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改善,加之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食品安全检测变得尤为重要。而离子色谱具有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多组分同时测定等技术特点,不仅可以同时对多种无机阴、阳离子进行检测,而且还能分析有机酸、碱,同时因其分离机制独特,可弥补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对检测物质分析时的不足,是一种理想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故本文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关于离子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综述了离子检测技术的分离原理、检测方式、技术优势,同时讨论了离子色谱技术对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食品污染物等检测的应用研究,以期为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的力度和精度,以及为离子色谱分离技术在食品安全控制领域拓展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
农药残留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现阶段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具有品类多、残留量低且施用未知等特点,检测难度较大。因此,开发食品中农药残留高通量非靶向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因具有高分离、高鉴别、高通量、非靶向等优点,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近10年国内外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食品中农药残留高通量非靶向检测相关报道进行归纳和总结,简要介绍食品中多农药残留检测的现状,重点从多维色谱及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开发、吸附材料及样品前处理技术的改进、化学计量学方法的优化等方面阐述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食品中多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相关研究应用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草甘膦等强极性农药大量应用于农业中,其本体及代谢物广泛残留于食品、土壤、水质及生态环境中,因其具有一定的毒害性,如何检测备受人们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强极性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包括衍生法-色谱-质谱联用、非衍生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离子色谱及离子色谱-串联质谱、毛细管电泳法、ICP-MS或ICP-MS/MS与色谱的联用、快速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传感器法、离子迁移谱(IMS)法、分子印迹-化学传感器法、电化学法)等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为强极性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色谱技术飞速发展,二维气相色谱与二维液相色谱等高分辨色谱及其联用技术在乳品质量安全领域被广泛应用。乳及乳制品为复杂基质,基质组分种类多,含量差异性大,色谱共流出化合物给外源性风险物质分离检测带来困难。二维色谱具有峰容量大,分辨率和精确度高等优势,与质谱技术进行有效联用,可实现乳及乳制品中外源性风险物质的高通量、快速筛查。本文论述乳制品中风险物质及二维色谱的技术原理、工作流程,综述近十年来二维色谱在乳及乳制品中风险物质筛查研究的应用进展,对其发展趋势及相关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展望。  相似文献   

5.
离子迁移谱(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IMS)是一种利用样品分子电离后离子迁移率的差异进行分离检测的仪器。它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灵活、携带方便、实时监测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危险品检测、化工分析、食品检测、医学诊断、生物制药研究及环境监测等领域。该文简要介绍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工作原理、分类及联用技术,综述IMS技术在食品真伪鉴别、加工储藏过程监测、非法添加物识别和有害物质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对IMS在食品检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气相色谱技术以其应用范围广泛、分析快速高效等特点,在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气相色谱柱的种类、离子液体固定相的发展及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快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凝胶色谱层析净化等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应用,同时介绍了多种常用气相色谱检测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全二维色谱检测技术的发展。对气相色谱在食品添加剂、食品成分及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展望了气相色谱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肉品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是影响其风味的主要因素。研究肉制品中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对评价肉制品质量、提高肉制品价值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风味成分按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进行分类,区别于一般狭义的"风味即气味"的概念。介绍了2种风味成分的检测方法,包括检测肉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气相色谱嗅闻等技术。关于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电化学检测、电子舌等技术,从广义角度对风味检测进行更全面介绍,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常常具有异常的气味,可能通过气相传质或直接接触迁移至食品中,不但会引发食品感官特性的变化,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削弱消费者购买欲望,过量摄入后还会危及人体健康。因此,准确识别和检测食品接触材料产生的异味物质,对确保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以及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挥发性物质气味评估和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接触材料领域的运用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顶空、顶空-固相微萃取、热脱附、电子鼻等气味分析技术,及其与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或气相色谱-嗅闻-质谱仪等结合的联用分析技术,并梳理和展望了食品接触材料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分析技术发展前景,为有效管控食品接触材料异味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现代分析技术如离子色谱,气质、液质联用、分子光谱、生物传感器等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提高了食品中添加剂的检测精度和效率,对我国食品安全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当前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常用的现代分析技术进行分析概括,为相关专业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离子色谱具有