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究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中添加剂对纳米银颗粒向食品模拟物迁移的影响,在20、40 ℃和70 ℃条件下分别将空白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和含有助剂(抗氧化剂1076、抗氧化剂168、光稳定剂622和光稳定剂944)的纳米银聚乙烯复合包装在3 g/100 mL乙酸溶液和体积分数50%乙醇溶液两种食品模拟物中浸泡1~30 h,然后蒸干定容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银的含量。结果表明:食品模拟物中银的加标回收率在84.19%~115.6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21%~8.75%之间;在8 h内塑料中的添加剂会促进银向两种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同时银的迁移率会随着迁移温度的升高和迁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直至平衡;平衡时,塑料中的添加剂反而阻碍银向这两种食品模拟物的迁移;银在酸性模拟物中的迁移率大于在酒精类模拟物中的迁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聚酯(PET)和4种食品模拟物中锑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方法.用该方法研究PET中的锑向水、10%(V/V)乙醇溶液、3%(W/V)乙酸水溶液和精炼橄榄油4种食品模拟物迁移的行为与浸泡时间、温度、食品模拟物属性、锑初始含量等参数的关系.方法 在不同的温度下,将不同的PET浸泡于食品模拟物中,于一定的时间点吸取少量浸泡液,用ICP-MS测定其含量.结果 ICP-MS方法回收率在94.3% ~96.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38% ~3.31%之间.结论 锑迁出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锑迁出量逐渐增加,一定时间后达到迁移平衡;大部分PET材料本底含量越高迁出量越高;PET中锑易于在酸性食品模拟物中迁出,应少食用PET包装的酸性食品.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UV油墨光引发剂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EDB)在食品软包装中的迁移行为,制作了实际印刷、直接污染和蹭脏污染三种包装试样,分别以3%(w/v)乙酸、10%(v/v)乙醇和95%(v/v)乙醇作为酸性、酒精类和脂类食品模拟液,研究了EDB的迁移和残留行为。结果表明,光引发剂EDB在三种包装试样中都发生迁移。在三种食品模拟液中,EDB向95%乙醇中的迁移量最大,且初始迁移速率最快,说明EDB更容易向脂类模拟物迁移。温度越高,迁移量越大,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探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饮料瓶和再生食品级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egenerat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rPET)切片中锑迁移情况,及食品模拟液、温度对PET饮料瓶和rPET切片中锑迁移行为的影响。将PET饮料瓶和rPET切片样品在4%(体积分数)乙酸、10%(体积分数)和20%(体积分数)乙醇食品模拟液中完全浸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对PET饮料瓶和rPET切片中的锑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验迁移量与迁移模型预测曲线拟合,分析不同食品模拟液和温度对迁移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且达到迁移平衡时,rPET切片较PET饮料瓶中锑向不同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量均增加;对比3种食品模拟液,PET饮料瓶和rPET切片中锑向4%乙酸食品模拟液中扩散系数更高;在不同温度下,PET饮料瓶中锑向4%乙酸中迁移的实验测定值与迁移模型预测曲线拟合效果良好(拟合度达0.9以上),温...  相似文献   

5.
当纳米包装材料与食品接触时,纳米成分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由于对纳米成分的毒性研究还不充分,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er, ICP-OES)探究了时间、温度、纳米铜含量、偶联剂、伽马射线辐照、循环使用及乙酸食品模拟物浓度对纳米铜/聚丙烯复合膜中铜向模拟物中迁移的影响,并对比复合膜迁移前后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膜中铜向模拟物中迁移的迁移率随时间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直至平衡;循环使用的复合膜中铜在每次循环时的迁移能力与纳米铜含量有关;伽马射线辐照、乙酸食品模拟物的浓度增大使铜的迁移量显著增大;迁移后复合膜的机械性能较稳定,微观形貌和粗糙度随迁移行为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的迁移规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PAEs从食品包装材料中向水、4%乙酸、50%乙醇与异辛烷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PAEs的迁移受食品模拟溶液、温度、时间、包装材料的影响。