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以江西地区生长的紫苏子为原料提取脂肪油,其含油量30%以上,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发现其脂肪油的碘值,皂化值均较大,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法探索超声波提取柏子仁脂肪油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柏子仁脂肪油最佳工艺为:超声仪功率80%、提取时间60min、料液比1∶60(g/mL)、提取温度80℃,这个条件下脂肪油提取率最佳,脂肪油提取率能够达到34.26%。此工艺稳定可行,为柏子仁脂肪油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广英 《涂料与应用》2001,31(1):32-34,45
酚醛环氧酯改性的低酸价短油度醇酸树脂是用烟草籽油脂肪酸配制的,它所植被的混合物是用一种脂肪胺作固化剂,该树脂可应用在多种板材上,其固化膜性能在此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混合物中随着环氧酯的增加,固化膜的划伤硬度和防腐性能也随之提高,同时,我们还对其耐化学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混合物中的环氧酯含量越高,其耐化学性越强。  相似文献   

4.
作者以樟树籽为原料进行了提取芳香油和脂肪油的初步试验,提出目前以提取脂肪油为中心的樟树籽综合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采用GC—MS联用技术首次分析了蒲葵根中脂肪油的组成,共分离出36个峰,并鉴定出其中的23种化合物。该脂肪油的主要成分为月桂酸乙酯、十六烷酸乙酯、亚麻酸、亚油酸乙酯、9—十八碳烯酸乙酯等。为蒲葵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钊  蓝欢  赵建芬 《广东化工》2013,(14):161-162
以提取无患子籽油后的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直接干燥法、索氏提取法、考马斯亮蓝法和重铬酸钾-碘量法分别测定其水分、残留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的含量。结果测得提取油后的无患子种仁中水分含量为20.06%、脂肪的残留量为0.16%、蛋白质的含量为8.69%和纤维素的含量为2.21%。从而表明无患子种仁提取油后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水分散型醇酸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建  刘洋  王丽娟 《广东化工》2007,34(1):13-16,23
以脂肪油、邻苯二甲酸酐、偏苯三酸酐和三羟甲基丙烷为主要原料合成了水分散性醇酸树脂。以原料中酸酐的比例为基础设计了合成配方,讨论了合成工艺、脂肪油的种类和比例以及醇解催化剂对水分散性醇酸树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油板栗的营养成分及加工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罗田油板栗为实验材料,对其营养成分和部分加工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板栗含水量在5o%以上,蛋白质含量丰富,脂肪含量低,抗氧化成分Vc含量高;油板栗单粒重偏小但可食率高、可溶性糖含量高,营养全面,适合制蓉和炒制.  相似文献   

9.
十五油(脂肪)(续) 总上所述,对于脂肪的性质可说是已很详,现在更述他的用途,由此再谈到分类。我们想起开门七件事中,可想到油是食品中的重要分子。在从前,油的大部分实在是消耗在食用,其他的用途极少。我们参照人们的生活,知道脂肪经胃到肠,必须经过分解,初析为脂肪酸及甘油,再合成人体所须之脂肪,或用以供能源。这种食用的油,除豆油属于低度乾性油者以外,常用的最良食油如花生油、洋橄榄油、茶油等都属于不乾性油;他若芝麻油及菜油亦仅是乾性极低的半乾性油。动物脂肪方面,乾性极强的鱼油除某种肝油用作药饵外,殆不  相似文献   

10.
单乙醇脂肪酰胺的合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胆酸和油酸为原料分别与单乙醇胺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单乙醇脂肪酰胺,上述产品经重结晶提纯后,测定了系列单乙醇脂肪酰胺对w(AES)=10%和w(Ninol)=3%等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的增稠,泡沫性能和珠光效果,研究表明,各种意志乙醇脂肪酰胺可以分别用异丙醇,水,丙酮和石油醚重结晶,单乙醇脂肪酰胺为白色片状晶体,C12-C18的单乙醇脂肪酰胺有较好的增稠性能,其中单乙醇油酰胺最好,单乙醇月桂酰胺对体系发泡与稳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单乙醇硬脂酰胺在体系中有很好的珠光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在已有大量皮肤护理品涌入消费品市场.然而,不管什么产品或什么品牌,它们都含有油或脂肪,用来润肤和保湿. 天然油和稀有脂已广泛用于化妆品.例如,月见草油和琉璃苣油是普通常用的天然油,因为它们都富含γ-亚麻酸,含量分别为9~11%和18~23%.还有含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如亚麻荠油、黑茶蔗子油和亚麻籽油,也很常用.此外,一般从热带丛林中获取的稀有脂,如牛油树脂、芒果脂和柳安脂,也常用在皮肤护理品中,它们富含对称单不饱和甘油三酸酯--这种酯在室温下是固体或半固体,也富含像甾醇、泛醌脂肪醇和脂肪酯这样的不皂化物.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蜀葵子中脂肪油的提取工艺。通过测定油脂的理化性质优化提取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提取时间、温度、功率、溶剂、料液比等因素对蜀葵子脂肪油提取率的影响。选择石油醚为最佳提取溶剂,超声为最优提取方法,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超声温度30℃,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10(g/mL),粉碎度为50目,提取次数为1次。在此条件下蜀葵子脂肪油的提取率可达12.57%。优化得到的工艺合理可行,比较适合蜀葵子脂肪油的提取。  相似文献   

