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KPS-NaHSO3-Fe2+ 为引发体系,在5 升CSTR 中进行了高单体进料浓度(> 28% )的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苯乙烯磺酸钠(SSS)三元连续水相沉淀共聚,系统考察了搅拌条件、单体进料浓度、引发剂浓度及配比、pH 值、平均停留时间和聚合温度等工艺因素对聚合物颗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利于提高聚合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引发剂浓度、pH值和聚合温度等均有利于改善颗粒形态,其中搅拌强度和单体进料浓度影响最明显。适当延长平均停留时间也对颗粒形态稍有改善。  相似文献   

2.
3.
以KPS-NaHSO3-Fe^2+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5升CSTR中进行了高单体进料浓度的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_苯乙磺酸钠(SSS)三元水相沉淀共聚,系统考察了单体进料浓度、引发剂浓度及还氧比、PH值、聚合温度、平均停留时间和搅拌条件等工艺因素对聚全转化率和分子昨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搅拌混合的前提下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可提高转化率,由此引起的分子量增加可通过提高引发剂相对用  相似文献   

4.
以NaClO_3-Na_2SO_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进行丙烯腈-丙烯酸甲酯-甲基烯丙基磺酸钠连续水相沉淀共聚。考察了2种桨型下搅拌速度和挡板数对转化率、分子量和共聚物颗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数提高,则单体转化率升高,聚合物分子量降低,浆液含固率升高,聚合物平均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沉降值下降;挡板数增加,则共聚物颗粒形态变差,转化率与粒子表面积和体积有关,而与粒子数无关,符合高转化率下主要聚合场所是聚合物粒子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和溶液聚合法合成丙烯腈共聚物,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测试(^13C—NM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比了两种聚合方法所得到的共聚物的热性能。结果表明:溶液聚合中参与共聚的衣康酸(IA)的份数要稍多于水相沉淀聚合;水相沉淀聚合得到的共聚物的全同立构体的含量(28.61%)稍高于溶液聚合得到的(21.15%);溶液聚合得到的共聚物在200—300℃之间的放热峰比水相沉淀聚合得到的共聚物的放热峰宽,且放热峰的峰值温度较水相沉淀聚合的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中试规模的连续搅拌釜内丙烯腈/丙烯酸甲酯/衣康酸(AN/MA/IA)三元水相沉淀聚合,考察了共聚序列结构、共聚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pH值对聚丙烯腈颗粒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共聚物序列结构改善、均匀性变好,可以提高颗粒稳定性,减小颗粒粒径及分布指数,增加颗粒密实度,降低沉降值;适当增加共聚物IA组分、提高引发剂用量、提高pH值,可以提高共聚物的颗粒稳定性,改善颗粒形态。  相似文献   

7.
丙烯腈、偏二氯乙烯水相沉淀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讨论了丙烯腈(AN)、偏=氯乙烯(VDC)水相沉淀共聚合过程中的反应条件、助溶剂及第三单体甲基丙烯磺酸钠等对总单体转化率、共聚体中VDC含量及共聚体相对粘度(ηγ)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总单体浓度和引发剂用量能显著地提高总单体转化率和共聚体中VDC的含量。但共聚体ηγ随之下降;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与甲醇相比,采用乙醇作助溶剂能获得更高的总单体转化率和共聚体中的VDC含量;采用甲基丙烯磺酸钠作第三单体能提高总单体转化率以及共聚体中的VDC含量和ηγ。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醋酸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的合成方法,试论了各种因素对产品性能及转化率的影响,找到了较佳的合成条件。  相似文献   

9.
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不同的丙烯腈的加料方式合成了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并通过对冷却水温和聚合釜温度的监控,描述了反应进程。同时,通过元素分析手段,得到了聚合体系和单体的转化率。通过研究采用逐步加料方式,转化率比传统的两步加料方式高,而两者相对分子质量接近。  相似文献   

