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有机质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上古生界热演化史恢复的基础上,应用EASY%Ro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构造演化及埋藏史特征,对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演化与油气成藏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上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呈“阶梯式”演化。第一阶梯出现在海西—印支期;第二阶梯为相对平静期,主要发育于燕山期;第三阶梯为喜山期,是石炭二叠系发生二次成熟演化的主要阶段。有机质成熟史与成藏期次分析表明与油气成藏相关的生烃期次有两期。一次生烃期,主要发生在220~240Ma之间,形成原生油气藏的可能性较小;二次生烃期晚,发生在35~20Ma之间,以气态烃为主,是形成煤成气藏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平衡剖面与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运用平衡剖面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东濮凹陷构造演化史,并对其构造运动进行了分析,认为东濮凹陷的形成和演化受基底构造和断裂作用控制,其演化过程可分成6个阶段;东濮凹陷南宽北窄的构造特征主要是拉张量南大北小造成的;东濮凹陷滑脱面深度不大,基底沉降南部普遍大于北部;西洼南部,滑脱面深度较大,构造幅度大,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3.
蒋彦 《海洋石油》2022,42(4):1-6
南黄海盆地南五凹陷是南黄海中新生代盆地最有利的成藏区域之一,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但由于其构造特征复杂,一直未能取得油气勘探的突破。该文结合最新三维地震及钻井资料,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南五凹陷的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南五凹陷经历了断陷和拗陷两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育两期三组正断裂。在断裂的控制作用下,发育三个局部构造带,以断鼻、断块圈闭为主。南五凹陷油气成藏具有近源近断成藏的特点,其中深大断裂的发育是油气输导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总结了南五凹陷构造特征及成藏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北部斜坡带发育深大断裂,圈闭条件好,可作为有利勘探区带,研究成果对南五凹陷勘探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南部地区油气分布零星。油气成藏受主干断裂、烃源岩类型、生烃期次等因素控制。主要发育3种成藏模式:深层地垒带以石炭~二叠系为烃源岩,聚集早期(早第三纪)煤系生成的气形成古生新储煤成气藏;复杂断阶带发育反向正断、屋脊状圈闭,形成多期反向断阶油藏,具有反向断块成藏、高点富集的“一把刷子”的成藏特点;近洼斜坡带构造简单,临近油气源,但埋藏深度大,储层物性差,聚集晚期(晚第三纪)葛岗集洼陷生成的气形成斜坡带深层湿气藏。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东濮凹陷内部主要断裂的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东濮凹陷不同区域的构造特征。利用平衡剖面的基本原理对东濮凹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将东濮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以来拗陷阶段。依据古近纪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的特征,将古近纪进一步分为4个演化期次:初始裂陷期(沙四段沉积时期);主要裂陷期(沙三段沉积时期);继承发展期(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裂陷消退期(东营组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时期是东濮凹陷最重要的构造定型时期,整个凹陷的“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构造格局于此时期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6.
沙南凹陷西洼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区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南凹陷西洼历经多年勘探,一直没有取得商业性突破,其勘探潜力备受质疑。文中在对该凹陷西洼整体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区已发现油气藏的成藏类型及成藏特征。结果表明:西洼的凹陷结构类型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圈闭的有效性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充满度,古近系储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成藏的规模,断裂的活动期次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分析认为:勘探程度最高的沙中构造带没有处于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是造成西洼目前钻探成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圈闭有效性较差及沙河街组储层不发育是油气成藏规模小的重要原因。