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虚"与"实"是一组矛盾而统一的概念,不同环境下"虚"和"实"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相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山水画空间的表达,园林景致的构成、意境的创造皆具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征。本文将根据"虚""实"层次和程度的不同,发掘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在虚实处理上的共通点,并探讨不同程度的"虚"与"实"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古典美学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对太极拳审美特征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以及太极拳审美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帮助习拳者找到太极拳审美特征的理论根基。此研究对进一步丰富太极拳审美理论体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对传统饮食的文化意蕴作了全面的审视.揭示了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是产生原始美意识的直接动因;而古典美学中的“和”之美学范畴,也是建立在中国烹饪调和鼎鼐基础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社会功利性特征,这对古典美学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壶中天地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宇宙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园林叫“构园”,讲究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意识紧密联系,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动态可变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的宇宙思维模式。本文从古代中国宇宙思维模式的产生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境,指出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建筑仍机理论的生动体现,对现代建筑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叠山理水"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山理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此为锲入点,从历史沿革、审美层次等方面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虚与实”和“黑与白”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黑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宋代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产生了两种经典的绘画风格一“简洁空灵”与“雄强浑厚”;宋代山水画中“画内之虚白”的讲究,追求的是无尽的“画外之虚境”。  相似文献   

7.
对“美”的讴歌是贯穿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主旋律,中国古典美学却更多是对美的非议、拒斥和否定。美与其说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不如说是作为反面形象诞生。这种“非美”倾向滥觞于中国美学的开端之处——先秦美学,特别是老庄的美学思想。老庄美学中的非美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等观念有关,并对当代美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兴”的内涵非常广泛、丰富,它已涵盖了艺术构思和审美鉴赏两大领域。文章试从文学创作论角度来探究“兴”与意境生成的关系。认为“感兴”状态下情景的交感、浑融必然影响意境美的生成,而“兴”作为修辞手段所具有的“曲包”技巧并由此而产生的“余味”和“味外之重旨”,也足以显现意境的美感特征。  相似文献   

9.
苏州园林是我国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古典的私家园林,也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私家园林,它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它的美学特征主要有3点:一是自然之美;二是艺术手法之美;三是意境之美。这3种美学特征相互结合,共同创造了苏州园林之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自身特有的美学思想,体现“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审美价值。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去了方向。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造园法则入手,试图找到适合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意境理论是唐以后诗歌理论中大量使用的一个概念,也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论范畴。在我国诗歌乃至其它抒情作品中,意境是最高的美学追求、而意境的创造则有赖于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要达到这种统一,就必须处理好"藏"与"露"、"显"与隐"的关系,即"隐秀"的关系。探讨了"隐秀"与"意境"理论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隐秀"理论对意境理论发展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教授在多年的诗词翻译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译美学理论.文章从选词炼字、以实译虚及韵律处理等方面,分析了许渊冲译著<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长廊中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的审美性特征。这里从汉字的独特构造带来诗的兴盛、中国古代文学对抒情性的重视,及表现在文学中的对于“中和”、“韵”、“味”、“气”等特有的审美崇尚三方面,试图论证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定义了美术领域中的"抽象"。阐述了现代中国传统美术领域中抽象艺术的形成历史。列举了大量中国传统艺术实例并找出了其中的抽象美内涵。以书法艺术表现形式为例,具体描述了其抽象美的民族性。从哲学思想的高度,剖析中国传统美术抽象美的内涵及其与当时社会思潮的联系。通过纵观中国美术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其发展的趋势。以供当代抽象派画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与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理论的异同,并以他们各自的创作实践说明了这两种理论的运用都没有改变事物(描写的对象)的本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事物的原有面貌;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反映和直接把握,是艺术家对人性善和美的异曲同工的追求,为人们提供了全面的艺术范例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6.
质本洁来还洁去——林黛玉之"凄美"形象艺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别于其他作品的关键是弘大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悲剧性.曹雪芹对林黛玉"凄美"艺术形象的描绘突破了历史固定的程式.本文试图摆脱前人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开展艺术评论,着重文本和艺术研究.一是从"凄凉"的角度分析林黛玉性格形成的原因,"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葬花、驻足潇湘馆、直至泪尽而夭;二是从"纯美"的角度分析林黛玉令人怜爱的表现,"美"则主要表现在她弱柳扶风的含羞之态、率真善良的处世态度、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等方面.两者相互融合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古代“五色”和现代“三原色”原理的色彩学方法分析蓝印花布的历史成因,认为“靛蓝美感”奠定了蓝印花布审美接受的基础。蓝印花布是中国蓝色艺术(中国青花瓷、青绿山水画、蓝衣蓝服现象等)中的一支,是人们“尚蓝情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人首先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的过程进行了回顾 ,并对中国学者提出的“智力经济”、“精神经济”、“‘经济与信息’的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外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历年以来,我国就对翻译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看法.自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翻译标准,即"信、达、雅";之后,傅雷先生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即文学翻译的"传神"论,之后,钱钟书先生提出"化境"之说等等,都是为了翻译这一门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就根据这些学说,从汉英和英汉翻译的角度对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如语境语气问题、文体的差异、辞格的翻译,以及逆向翻译的应用,并通过一些译例阐明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形式追随功能”、“形式追随表达”、“形式追随美”、“形式追随市场”都强调产品本身而忽视了产品的使用者,而产品符号学的兴起则将产品设计的思想从分化走向了整合,标志着设计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