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以生活饮用水电解产生的3种不同负氧化还原电位值碱性电解水(alkaline electrolyzed water,AEW)为对象,研究其理化性质及抗氧化和缓解胃酸过多能力。方法:测定了AEW pH值、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以及矿物质含量,研究AEW自由基清除率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模拟人工胃模型研究AEW体外中和胃酸能力。结果:AEW负ORP值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AEW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显著高于饮用水(P<0.05),其抗氧化能力与负ORP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AEW具有中和胃酸能力且与饮用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饮用水对胃酸有一定稀释作用。结论:电解生活饮用水产生的不同负ORP值AEW具有抗氧化性,抗氧化能力随负ORP值增大逐渐增强,具有缓解胃酸过多能力且效果与0.2% NaHCO3溶液相当。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葛根酒酿酒酵母,促进葛根酒产业发展,采用对比试验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安琪、CY3079、K1M、DV10 4种酵母发酵葛根酒的理化指标、总黄酮及总酚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不同酵母发酵葛根酒的理化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总黄酮含量在46.85~51.60 mg芦丁/100 mL,总酚含量在63.31~69.53 mg GAE/mL,酵母对葛根酒中5种黄酮组分(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染料木苷)无明显影响;与其它果酒相比,葛根酒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不同酵母发酵的葛根酒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关键风味化合物、修饰风味化合物和潜在风味化合物数量和贡献度各不相同。经比较,K1M酵母发酵的葛根酒总黄酮、总酚含量最高,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强,检测出的香气种类最多,香气物质浓度较高,酒体带有浓郁葛根清香,酒体协调,品质最佳,是适合葛根酒酿造的优良酵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两种市售抹茶茶汤理化指标、多酚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抹茶汤的pH值增加,可滴定酸含量降低,色泽明亮度增加但黄蓝度降低。同时,一泡茶汤较二泡、三泡茶汤具有最优的色香味感官品质。此外,两种抹茶茶汤的总多酚含量、多酚组成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无显著差异,但均随冲泡次数递减;UPLC所分析茶汤中的9种化学物质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成分依次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咖啡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3个不同等级烘青绿茶的生化成分、感官品质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3种茶样中总黄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利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1,1-dipheny-2-picryhydrazyl free radical, DPPH)法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 3个等级绿茶总黄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显著(P<0.05),茶多酚随着茶样等级的降低而升高,咖啡碱的含量则相反,而氨基酸和黄酮是波动变化;不同等级绿茶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差异显著(P<0.05),且IC50随着等级的降低而下降;感官评价得分随着等级的降低而降低;3种茶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茶多酚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咖啡碱的含量和感官审评得分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3个等级的炒青绿茶抗氧化性随着等级的降低而升高,且与其主要生化成分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当地主产柿子、猕猴桃、葛根为原料酿造功能发酵酒,采用对比试验借助紫外分光光度法、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研究三种发酵酒在理化指标(酒精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总酸、pH)、活性成分(黄酮、总酚)、抗氧化活性评价及香气成分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柿子酒、猕猴桃酒、葛根酒的理化指标、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明显差异,香气成分各有特色。三种发酵酒的酒精度都在11%vol左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7.5%左右,柿子酒的还原糖含量最高(5.82 g/L),猕猴桃酒总酸含量最高(13.52 g/L)。猕猴桃酒和葛根酒的黄酮和总酚含量都显著高于柿子酒(P<0.05),猕猴桃酒清除三种自由基和亚硝酸根离子的能力及总还原能力最强,葛根酒仅次于猕猴桃酒,但三种发酵酒对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都较弱。三种发酵酒共检测鉴别出7类49种香气成分,其中柿子酒、猕猴桃酒、葛根酒分别检测到香气成分33种、37种、38种,关键风味化合物12、12、16种,修饰风味化合物7、12、6种,潜在风味化合物7、4、7种。三种发酵酒共检出21种共有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和ROAV值较高的均为醇类和酯类物质。综合分析,利用不同原料制作发酵酒的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及香气成分呈现差异性,猕猴桃酒和葛根酒的整体品质较为优良,本研究的结果为陕西发酵酒产品品质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啤酒酿造过程中的麦芽粉碎阶段和主发酵阶段添加桃金娘,探讨不同的桃金娘添加方式对啤酒产品的理化成分、抗氧化活性、香气成分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桃金娘啤酒的发酵过程中,添加了桃金娘的粉碎组和主发酵组的发酵度均高于未添加桃金娘的对照组,且S-189啤酒酵母的发酵能力强于S-04啤酒酵母。与粉碎阶段添加桃金娘和未添加桃金娘的啤酒相对比,主发酵阶段添加桃金娘的啤酒发酵度最高,对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也为最高。同时,3组啤酒样品中检测到的香气成分中酯类、醇类和酸类占比最高。在感官评价上,主发酵阶段添加桃金娘的啤酒果香味丰富、口感协调,其感官评价总分显著高于粉碎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以–18℃冷冻后的桑葚为果酒发酵原料,使用桑葚提取汁液通过响应面优化果酒发酵工艺,得到最佳酒精含量的桑葚果酒。分析发酵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及发酵前后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探究发酵过程中的果酒发酵的状态和特性以及果酒中香气物质的成分。结果表明,将冷冻后的桑葚解冻酶解出汁,利用全果汁发酵,在果汁初始糖度为25°Brix、酵母菌添加量为2%、发酵温度为27℃、发酵时间为12 d时,得到的桑葚果酒酒精度为10.25%vol;研究发现发酵过程中总糖的含量急剧下降,果酒中的总酸含量升高,总酚含量的保存率为58%;果酒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较高,同时也保留了较高的总还原能力,同时发现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与总酚含量的变化相互关联;果酒中香气成分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8.