10.
以Fe~(2+)-H_2O_2为引发剂引发甘蔗髓与丙烯腈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亚铁含量、H_2O_2浓度、单体量、反应液比、温度和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探讨了接枝共聚物碱水解条件,如碱浓度和用量、水解温度和时间、接枝增量等因素对水解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获得较高接枝增量的接枝共聚物、降低反应液比或增加单体量均可明显提高接枝增量,接枝增量对水解产物吸水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以KPS-NaHSO3-Fe2+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5升CSTR中进行了高单体进料浓度( >28%)的丙烯腈(AN)-丙烯酸甲酯(MA)-苯乙烯磺酸钠(SSS)三元水相沉淀共聚,系统考察了单体进料浓度、引发剂浓度及还氧比、pH值、聚合温度、平均停留时间和搅拌条件等工艺因素对聚合转化率和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搅拌混合的前提下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可提高转化率,由此引起的分子量增加可通过提高引发剂相对用量来调整;搅拌功率对转化率和分子量及其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S·C·JANA  夏冬 《维纶通讯》2001,21(3):58-61
为了克服乙烯基单体在含氧条件下聚合的难题,在聚合过程中使用天然树胶,用硝酸铵高铈(CAN)作引发剂,在空气中进行聚乙烯醇与丙烯腈(AN)的接枝共聚反应,对天然树胶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它的接枝百分率可由硝酸及单体含量,时间,温度的函数关系求得,其聚合速率及最大接枝率(151%)均高于在空气中制备的,甚至高于在惰性气体中不使用树胶的情况,由此可见,该树胶对接枝共聚有影响,本研究通过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检测出聚丙烯腈(PAN)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56℃,热重量分析(TGA)测得其热稳定性,揭示了该接枝共聚物具耐吸湿性。  相似文献   

13.
丙烯腈接枝SBS共聚胶粘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丙烯腈单体在溶剂中对SBS进行接枝共聚,并添加增粘树脂等助剂,研制成的接枝改性SBS胶粘剂,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同时还探讨了单体的含量、引发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及增粘树脂的用量对胶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悬浮聚合制备偏氯乙烯(VDC)均聚树脂和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VDC-AN)树脂,考察了AN含量对VDC-AN树脂颗粒形态和结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N含量的增加,VDC-AN树脂颗粒形态逐渐由疏松结构向致密结构变化。当AN的质量分数小于或等于8.8%时,共聚树脂具有疏松的颗粒结构,颗粒内部有0.1~2.0 μm的初级粒子间孔隙;当共聚物中AN的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12.3%时,颗粒内部初级粒子黏并严重,初级粒子间孔隙基本消失,且共聚树脂基本不结晶。AN单体的引入,使VDC聚合物结晶性下降,单体对聚合物的溶胀性增加,是VDC树脂颗粒由疏松向致密结构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硝酸铈铵引发体系条件下,粘胶纤维与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酸的接枝共聚物的性能。接枝纤维在较好保持原有的吸湿性能基础上,其干湿态断裂强力提高,同时还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耐化学试剂及耐光,耐腐性能。  相似文献   

16.
吴秀银 《安徽化工》2009,35(6):46-49,64
在自行开发的10升小试连续聚合实验装置上,通过合理调整聚合体系醋酸乙烯酯(VAc)用量、pH值、反应停留时间等因素,提高醋酸乙烯酯(VAc)在丙烯腈(AN)/醋酸乙烯酯(VAc)共聚物中的含量。纺丝试验表明,高醋产品纺丝过程顺利,无毛丝、断头现象。  相似文献   

17.
18.
以丙烯腈和偏二氯乙烯的共聚机理为基础,分析了共聚反应动力学及共聚物组成,简述了丙烯腈和偏二氯乙烯共聚工艺及杂质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守汉 《塑料工业》2006,34(12):46-48
以苯乙烯、丙烯腈在添加质量分数为5%~15%的乙苯作稀释剂的条件下,进行热引发连续本体聚合,合成了无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研究了共聚物中丙烯腈含量对其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物中丙烯腈含量增加,共聚物的密度、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相应地提高,而冲击强度、维卡软化温度及硬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凯氏定氮法在测定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中丙烯腈含量的应用及反应原理,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灼烧法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中丙烯腈的含量是可行的,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