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抽检出5种不合格食品,并在流通领域采取停止销售措施。目前正值春夏交替之季,气温在逐步升高,各类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加快,政府卫生部门因此对食品的微生物检测高度重视。中国食品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已经十分严重,生物性危害往往通过食源性致病菌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食品微生物事件频繁爆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微生物检验是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验、鉴定的手段,能够准确分析食品中的致病菌种类。但由于食品种类繁多,加工过程繁琐,且检验流程复杂,因此微生物检验难度也更大,本文将针对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的因素以及对策进行分析整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嘉定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6~2017年嘉定区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共采集12大类样品433件, 检测460件样品, 并根据《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监测样品中有49件样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 总检出率10.65%。其中, 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32.09%), 其次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0.62%)、沙门氏菌(0.23%)。检出食源性致病菌较多的前4位食品品种分别为冷面、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即食发酵豆制品、即食凉面(粉、皮)。结论 根据本研究显示本区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应加强重点食品在各个环节的监管, 继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2011~2015年保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保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为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5年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样品采样要求抽样9类, 1404份食品样品。根据《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方法对抽取的样品进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12种致病菌监测。结果 2011~2015年间检测样品中, 阳性样品83份, 检出6种食源性致病菌85株, 致病菌污染率为5.91%, 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19.63%。不同年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类食品中婴幼儿食品及餐饮食品致病菌污染率最高, 分别为17.27%、14.81%; 散装食品致病菌污染率7.92%, 高于预包装食品3.28%(P<0.001); 第3季度的致病菌污染率为10.2%, 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08); 餐饮服务环节6种致病菌总污染率高于流通环节及生产加工环节。结论 保山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重点对散装食品进行监测监督, 在污染率高的第3季度及餐饮服务环节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建立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控制农产品和食品从生产、加工、运输、仓储、口岸通关到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物性风险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病原微生物检测耗时长且操作较繁琐,不能及时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食品安全监测要求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餐饮食品及餐饮具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的目的是监测酒店餐饮食品和餐饮具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预测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酒店食客的饮食安全。选取酒店作为监测对象,对酒店餐饮食品和餐饮具采样检测,检测指标包括6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结果显示:酒店餐饮食品和餐饮具存在一定程度致病菌污染风险。结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存在一定风险,建议政府部门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研究工作,预防和控制酒店餐饮食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一直是国际上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是全球性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情况更为严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加强风险分析体系能力建设。从2010年以来,国家食品安全调查数据提示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数一直高于化学性危害和有毒动植物造成的危害。因此加强我国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以减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国家层面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辽宁省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分布的情况,发现问题和食品安全的隐患,为食品安全隐患风险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19年辽宁省共采集的12类4694份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辽宁省2017年-2019年4694份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总体检出率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最高12.78%,不同种类食品中米面制品、婴幼儿奶粉及辅食和水产及其制品有较高检出,检出率分别为15.02%、14.81%、12.46%,不同包装中散装样品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9.55%,不同抽样场所中网店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14.06%。结论 辽宁省市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其中婴幼儿奶粉及辅食、餐饮食品和水产及其制品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比较严重,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其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和掌握北京市某区2022年肉及肉制品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发现肉及肉制品存在的安全隐患,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22年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工作要求以及国家标准方法,采集生肉和熟肉制品100件,对其进行致病菌监测。结果:2022年,检测样品阳性率为31.00%,生鲜及冷却禽肉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冻禽肉,各类肉制品间致病菌阳性率差异显著(χ2=21.37,P=0.00 <0.05);病原菌检出集中在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共检出5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为主;从食品包装类别来看,散装食品更易受到微生物污染;该地区病原菌检出率没有明显的季节性(χ2=3.41,P=0.18> 0.05)。结论:该地区肉及肉制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尤其体现在生鲜及冷却禽肉中。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环节的卫生监管,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基于预测微生物学理论,准确预测食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数量及毒素生成量的变化对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各类食品中,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和速冻米面制品,其引起了众多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故作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被重点监测。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开展的预测微生物建模研究,对各类食物中建立的生长、失活模型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概述了肠毒素生成所需的条件及边界,最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预测建模的研究及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保山市2021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监管部门进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21年国家、省级食品安全项目,按照《2021年云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中的方法,在保山市辖区采集9类样品共157份,进行9项微生物致病菌的检测。