陆志科  黎深 《食品科学》2009,30(23):110-113
对不同荔枝核样品采用香草醛- 高氯酸比色法测定荔枝核总皂甙含量,用硝酸铝- 亚硝酸钠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用蒽酮- 硫酸法测定多糖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荔枝核样品中总皂甙含量在1.30%~1.40%之间,总黄酮含量在5.78%~6.80% 之间;多糖2.85%~3.34% 之间。以芦丁为对照,从对不同体系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脂质过氧化的抑制活性等方面研究荔枝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荔枝核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8mg/ml 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达92.96%,超过同质量浓度的芦丁;质量浓度为0.5mg/ml 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5. 56%,略低于相应对照。荔枝核提取物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质量浓度为0.5mg/ml 时,抑制率达52.56%,稍低于相应对照。妃子笑荔枝核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mg/ml 时,其清除DPPH 自由基的能力超过同质量浓度的芦丁。  相似文献   

9.
以恩施藤茶为实验原料,采用不同的提取工艺(乙醇回流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水/乙醇提取法和水/乙醇浸泡法)制得5种藤茶提取物,探究其理化性质、主要功能性成分组成的差异,评价其抗氧化能力,并比较功能性组分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提取工艺对藤茶提取物的相对密度和折光指数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而不同提取溶剂对折光指数和酸值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超声辅助醇提法制得的藤茶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并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黄酮组分二氢杨梅素与总还原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是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能为藤茶提取物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绿茶浸提液为原料,利用前期自主分离筛选出的植物乳杆菌ST对其进行发酵,以感官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抗氧化活性,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发酵茶饮料工艺进行优化。与未发酵绿茶浸提液对比,分析发酵绿茶饮料抗氧化性,并对发酵绿茶饮料的贮藏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ST发酵绿茶饮料最佳工艺为接种量7 lg(CFU/mL)、加糖量6.6%、发酵温度38.7℃、发酵时间17 h,该条件下感官评分为76.31。与未发酵绿茶相比,发酵绿茶饮料DPPH·和ABTS+·的清除率均显著增加(P<0.05)。饮料在4℃下贮藏21 d,贮藏期内饮料活菌数稳定维持在6 lg(CFU/mL)以上,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以及DPPH·和ABTS+·的清除率较高,风味及口感稳定。  相似文献   

11.
Haixia  Chen  Zhishuang  Qu  Lingling  Fu  Peng  Dong  Xin  Zhang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9,74(6):C469-C474
ABSTRACT:  Three polysaccharide-rich fractions named GTPS, OTPS, and BTPS were isolated from green tea, oolong tea, and black tea, respectively.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glycosidase inhibitory effect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he 3 fractions were compared. Monosaccharides of GTPS were composed of D-rhamnose, L-arabinose, D-xylose, D-mannose, D-galactose, and D-glucose. But there were no xylose and mannose detected in OTPS and BTPS.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s were decreased from 9.2 to 251.5 KDa to 3.8 to 32.7 KDa with the fermentation of the tea from green tea to black tea. BTPS showed the highest α-glu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n hydroxyl radicals and DPPH radicals. The differences in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glycosidase inhibitory properties among the 3 polysaccharide-rich fractions appeared to b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polysaccharide.
PRACTICAL APPLICATION: Diabetes mellitus (DM) is one of the primary threats to human health due to its increasing prevalence, chronic course, and disabling complications. Control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and inhibi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are suggested to be important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any efforts had been made to search for effective and safe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and antioxidants from natural materials to develop a physiological functional food or lead compounds for curing diabetes. Coarse tea was used to cure diabetics in people in China and Japan. The hypoglycemic activity increased with the contents of polysaccharide in coarse tea. Many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hypoglycemic activities of tea polysaccharide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glycosidase inhibitory effects of tea polysaccharid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a tea polysaccharide with the best potential for exploitation in curing diabetes.  相似文献   

12.
