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首座大型太阳能空调系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太阳能空调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第一座大型实用性太阳能空调热水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情况,分析了太阳能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和应用前景,以及对节能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纲  李雷 《中国科技博览》2010,(20):314-315
本文综合叙述了在建筑中可以采用的太阳能应用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制冷系统、太阳能除湿空调系统和太阳能照明系统等。  相似文献   

3.
太阳能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对太阳能高效平板集热器与热水型一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及热水型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成的空调系统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热水温度为82-95℃的范围内,太阳能一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具有较高的效率,但系统效率随热源温度的下降而急剧降低;在热源温度为65-82℃的范围内,太阳能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具有较突出的优越性,系统效率几乎不随热源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与太阳能平反集热器有比较好的匹配性能。  相似文献   

4.
介绍太阳能空调的应用类型和常用的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的原理,对太阳能空调、供热和生活热水综合应用系统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了比较优化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空调系统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建戎  潘毅群 《制冷》2002,21(4):60-63
太阳能空调系统是新型的空调系统 ,本文对其组成、效率、种类和设计模拟工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对传统太阳能制冷技术进行分类总结,指出其热力学局限性,提出一种太阳能制冷新模式.对光纤小碟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进行介绍,并对其性能进行初步评价,指出利用光纤小碟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同时驱动气体透平机发电制冷和两级吸收式制冷机,实现太阳能的梯级利用,是获得高效太阳能制冷的新途径.对一个这样的综合系统进行初步理论计算,得到其净COP值为1.4,达到燃油发电制冷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空调热泵系统结合,设计出太阳能复合能源空调系统.针对该新型系统中的热泵空调热水子系统进行研究,在标准工况下,分别对该系统的3种模式下的换热性能进行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比传统系统更为高效的,其单独制冷模式下系统最高COP可达5.34,单独热水模式下的静态加热系统COP可达5.78,制冷兼热水模式下系统COP可达4.5.  相似文献   

8.
董旭  张永贵 《制冷》2012,31(4):6-10
介绍了一种将太阳能相变蓄热技术应用于两级吸收式制冷的新型空调系统,简要分析了该系统的装置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优点.对相变蓄热装置放热过程中放热盘管出水温度随放热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实验测量,并对两级吸收式制冷系统效率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可知,该太阳能空调系统有效解决了以往系统不稳定性和间断性问题;太阳能相变蓄热装置具有体积小、蓄热量大、放热速率大、连续放热温度均匀、便于控制热源加热温度等特点,适合储存太阳能并为吸收式制冷系统提供加热热源.综合考虑系统设备简单,加工要求低的制造特点,所以吸收式制冷以太阳能等低品位热源驱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结构与控制均非常简单的太阳能辅助空气源跨临界CO2热泵空调热水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CO2热泵系统以及室内室外换热系统;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可采用制热、制冷、热水、制热十热水、制冷十热水五种运行模式,实现热水和空调两大功能,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吸附式空调研发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促进节能和环境保护,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中介绍了太阳能吸附式空调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给出了太阳能吸附空调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应用前景,从而推动太阳能吸附式空调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陈树标 《制冷》2009,28(1):78-80
针对韶关市新丰县某酒店原有空调、热水系统能耗太大的状况,选择了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和热回收空调机组以及太阳能组合制热,大、中、小型冷水机组组合供冷的改造方案,说明了该系统的设备选型及运行管理方法,并与原系统进行了经济性比较,证明该项改造方案确实能降低运行成本,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理论,介绍了一种将太阳能与空气源相结合的双热源热泵热水器系统。该系统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加热生活用热水,辅以空气源热泵来满足太阳辐射照度不足时的用热水需求,同时用太阳能辅助加热来解决低温环境下空气源热泵运行工况恶劣的问题。系统充分利用了低品位的太阳能,保证稳定性,又可提高夏季阴雨天气、过渡季节及冬季太阳能热水器的热水温度,对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太阳能与热泵机组混合式供热水系统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和热泵机组供热水各自的优点,可实现稳定的热水供应并节约能源;本文提出了在混合式供热水系统设计和运行控制方面的一些看法,对于供热水的空气源热泵化霜也进行了讨论,可供具体工程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风电场、光伏发电站等工程的升压站,一般远离集中热源,冬季多采用“电暖气+热水器”的传统方案,能源利用效率低,增加了电能消耗,降低了项目收益。提出“空气源热泵耦合太阳能及余热”的供暖方案,为升压站提供了可靠的热源,并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行费用。升压站内电气设备间有大量的40℃左右的排风,可以作为空气源热泵的低温热源,解决了空气源热泵低温时效率低的弊病;空气源热泵生产出热水,并设置太阳能热水器进一步提高水温满足供暖要求;设置单独的蓄热水箱适应供暖负荷变化并解决一部分生活热水需求。以北京某风电场工程为例,阐述了这一系统的优缺点以及推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表明,在最冷时该系统仍可以高效、稳定的运行,投资回收期短,为寒冷地区空气源热泵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辐射板空调系统用于高热、高湿地区夏季供冷时辐射板表面结露的问题,提出基于热、湿负荷分开处理的液体除湿辐射空调系统;该系统采用LiCl溶液作为除湿剂,除湿干空气承担空调房间的湿负荷;对除湿后的干空气直接蒸发冷却,使空调回水降温,负担空调房间的热负荷;该系统具有辐射空调节能、舒适的优点,避免了表面结露的问题,同时不需要另外添加冷水机组,节约系统初投资,此外还考虑了能量回收和太阳能的利用。  相似文献   

16.
李永光 《制冷》2007,26(3):85-88
介绍了通过对酒店行业原有中央空调系统进行的节能改造,以利用空调机组的冷凝余热制取生活热水,从而实现热能的二次利用,有效减少空调和生活热水的能源消耗,同时运用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对空调机组以及冷却塔进行全程实时监控,做到供冷与热回收两不误,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也提高了空调机组的综合性能系数COP。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shows mainly the demonstration of sola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in China, which includes LiBr-H2O absorption cooling, silica gel-water adsorption chiller, desiccant cooling and hybrid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for buildings. The match of solar collector types and chiller types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8.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了促进节能与环境保护,太阳能热水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工质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环境友好物质(ODP=0,GWP=1),无回收问题;良好的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具有与制冷循环和设备相适应的热力学性质;具有良好的输运和传热性质。与常规制冷剂相比,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压缩比较小,约为2.5~4.0。介绍一种太阳能热水系统与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的组合系统,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二氧化碳热泵系统。针对不同气候条件,本系统分别采用制冷、热水、制热运行模式,从而实现热水、空调与热泵三大功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央空调系统的特点,采用了模糊控制算法对冷/热水系统、冷却水及冷却风系统进行了控制,分析了中央空调耗能的特点,阐述了中央空调模糊控制系统的原理及结构,工程实践证明,模糊控制在中央空调节能系统中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针对华南地区某连锁酒店客房热水供应及该酒店商场空调需求,提出了空气源热泵承压热水供应与全新风空调联供系统方案,介绍了系统具体构成及关键部件的匹配设计计算方法,利用蓄热水罐、蓄冷风柜等蓄能装置和以PLC为核心的数据采集及控制手段,探讨了冷热需求不同步、冷热负荷不均衡的冷热联供固有局限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并对实施的工程系统进行了全年性现场运行性能测试和分析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可靠地满足该酒店热水供应的同时,又满足了该酒店商场夏季全新风降温空调的需求,该系统年平均综合能效比大于4.7,为空气源热泵冷热联供提供了一种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