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试材,研究酸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的影响.方法:研究CGMCC 1.1190菌株经4种有机酸(柠檬酸、乳酸、醋酸和苹果酸)胁迫培养过程中其生长情况和形态的变化;对经4种有机酸胁迫培养至稳定期获得的耐酸性CGMCC 1.1190菌株在pH 2.5的强酸性基质中进行抗酸性分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对象,研究柠檬酸反复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细胞膜及其膜蛋白的影响。方法:将CGMCC 1.1190分别在经柠檬酸调节到pH值为3.0、2.7、2.5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中胁迫处理并转接12 次培养后,获得3 株CGMCC 1.1190的抗酸性菌株,测定了这3 株抗酸性菌株的D值、菌落形态、个体形态、膜通透性、膜流动性和膜蛋白的变化。结果:这3 株抗酸性菌株的D值随着酸处理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大,酸胁迫的pH值越低,D值越大,菌落形态与个体形态变化越明显;与原始对照菌株相比,当这3 株抗酸性菌株置于pH 2.0的强酸环境下时,其碘化丙啶染色区域的死菌比例显著降低(P<0.05),表明酸胁迫pH值越低,这3 株抗酸性菌株的细胞膜对H+通透性越低;随着酸胁迫pH值的降低,CGMCC 1.1190抗酸性菌株细胞膜磷脂的熔点升高,表明细胞膜磷脂的相变温度升高,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这3 株抗酸性菌株分子质量35~180 kDa范围内的细胞膜蛋白表达量增加,在135 kDa和180 kDa处均增加了特异条带。结论:随着酸胁迫pH值的降低,CGMCC 1.1190抗酸性增加,菌落变小,个体形态变长,细胞膜通透性和流动性均降低,部分膜蛋白表达量和表达种类增加,这些变化有利于其适应在酸胁迫环境下生长,提高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酸胁迫和非酸胁迫条件下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转录组反应,分析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表达水平,阐明酸胁迫影响鼠伤寒沙门氏菌耐酸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ATR)的相关代谢通路。方法: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酸胁迫处理,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相关DEGs,并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进行验证。结果:经酸胁迫后,共筛选到683 个DEGs,其中上调343 个,下调340 个。其中涉及细胞运动、氨基酸代谢、细胞膜组成等通路上调能够使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适应酸环境;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通路上调能够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快速适应酸环境提供更多的能量,与此同时,嘧啶代谢等能量代谢通路下调能够使鼠伤寒沙门氏菌降低能量消耗以维持上述的必需代谢过程;细菌应激调控相关通路上调赋予鼠伤寒沙门氏菌交叉保护抗性;鞭毛、外膜蛋白、脂多糖等毒力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增强了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毒力。real-time 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分析表达趋势一致。结论:酸胁迫显著提高了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酸能力,其中与代谢和细胞过程相关的通路发挥主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该菌的酸胁迫反应及更好地控制其在食品中的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运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研究了以恒温冻藏和常规冻藏2种方式分别贮藏新鲜中华管鞭虾30,60,90 d后肌肉蛋白的表达差异,探索差异蛋白的分布、功能和虾在冻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与新鲜中华管鞭虾相比,恒温冻藏组中分别有79,105,125个差异蛋白;常规冻藏组中分别有100,125,141个差异蛋白。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肌球蛋白重链和肌质钙结合蛋白2个鲜度指示蛋白。  相似文献   

6.
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沙门氏菌属常见致病菌,其鞭毛蛋白具有抗原性,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蛋白的抗体。实验采用直接提取法获得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并以该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鞭毛蛋白多抗,使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多抗的效价和特异性。SDS-PAGE实验结果表明,蛋白条带单一,分子量大小为57ku,说明提取的鞭毛蛋白是目标蛋白且纯度较高;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制备多抗的效价为1∶102400,除与猪霍乱沙门氏菌发生交叉反应外,与其他6种沙门氏菌和6种常见非沙门氏菌属的致病菌均不发生反应,说明该抗体的效价较高,特异性较好,可以用于与磁珠的偶联,为免疫磁珠的制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特征分析.方法 2个收集2013-2018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对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使用微量肉汤法对分离的沙门氏菌菌株进行2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开展耐药率、非敏感率、多重耐药率和耐药谱分析.结果 腹泻病例沙门氏菌检出率为5.4...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因食炒孵化鸭蛋引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系因鸭蛋在孵化过程中引起鼠伤寒菌大量繁殖,炒食方法虽使蛋白质凝固,但达不到杀菌温度。对这起中毒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统计,细菌培养,因子血清凝集,生化试验和病人血清凝集效价测定等证实是鸭蛋中有鼠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drying, FD)、喷雾干燥(spray-drying, SD)和微波真空冷冻干燥(microwave vacuum freeze-drying, MFD)3种干燥方式对蛋清蛋白的差异,利用iTRAQ技术对三者进行蛋白质组差异分析,在得到的157种具有定量信息的蛋清蛋白中,鉴定出87种差异蛋白。MFD vs FD组上调蛋白质数量为46个,占差异蛋白质总数的67.6%。KEGG富集显示,MFD vs FD组和MFD vs SD共有2个基因通路显著富集,分别为折叠和降解、运输和分解代谢。此外,在差异蛋白中筛选出4种蛋白质在干燥过程中丰度变化显著,分别为黏蛋白、血清白蛋白、卵清蛋白相关蛋白Y亚型X1和卵白蛋白相关蛋白Y。该研究首次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分析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的鸡蛋清差异蛋白的表达变化,为今后生产和开发高品质蛋清粉及功能性蛋制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四重荧光定量PCR体系鉴定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伤寒沙门氏菌。方法针对沙门氏菌属特异性ompC基因、肠炎沙门氏菌sdf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STM4495和伤寒沙门氏菌STY2021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研究。结果 28株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均扩增出ompC基因,其他13株非沙门氏菌均未出现ompC的非特异性扩增。sdf、STM4495、STY2021的探针和引物分别特异性扩增出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伤寒沙门氏菌,而25株其他血清型沙门氏菌以及13株非沙门氏菌均未见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48 pg/mL(ompC)、560 pg/mL(sdf)、530 pg/mL(STM4495)、35 pg/mL(STY2021)。结论该方法特异好、灵敏高、能够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并鉴定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11.
