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实验以12 月龄不同饲养条件下(放牧和舍饲)苏尼特羊臂三头肌作为实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屠宰性能、羊肉品质和脂质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舍饲组苏尼特羊活体质量、胴体质量和净肉质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放牧组肌肉的亮度和黄度显著高于舍饲组,而剪切力反之(P<0.05);饲养方式对肌肉中蛋白质量分数和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放牧组肌肉中脂肪质量分数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特别是共轭亚油酸、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贮藏3 个月后,放牧组硫代巴比妥酸值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从而表明放牧组羊肉具有较高的抗氧化分解能力。舍饲羊具有较高的屠宰加工优势,放牧组羊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生产中应考虑不同用途从而选择不同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苏尼特羊肉氨基酸组成以及与其他羊肉氨基酸组成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以锡林郭勒放牧型苏尼特羊肉、乌珠穆沁羊肉、察哈尔羊肉以及两个区域舍饲型小尾寒羊肉为研究对象,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不同样品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苏尼特羊肉的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乌珠穆沁羊肉和察哈尔羊肉(P<0.05);苏尼特羊肉的水解氨基酸含量与舍饲型小尾寒羊肉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其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舍饲型小尾寒羊肉。5种羊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均高于60%,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在40%左右,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UnitedNationsFoo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O/WHO)人体理想蛋白质模式。结论 苏尼特羊肉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丰富,含量较高,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3.
两种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的氧化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舍饲、放牧两种饲养方式下的12?月龄苏尼特羊股二头肌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脂质氧化产物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值、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力以及抗氧化酶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索两种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肉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放牧饲养苏尼特羊肉TBA值高度显著低于舍饲饲养(P<0.001);羊肉中主要的脂质氧化产物为己醛、庚醛、壬醛、1-辛烯-3-醇以及2,3-辛二酮,其含量均在放牧饲养羊肉中显著较低(P<0.05),表明舍饲饲养羊肉的脂质氧化程度相比放牧饲养羊肉更严重。放牧饲养羊肉的总抗氧化能力(P<0.01)、铜离子还原能力(P<0.05)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P<0.001)、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s,GPx)(P<0.05)活力均显著高于舍饲饲养,说明放牧饲养羊肉中的抗氧化酶活力较高,能有效抑制脂质氧化。通过抗氧化酶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分析得出,舍饲饲养羊肉中脂肪氧合酶基因表达量高度显著高于放牧饲养(P<0.001),而SOD(P<0.001)、CAT(P<0.05)和GPx(P<0.05)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放牧饲养,从分子水平验证了放牧饲养羊肉的抗氧化能力较舍饲饲养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青海藏羊养殖效益,取3 种不同饲养模式(放牧组、放牧+补饲组、全舍饲组)的藏羊肉,采用色差仪、酸度计、嫩度仪测定羊肉的色度、pH值和嫩度等食用品质指标,参照国家标准规定方法测定羊肉脂肪、蛋白质、水分等营养成分含量以及重金属、抗生素、农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量。结果表明:3 种饲养模式的羊肉在蒸煮损失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全舍饲组羊肉的蒸煮损失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3 种饲养模式的羊肉失水率和剪切力不存在显著差异;全舍饲组羊肉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水分含量则差异不显著,3 组羊肉的蛋白质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3 种饲养模式羊肉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只有放牧+补饲组的羊肉检出铅含量为0.022 mg/kg,3 种饲养模式下的羊肉均未检出其他有害物质。全舍饲组藏羊肉的加工性能较好,而放牧组藏羊肉的蛋白质含量更高,在生产中应考虑其不同用途从而选择不同饲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文博  罗玉龙  刘畅  窦露  赵丽华  苏琳  靳烨 《食品科学》2019,40(24):207-213
选择舍饲、放牧2 种饲养方式下12 只12 月龄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为实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测定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成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脂肪代谢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探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风味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肉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己醛、壬醛、1-辛烯-3-醇和2,3-辛二酮,其中舍饲羊中壬醛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羊(P<0.05),1-辛烯-3-醇和2,3-辛二酮含量显著低于放牧羊(P<0.05);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占比较大,放牧羊肉中的硬脂酸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脂肪氧合酶基因(lipoxygenase,LOX)表达量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cetyl-CoA carboxylase,ACC)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表达量高于舍饲组(P>0.05)。