不同食品模拟物中迁移率为:异辛烷50%乙醇4%乙酸≈水;在同一种食品模拟物中,随着迁移时间延长和温度增加PAEs迁移量增大,温度越高迁移速率越快;食品包装材料的材质不同,PAEs含量不同,PAEs含量越高的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量也越大。结论本研究可以为食品的加工生产、存储、运输过程的安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食品接触用铝和铝合金材料及制品中的铝在不同食品模拟物及迁移条件下的迁移规律,开展来源于食品接触用铝和铝合金材料及制品的铝的风险评估,评估其膳食暴露风险,提出安全性管理建议。方法 选择4%乙酸(体积分数)、5 g/L柠檬酸和人造自来水3种食品模拟物,分别在煮沸0.5 h后室温放置24 h和煮沸2 h两种迁移试验条件下开展3次迁移试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检测铝迁移量,研究铝的迁移规律。结果 食品接触用铝和铝合金材料及制品中铝元素的迁移量在3次迁移试验中无明显规律,在4%乙酸(体积分数)及5 g/L柠檬酸中的迁移量远高于人造自来水;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显示,通过铝和铝合金制品摄入的铝元素的估计膳食暴露量可达0.65~51.21 mg/(kg·BW·w),风险较高,应引起关注。结论 来源于食品接触用铝和铝合金材料及制品的铝膳食摄入存在一定风险,建议基于更为准确的膳食摄入量数据进一步开展膳食暴露评估,同时建议采取风险管理措施管控铝元素的迁移,并通过科普宣传和行业创新等手段控制铝元素的迁移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搪瓷制品中16种元素(铝、银、砷、钡、镉、钴、铬、铜、锂、锰、钼、镍、铅、锑、钒和锌)的迁移量的方法。方法以3%乙酸(w/V)作为食品模拟物提取食品接触用搪瓷制品中16种元素,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其迁移量。结果 16种元素在1~100μg/L浓度范围内性线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检出限为0.01~0.8μg/L,加标回收率为91.0%~109.1%,重复性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0%~5.2%。对6批次样品中16种元素的迁移量进行测试,发现13种元素(铝、砷、钡、镉、钴、铬、铜、锂、锰、镍、铅、锑、和锌)有检出, 4批次样品中6种元素(砷、镉、钴、锂、镍和铅)超标。结论该方法可以准确测定食品接触用搪瓷制品中16种元素的迁移量,检测结果显示随着迁移次数的增加,元素迁移量明显降低。重金属迁移是该类产品重要的风险源。  相似文献   

9.
林立  周谙非  王朝晖 《食品工业科技》2011,(11):457-458,513
建立了模拟物中有害金属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方法(ICP-MS)。采用4种不同的模拟物替代食品,浸泡与食品接触的塑料包装材料,目的在于研究包装材料中有害金属元素的迁移情况。分别采用食品模拟物(乙酸、水、乙醇和正己烷)浸泡塑料包装材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测定,并优化了仪器的条件。乙酸和水的浸泡液可直接导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测,正己烷经过减压蒸馏后用2%硝酸定容,乙醇溶液经过电热板驱赶后采用2%硝酸定容,采用外标法定量。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7.1%~108.9%之间、精密度在1.0%~3.9%之间,均满足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自制纳米铜/低密度聚乙烯(low density polyethylene,LDPE)复合膜中铜在乳制品中的迁移。实验对比复合膜中铜在乳制品及其对应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并研究紫外照射处理复合膜后对复合膜中铜在乳制品中的迁移影响,以及蒸煮条件下铜在纯乳中的迁移量。结果表明: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纳米铜迁移量的检出限为8.42 mg/kg,定量限为28.06 mg/kg,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7.46%~107.30%,精密度为1.98%~6.06%。纳米铜在酸乳中的迁移量比在纯乳中的迁移量高,当纳米铜/LDPE复合膜中铜添加量为1%时,在相同的迁移条件下,纳米铜在酸乳中的迁移量显著高于在纯乳中的迁移量;纳米铜在50%乙醇模拟液中的迁移量显著小于纯乳,差值在39.19~48.94 mg/kg之间,在3%乙酸和4%乙酸模拟液中的迁移量显著高于酸乳,差值分别在1 598.66~1 760.92 mg/kg和1 868.97~2 159.58 mg/kg之间;紫外照射处理复合膜对复合膜中铜在乳制品中的迁移无影响;蒸煮条件下,纳米铜的迁移量也远小于法规中对金属元素迁移量的限定。现行标准中对纯乳和酸乳的食品模拟物的设定不适用于纳米铜。  相似文献   

11.
