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多种地面观测资料,研究2011年4月14—15日上海的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分析生消机制、污染物来源以及气溶胶垂直分布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4、15日PM2.5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8.9、115.9μg/m3,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质量浓度的二级标准;污染过程形成于稳定天气形势下污染物的积累,结束于短时降水和冷空气南下的共同作用;污染物主要源于上海本地及其西南方的局地污染;污染天气对流层低层的消光系数远大于非污染天气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取西北戈壁地区气溶胶随着粒径变化的概率分布函数,对该地区的2次现场取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采样点气溶胶的质量浓度为0.03~0.1 mg/m3;气溶胶的粒径分布遵循双峰分布的规律,第1个峰值出现在约0.5μm处,第2个峰值出现在约3μm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第2个峰值的面积大小;大多数采样点气溶胶粒子数量中位粒径小于1μm,质量中位粒径位于2~5μm之间。  相似文献   

3.
荣艳敏  银燕  陈倩 《中国粉体技术》2010,16(1):80-84,100
利用二维面对称分档云模式,讨论了气溶胶类型及浓度对混合相对流云及其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性气溶胶谱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降水的形成,随着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尤其是在污染大陆性云中,暖云和冷云降水量均大幅减少。海洋性云中的大粒子和较高的过饱和度,加速了暖雨的碰撞过程和冰粒子的凝华增长;初始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最显著的效应是云滴数浓度和云水含量增加,云滴有效半径减小,云滴的冷却蒸发抑制对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负指数式N(D)=N0exp(-λD)、二阶Γ函数N(D)=N0D2exp(-λD)、多阶Γ函数N(D)=N0Dnexp(-λD)和负幂函数N(D)=AD-b分别对石家庄地区2004年11月17日航测得到的不同高度、粒度为0.1~3μm的气溶胶粒子谱进行拟合分析,并进行F检验计算相关系数和标准误差。结果表明:用多阶Γ函数对气溶胶粒子谱进行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石墨气溶胶粒度分布及远红外消光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烟幕试验箱中测试了不同湿度条件下超细石墨气溶胶的粒子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根据Mie散射理论计算了石墨气溶胶粒子对8~14μm远红外的消光因子。分析表明,石墨气溶胶的粒度随着分散时间延长和空气相对湿度减小而变小。小尺度的石墨气溶胶粒子对8~14μm红外的消光效率因子非常小,但随着气溶胶粒子直径的增加,消光效率因子显著变大并趋于稳定。直径大于2.5μm的石墨气溶胶粒子均能够对8~14μm远红外产生良好的消光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气溶胶折射率在分析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中的重要性,介绍两种综合利用黑碳仪、浊度计、光学粒子计数器和微脉冲激光雷达测量大气气溶胶折射率的新方法。两种方法都是根据球形粒子的Mie散射理论计算大气气溶胶的折射率,使用以上两种方法对厦门地区气溶胶折射率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证明了它们的合理性,分析了它们的测量精度和误差来源。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碳气溶胶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常规的SO2排放源资料以及NOx和HC交通源排放资料,建立了一种估算城市地区黑碳(BC)、有机碳(OC)源排放清单的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建立了南京地区碳气溶胶的源排放清单。同时运用NJU-CAQPS模式系统及二次有机气溶胶模式模拟分析了南京地区一次碳气溶胶(BC)、一次有机碳(POC)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C)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南京地区,机动车直接排放对城区一次碳气溶胶贡献率达到67.5%,机动车污染已成为主要来源;大气中的碳气溶胶浓度受到交通源(日变化)和气象条件(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层结等)的共同影响;OC与BC的质量比冬季高于夏季,平均为2.62;SOC与OC的质量比夏季高于冬季,平均为19.8%。  相似文献   

