加量条件下,全麦面团和挂面整体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5.
苦荞超微粉对苦荞小麦混合粉及其挂面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普通苦荞粉,苦荞超微粉A和B按照5%~30%的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对苦荞小麦混合粉的面团粉质特性及其挂面的感官品质、蒸煮品质及质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粉相比,添加苦荞超微粉的混合粉面团的吸水率增加,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缩短,弱化度值升高,粉质指数降低;添加苦荞超微粉提高了挂面的感官品质;添加量在15%以下时,添加苦荞普通粉制作的面条煮熟增重率较高,添加量在15%~30%时,添加苦荞超微粉A制作的面条煮熟增重率较高,而添加量在5%~30%时,添加苦荞超微粉A制作的面条煮熟的干物质损失率最低;苦荞粉超微处理增加了苦荞挂面的坚实度和剪切功,面条咀嚼性和韧性增强。小麦粉中添加20%苦荞超微粉A时制作的挂面韧性,口感良好。  相似文献   

16.
常见6种杂粮与2种主粮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常见6种杂粮:荞麦(甜荞、苦荞)、小米、糜米(粳性、糯性)、玉米、薏米、燕麦与2种主粮:大米、小麦食用部分的总酚、黄酮含量及其存在形式和抗氧化活性差异,并分析总酚、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总酚含量,NaNO2-Al(NO)3测定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法、ABTS+ ·法、β-胡萝卜素-亚油酸乳化液法和还原力法评价样品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总酚含量由高至低为:苦荞、甜荞、燕麦、薏米、玉米、小米、粳性糜米、小麦、糯性糜米、大米,并且除小米、糯性糜米外其他样品提取物的多酚主要以自由态存在,占总酚的64.18%~98.70%;黄酮含量最高的为薏米、燕麦次之,且均多以自由态存在;杂粮的抗氧化活性高于主粮,其中苦荞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ABTS+ ·能力和总还原力最强,甜荞次之,而小米抑制β-胡萝卜素褪色能力最强;同时,抗氧化活性与总酚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杂粮的总酚含量及总抗氧化活性高于主粮,其中苦荞最为突出,因此,推荐增加日常杂粮食用量以弥补主粮膳食中多酚物质含量过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小麦粉,绿茶、洋葱皮水提物为原料制作生鲜面,对面团的粉质特性、面筋指数、蒸煮特性及生物活性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绿茶、洋葱皮的水提物的添加,导致面团稳定时间分别下降了49.5%和60%,面筋指数分别下降7.1%和17.1%。植物水提物的添加致使面条的蒸煮损失和断条率增加了约2%和15%。同时,添加绿茶、洋葱皮水提物面条的总酚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产品货架期。  相似文献   

18.
苦荞芽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荞在发芽过程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变化,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苦荞种子及其苦荞芽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苦荞发芽第1-10 d范围内,黄酮类物质含量逐渐升高,在第10 d时达到最大值;且苦荞发芽后其抗氧化性较种子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