整体上,由于放牧羊中PPARγ和ACC基因的较高表达量,使得羊肉中合成并沉积了更多的脂肪酸,并激活了LOX基因的高表达,促使脂肪酸氧化生成大量醛、醇类挥发性物质,赋予了放牧羊肉优异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饲养方式下羊肉的风味特性,以舍饲、放牧两种方式饲养的12 月龄苏尼特羊股二头肌、背最长肌、臂三头肌3 个部位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味觉指标、鲜味物质含量以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放牧饲养羊肉鲜味和咸味高于舍饲饲养,苦味和涩味低于舍饲饲养;放牧饲养羊肉中的肌苷酸(inosinic acid,IMP)和肌苷(inosine,INO)含量显著高于舍饲饲养(P<0.05);放牧饲养羊背最长肌的腺苷一磷酸脱氨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deaminase 1,AMPD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舍饲饲养(P<0.05),股二头肌的腺苷酸琥珀酸裂解酶(adenylosuccinate lyase,ADSL)和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aminoimidazole carboxamide ribonucleotide transformylase,ATIC)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舍饲饲养(P<0.05);放牧饲养羊肉AMPD1表达量与ADSL表达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分析鲜味物质含量与调控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发现放牧饲养羊肉IMP含量与AMPD1基因表达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TIC基因表达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舍饲饲养羊肉IMP含量与ATIC基因表达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当鲜味物质调控基因的表达量高时,肉中的鲜味物质含量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分别选取放牧条件和舍饲条件下饲养12 个月的苏尼特羊各10 只(公母各5 只),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股二头肌脂肪酸组成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研究不同饲养方式下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组羊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中α-亚麻酸、共轭亚油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条件下股二头肌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舍饲条件下(P<0.05);放牧条件下股二头肌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激素敏感酯酶、脂肪酸脱氢酶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同时PPARγ基因表达量与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由此可见,从脂肪酸的角度来讲,放牧组肌肉营养价值更高,今后可通过调控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来改善舍饲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8.
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肠道菌群与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 月龄不同饲养条件(放牧和放牧+舍饲)苏尼特羊背最长肌、粪便、血液为实验材料,利用高通量 测序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不同饲养方式下苏尼特羊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血脂指标和肌肉中脂肪酸的组 成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放牧+舍饲组中拟杆菌属,Alistipes和Phocaeicola的丰度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 而纤维杆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的丰度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放牧组中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低于放牧+舍 饲组(P<0.05),丙酸含量显著高于放牧+舍饲组(P<0.05)。血液中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差 异显著(P<0.05)。放牧组中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和共轭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放牧+舍饲 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羊肉中α-亚麻酸和共轭亚油酸含量与纤维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Alistipes 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拟杆菌属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乙酸与亚麻酸含量呈显著负相 关(P<0.05),而丙酸与羊肉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放牧组羊肉具有 较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改善肠道微生物可提高圈养羊肉品质。  相似文献   

9.
新疆南疆地方品种羊肉常规营养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拉库尔羊、多浪羊和田羊与柯尔克孜羊是新疆南疆地区著名的地方品种羊,其具有肉质鲜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之特点,为详细了解这4种羊肉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情况,运用食品成分常规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总灰分含量进行全面测定分析,并与相关参考标准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这4种羊肉具有水分含量适中、蛋白质含量丰富、脂肪含量较高,矿物质含量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2):166-173
为了研究煎、炸、烤3种高温处理对羊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选用横山羊肉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控高温处理的时间和温度,分别测定高温处理后羊肉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煎制2 min和3 min的肉样水分和镁含量高于4 min(P0.05),粗脂肪、总SFA及MUFA含量低于4 min(P0.05);且3 min肉样总PUFA、粗蛋白和铁含量高于2 min(P0.05)。炸制3 min的肉样水分和钙含量高于5min(P0.05),粗脂肪含量最低(P0.05),总SFA、MUFA、PUFA含量均高于4 min且低于5 min(P0.05);3min和4 min的肉样粗蛋白及总灰分含量低于5 min,而镁含量高于5 min(P0.05);3 min和4 min处理间肉样粗蛋白、总灰分及镁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60℃烤制的肉样水分、总灰分及镁含量高于180℃(P0.05),粗脂肪含量最低(P0.05),总SFA、MUFA和PUFA含量均高于180℃却低于200℃(P0.05);160℃和180℃条件下处理的肉样粗蛋白及铁含量低于200℃(P0.05),而160℃和18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3种高温处理对羊肉的营养成分含量影响较大,肉样在226~228℃下煎制3 min、炸制3 min、在160℃下烤制40 min时营养成分保留较好,营养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1.
