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乌什凹陷内5口钻井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实验室分析,认为乌什凹陷东部的下白垩统舒善河组是一套以红褐色砂砾沉积为主的陆源碎屑沉积,粒度粗,分选和磨圆均差.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平原的泥石流沉积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湖泊宽广而浅,主要沉积滨浅湖泥滩和较少量的以薄层状夹于滨浅湖泥岩中的砂坝.储层主要分布于舒善河组中段,即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段,砂岩成分类型为中细粒岩屑砂岩,属低孔低渗储层;沉积微相、砂岩粒度以及填隙物含量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北部下白垩统舒善河组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在领域之一。为了明确舒善河组的古地理背景、有利砂体展布和储层特征,揭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潜力,依据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开展了薄层砂岩刻画与地震属性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库车坳陷在舒善河组沉积期为炎热干旱气候,水体为中等盐度、浅水、氧化型湖盆环境,沉积岩的颜色以灰褐色为主。②塔里木盆地北部发育温宿-西秋、新和-齐满、牙哈-提尔根3个古隆起,走向呈近NE-SW向,北翼陡峭,南翼平缓。沉积在古隆起背景之上的舒善河组,早期具有填平补齐、超覆的特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体系;中期为最大湖泛期,以湖泊沉积为主;晚期受古隆起高隆带和水下低隆带的控制,在英买力-东河塘地区一带发育湖相砂坝群沉积。③砂坝群呈NE-SW向展布,长140~150 km,宽50~60 km,面积达7 200 km2,砂体累计厚度为10~50 m,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沙纹层理、浪成波痕、反粒序等沉积构造,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以漏斗形和齿化箱形为主,地震反射剖面显示砂体呈透镜状、具有叠瓦式侧积的特征。④舒善河组的砂坝现今处于北倾斜坡带,南部有4 km宽的泥岩带封堵,在纵、横向上有断裂和不整合面沟通油气源灶,有利于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带。塔里木盆地北部下白垩统舒善河组的有利圈闭面积为800 km2,砂岩厚度为10~25 m,具有亿吨级储量潜力,是岩性油气藏效益勘探的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对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沙四段上亚段沉积微相进行了分析,共划分出滩坝、滨浅湖和半深湖等亚相,滩砂、坝砂、滨浅湖泥和半深湖泥等微相类型。重点论述了滩坝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沙四上亚段7个砂组的沉积微相及其砂体的展布特征。明确了各砂组砂体发育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下白垩统舒善河组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层位。然而,该区发育的浅水三角洲与滩坝沉积常相互交织叠加、难以区分,相对湖平面变化研究有助于确定该区沉积相类型及揭示其分布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通过结合定性层序划分与定量测井小波变换分析,对塔北隆起英买力地区白垩系舒善河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定量划分出4个长期、8个中期、13个短期及84个超短期层序。基于超短期旋回的Fischer图解分析表明,舒善河组相对湖平面整体上为一次大规模湖侵到湖退,且在沉积中期湖平面缓慢上升至最大规模。舒善河组内部划分的4个长期旋回的湖平面分别对应一次完整的湖侵到湖退的变化过程。通过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比可以看出,取得的相对湖平面升降曲线与前人成果的整体趋势较吻合,其内部更精细的多次小规模湖平面变化可作为该区后续地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东营凹陷青南地区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古地理格局认识不清的问题,从构造演化、沉积相类型及展布、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等三个方面人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青南地区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整体呈现为一个断陷湖盆中的浅水洼陷,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除沙四上亚段沉积早期南部物源体系的三角洲和沙四上亚段沉积晚期北部物源体系的扇三角洲砂体外,滨浅湖滩坝砂体长时期广泛发育,呈现满盆含砂的特点;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青南地区古地貌整体平缓稳定,高差不大,现今地震剖面显示“山高水深”的构造格局是沙三下亚段沉积地层沉积后,在洼陷中心继承性沉降作用下逐步形成的.泥页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不同于典型半深湖—深湖环境下形成的油页岩,青南地区中心小范围分布的沙四上亚段暗色泥岩形成于同时具备高古生产力和缺氧条件的咸化浅湖—半深湖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对金湖凹陷西斜坡阜二段储层研究过程中,发现岩心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由牵引流造成的正韵律砂体,砂体平面分布上存在多条厚度较大的砂体条带,并且存在定向物源和大量残存的补给水道,均与前人认为的滨浅湖砂坝微相特征不相符.综合研究认为阜二段三砂层组地层发育了一套外源滨浅湖沉积体系,包括3个亚相、7种微相,并在单井相、连井相、平面相研究基础上给出了沉积体系模式,从剖面和平面2个方面描述了沉积相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三叠系阿克库勒组阿四段发育多条条带状砂体,为塔河油田主要碎屑岩油藏之一,前人研究多认为此类砂体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但在成因解释方面存在一些矛盾,因而有必要开展新研究。从研究区岩性、粒度、沉积构造、相序等方面分析,显示阿四段属于湖盆边缘滨湖—浅湖环境沉积,条带状砂体为滨浅湖砂坝成因。依靠地震储层预测成果等,在研究区识别出了3期砂坝,并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发现2个季节性朵叶体,该区域内的砂体经过后期湖浪的改造后形成滨浅湖砂滩。参考前人地层、沉积等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区发育多期次滨浅湖砂坝沉积模式,认为塔河油田东部地区阿四段沉积时期辫状河三角洲控制面积变小,从而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滨浅湖环境,在滨浅湖环境内发育了多期次砂坝。  相似文献   

8.