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多组分同时测定等技术特点,是一种检测食品中阳离子、阴离子、有机酸、胺类和糖类的理想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离子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分析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讨论了离子色谱技术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为离子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拓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肾毒性、肝毒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因其较为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难以被有效去除.OTA广泛存在于谷物、葡萄等多种食品原料及其制品中,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光学传感器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GC-IMS)技术结合了气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离子迁移谱的高灵敏度, 有效地解决了气相色谱低鉴别能力和离子迁移谱对混合物进行检测时存在的交叉灵敏度问题,得到保留时间、漂移时间和信号强度的三维谱图,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并且不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 可以直接对样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进行分析, 极大简化了分析过程,实现快速检测,满足现场分析的需要。作为一项新兴的无损检测技术, GC-IMS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食品质量鉴定、掺假溯源分析、食品特征风味分析、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本文介绍了GC-IMS技术的基本原理, 重点综述了GC-IMS技术在粮食、果蔬、肉蛋制品等多类食品研究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以期为农产食品的品质分析、风味研究、新食品开发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政治任务。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食品安全提出新的要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意义重大,但传统大型的、检测时间长的食品检测已不能满足当前需求,这使得时间短、成本低的检测技术成为中国食品检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快速检测技术将检验过程简单化、快速化,检测仪器上手容易、操作简单,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主要应用,列举了当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热点,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罗丹明B(rhodamineB,RhB)是三苯甲烷类碱性水溶性染料,曾被用作食品添加剂,后因其致癌性而被禁止用作食品着色剂。近年来罗丹明B作为苏丹红替代品,被非法添加到多类型食品中,引起了食品研究的重点关注。本文针对传统液液萃取(liquid-liquidextraction,LLE)到新型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固相萃取(magnetic 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 solid phase extraction, M-MIP-SPE)等10余种前处理技术进行综述;介绍了液相色谱法(liquidchromatography,LC)、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和现场快检方法的新进展。对食品中罗丹明B分析技术新进展进行梳理,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食品中罗丹明B的检测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检测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苯并咪唑类药物作为驱虫剂和杀菌剂广泛使用,该类组分及其代谢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液相色谱与液相色谱质谱法是目前检测食品中苯并咪唑类物质的常用方法,本文汇总了苯并咪唑类物质主要用途以及残留标志物等基本信息,论述了QuEChERS技术、固相萃取技术、液-液萃取技术以及分子印迹技术四种前处理方法,总结了液相色谱以及液质联用在检测食品中苯并咪唑上的应用,建议通过提高设备的小型化和自动化、精准前处理吸附剂材料以及完善质谱数据库来提高苯并咪唑类物质的检测水平,旨在为食品中苯并咪唑类物质检测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离子色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离子色谱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情况,指出随着离子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离子色谱必将在食品分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效率高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检测领域,石墨烯比表面积大、电化学窗口宽、电子迁移速率快,已成为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的理想材料.本文检索了近3年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发表的有关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研究,综述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8.
食品种类繁多,食品中存在的污染物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探究快速、灵敏、简单地检测食品中痕量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食品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几十年来,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检测技术凭借其检测快速、无损、灵敏度高等优点,已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可靠工具。目前缺乏近几年关于SERS检测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的概述。因此,本文简要综述了SERS的增强机制、增强底物及其检测技术;总结了近3年来关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了更好地将SERS检测技术应用于今后食品安全的常规检测中,应研发更加低成本的技术,更简单的操作方法,开发新的SERS增强底物,将SERS检测与其他检测方法更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我国已建立起强大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管理体系, 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到最终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 但却不能做到完全杜绝食品安全问题, 且目前的监管体系很难覆盖众多的食用农产品、散装食品、餐饮食品以及现场制售食品。食品快检技术主要针对这类食品, 采用快速检测方法, 对这类食品中某种特定物质或指标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基于此,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家发展食品快检技术的相关政策, 并从化学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生物发光几个方面, 探讨了近年来在食品快检技术的应用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未来快检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几个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