8.
利用AERONET榆林站点的数据比较分析了在沙尘和灰霾两种不同天气条件下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和物理特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气溶胶光学厚度、单次散射反照率、复折射指数、不对称因子、气溶胶粒子的粒度分布、Angstrom波长指数、体积浓度、气溶胶粒子半径等光学和物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主要是受到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共同影响.在沙尘天气和灰霾天气下,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沙尘和灰霾天气下毛乌素沙漠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AERONET榆林站点的数据比较分析了在沙尘和灰霾两种不同天气条件下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和物理特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气溶胶光学厚度、单次散射反照率、复折射指数、不对称因子、气溶胶粒子的粒度分布、Angstrom波长指数、体积浓度、气溶胶粒子半径等光学和物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主要是受到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共同影响。在沙尘天气和灰霾天气下,大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气溶胶力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自Fuchs建立了气溶胶力学以后,该学科已从孤粒子动力学阶段发展到多粒子相互作用下的动力学阶段。本文总结该学科的发展历程,重点对许多工业生产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气溶胶粒子的沉降与气溶胶粒子的碰并(即聚集、团聚、聚沉、凝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北京城区进行冬季大气气溶胶采样,样品采用PIXE方法进行分析,得到大气气溶胶中2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元素Mg、Fe、Si这3种元素均呈粗粒模态单峰型分布,且峰值出现在2~4μm,表明它们来自土壤尘;S、Cl、K等3种元素谱分布呈细粒单峰型分布,峰值都出现在0.25~0.5μm范围内,表明这3种元素主要来自燃煤;Cu、Zn、As、Br、Pb等5种元素谱分布呈双峰型谱分布;Ni、Cu、Zn、As、Se、Br、Pb等元素的粗、细模态的富集因子都较大,尤其是细粒模态,表明这些元素更容易在细粒模态上富集,进一步说明这些元素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尘、煤烟尘、工业源和汽车尾气排放源对北京冬季气溶胶有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旨在针对2002年3 ̄4月亚洲沙尘影响台湾期间,探讨位于台湾海峡中间澎湖群岛之大气悬浮微粒物化特征变化情形。本研究在澎湖群岛的小门村设置悬浮微粒采样站,借以采集近海面之大气悬浮微粒。由悬浮微粒浓度变化情情得知,2002年3 ̄4月共有3次亚洲沙尘暴抵达澎湖群岛,其粒径分布很明显地由双峰分布(bi-modaldistribution)转变为以粗微粒(coarseparticle)为主之单峰分布(singlemodaldistribution)。此外,悬浮微粒中水溶性离子成分之粒径分布亦随亚洲沙尘之抵达而呈明显变化,其中Cl-和Na+之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显示海盐之影响颇为重要;NH4+、Ca2+和SO42-均由细微粒(fineparticle)转变为粗微粒,显示(NH4)2SO4或CaSO4应为亚洲沙尘之特征指纹;NO3-主要来自当地污染(localemission),故其分布并无明显变化;Mg2+虽维持以粗微粒为主之单峰分布,但其浓度却增加约2倍左右。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当亚洲沙尘抵达台湾地区,不仅悬浮微粒之粒径大小改变,就连化学组成亦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粉状硝铵炸药用木粉的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测定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文章用NOVA1000比表面仪测定了粉状硝铵炸药用木粉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结果说明,木粉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总表面积以及适中的孔径和孔径分布,为木粉具有敏化作用和疏松作用找到了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勃氏透气仪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矿渣粉试样进行比表面积和颗粒群粒度分布的测试,研究矿渣粉比表面积及粒度分布对水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矿渣粉总体颗粒越细,则比表面积越大,特征粒径越小,颗粒群分布越宽;细颗粒含量(小于5μm)越多的矿渣粉,其比表面积越大,水泥砂浆的早期强度就越高。  相似文献   

15.
Mineral fillers can be defined as “inert materials included in a mix design for some useful purpose” (NF P18-508 Janvier 2012). They can be added to compounds in order to complete a large variety of final properties without increasing costs or to improv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like hardness, brittleness, impact strength, compressive strength, softening point, fire resistance, surface textur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so on. In Belgium, locally available limestone fillers are specifically very well adapte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particle packing and flow behavior of cementitious pastes in concrete mixes. Limestone fillers may be easily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properties. These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 for the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concrete mixes in fresh state and for understanding interactions existing at the level of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aggregates and cement paste. These properties are however insufficiently discriminant and particle size, as well as shape distribution, seem to have a potential influence on physical phenomena which happen during the setting proces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five major techniques used to quantify the size and the shape of limestone fillers particles: laser diffraction scattering, wet sieving, and image analysis for particle size measurement; and BET adsorption and Blaine permeability methods for specific surface area.  相似文献   

16.
大同市秋季大气气溶胶化学成分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大同市2004年9月大气颗粒物样品,应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PIXE)方法分析得到了20种元素浓度谱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绝大多数元素的浓度较低,多数元素呈粗粒模态分布;大同市秋季颗粒物污染较轻。富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秋季大气中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源燃煤尘、土壤尘和工业排放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