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LC01对肠道的益生功能,本实验探讨了不同剂量干酪乳杆菌LC01小鼠肠道菌群及转运的影响。基于MiSeq高通量平台进行扩增子测序,比较LC01菌对正常小鼠、青霉素诱导的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并利用墨汁推进率评价LC01菌对便秘小鼠肠道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LC01菌可明显提高正常小鼠肠道中Lactobacillus属和Bacteroides属的相对丰度,降低条件性致病菌Prevotella属、Helicobacter属的相对丰度,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相对于模型组,菌群失调小鼠灌胃LC01菌两周后,能够显著增加拟杆菌属、梭菌属和乳杆菌属的丰度,并可改善肠道转运速率,且600亿活菌效果均优于300亿活菌。综上表明,干酪乳杆菌LC01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对肠道转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说明LC01菌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曲巍  张智  马建章  刘慧  雅男 《食品科学》2017,38(1):214-219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复合益生菌对昆明雄性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利用0.9 mg/(g·d)青霉素钠灌胃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复合菌液高、中、低3个剂量组(复合益生菌浓度分别为10~9、10~8、10~7 CFU/m L)。0.2 m L/(d·10 g)连续灌胃14 d后,收集小鼠粪便,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小鼠粪便菌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液高剂量组小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最高(ACE值为22 101.63和Chao1值为13 791.40),自然恢复组最低;另外,小鼠肠道中有益菌与致病菌比例在各组之间差异显著,复合菌液各剂量组中有益菌群的比例均大于自然恢复组,而致病菌比例最高的为自然恢复组(56.36%),因此复合菌液对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益生菌对冷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喂等量的普通冰淇淋、107 cfu/m L益生菌液和107、108、109 cfu/m L的益生菌冰淇淋。连续灌喂15d,记录并计算小鼠的稀便率和腹泻指数,15 d后,收集各组小鼠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食用冷食会导致部分小鼠腹泻,在剂量范围内,益生菌可以缓解冷凉性敏感小鼠的腹泻症状,高剂量组小鼠的稀便率降低了3.11%,腹泻指数(10-1)降低了0.33,抑制效果较其它各组最为明显。服用了益生菌的小鼠粪便菌群多样性较高(高剂量组ACE值为69987.29,Chao1值为27098.77),乳酸菌属、艾克曼氏菌属、Blautia等菌属占比增大,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因此益生菌可以提高冷凉性腹泻敏感小鼠对冷食的接受度,冷冻载体下的益生菌可以在小鼠肠道中定植并对小鼠肠道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试验探讨了从健康儿童肠道分离的干酪乳杆菌对便秘小鼠肠道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选择体重为(20±2)g的小鼠72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干酪乳杆菌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小鼠,建立便秘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灌胃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小鼠灌胃复方地芬诺酯和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菠萝蜜多糖(JFP-Ps)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影响,将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JFP-Ps(50 mg/kg BW)组、JFP-Ps(100 mg/kg BW)组和JFP-Ps(200 mg/kg BW)组,连续灌喂2周后,收集新鲜小鼠粪便,提取粪便DNA扩增肠道菌群16S rRNA基因的V3~V4区,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菠萝蜜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JFP-Ps可通过调节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肠道优势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通过属水平分析发现,JFP-Ps可增加拟杆菌属(Bacteroides)、异杆菌属(Allobaculum)、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副拟杆菌(Parabacteroides)等产SCFAs菌属的丰度,减少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等菌属丰度,发挥肠道微生物调节作用,改善宿主肠道微生态健康,研究结果为JFP-Ps在肠道益生产品的研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益生菌不耐低pH值、不耐氧的缺点,采用微胶囊包埋技术,以海藻酸钠为壁材用乳化法制备长双歧杆菌藻酸盐微胶囊。将基础藻酸盐微胶囊外包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COS)或在藻酸盐壁材中添加藻酸盐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S)分别制备两种海洋寡糖微胶囊:COS-微胶囊和AOS-COS-微胶囊。体外实验表明:两种海洋寡糖微胶囊均可以显著提高长双歧杆菌在模拟消化液处理后或在4 ℃贮藏期内的存活率。AOS-COS-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处理后仍能保持106 CFU/g以上的活菌数。在连续的模拟消化液处理后,AOS-COS-微胶囊中的活菌量达到基础微胶囊中的约1 000 倍。两种海洋寡糖微胶囊在4 ℃贮藏28 d后仍均能保持108 CFU/g以上的活菌数。体内实验表明:相比较未包埋的长双歧杆菌或基础微胶囊,海洋寡糖微胶囊可以显著提高动物肠道菌群中益生菌的含量,同时降低条件致病菌的含量,具有最佳的调节肠道菌群效果。因此,海洋寡糖益生菌微胶囊产品将是一种有巨大应用前景的新型功能性益生菌食品。  相似文献   

7.