最后指出,沙南凹陷西洼的两侧斜坡区为比较有利的勘探区带,尤其是南侧斜坡区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东濮凹陷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伸展 盆地形成和演化的构造背景出发,以构造几何学的基本概念为依据,主要对东濮凹陷的伸展、走滑、变换以及底辟构造样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古近纪东濮凹陷是伸展和走滑作用双重机制下演化和形成的。而在伸展作用基础.上叠加的走滑作用、南华北盆地对东濮凹陷南部的影响以及盆地中部岩盐底辟作用等是形成两个横向变换构造带,从而形成复杂的构造样式和组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调节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调节构造理论,以断层生长分析为基础,在东濮凹陷识别出3大类共13个调节构造。同向型调节构造主要分布于分段活动的兰聊断层各断层段连接处及雁列型排列的长垣断层系内各断层叠覆段,其几何形态分别表现为断鼻及与断层斜交的斜坡,起到分隔凹陷东部与西部洼陷带的作用;对向型调节构造主要由倾向相对的兰聊断层各断层段与长垣断层各断层(段)叠覆形成,表现为较为完整的背斜形态,是凹陷中央隆起带的组成部分;背向型调节构造发育于凹陷中央隆起带上倾向相反的断层叠覆带,表现为条形凸起,与对向平行型调节构造叠加在一起。该区调节构造主要与东西边界断层(系)在分段期的相互作用有关。调节构造作为凹陷中相对高地势带并分隔半地堑,从多个方向邻近烃源,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古潜山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东濮凹陷自1976年东1井钻穿古生界以来,已完钻潜山探井46口,其中见油气湿示井20口,获低产油气流井5口,中生界,上古生界,下石生界和太古界等多套潜山层系均见到较好的汽气显示,具有显示范围广,层系多,勘探程度低的特点,在勘探高成熟期的东濮凹陷,古潜山是一个较为现实有利的勘探接替区,通过重新钻探,有望获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北高南低"的构造特征,在新生代引张应力与走滑应力作用的叠加下,发育6条NNE向斜列展布的主干断层将其切割为3个东掉的断阶带(台阶),自东而西依次为Ⅰ台阶、Ⅱ台阶和Ⅲ台阶,已发现的油气主要集中在Ⅱ台阶。受主干断裂、下伏基底结构和盐岩层等因素的共同控制,主要发育有顺向断阶式、反向断阶式和复合型断阶式3种典型构造样式。顺向断阶式是西部斜坡带最主要的构造样式,后2种构造样式均以顺向断块构造特征为主。另外,严格受控于盐岩分布范围的盐构造主要发育于基底差异隆升幅度大的地区,盐岩上拱形成盐底辟构造和反向翘倾断块构造。不同构造样式派生出不同的圈闭类型,其油气富集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构造样式的研究对确定圈闭类型及其油气富集程度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东濮凹陷复杂断块群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断块群是东濮凹陷最重要的油气圈闭类型,东濮凹陷特殊的构造位置和局部变形条件形成了复杂断块群。根据油田勘探开发资料,分析了东濮凹陷复杂断块群的特点、形成机制、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东濮凹陷复杂断块群除具有一般断块群的特点外,明显表现为上、下及左右的镜像关系和多变的转换关系,断块群的复杂性与多变的动力条件、多期次的伸展变形、复杂的局部条件和多类型的变形介质有关。东濮凹陷具有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断块是其基本的聚油单元,虽然单个断块面积较小,但断块的成群出现形成了良好的圈闭条件,而断层又构成了主要的运移通道,因此东濮凹陷的复杂断块群勘探潜力大,仍是未来勘探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东濮凹陷不同构造单元的热演化史发现,中央隆起、东部次凹和西部次凹在石炭-二叠系顶面的尺。值比白庙地区和西部斜坡的Ro值高,并且古今地温接近。东部次凹和西部次凹的古生界在三叠纪沉降幅度大,地层沉降增温;中生代晚期未沉积侏罗系-白垩系,处于抬升降温过程;新生代以来沉降幅度较大,随着埋深不断增加,古生界烃源岩温度不断升高并开始生烃,因此,东部次凹和西部次凹为有利的二次生烃区。而从白庙地区和西部斜坡带的Ro值与埋藏深度的关系判定,白庙地区新近系、古近系之间为欠补偿接触,并且该区的古地温明显高于今地温,说明新近纪以来地层抬升剥蚀较大,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控制,新近纪以来无二次生烃过程。图7表2参19  相似文献   

13.
通过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实际地质条件下煤的半开放体系加水热模拟实验研究,刻画了该区煤岩不同温压介质条件下生排烃特征及潜力。研究表明:(1)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具有极高的生烃潜力,最高产烃量达254 mg/g,其中气态烃总产率220 mL/g,液态烃最高产率为145.8 mg/g;(2)煤成油的演化呈峰形尖锐的单峰特征,生油高峰在325 ℃(Ro=1.08%),生成的液态烃类近40%排出煤体;(3)煤成气的演化呈多阶段性逐渐增大的特征,其中325~450 ℃和500~550 ℃2个区间气态烃类快速增加,前者主要缘于液态烃的大量裂解,后者是煤芳香结构进一步稠合生烃演化产生;(4)东濮凹陷石炭—二叠系煤既生油又生气,其煤成油潜力与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相当,煤成气潜力与鄂尔多斯石炭—二叠系煤相当。  相似文献   

14.
