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e(Ⅲ)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种salen稀土金属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e(Ⅲ)配合物,其结构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电喷雾质谱进行表征。用纸片法测定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抗菌活性,表明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初步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很可能是嵌入作用、静电作用的方式并存,并且配合物还可作为DNA的荧光染料。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新的锌(Ⅱ)-色氨酸-邻菲咯啉配合物[Zn(Trp)(phen)2]Cl·7H2O(Ⅰ)(Trp为L-色氨酸离子,phen为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热重一差热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考察了其与DNA的作用,研究了配合物对斑马鱼胚胎的生物毒性,并与2种已知结构的锌-邻菲咯啉配合物[zn(phen)2]Cl2·5H2O(Ⅱ)和[zn(phen)]Cl2(Ⅲ)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配合物与鲑鱼精DNA作用大小顺序为配合物Ⅰ〉配合物Ⅱ〉配合物Ⅲ.但作用方式不同;在抗坏血酸存在下,配合物Ⅰ对pBR322DNA的切割作用最强;配合物对斑马鱼胚胎毒性作用大小顺序为配合物Ⅱ〉配合物I〉配合物Ⅲ。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新的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钙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钙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实验研究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很可能是嵌入作用和部分嵌入作用并存。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诺氟沙星-邻菲罗啉-铜(Ⅱ)配合物,并利用红外、电位滴定、电喷雾质谱等表征方法推测了其可能结构。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方式;配合物与DNA作用时紫外光谱吸收谱带发生了红移和减色效应,荧光发生猝灭,结果都一致表明了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嵌入作用。利用纸片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及枯草杆菌的体外抑制活性。实验表明两个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荧光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洛美沙星与Al^3+及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AP能够与洛美沙星(LMX)形成二元配合物,并且一定浓度范围内Al^3+对DNA和LMX的结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讨论了LMX—AI(RI)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机理,证实LMX—Al(Ⅲ)配合物通过沟槽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为进一步研究洛美沙星药物的抗菌杀菌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循环伏安法(CV)、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Cu(phen)(L—ser)(H2O)]Cl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CV、DPV法研究显示,加入DNA后,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氧化峰电位正移,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插入作用。同时,利用溴化乙锭(EB)作指示剂,进行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同样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循环伏安法(CV)、微分脉冲伏安法(DPV)和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Cu(phen)(L—ser)(H2O)]Cl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CV、DPV法研究显示,加入DNA后,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氧化峰电位正移,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插入作用。同时,利用溴化乙锭(EB)作指示剂,进行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同样表明配合物与DNA发生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8.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具有丰富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在无机生物光化学的发展和应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作为高效DNA光断裂试剂,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已经得到广泛而深入的研究.DNA光断裂试剂在研究DNA复杂结构、探索蛋白质或其它生物活性分子同DNA的相互作用以及开辟癌症治疗新药物和新疗法方面均有重要应用.然而,目前作为DNA光断裂试剂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均为二齿配体配合物,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由于极短的激发态寿命和极低的单重态氧量子产率而难于应用在DNA光断裂或光损伤领域.本文通过改变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最低能量激发态的属性和利用三联吡啶钌(Ⅱ)配合物与TiO2纳米颗粒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两种途径,显著提高了它们光损伤DNA的能力,为该类型配合物在DNA光断裂以及其它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所获重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意  刘云军 《广东化工》2009,36(7):34-36
设计合成一个柔性插入配体dcpip(dcpip=2-(2,3-环己烯基眯唑并[4,5-f]邻菲咯啉)及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dcpip)](ClO4)2(bpy=2,2'-联吡啶)和[Ru(phen)2(dcpip)](ClO4)2(phen=1,10-邻菲咯啉)。采用元素分析和质谱对其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试研究配合物与DNA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通过插入作用结合。  相似文献   

10.