聚乳酸抗菌包装中麝香草酚在食品模拟物中迁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麝香草酚/聚乳酸包装材料中的抗菌剂麝香草酚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行为。在4、10、20、30 ℃条件 下分别将麝香草酚/聚乳酸包装材料浸入蒸馏水溶液、体积分数4%乙酸溶液、正己烷溶液、体积分数10%乙醇溶液 中,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模拟液中麝香草酚迁移量,分析温度和食品模拟物对麝香草酚迁移量的影响,在 实验数据基础上,采用Piringer方程建立麝香草酚迁移模型,分析验证迁移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麝香草酚迁 移量随着迁移温度升高和迁移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直至平衡,且在4 种食品模拟物中麝香草酚的迁移量大小顺序为: 正己烷>10%乙醇>4%乙酸>蒸馏水;根据幂律方程发现麝香草酚的迁移机制符合Fick扩散定律,且迁移方程扩散系 数随迁移温度升高而增大,分配系数与之相反;Piringer方程能够较好地描述麝香草酚迁移行为。在迁移实验的基础 上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完善基于聚乳酸食品包装材料的迁移理论,以期更好地预测食品包装中麝香草酚的迁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筷子涂层中12种重金属元素(锌、铜、镍、镉、铅、汞、铬、钼、硒、砷、钡、锑)在体液模拟物和食品模拟物中的暴露。方法以胃液模拟物、唾液模拟物作为体液模拟物,以4%乙酸(V/V)、水、95%乙醇(V/V)作为食品模拟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测定筷子涂层中12种重金属元素的溶出量和迁移量。结果对20批次筷子涂层中12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测试发现10种重金属元素(锌、铜、镍、镉、铅、铬、钼、硒、砷、钡)有检出,其中铅元素含量高达347660.8mg/kg。对检出的重金属元素进一步分析其在体液模拟物中的溶出量和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发现高含量的元素能通过体液模拟物溶出和食品模拟物迁移。结论筷子涂层中重金属元素可能通过3种途径暴露至人体,分别是胃液溶出、唾液溶出、食品中迁移,且涂层涂覆的位置可对重金属元素的暴露途径产生影响;胃液模拟物中溶出量是唾液模拟物中溶出量的10倍以上;4%乙酸(V/V)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最多可高于水和95%乙醇(V/V)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近1000倍,且随着迁移次数的增加迁移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食品加工条件对食品接触用304、316不锈钢中铬(Cr)元素迁移规律的影响,通过全浸泡迁移实验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测得在不同温度、高温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等生产条件下,不锈钢中Cr向体积分数为4%的乙酸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Cr迁移与生产条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产条件下,不锈钢主要组成元素Cr迁移量随接触时间延长及加工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70℃温度条件下长时间迁移Cr元素平均迁移速率为40℃时的1/3与4倍;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短时迁移时Cr平均迁移速率较40℃分别提高约为4和9倍。温度越高,不锈钢中Cr迁移量越大,尤其是煮沸、高压蒸汽灭菌等特殊工况对重金属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迁移数据进行拟合发现,Cr迁移行为符合Fick定律,其扩散系数与温度相依性可采用阿伦尼乌斯定律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贮藏时间、贮藏温度、酸性食品模拟物pH值、食品特性对陶瓷类食品接触材料中重金属铅向酸性食品模拟物迁移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全浸泡迁移实验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得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重金属铅向不同pH值的乙酸、柠檬酸和乳酸溶液中的溶出量,分析重金属铅溶出量与贮藏时间、贮藏温度、食品模拟物pH值、食品特性的关系。结果:重金属铅的溶出量随时间的延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平均溶出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240 h、20 ℃下4%(体积分数,下同)乙酸溶液中铅的质量浓度为3.276 mg/L,在70 ℃下为52.413 mg/L,平均溶出速率则由0.087 mg/(m2·h)增加到1.229 mg/(m2·h);铅的溶出量与食品模拟物的pH值呈负相关关系,在24 h、20 ℃下铅向pH 2.43的4%乙酸溶液和pH 1.93的20%乙酸溶液的溶出量分别为1.876 mg/L和2.412 mg/L;此外,铅的溶出量还与食品的特性有关,同样pH值条件下,含有羟基的酸性食品模拟物中铅溶出量更多。结论:贮藏时间、贮藏温度、食品模拟物pH值、食品特性都会对铅的溶出造成影响,铅的溶出量在迁移过程初期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中后期与时间呈线性关系;铅的溶出量与温度的关系符合阿伦尼乌斯定律;与食品模拟物pH值符合对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云  吕水源  张信仁  林靓 《食品科学》2018,39(2):298-302