依据《2021年云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57份食品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29株,总检出率为18.47%。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氏菌)13株(检出率11.50%)、沙门氏菌9株(检出率5.73%)、蜡样芽孢杆菌4株(检出率11.11%)、变形杆菌3株(检出率18.75%),其余未检出。结论: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松原市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2016年采集全市五个县、市(区)12类食品,依据吉林省2016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7种致病菌。结果 在采集的12类共205份食品中,检出致病菌22株,总检出率为10.7%。在8种致病菌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最高30%,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11.1%。在12类食品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污染率最高45%,其次为学生餐26.7%。动物性淡水产品、即食非发酵豆制品、鲜榨果蔬汁等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结论 松原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婴幼儿食品存在受致病菌污染的风险,其食品安全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2007-2011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徐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2007-2011年间共监测630份食品,总检出率为15.08%:检出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杆菌、志贺菌、创伤弧菌未检出.生肉类和水产品污染较严重,生肉以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菌污染程度高,检出率为分别为18.28%和10.75%;水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23.08%.结论 徐州地区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我国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分级模型。方法以食品消费量数据为基础,利用专家启发法获得交叉污染和烹调行为相关参数,以2010年我国某省食品中致病菌监测结果为例,通过确定性风险分级模型和风险矩阵,对多种致病菌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进行分级。结果通过分级模型,发现该省的婴幼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污染、生畜肉、生禽肉和熟肉制品中的沙门菌污染存在高或较高的健康风险,89.2%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由沙门菌引起,87.0%的食源性病例的病因食品可以归因于生畜肉和生禽肉,研究提出了生畜肉-沙门菌组合等应当优先开展风险评估的目录和以交叉污染为重点暴露途径的评估内容。结论初步构建了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分级模型,但仍需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也相应地备受关注,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有污染微生物的可能。一旦污染,微生物将大量繁殖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或导致食源性感染和食物中毒。所以,探讨食品安全检测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浅析目前常用的几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保障食品安全,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需不断探索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方法,认识到食品微生物污染情况,合理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基层的疾控中心不仅需做好监测采样、样品检测、资料备案等,还应依据食品微生物污染的特性,分析及研究其潜在的各类风险,采取有力措施,使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效果更为显著。质检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做好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本文从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的工作实际出发,首先提出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问题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探究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技术,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食源性致病菌在长春市食品中检出情况,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方法 按《210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方法》、《 微生物检测方法的标准操作程序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和国家标准方法进行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2013-2014年长春市11类食品433件样本中的食源性致菌的检出率是17.09%,其中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检出率分别是33.87%、12.81%、2.83%和0.58%。2013年和2014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x2=0.09,P>0.05)。在乳制品、肉及其制品、婴幼儿食品、水产及其制品、餐饮食品、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和速冻面米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是:73.33%、40%、30.61%、9.52%、7.23%、5%和3.33%。结论 长春市食品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乳制品、肉及其制品和婴幼儿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蜡样芽胞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对食品污染较严重,需加强对这几类食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现状,发现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农贸市场、超市和餐饮环节采集与嘉兴市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的8类即食食品,开展常见致病微生物监测。结果采集的640份食品样品中,检出致病菌56株,检出率为8.75%(56/640),检出菌株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占总检出数的69.64%(39/56);金黄色葡萄球菌居次位,占14.2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和创伤弧菌占比依次为8.93%、5.36%和1.79%。三季度致病微生物检出率(16.92%)最高,农贸市场、散装食品、水产品检出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7.60%、13.30%和25.00%。结论嘉兴市即食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风险,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食品操作和提高人群健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重庆市市售冷藏冷冻动物源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情况。方法 采集市售冷藏冷冻动物源食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产气荚膜梭菌、创伤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弯曲菌、溶藻弧菌、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进行检测。结果 2018—2020年共采集检测720件样本,10类食源性致病菌项目均有检出,总体检出率为27.78%(200/720)。年检出率18.75%~32.50%。不同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最多,占总阳性样本的26.55%(60/226);不同种类的食品进行比较,螺类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 为43.00%(86/200)。结论 重庆市市售冷藏冷冻动物源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病微生物污染,应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食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动物性食品作为人类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给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由于动物性食品生产环节繁多,使得污染预防困难重重,因此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是预防和控制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综述了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在对传统方法和新兴技术的比较与分析过程中,结合当前动物性食品问题现状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需求,对相关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