凡纳滨对虾是中国主要的对虾品种,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但对虾在运输销售过程中极易发生组织软化、肌肉自溶。为了揭示凡纳滨对虾在冰藏过程中的肌肉蛋白的变化规律,筛选出其鲜度的指示蛋白,作者将新鲜凡纳滨对虾依次冰藏0、2、4、6、8 d,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冰藏期间肌肉蛋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肌球蛋白重链1和腺苷酸脱氨酶在冰藏期间生成的降解产物为差异蛋白I19和I14,两者的灰度值均随冰藏时间呈上升趋势。其中,差异蛋白肌球蛋白重链1的灰度值变化与冰藏时间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决定系数R~2为0.920;差异蛋白腺苷酸脱氨酶的灰度值与时间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R~2达到0.986。因此,肌球蛋白重链1和腺苷酸脱氨酶对凡纳滨对虾新鲜度具有指示作用,有望成为对虾冰藏期间的新鲜度指示蛋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液质联用及分子对接技术筛选薄蒴草中的抗炎活性成分。方法:通过研究薄蒴草不同极性萃取部位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产生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筛选薄蒴草抗炎活性部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分析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选择5个重要的炎症因子TNF-α、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E2(PGE2)、核转录因子-κB(NF-κB)分别与活性部位中的有效成分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体外抗炎实验结果显示薄蒴草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在最高实验浓度75 μg/mL下对NO、TNF-α、IL-6的产生均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抑制率分别为63.53%、34.23%、34.58%;液质联用鉴定出11个化学成分,包括8个黄酮类成分芦丁、牡荆素、山奈酚、鼠李秦素、槲皮素、芹菜素、芹菜素-6-C-葡萄糖-8-C-木糖苷、槲皮苷和3个香豆素类成分伞形花内酯、7-甲氧基香豆素、5,7-二羟基香豆素;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TNF-α、IL-6、IL-1β、PGE2、NF-κB结合最好的成分分别是槲皮苷、山奈酚、芦丁、槲皮苷、牡荆素,结合能为?8.5、?7.8、?8.0、?7.2和?10.0 kcal/mol,均优于阳性对照地塞米松,说明这些成分与5个靶点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薄蒴草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为抗炎活性部位,通过液质联用结合分子对接技术能快速、便捷地筛选出薄蒴草的抗炎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choshinensis)原核表达系统对灵杆菌胞外核酸酶(Serratia marcescens non-specific nuclease,SMNE)进行重组表达,以期获得高产量重组SMNE。利用大肠杆菌-芽孢杆菌穿梭载体构建SMNE重组质粒,实现其在B. choshinensis HD31-SP3菌株中的表达。通过粗酶活检测验证其活性后,首先对温度、甘油和发酵时长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随后将获得的重组SMNE经亲和层析、凝胶阻滞层析分离纯化后进行酶活性质表征检测。经B. choshinensis HD31-SP3菌株重组表达的SMNE,初测胞外酶活为4.07×106 U/L。经发酵条件的优化测试,最终在培养基中加入终体积分数5%甘油,于30 ℃下摇瓶培养56 h,获得的发酵上清胞外酶活可达2.6×107 U/L,是未优化条件的6倍;经蛋白质纯化条件筛选,最终经一步亲和纯化后SMNE回收产量即达30~40 mg/dL,比活力为1.3×107 U/mg,为商业化对照的2~3倍。通过对该酶的酶学性质鉴定后发现:该酶最适反应条件为37~45 ℃,pH 8~9;在不存在Mg2+/Mn2+的情况下仍保持47%的活性,且在300 mmol/L Na+/K+条件下可保持35%~45%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三孢布拉霉负菌是一种重要的β-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工业生产菌株,由于其基因组提取耗时费力,转化子筛选困难,基因编辑工作严重受阻。作者比较了煮沸法、添加NaOH煮沸法、复合酶液(2 g/dL溶壁酶+3 g/dL纤维素酶+3 g/dL蜗牛酶)酶解法、复合酶液酶解后煮沸法等4种处理方法的效果,发现NaOH为影响三孢布拉霉基因组释放的关键因素;对NaOH浓度、煮沸时间及基因组源的选择(上清液或处理后的菌苔)进行了优化,当NaOH浓度不低于20 mmol/L时,所处理样品的上清液均可扩增出目的基因,煮沸时间对基因组的释放无影响;不同浓度NaOH处理条件下基因组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在所测时间(最长至108 h)内,基因组质量浓度(150~350 ng/μL)与纯度(OD260/OD280 1.8~2.0)均较高,且随时间的延长无明显下降趋势;以快速提取法与常规提取法获得的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两种方法扩增结果无明显差异,后续对PCR产物的测序与酶切实验证明了NaOH处理不会对后续实验产生影响;最后,从扩增同一菌株不同基因和不同丝状真菌ITS两个方面确定了基因组快速提取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