以8月龄巴美肉羊、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为实验材料,取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BF)和臂三头肌(triceps brachii,TB),测定其糖酵解潜力(glycolytic potential,GP)、乳酸含量,以探讨不同品种肉羊肌肉糖酵解潜力的差异及糖酵解潜力与肉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肉羊3 个部位肌肉的糖酵解潜力均为LD最大,TB最小。不同品种肉羊间的糖酵解潜力差异显著(P<0.05),巴美肉羊最大,小尾寒羊最小。宰后45 min的乳酸含量与糖酵解潜力大小情况并不一致。3 个品种肉羊背最长肌的剪切力值差异显著(P<0.05),巴美肉羊最小,小尾寒羊最大。巴美肉羊的熟肉率显著高于苏尼特羊和小尾寒羊(P<0.05)。小尾寒羊的糖酵解潜力与a*值成显著负相关(P<0.05)。随着糖酵解潜力的增大,pH24值及剪切力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12月龄不同饲养条件下(放牧和圈养)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作为实验材料,用ATP酶染色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研究不同饲养方式下肌纤维类型组成。结果表明:放牧苏尼特羊背最长肌Ⅰ型和ⅡB型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均显著小于圈养(P0.05);同时,放牧苏尼特羊背最长肌Ⅰ型和ⅡA型肌纤维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MyHCⅠ和MyHCⅡa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大于圈养(P0.05),ⅡB型肌纤维数量比例和MyHCⅡb型基因mRNA表达量则呈现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选择4、6、8 月龄巴美肉羊、小尾寒羊、苏尼特羊公羊和母羊各10 只进行屠宰实验,分别分析其屠宰性能和胴体质量,最终确定不同性别的巴美肉羊是否具有优越性。结果表明:4 月龄巴美母羊的屠宰率显著大于巴美公羊(P<0.05),眼肌面积显著大于巴美公羊及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各性别组(P<0.05);6 月龄巴美公羊的屠宰率显著大于小尾寒羊公羊(P<0.05),眼肌面积显著大于巴美母羊;同时,6 月龄和8 月龄巴美公羊的眼肌面积和背肉厚均分别显著大于同月龄小尾寒羊和苏尼特羊各性别组(P<0.05)。巴美公羊和巴美母羊的屠宰率从4 月龄到6 月龄显著增加(P<0.05),而净肉率从4 月龄到8 月龄持续显著增加(P<0.05),巴美母羊的眼肌面积和巴美公羊的背肉厚从4 月龄到8 月龄持续显著增加(P<0.05),而巴美公羊的眼肌面积和巴美母羊的背肉厚仅从4 月龄到6 月龄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14.
选择不同饲养条件下12月龄苏尼特羊的背最长肌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6种mi RNAs的表达量及苏尼特羊的屠宰性能,研究不同饲养条件对mi RNAs表达量及屠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苏尼特羊生长性状(体长、体高、胸围)、宰前活质量、胴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圈养(P0.05),圈养苏尼特羊屠宰率、净肉率高于放牧。放牧苏尼特羊mi RNAs表达量均高于圈养苏尼特羊。放牧苏尼特羊mi R-1表达量与体高、胴体质量、净肉质量、净肉率显著正相关(P0.05),mi R-133表达量与净肉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圈养苏尼特羊mi R-128表达量与净肉率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不同饲养条件对mi RNAs的表达有影响,进一步影响屠宰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