牙哈地区吉迪克组滩坝砂体埋藏深、高砂地比且单层厚度薄,分布规律复杂,地震测井分辨率难以识别和追踪,在进行砂体精细刻画以及预测评价方面有着较大难度。基于牙哈地区新近系吉迪克组底砂岩段岩心、测井等资料,对滨浅湖滩坝微相及岩性组合进行精细刻画,分析了滩坝迁移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吉迪克组底部砂岩段滨浅湖滩、坝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坝中、坝缘、滩席和滩间微相类型;滩坝的展布、迁移叠置受湖岸线、古地貌、古风浪及沿岸流等因素控制,先随湖水不断加深坝体向岸迁移,直至湖平面稳定时期大量泥质沉积,而后湖平面下降坝体呈向湖中心进积模式;其岩性组合可划分为4类:厚层砂岩叠置组合(A类);中-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组合(B类);薄层泥、砂岩互层组合(C类);厚层泥岩夹薄层砂岩组合(D类)。研究成果为滨浅湖滩坝砂体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腹部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在大型车莫古隆起埋藏期继承性地貌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沉积层系,是盆地继侏罗系和三叠系后又一油气勘探热点层位,但前期有关清水河组沉积体系及油气藏类型研究均未充分考虑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演化,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野外露头和分析化验资料等,在对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厘定基础上恢复沉积期古地貌,明确储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体系展布,同时结合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大型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并分析其对油气藏类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清水河组为一套完整的三级层序,清一段(清水河组一段)可划分为低位及湖侵体系域,而清二段(清水河组二段)则为高位体系域。受控于研究区特有的沟谷—残丘地貌特征,低位域主体为局限于沟谷内部的砾质辫状河相沉积,而环残丘边部(沟谷边缘)可发育滑塌泥石流沉积;湖侵早期研究区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而湖侵晚期全区被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所覆盖。区域上,持续性差异风化剥蚀及河流侵蚀使得古隆起在晚侏罗世可作为盆地内物源而存在并逐渐演化为不同规模的沟谷—残丘,但自白垩纪开始古隆起内物源作用消失且古隆起区逐渐被覆盖,地貌也逐渐准平原化并最终演变为盆地沉积沉降中心。而受控于埋藏期沟谷—残丘地貌,古隆起区油气藏类型可划分为侏罗系古残丘型油气藏、清水河组地层超覆油气藏及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沉积期次及油气勘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一套穿时的岩石地层单元,是盆地重要的含油层系。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以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东河砂岩的地层展布模式、沉积前古地貌特征、砂岩发育期次、沉积环境演化和砂岩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东河砂岩是海侵背景下从西南向东北,即依次由麦盖提斜坡、巴楚凸起向塔中凸起、塔北隆起超覆的沉积砂体;东河砂岩沉积前古地貌有两隆两凹的特征;由早到晚可划分为5期砂体。第1期砂体主要分布在麦盖提斜坡和巴楚凸起,第2期砂体主要分布在巴楚凸起和塔中凸起,第3期砂体主要分布在塔中凸起和塔北隆起,第4期砂体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第5期砂体主要分布在塔北隆起及塔东低凸起周缘。东河砂岩的岩相主要有砂砾岩、粗砂岩、中砂岩和细砂岩,沉积环境主要为河口湾和滨岸环境。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期次砂体的沉积特征、储盖组合及成藏条件不同,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期次砂体需采用不同的油气勘探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录井资料的研究,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各砂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识别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2种相类型。其中三角洲相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泥微相;湖泊相发育有浅湖滩砂、浅湖砂坝和浅湖泥微相。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得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下白垩统主要发育于凹陷东部,以红褐色砂砾沉积为主,粒度粗,分选磨圆均差,为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平原的泥石流沉积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十分发育,其中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主要的有利油气储集体。该时期的湖泊宽广而浅,其滨浅湖砂坝以薄层状夹于滨浅湖泥岩中,亦为有利的油气储集微相。储层主要为中细粒岩屑砂岩,位于舒善河组中段,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储集空间是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通过对有效储层控制因素的分析后认为,沉积作用以及填隙物含量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很大,而成岩作用尤其是溶蚀作用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结合波阻抗反演预测了三维工区内有利砂体分布,对储层分布预测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地震解释资料对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砂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可将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微相划分为滩砂和坝砂,且发育滩坝共生、有滩无坝和有坝无滩等3种沉积组合样式。凹陷西部缓坡带发育滩坝共生组合;东部陡坡带和湖岸线凹岸发育有滩无坝组合;水下古隆起和湖岸线凸岸发育有坝无滩组合。②研究区滩坝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古水深和古风向。凹陷斜坡带和水下中央隆起带古地貌控制着滩坝的沉积范围;滩坝在平面上沿湖岸线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受控于北东向的古风场;东、西部次凹的古水深差异控制了滩坝的沉积厚度及物性。③研究区滩坝成藏主要有“源储共生”内部成藏和“源储对接”侧向成藏2种类型,其中“源储共生”内部成藏主要形成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东部次凹的近源洼槽带,潜力区在近源洼槽;“源储对接”侧向成藏形成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西部斜坡带,潜力区在反向断阶带。  相似文献   

14.
