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热解是煤加工的重要基础过程,它是煤燃烧、气化的初始和伴随反应。通过固定床石英反应器研究了不同的热解方式、加热速率、气体流速和粒径对神木煤形成NO,的前驱物HCN和NH3,的影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终温和加热速率越高,形成的HCN和NH,的量越大;粒径的变化对HCN和NH3的影响规律不同;气体流速对HCN和NH3的形成受加热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煤的洁净转化,研究煤热解过程中N转移的机理,实验在固定床反应器上采用程序升温法对云南煤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氩、甲烷、15%水蒸气/氩和15%水蒸气/甲烷气氛下的煤加氢热解研究,主要对热解过程中产生的No2主要前驱物NH3和HCN的释放规律进行了考察,实验表明云南煤热解释放的NH3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是HCN...  相似文献   

3.
煤中吡啶型氮热解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密度泛函 ( DFT)方法 ,在 UB3LYP/6- 31 G( d)水平上研究了煤中吡啶型氮的热解机理 ,对热解过程中由于官能团周围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三类吡啶自由基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 ,通过对键的 Mulliken布居数等计算结果的分析 ,分别得到了这三类自由基的热解途径 .并优化得到了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的几何构型 .计算结果表明 ,吡啶型氮主要是以 HCN的形式释放出来的 .NH3 是 HCN二次反应的产物 .  相似文献   

4.
结合煤气发生炉的造气原理和过程,对煤氮在发生炉热解、还原、燃烧过程中的转化以及NOx与前驱体的生成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指出发生炉热解、气化过程中,煤氮一部分转化为焦油;一部分以NH3、HCN、N2形式转化为煤气;另外一部分残存于灰渣中。通过分析,说明一段式发生炉、两段式发生炉和干馏式发生炉三种炉型在气化过程中,NH3、HCN和N2的生成量基本没有差异;NH3和HCN主要来源于气化过程;而热解过程次之,但干馏式发生炉在煤的热解过程中NH3和HCN的生成量最少。  相似文献   

5.
不同变质煤热解和气化中燃料氮的转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平管式炉对不同变质程度煤进行了热解和气化实验,并利用傅里叶红外气体分析仪对热解和气化过程中主要含氮产物的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煤的变质程度对煤热解和气化过程中HCN的释放具有重要影响,而对NH3的释放影响较小.对于低变质程度煤来说,挥发分含量较高,而挥发分的深度裂解是HCN产生的主要来源.因此,低变质程度煤热解过程中转化为HCN的燃料氮份额高于高变质程度煤;对于不同变质程度煤在热解过程中转化为NH3的燃料氮份额则大致相当.对不同变质程度煤在CO2气氛条件下气化反应过程中含氮产物生成规律的研究发现,焦炭氮几乎全部转化为NO;转化为NH3的燃料氮份额有所增加;除印尼褐煤外,转化为HCN的燃料氮份额也有所增加;此外,对CO2气化过程中NO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认为焦炭氮的直接氧化可能是NO产生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采用管式炉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了平朔煤( PS)、神木煤( SM)和阳城煤( YC)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种在热解过程中的HCN和NH3 释放规律,主要讨论煤中所固有的矿物质在这一过程中对氮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种脱除矿物质后,均表现为热解过程中的NH3释放量减少,其减少程度与灰分的性质有关;而HCN的释放与煤中矿物质的关系却受煤变质程度的影响;同时矿物质对不同形态氮的分配也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结合干馏式发生炉的结构特点对其气化过程中煤氮的转化及NH 3和HCN的生成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NH 3主要来源于气化过程,而热解过程次之,煤气中的HCN主要来源于干馏段内的低温干馏热解。同时分析了干馏式发生炉冷煤气站利用"浓缩蒸发法"处理含酚废水和煤气湿法脱硫过程中,脱除煤气中的NH 3和HCN的原理和过程,指出利用"浓缩蒸发法"处理含酚废水过程中,可以将煤气中的部分NH3和HCN氧化成NO,然后再还原成N 2;煤气湿法脱硫过程中,其中的NH 3溶于脱硫液与煤气中的H 2S发生脱硫反应,从而达到脱除煤气中一部分NH 3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装置上考察了锅炉循环灰对内蒙古羊市塔烟煤热解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察温度(530℃~660℃)内,在气相氮中仅含有HCN和NH3,无N2产生.循环灰对煤结构及焦油分子中氮杂环的裂解没有催化作用,与惰性石英砂作为热载体的实验结果相比,热解温度600℃时,循环灰作为热载体使气相中HCN-N和NH3-N的产率分别降低了24.53%和29.86%.并通过向惰性石英砂中添加碱性矿物质对循环灰中影响煤热解过程中气相氮释放的主要物质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9.
神府煤热解中试过程中硫、氮迁移分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化工》2015,(6)
在低阶煤新型热解工艺中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煤热解过程中硫、氮在半焦、焦油、煤气三大产品中的迁移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煤中硫、氮的迁移直接受热解温度、煤阶以及硫、氮在煤中的赋存形式的影响;热解终温达到500℃后,硫的产物分布趋于稳定,大部分硫主要滞留于半焦中,焦油中硫的分布较少;热解终温达550℃时,有半数左右的氮仍滞留于半焦中,释放出的含氮产物中,HCN和NH_3所占的比例较少,大部分以焦油氮和N_2的形式分布于热解产物中。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重-质谱-红外联用技术(TG-MS-FTIR),Ar气氛下对煤进行化学链气化实验,实时分析还原过程热解阶段和水蒸气气化反应阶段的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和生成气体成分。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固相产物进行表面元素分析,探究化学链气化还原过程不同阶段固相产物中氮赋存形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载氧体对化学链气化还原过程不同阶段含氮气体释放均有影响。热解阶段载氧体促进自由基的生成,加速了一次热解阶段含氮气体的释放,高温下,载氧体促使NH3转化为HCN;气化阶段载氧体的加入使半焦的石墨化程度降低,含氮气体释放速率增加。对固相产物中氮的赋存形态而言,载氧体会抑制热解阶段吡咯型氮的分解与转化,高温下,半焦的石墨化和有序化程度降低的同时,镶嵌在煤大分子里面的质子化吡啶裸露出来,质子化吡啶含量降低,吡啶型氮和吡咯型氮的含量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1.
姜守霞  张强 《辽宁化工》1997,26(3):141-143
苯乙烯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苯乙烯生产的发展概况,合成乙苯,苯乙烯所用的催化剂种类,并就苯乙烯生产及催化剂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生物质气化及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生物质原料的特点及生物质单独气化的缺点;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气化技术及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分析了在此领域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概括了开展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技术研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际聚合物材料杂志》2012,61(1-4):113-122
Abstract