酪醇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橄榄油、酒及绿茶中的酚类化合物。由于酪醇具有抗炎症和抗氧化的生理活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等工业领域。传统的酪醇生产方法是化学合成法,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工艺复杂、得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另外,植物中较低的酪醇含量也限制了酪醇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因此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酪醇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在大肠杆菌内异源表达酿酒酵母中的丙酮酸脱羧酶基因ARO10,成功构建了合成酪醇的重组大肠杆菌。通过敲除预苯酸脱水酶编码基因pheA和苯乙醛脱氢酶编码基因feaB,提高了酪醇的合成能力。在最适的培养条件下,过表达ARO10基因的重组菌利用10 g/L葡萄糖作为碳源,发酵48 h酪醇产量可达4.15 mmol/L。研究发现,发酵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酪氨酸能够提高重组大肠杆菌的酪醇合成能力。同时,研究还发现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存在能够催化酪氨酸合成酪醇的前体物质4-羟基苯丙酮酸的酶。为工业水平微生物发酵法合成酪醇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探究猴头菌粉对小鼠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SS模型组、猴头菌粉低剂量组和猴头菌粉高剂量组,采用质量分数2%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C57BL/6小鼠建立结肠炎动物模型,低剂量组(250 mg/kg/d)和高剂量组(500 mg/kg/d)小鼠同时给予猴头菌粉和质量分数2%DSS,7 d后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结果:猴头菌粉在一定剂量(250 mg/kg/d和500 mg/kg/d)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结肠炎效果,其摄入能显著增加结肠炎小鼠体重、降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并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抑制由DSS造成的肠道菌群紊乱,增加了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的比例。研究结果提示猴头菌粉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比例,改善小鼠结肠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研究噬菌体在控制细菌污染方面的应用,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K4的生物学性质及抑菌活性进行了探究。方法:包括一步生长曲线、稳定性研究、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以及抑菌曲线等方法。结果:K4潜伏期约为15 min,释放量约为85 PFU/infection center,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在不同感染复数(MOI)下,噬菌体K4对宿主菌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基因组分析显示,K4基因组长度为50358 bp,编码77个蛋白和1个tRNA-Arg;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噬菌体K4与Paundecimvirus属的Pseudomonas virus PA11基因组序列的一致性达95.08%,证实噬菌体K4是该属的新成员。在应用实验中,噬菌体K4能够显著抑制牛奶和午餐肉等样品中宿主菌的生长,同时噬菌体的数量也有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噬菌体K4生长速度快,具有较强的杀菌活性,基因组不携带整合酶、抗性以及毒力因子等编码基因。结论:噬菌体K4可以用于控制食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欧李是根据我国特有野生灌木果树树种选育的新兴补钙保健水果,其果实具有独特的浓郁香气,营养价值高,由于含有高含量的钙而被称为钙果,非常适合加工成各种产品,近年来成为研究与利用的热点,在食品、营养、保健、医疗行业等方面都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未形成产业化的发展,加工产品比较单一、局限。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欧李开发的深加工产品,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并进行了进一步展望,以期为新型欧李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果蔬自然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3株乳杆菌(Lactobacillus)为对象,通过测定表面疏水性、自身凝聚率分析乳杆菌的表面特性;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能力为指标,分析3株乳杆菌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差异;以降解胆固醇及亚硝酸盐为指标,评价乳杆菌的功能活性。结果表明:3株菌中,L3的表面疏水性和自身凝聚力均表现良好,分别为57.7%和95.2%(24 h);3株菌的上清液具有很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90%)、羟自由基清除率(>68%)及还原能力(>1.0),其中L1和L3的上清液具有更强羟自由基清除率,近90%,L2则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37%);乳杆菌在48 h内几乎完全降解200 mg/L NaNO2;3株菌上清液均有较好的胆固醇降解能力(>19%),其活性物质主要为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综上所述,果蔬发酵液中分离所得的3株乳杆菌表现出了良好的益生特性,可为开发功能性发酵食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