针对金湖凹陷西斜坡物源方向存在分歧等问题,通过对金湖凹陷西斜坡阜宁组二段第三亚段(E1f23)沉积相、重矿物组份特征及分布等研究,对物源方向进行再认识。研究区E1f23发育一套外源滨浅湖沉积体系,包括两种亚相、七种微相,亚相为滨湖亚相和浅湖亚相,微相包括滨湖砂坝、滨湖砂滩、原生补给水道、改造补给水道、浅湖泥湾等。通过重矿物直方图分析,认为E1f23物源分别来自西部的建湖隆起和西南部的张八岭隆起,其主物源为张八岭隆起,北部和西部的局部地区有少量西部和北部的建湖隆起物源供给。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针对蠡县斜坡提出了以岩性-地层油藏为主的精细勘探目标,这对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重新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精细刻画了蠡县斜坡沙三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并确定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期,辫状河道和辫状河泛滥平原较发育;在沙一下亚段沉积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滩坝较发育。对研究区有利储集砂体物性的统计表明,储集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河河道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期,研究区中部的同口镇和辛桥村-旧城村一带发育紧邻泛滥平原泥质烃源岩的辫状河河道沉积,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在沙一下亚段沉积期,研究区旧城村-西柳村一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滩坝沉积,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16.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黄流组一段发育浅海陆架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频繁的沉积及改造作用使得扇体内部小层难以对比,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复杂.基于岩心、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测井INPEFA分析技术,对海底扇砂体进行了小层划分,综合波阻抗岩性反演结果,对海底扇砂体沉积微相及演化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 表明:东方区黄流组一段Ⅱ气组自下...  相似文献   

17.
浅水三角洲薄砂层是重要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新领域,但砂体薄、横向变化快,沉积结构特征难以识别,制约了该类沉积体的勘探开发。以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芳草湖地区为例,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深化地震沉积学分析技术。采用"准层序组内高低频旋回波形分离技术""、去除地层切片干涉效应技术"和"地质体与沉积背景属性融合技术"等3项技术,开展了浅水三角洲地震沉积学特征研究,并总结了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发育多个四级层序,反映湖平面周期性变化;(2)下切水道、扇状砂体广泛发育;(3)白垩系清水河一段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3套储盖组合,是潜力较大的勘探层系。浅水三角洲薄砂层地震沉积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助推了风险井位上钻,并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为该区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对其他类似地区的薄砂层识别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厚度薄、层数多、垂向叠置、横向连片的滨浅湖滩坝砂体,以小层为单位的沉积微相平面图不能准确反映砂体的分布特征,如果开展单砂体级别的沉积微相研究,则可以精细描述单一坝砂体。文中以柴达木盆地扎11井区新近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第Ⅳ油层组第10小层为例,探索精细刻画单一坝沉积微相的方法。具体步骤为:1)根据测井相特征在单井上识别坝中和坝缘;2)根据单砂体底部等高、测井曲线形态相似及单一坝水低油高的特征,开展单一坝井间对比,由此确定单砂体分布范围;3)从下向上厘定单一坝的形成期次;4)将各井中单一坝的沉积微相和分布范围投射到平面图上,并结合平面油水关系适当调整。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对单一坝砂体的精细刻画,对加密井部署和注采调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五段是该区重要的油气产层,由于长期被视为烃源岩与盖层,对其沉积相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利用野外实测剖面、测录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须五段沉积相类型、砂体分布特征、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研究区须五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类沉积体系,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漫沼泽、河口砂坝、远砂坝及浅湖泥等微相。须五段沉积时期,研究区西北部主要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东南部多发育湖泊沉积体系。砂体厚度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薄,沉积相类型由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过渡到湖泊沉积,物源可能来自于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