研究青枣果酒最佳酿造工艺及其香气成分的变化,为提高青枣果酒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试验以白熟期青枣为原料,以单因素结合响应面优化试验为基础,以酒精度和感官评分为双响应值,对青枣果酒酿造工艺进行模型优化;同时为准确描述青枣果酒的品质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青枣果酒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枣果酒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糖度24%,酵母添加量0.3%,发酵时间8 d,SO2添加量80 mg/L。从青枣果酒中共检测出21种香气成分物质,其中醇类和酯类相对含量最高。在此工艺条件下,青枣果酒呈金黄色、清澈透亮,酒体饱满,枣香浓郁,综合品质良好,为枣果实开发利用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富硒绿茶功能成分的超声波提取技术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富硒绿茶功能成分,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DPPH法和亚油酸体系法对富硒绿茶功能成分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按照工艺:50%乙醇为溶剂,超声波功率250W,料液比为1:15,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5h,重复提取两次,制得的富硒绿茶功能成分得率为43.76%,其抗氧化活性高于其他处理制得的提取物和阳性对照α-生育酚,其化学组成为:硒4.35±0.11μg/g,茶多酚(55.84±2.31)%,多糖(13.37±3.02)%,蛋白(25.75±4.05)%,咖啡碱(5.99±0.01)%。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名优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中国名优红茶挥发性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HS-SPME)提取红茶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挥发性物质的保留指数(RI)鉴定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鉴定出约60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烯类、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国内名优红茶香气中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是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的39.48%、17.5%、8.21%、4.74%。所体现的花香、甜香、果香是中国红茶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5.
贵州不同产区代表绿茶的品质特征及香气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贵州不同产区绿茶的品质差异及其主要香气组分,以贵州六大产茶区共12种代表性绿茶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其香气组成成分,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含量比较、香气活性值(OAV)、主成分分析共同筛选确定贵州绿茶的品质差异和主要贡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DB-17MS色...  相似文献   

16.
刘佳奇  彭珍  熊涛 《食品科学》2017,38(24):130-136
以植物乳杆菌菌剂发酵红茶饮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茚三酮比色法和标准碱滴定法测定红茶发酵前后的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及乳酸含量;采用4种不同体外抗氧化模型来考察红茶饮料发酵前后的抗氧化活性;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红茶发酵前后主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发酵后红茶饮料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比发酵前稍有下降,茶氨酸含量较发酵前显著上升(P0.05);对部分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发酵前略有下降;醇类和酮类等香气成分在发酵后较发酵前有明显增加,有利于提升红茶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的物质基础和主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广东客家地区代表性茶类-仙湖茶产品的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客家炒青绿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均差异显著,且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与炒青绿茶品质审评得分的相关关系较大,是造成炒青绿茶品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客家炒青绿茶样品中共鉴定出44种香气物质,包括醛类(37.96%)、醇类(28.47%)、烃类(15.92%)、酮类(10.38%)、酯类(5.10%)和其他(2.17%),香气化合物中壬醛、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较高,且RVOA>1,均呈现花香、栗香,推测是客家炒青绿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18.
茶多酚因其优异的抗氧化和抗菌性能,在食品领域被广泛应用。通过制备茶多酚-普鲁兰-明胶复合生物活性膜,研究茶多酚的质量分数(0%、2%、4%、6%、8%、10%,基于明胶和普鲁兰的总干质量)对膜理化性质及抗氧化、抗菌性能的影响。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茶多酚与普鲁兰多糖和明胶之间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尤其当茶多酚质量分数为6%时,膜结构更加致密。理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茶多酚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先增大后减小,水蒸气透过性先减小后增大,紫外线阻隔性能增强,膜变得更暗黄;而茶多酚的添加没有显著提高复合膜的热性能。此外,复合膜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达87.44%,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95.73%和85.22%。同时,复合膜能实现茶多酚的缓慢释放。茶多酚-普鲁兰-明胶复合膜的制备旨在为良好生物活性包装膜的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名优绿茶理化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品种名优绿茶各理化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通过各组分与绿茶品种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不同绿茶品种的代表性成分,本文以安吉白茶、碧螺春、龙井三种不同品种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福林酚比色法、茚三酮比色法和GC-MS联用测定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以及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通过相对含量对三种名优绿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绿茶理化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其中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对三种绿茶感官品质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酚氨比(r=-0.942)、抗坏血酸的相关性最为显著(r=0.955)。茶叶中的香气物质成分繁多复杂,且不同成分对茶叶的香气有不同的香气贡献。实验提取了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酮类和醛类化合物大部分具有花香和清香等香型特征,在绿茶成分中含量较高。因此,确定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和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种物质作为与绿茶品质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以热水浸提法提取的茶粕多糖(TSCP)为原料,采用DEAE-Sepharose离子柱纯化,研究茶粕多糖和纯化组分的理化特性、抗氧化性以及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纯化后的茶粕多糖主要组分(TSCP-1、TSCP-2)均为硫酸根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组成。TSCP-1和TSCP-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TSCP-1和TSCP-2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为12.4、13.1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为12.5、11.2 mm。原茶粕多糖粗品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清除率均优于纯化组分,且清除率随多糖浓度升高而增大,并于10 mg/mL达到最大清除率,分别为59.15%、45.23%和50%。因此,茶粕多糖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效果和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