蒋淑恋 《广州化工》2012,40(6):46-49
以1,10-菲罗啉、壳聚糖和四水合乙酸钴为原料,合成了水溶性壳聚糖钴(II)配合物(CHT-Co(II)),采用红外光谱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在pH 7.5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粘度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粘度法表明二者能发生部分嵌插作用;DNA的加入能引起配合物紫外光谱的变化也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化学实验表明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还原为一可逆过程,当加入一定量的DNA时,配合物的氧化峰电流明显降低,式电位有所正移,验证了二者之间存在部分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水杨醛与乙二胺为原料合成乙二胺水杨醛双Schiff碱,并进一步与Cr(Ⅲ)络合得到金属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对乙二胺水杨醛双Schiff碱及其Cr(Ⅲ)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乙二胺水杨醛双Schiff碱配体及其Cr(Ⅲ)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与理论结构相符;乙二胺水杨醛双Schiff碱配体及其Cr(Ⅲ)配合物均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且Cr(Ⅲ)配合物的抗菌活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DFT)法,对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标题配合物的几何及电子结构与其活性的关系进行理论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大面积的插入配体,及较低的HOMO与LUMO轨道能量间隙(ΔεL-H)有利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从而增强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方法研究壳聚糖CTS-Cu(Ⅱ)配合物与CT—DNA作用机理,实验表明:在pH=5.00的缓冲溶液体系中,CT—DNA与该配合物主要以静电方式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晓林  张海蓉  彭斌 《广州化工》2013,41(5):119-121
参照文献方法合成了两种萘环桥水杨醛类Salen-Fe(Ⅲ)配合物,运用了紫外光谱滴定和粘度实验法等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含有DNA的配合物溶液紫外吸收光谱产生了明显的减色效应,DNA溶液的粘度随着配合物的加入而增加。结果表明配合物以插入模式与DNA相结合,苯环上的取代基对插入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紫外光谱在研究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紫外光谱法在研究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紫外光谱法是一种研究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最简便、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不仅能够判断配合物与DNA间的作用模式,还能够准确表征两者间的作用强度,在化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四环素-铜(Ⅱ)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紫外光谱方法研究了四环素(TC)-Cu(Ⅱ)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吸收光谱研究表明,DNA能与四环素(TC)及Cu(Ⅱ)形成的配合物发生反应,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随着配合物类型及DNA浓度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当四环素与铜形成1:1型配合物时,较低浓度的DNA能与配合物以嵌插方式相互作用,而较高浓度的DNA与该配合物除了发生嵌插作用外,还存在另外的作用方式;当四环素与铜形成1:2型配合物时,DNA与该配合物则主要以嵌插方式相互作用,并且这两种配合物与DNA的嵌插作用均是通过四环素配体插入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聚氯乙烯(PVC)负载希夫碱的Co(Ⅱ)、Ni(Ⅱ)、La(Ⅲ)金属配合物,并考察了它们对H_2O_2的催化分解作用,发现催化活性顺序为:Co(Ⅱ)>Ni(Ⅱ),没有发现La(Ⅲ)配合物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3种L-赖氨酸多吡啶铜(Ⅱ)三元混配配合物[Cu(L-lysine)(Phen)(Cl O4)](Cl O4)(Ⅰ,Phen=1,10-菲咯啉)、[Cu(L-lysine)(IP)(Cl O4)](Cl O4)(Ⅱ,IP=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和[Cu(L-lysine)(PIP)(Cl O4)](Cl O4)(Ⅲ,PIP=2-苯基-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并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用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氧化切割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多吡啶配体平面的增大,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大小依次为配合物Ⅲ配合物Ⅱ配合物Ⅰ,配合物可能通过部分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稀土芳香羧酸配合物或难溶于溶胶-凝胶先驱液,或产生化学分解,而难以掺入凝胶玻璃,本研究应用原位合成的新型工艺,在SiO2凝胶玻璃基质中均匀掺入稀土芳香羧酸配合物,先驱液中同时引入稀土离子(Eu(Ⅲ)和Tb(Ⅲ)和Tb(Ⅲ)和芳香羧酸,在严格控制pH值哐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条件下,于透明的块状凝胶玻璃中原位合成了Eu(Ⅲ)和Tb(Ⅲ)的芳香羧酸配合物,并经红外和荧光光谱证实,研究了原位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及  相似文献   

20.
李俊 《广东化工》2009,36(8):304-306
理论运用密度泛函(DFT)方法,计算钌(Ⅱ)配合物[Ru(bpy)2(o-R-pip)]^2+(R=-OH,-H,-OCH3)的电子结构和与DNA键合倾向。证实了引入取代基(-OH)导致分子内氢键形成进而导致插入配体共轭面积的增大以及配合物最低空轨道LUMO和相邻的最低空轨道(LUMO+x,X=0,1,2)的能量明显降低,可大大改善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常数(Kb)。钌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倾向,即Kb(3)〈Kb(2)〈Kb(1),得以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