13.
张威 《河北化工》1995,(1):62-62
乙二醇单甲醚张威(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锦江油化厂吉林市132022)乙二酰单甲醚被称作航煤,用作防冰剂,其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性质与用途乙二醇单甲醚(C_3H_3O_2)分子量为76.09,是无色透明具有愉快气味的液体。溶于水、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含不同脂肪链脂溶性茶多酚的合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巧娥  唐安斌  马志红  黄文  石碧 《精细化工》2002,19(2):86-89,101
通过脂肪酰氯与茶多酚(TP)的反应,制备出一系列含不同直链脂肪基团的脂溶性茶多酚(LTP)。脂肪链的碳原子数≥10时,LTP在色拉油中的溶解度是茶多酚的2000倍以上。红外吸收光谱表明,LTP分子中仍存在酚羟基,但酚羟基的相对含量由TP的104%减少到68.4%-80.7%。LTP在色拉油中仍具有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的大小与脂肪链的长度有关,脂肪链的碳原子数为10和12时,产物(LTP-10和LTP-12)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以茶多酚含量计算,m(LTP-10):m(油)=0.06:100时,油样在60℃氧化15d和室温氧化120d后,其过氧化值仰制率分别为71.5%和48.7%,均高于相同条件下的TP的抑制率(62.4%和32.0%)。  相似文献   

15.
《化学试剂》2021,43(10):1337-1341
研究超临界萃取海星内脏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初步探讨其发挥抗肿瘤药效的物质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及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建立超临界萃取海星内脏油的化学成分轮廓谱,将样品分子离子或碎片离子分子质量信息与相关文献或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鉴定化学成分;采用CCK-8法测定超临界萃取海星内脏油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结直肠癌SW62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UPLC-QTOF-MS共指认出11种非挥发性成分,全部为脂肪酸类成分;GC-MS共检测出3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29种、醇类2种、酸类6种、烷类1种,大部分为脂肪酸类成分,实现了超临界萃取海星内脏油成分的全面表征。海星内脏油对HepG2细胞抑制率的IC_(50)值为0.84 mg/mL,对SW620细胞抑制率的IC_(50)值为0.99 mg/mL,表明其具有抗肝癌及抗肠癌作用,其发挥药效的成分可能为脂肪酸类成分。该研究为海星内脏油作为天然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一、项目名称 由硬化油直接氨化制脂肪腈和伯胺 二、工艺路线 生产脂肪伯胺的传统工艺是油脂水解制脂肪酸,脂肪酸氨化制脂肪腈,然后加氢得脂肪伯胺。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全球油化学品市场概况,分析了目前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原料由陈腐的原料和动物脂肪向植物油迅速转变的原因,以及全球油化学品发展趋势对化妆品原料选择的影响。指出了油化学品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梁山油漆厂在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省化学研究所的协助下,经过近两年的研制,通过小试、中试试验,终于研制成功“棉油醇酸脂肪调合漆”。最近,省科委召集有关部门的专家在梁山县对该成果进行了技术鉴定。利用棉籽油生产棉油醇酸脂肪调合漆,为棉籽油的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产品技术指标完全达到全部取代桐油、胡麻油、豆油调合漆的要求,为涂料工业生产增加了新的油源。生  相似文献   

19.
对发酵青霉素萃取助剂的种类及效果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乙氧基脂肪二胺和脂肪酰胺复配破乳剂,并以牛油二胺和环氧乙烷为原料,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合成了乙氧基脂肪二胺,环氧乙烷反应率可达79.5%;用大豆植物油和三乙醇胺合成了油酰胺,以乙氧基脂肪二胺为主、油酰胺为辅制备了破乳剂,该破乳剂用于青霉素的提取,使用量300ppm,溶解情况良好,萃取液界面清晰,界面层厚度0.9~1.2mm,离心分层时间35s,青霉素提取收率(两步,二次结晶)90.6%,性能优于市售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油脂化学工业的进展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中国油脂化学工业近20年来的发展,肥皂工业经过1989年消费高峰,肥皂产量迅速下降,目前正处在产品结构调整阶段,开始有了较好的效果,油化学品一脂肪酸,脂肪醇和脂肪胺都有较大的发展,但都存在产品供大于求的困难。对此,作了分析和预测,考虑到中国植物油资源基本是以C18脂肪酸为主,对发展油脂化学工业带来了局限性,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油脂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