复杂构造条件下蒸发成因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理,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探索这一问题,文中以东濮凹陷为例,在分析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流体介质条件下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组成和有限空间生烃热模拟等研究。结果表明:生烃过程受地层水矿化度和有机质生物来源的双重控制,咸水环境优质烃源岩最为发育,有机质来源于颗石藻、蓝藻和沟鞭藻等多种藻类的贡献,显微结构呈纹层状互层,生烃时间早,生烃周期长,液态烃产率高,具有5个生烃阶段;淡水环境优质烃源岩极少,有机质来源于绿藻和高等植物的贡献,生烃时间晚,液态烃产率低,气态烃产率高,仅具有3个生烃阶段;半咸水环境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沟鞭藻,优质烃源岩发育概率、生烃时间、液态烃产率介于咸水环境和淡水环境烃源岩之间,具有3个生烃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及变换构造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分析了东濮凹陷的断裂系统及其活动性,研究了断裂系统内部断层间及断裂系统之间的位移传递方式及相应的变换构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间位移的传递方式有传递式、接力式、消长式和消减式4种类型,分别形成了传递断层和楔状断阶、走向斜坡和地垒凸起、中央斜向背斜、消减斜坡和断鼻等变换构造。东濮凹陷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在近东西方向上相互联接形成变换构造带。这些变换构造带在平面上将东濮凹陷分隔成具有不同构造、沉积特征的区段;在垂向上,不同时期形成的变换构造发生叠加、改造和迁移,从而对沉积起控制作用,有利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以油气藏气油比统计、热压模拟实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成藏条件分析,探讨了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油气相态分布及相态演化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充注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由浅至深依次出现液态烃、含凝析油的气态烃和气态烃,但不同地区油气相态的分布区间、区分度及不同时期的充注特征均具有明显差异.油气相态演化主要受源岩有机质类型、生烃演化阶段与运聚过程中温压环境控制.深层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成气,中浅层天然气主要为油溶天然气出溶气.油气来源有"单洼单源"、"单洼多源"和"多洼多源"3种类型,相应的相态演化有"早油相晚气相"、"早混相晚气相"、"侧向多期油相"和"垂向多期油相"4种形式,从而造成不同洼陷的油气充注模式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关系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EASY%Ro数值模拟等研究结果,结合构造演化及埋藏史特征,研究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热演化史与生烃期次。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经历了3个埋藏阶段:印支期地热梯度约为3.0℃/100m,上古生界埋藏受控于三叠系原始沉积差异,至印支期末Ro值多超过0.60%,有机质处于生烃早期,此后再次抬升至中生代末期;喜马拉雅早期(古近纪)发生大规模断陷,地热梯度为3.1~3.9℃/100m,东营组沉积后上古生界多达最大埋深,在凹陷北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南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发生广泛的二次生烃作用;喜马拉雅晚期(新近纪以来)地热梯度为2.85~3.25℃/100m,新近系的广泛沉积使上古生界埋深再加大,但受热未超过前期。图3表3参10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控油气模式与有利区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形成演化的恢复及古隆起不同部位油气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明确了塔中古隆起经历了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3期构造演化过程;建立了塔中古隆起控藏模式,即在古隆起及其周边发育两类8种油气藏类型,其中在古隆起“山外”,志留系和石炭系背斜型、地层型、岩性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分布于古隆起顶部及斜坡上部,在古隆起“山内”,寒武系和奥陶系不整合型油气藏分布于古隆起顶部,礁滩体型、溶洞型和裂缝型油气藏分布于古隆起斜坡下部;阐明了古隆起控油气作用原理,即古隆起发育多种类型圈闭,具有多种输导体系,是浮力作用下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预测了塔中古隆起有利成藏区,其中塔中主垒带是寻找山外断块类、背斜类油气藏和山内不整合型油气藏的最有利区域,塔中10号带是寻找山外地层类、背斜类油气藏和山内溶洞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域,塔中Ⅰ号断裂带是寻找山外岩性类油气藏和山内裂缝型、溶洞型油气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采用烃源岩评价、生烃热模拟实验和盆地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历史和强度,并探讨其成藏意义。结果表明:东濮凹陷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显微组成中富氢的壳质组、基质镜质体含量高(>10%),烃源岩具有较高生油潜力,成烃演化过程以多阶段性、生气带宽为特征;石炭系—二叠系在燕山期埋藏深度小,Ro在0.6%~0.8%,生气量较小,在喜马拉雅期呈差异化的热演化特征,凹陷西部至西斜坡地区生气强度整体较低,为(1~20)×108 m3/km2,东部深洼带烃源岩埋深大、演化程度高、生气量大,生气强度达(60~110)×108 m3/km2。已有勘探成果分析显示,生气强度大于40×108 m3/km2的区域才能形成天然气富集,前梨园洼陷带生气强度在(60~110)×108 m3/km2,具备形成原生煤成气藏和古生新储煤成气藏的有利条件,是下步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