人体肠道内栖居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种类和数量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与机体正常代谢密切相关.一旦肠道菌群结构发生失调,各种代谢类疾病便随之而来.益生菌在肠道内的大量繁衍,可调节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并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进而帮助恢复健康水平.近年来,国际上科学研究的热点逐渐集中于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和疾病的关系.本文概述国内外有关益生菌影响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1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已成功实施产业化应用的益生菌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为例,详实说明益生菌对人肠道菌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学科现存的若干研究瓶颈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探讨膳食菊粉对炎症性肠病(IBD)小鼠肠道微生物区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法建立IBD小鼠模型,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饮用蒸馏水;模型组(IBD)饮用含2.5% DSS的蒸馏水;菊粉干预模型组(INU)在DSS诱导的同时摄入2 g/kg菊粉;每日监测小鼠体重、粪便粘稠度及便血情况。实验结束后,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变。研究结果显示,菊粉摄入能够明显提高IBD小鼠的体重(p<0.05),缓解其腹泻、便血和结肠组织损伤,降低疾病活动指数(p<0.05)。测序结果表明:菊粉干预后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的丰度较IBD组分别显著升高至28.70%和0.06%(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较IBD组显著降低至0.66%(p<0.05)。本研究表明菊粉通过选择性促进益生菌Lactobacillus和Bifidobacterium生长,抑制Proteobacteria生长,改变了IBD小鼠肠道菌群组成。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乳双歧杆菌V9对头孢曲松钠作用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头孢曲松钠连续灌胃5 d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及低、中和高剂量组。低、中和高剂量组灌胃不同剂量乳双歧杆菌V9溶液,另设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3 d。灌胃结束后,采集小鼠的粪便进行活菌计数和16S rDNA测序,检测粪便中微生物组成及分布,测定血清中IL-1β、IL-6、TNF-α以及IL-2的含量,测定小肠及肝脏组织中SOD、MDA、GSH、GSH-Px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灌胃乳双歧杆菌V9溶液后,中、高剂量组IL-1β、IL-6、TNF-α及IL-2的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1.73、17.04、12.57及31.71 pg/mL;高剂量组小肠及肝脏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中、高剂量组SOD、GSH及GSH-Px均极显著升高(p<0.01)。同时,乳双歧杆菌V9使得头孢曲松钠导致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得到明显改善,粪便活菌计数显示高剂量组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0.34 lg cfu/g,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0.40 lg cfu/g和0.26 lg cfu/g。拟普雷沃菌属和魏斯氏菌丰度显著降低(p<0.01)。说明乳双歧杆菌V9对由头孢曲松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调节菌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益生菌制剂对腹泻模型(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灌胃给予氨苄青霉素(22.4 g/kg),建立小鼠腹泻模型,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建立后,阳性组灌胃给予培菲康(8 g/kg)、益生菌制剂低、中、高剂量组(2.5×106、5×106、1×107 CFU)给予复合益生菌制剂,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14 d。观察益生菌制剂对小鼠体质量、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的影响,测定小鼠IgA、IgG水平,肠道屏障功能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三个剂量组在给予益生菌第14天时小鼠稀便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显著降低,IgA水平分别提高13.30%、20.25%、25.83%,IgG水平分别提高6.84%、19.81%、29.64%,TLR4基因表达水平下调16.88%、20.78%、40.91%,NF-κB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4.91%、37.19%、55.79%,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明显增加,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综上所述,益生菌制剂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发挥改善AAD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本研究基于盐酸咯哌丁胺建模制造小鼠便秘模型,考察副干酪乳杆菌 N1115发酵乳对治疗小鼠便秘的 作用。低、中、高剂量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活菌含量分别为1×107、1×108、1×109 CFU/mL)连续灌胃 15 d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的排便量及粪便含水量均显著升高(P<0.05);肠道推进率分别为57.3%、67.3%和 71.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气相色谱仪分析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发现,灌胃副干酪乳杆菌N1115 发酵乳后,小鼠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短链脂肪酸种类较模型组更为丰 富。对小鼠远端结肠的组织形态观察发现,灌胃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的小鼠结肠黏膜完整,细胞排列整齐, 而对照组的肠黏膜厚度降低,凹窝变浅。通过c-kit抗体对小鼠结肠中的肠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进 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灌胃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后小鼠的ICC含量显著增加,表明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 酵乳通过提高ICC活性,促进肠道蠕动。