以PE塑料薄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食品包装塑料材料中荧光增白剂在纯水、乙酸、乙醇、植物油4?种不同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研究荧光增白剂溶出量与食品接触介质、乙酸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浸泡温度以及处理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纯水基质食品模拟物对香豆素类荧光增白剂有一定溶解性,酸性食品模拟物相比于水模拟物有更强的溶解性,而含醇类食品模拟物和脂肪类食品模拟物对大部分荧光增白剂都具有较好的溶解效果;荧光增白剂的溶出量随着乙酸和乙醇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较高的温度对塑料包装材料中荧光增白剂的迁移溶出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塑料包装材料中的荧光增白剂向食品中迁移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锌/低密度聚乙烯膜(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ilm,LDPE)中锌(Zn)向食品的迁移行为,探究其迁移规律。方法选取2种食品模拟物(3%乙酸及超纯水)及真实食品(食用白醋及瓶装水),在3种不同实验温度下(70、40及20℃),研究锌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表征纳米ZnO/LDPE膜的表面形貌。结果锌向酸性模拟物中的迁移率远远大于水性模拟物中的迁移率,其中锌向酸性模拟物中的最大迁移率分别为22.7%,20.3%及18.6%(ZL-1,ZL-2及ZL-2#),向水性模拟物中的最大迁移率分别为9.9%,5.7%及4.9%(ZL-1,ZL-2及ZL-2#);锌向酸性食品的迁移量(1.59~5.03 mg/g)同样高于向水性食品的迁移量(2.98~24.60μg/g);随着纳米ZnO的初始含量变大迁移率变小;而偶联剂的加入对锌的迁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纳米ZnO浓度的增加,在薄膜中观察到纳米ZnO的不规则形貌。结论纳米ZnO/LDPE膜不适合在高温下包装食物,且其在酸性食品中的安全隐患高于水性食品。  相似文献   

17.
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A迁移量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双酚A向食品模拟物迁移量的检测方法。使用4种食品模拟物:水、质量分数为4%乙酸溶液、体积分数30%的乙醇溶液和脂肪类模拟物(正己烷、异辛烷和橄榄油)。结果表明,双酚A在与食品塑料包装接触过程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会向食品模拟物中迁移,尤其向醇类模拟物中迁移最严重;在温度超过60℃时,双酚A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率骤增;在微波加热条件,高火700W功率时双酚A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速率最快。该方法检测限为0.3ng/mL,线性范围为0.5~100ng/m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7,回收率在92.0%~10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2.84%(n=5)。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纳米改性LDPE薄膜中纳米钛粒子在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规律,根据欧盟法规(EU)NO.10/2011,分别采用蒸馏水、3%乙酸溶液(m/V)、10%乙醇溶液(V/V)、95%乙醇溶液(V/V)作为中性、酸性、脂肪性和酒精性食品模拟物,研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40℃和70℃)纳米钛粒子的迁移情况,并研究了微波和紫外处理对迁移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钛粒子在四种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酸性食品模拟物、中性食品模拟物、酒精性食品模拟物和脂肪性食品模拟物,并且温度的升高能够促进纳米钛粒子的迁移。纳米钛粒子的迁移量范围为0.0046 mg/kg~0.61 mg/kg。此外,微波处理也能够促进纳米钛粒子的迁移,紫外处理则没有这样的促进作用。根据欧盟规定所允许的最大迁移量5 mg/kg,迁移实验表明纳米二氧化钛改性LDPE薄膜能够作为一种安全的食品包装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研究食品接触用铝箔纸中铝的迁移条件和检测方法。方法结合食品接触用铝箔纸实际接触条件,模拟3种迁移实验条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对铝迁移量检测。结果该方法检出限为0.5μg/L,线性范围宽,加标回收率为87.0%~99.2%,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在0.4%~5.5%(n=6)。结论建立的方法适合食品接触用材料铝箔在不同迁移条件下的铝迁移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中甲醛迁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食品包装三聚氰胺成型品中甲醛迁移规律。方法采用盐酸苯肼分光光度法测定60、75和90℃三个模拟温度下甲醛从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中迁移至3%乙酸、15%乙醇两种模拟溶剂中的量。根据所得的实验数据,讨论了不同温度和不同食品模拟物的选择对甲醛迁移行为的影响,以及样本重复10次进行迁移实验时甲醛迁移量的变化规律。结果3%醋酸作为模拟溶剂的甲醛迁移量较15%乙醇作为模拟溶剂的高,且其迁移量随着模拟温度的升高而增多;3个温度下,2种模拟溶剂中单次迁移实验的甲醛迁移量均未超过我国国家标准的限量值和欧盟规定对其规定的特定迁移量(SML)2.5 mg.dm-2,而以3%醋酸作为模拟溶剂的甲醛的10次迁移实验的总量均超过欧盟对甲醛的特定迁移量。结论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不宜在酸性和高温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