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oxidation of 6 acetals by molecular oxygen and ozone in liquid phase have been studied. Reaction with molecular oxygen (70°C, 15–16 hr) leads to the formation monoethers of the corresponding glycols with 68–90% selectivity. Salts of metals and complexes with crown-ethers have increased the reaction rate significally. Ozone have reacted with acetals with formation similar products. The mechanisms of intermediate stages have been proposed.  相似文献   

14.
责任是人应主动承担的角色义务和对其因过失所造成后果应承担的责罚.有两层涵义:一是义务;二是后果.责任心是个体自觉做好分内事务和履行道德义务的心理倾向,是个性心理品质成分中自我特征维度上的重要内容.责任心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角色分内职责;二是角色道德义务.责任心是一种通过责任认知、责任个性和责任适应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的静态品质,责任心是责任心过程结构与责任心关系结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The variation of the Au 4f binding energy of Au clusters with the cluster size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measuring the binding energies of clusters whos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independently determined by HREM and STM. The binding energy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hen the cluster size is less than 2 nm. Au-Cu bimetallic clusters of the composition Cu3Au have been deposit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carbon substrates. The shifts in the core level binding energies of the bimetallic clusters show the effect of alloying in the case of large clusters, but show effects of both alloying and cluster size in the case of the small clusters. The interaction of CO with Cu3Au clusters is stronger than with a bulk Cu metal. The interaction of CO with small Cu clusters also seems to be stronger than with bulk Cu or with large Cu clusters.  相似文献   

16.
泡沫起泡性、稳定性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论述了泡沫的两个基本性质:起泡性和稳定性。对起泡性和提高泡沫稳定性的方法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对用甘油锌作光稳定剂的光稳定作用进行了测试,并与光稳定剂NBC,BZ进行了比较。研究了甘油锌,NBC和BZ与双酚A的复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甘油锌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光稳定剂。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内蒙古亿利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对现有的循环水泵实施的节能技改及效果。  相似文献   

19.
医药和农药纳米剂型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介绍了医药和农药纳米剂型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医药微乳剂和纳米悬浮剂可显著改善药物的悬浮性和分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载药纳米微粒具有缓释功能,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并可实现药物的靶向定位给药。农药微乳剂具有增溶和渗透作用,提高农药的传递效率和使用安全性。农药纳米悬浮剂和载药纳米粒均可显著提高药效。纳米技术为医药和农药剂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机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Eight sage (Salvia officinalis) and twenty-four rosemary (Rosmarinus officinalis) extracts, originating from pilot-plant or commercial sources, had different antioxidative activities as measured by accelerated autoxidation of methyl linoleate. Twenty-seven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he Labiatae family extract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equipped with an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interface, and by HPLC coupled with a photodiode array spectrophotometer. Twenty-two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phenolic acids, carnosol derivatives, and flavonoids. The extracts showed great variation in their HPLC profiles, and no correlation was apparent between their antioxidative efficiency and their composition, in twenty specific phenols. Data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compounds were carnosol, rosmarinic acid, and carnosic acid, followed by caffeic acid, rosmanol, rosmadial, genkwanin, and cirsimarit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