综上,副干酪乳杆菌N1115发酵乳能够有效缓解小鼠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副干酪乳杆菌L9对健康小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BALB/c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副干酪乳杆菌L9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商业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共5组,以0.2 m L/d的剂量连续灌胃小鼠21 d并收集第0、21天小鼠粪便。第21天处死小鼠后搜集收集盲肠内容物,利用气相色谱仪观察内容物中SCFAs的变化,并且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与第0天相比,第21天小鼠粪便中SCFAs中乙酸、丙酸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Bifidobaceterium spp.、Lactobacillus属数量和丁酰辅酶A转移酶(butyryl-Co A:acetate Co A-transferase,CoA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盲肠内容物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的Bifidobaceterium spp.数量和CoAT基因表达量分别与第0天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L9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健康小鼠肠道中SCFAs的产生,并且与商业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相比,副干酪乳杆菌L9对肠道内丙酸、丁酸的含量和肠道中Bifidobaceterium spp.的数量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副干酪乳酸杆菌ET-22是一种具有缓解炎症、调节免疫功能的益生菌,为探究其对口腔疾病的改善作用及机制,采用甲基紫精颊膜注射法建立金黄地鼠口腔溃疡模型,在造模前,分别以灌胃的方式连续给予金黄地鼠剂量为1×109 CFU·mL-1·d-1的ET-22活菌以及对应的ET-22灭活菌和ET-22发酵液,研究ET-22对地鼠口腔黏膜结构形态和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影响。口腔黏膜的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和评分结果表明,ET-22活菌、灭活菌及其发酵液均能改善地鼠口腔黏膜的上皮完整性和炎性细胞浸润,ET-22活菌预防口腔溃疡的效果最佳,ET-22灭活菌及其发酵液的预防效果次之,但它们的预防效果均优于维生素C。机制研究发现:ET-22可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和IL-1β的分泌,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减轻口腔黏膜的炎症浸润与转移;ET-22可以调节口腔的菌群组成,抑制口腔疾病相关的有害菌。研究表明,ET-22可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病风险,对预防口腔溃疡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灭活型副干酪乳杆菌L9常温酸奶润肠通便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招募便秘受试者61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饮用普通常温酸奶和含L9的常温酸奶28 d,饮用结束后分析受试者便秘相关症状、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和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常温酸奶组相比,灭活型副干酪乳杆菌L9常温酸奶组受试者排便次数显著增加(P0.05),排便状况和粪便性状评分极显著降低(P0.01);粪便中丁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丙酸和总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显著增加产短链脂肪酸的菌属,如Blautia、Ruminococcus_2和[Eubacterium]_hallii_group。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常温酸奶相比,灭活副干酪乳杆菌L9常温酸奶具有更好的调节肠道菌群缓解便秘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为开发含有灭活副干酪乳杆菌L9的相关功能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酸浆是我国传统的鲜薯(或绿豆)淀粉生产工艺中用于淀粉分离净化的生物絮凝剂。本实验对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的、对甘薯淀粉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的培养条件和絮凝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为兼性厌氧菌,在改良TJA培养基初始pH为7.0,在25℃培养48~60h时,菌体的生长状况和絮凝活性最好;Na+、K+对L1的絮凝活性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但对高温和胰蛋白酶敏感。  相似文献   

17.
对Ⅱ型糖尿病小鼠分别灌胃109,108 CFU/mL和107 CFU/mL副干酪乳杆菌TD062,研究其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同时检测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其降糖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TD062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脏器指数和体重,显著提高葡萄糖耐受性及抗氧化能力,并通过降低GSK-3β的相对基因表达量,调节糖尿病模型中糖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为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R8为研究对象,采用7.5 L及100 L发酵罐对其发酵废液的重复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在7.5L罐上对副干酪乳杆菌发酵废液的可重复利用性进行了验证,并在100 L罐上进行了应用尝试。研究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R8的发酵废液可以重复利用1次,在100 L发酵规模下,废液的重复利用可以节约培养基成本8%,节约发酵液用水43%。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具有预防龋齿功效的副干酪乳杆菌ET-22(Lactobacillus paracasei ET-22)活菌及其后生元组分(热灭活菌和分泌物)对白念珠菌的抑制作用,评价副干酪乳杆菌ET-22活菌及其后生元组分的抗氧化能力及白念珠菌菌丝转化抑制率后,采用注射免疫抑制剂和涂抹白念珠菌的方法建立ICR小鼠的口腔念珠菌病模型。造模前后,分别以饮水的方式连续给予18 d剂量为109 CFU/mL的ET-22活菌以及相对应的后生元组分,研究副干酪乳杆菌ET-22对小鼠舌部组织形态及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的影响。109 CFU/mL的副干酪乳杆菌ET-22对白念珠菌出芽抑制率最高,为37.84%;后生元组分中热灭活菌及分泌物抑制率分别为17.50%、28.00%。动物模型中,ET-22活菌及其后生元组分干预后,均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中IFN-γ含量;分泌物组显著降低了小鼠舌部组织中IFN-γ和TNF-α含量,活菌组只显著降低了TNF-α含量,活菌组和热灭活菌组显著提高了小鼠舌部组织中CCL20趋化因子含量及舌苔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组织病理切片显示:ET-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