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鸡蛋膜吸附剂对水中Cu~(2+)的吸附效果,利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萃取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的Cu~(2+)浓度,研究吸附剂粒径,pH,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与Cu~(2+)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当吸附体系pH值为5,过60目筛鸡蛋膜吸附剂用量为15 g·L~(-1)时,吸附剂对水中Cu~(2+)达到最优吸附效果,吸附量为6.4 mg·g-1;其它共存离子(Pb~(2+),Cd~(2+),Zn~(2+))对Cu~(2+)的吸附影响较小。对等温吸附过程进行测定和模型拟合,发现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好,判断鸡蛋膜对水中Cu~(2+)的吸附作用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模型拟合,发现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鸡蛋膜对Cu~(2+)的吸附动力学行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鸡蛋膜在生物传感器和吸附剂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酿酒酵母吸附Cu~(2+)的生物吸附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酵母添加量、溶液p H、初始Cu~(2+)浓度和吸附时间对酿酒酵母吸附Cu~(2+)均有较大影响。各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为:p H4.5、吸附时间150 min,初始Cu~(2+)浓度38.10 mg/L、酵母添加量0.45 g,在此最优吸附条件下,酿酒酵母吸附Cu~(2+)的吸附量为2.44 mg/g,吸附率达到96.2%。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二甲胺进行胺化,以马蹄皮为原料,对其进行预处理后,用环氧氯丙烷进行醚化,将制备的马蹄皮吸附剂对甲基橙进行吸附,研究吸附剂用量、p H、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马蹄皮吸附剂吸附甲基橙效果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的吸附条件为:吸附剂用量6 g/L、p H2、甲基橙质量浓度100 mg/L、反应温度30℃。在此条件下,马蹄皮吸附剂对甲基橙的吸附率达97.19%。  相似文献   

4.
利用柠檬酸改性板栗壳、松子壳,微波辐射的条件下,对水中Cr(Ⅵ)进行吸附。考察p H、Cr(Ⅵ)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p H为1、温度313K、Cr(Ⅵ)初始浓度5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0.5 mg、吸附时间为100 min时,2种吸附剂对Cr(Ⅵ)的去除率都达到98%以上。吸附剂对水中Cr(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硫酸(1+19)溶液对香芋皮粉末进行改性制备吸附剂,利用静态吸附法,研究吸附剂粒径、投加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和初始废水的p H、Cr(Ⅵ)初始质量浓度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剂吸附Cr(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改性香芋皮粉末的粒径200目,投加量1.0 g、吸附温度30℃、吸附时间360 min,初始废水p H 3以及Cr(Ⅵ)初始质量浓度150 mg/L。在此工艺条件下,改性香芋皮粉末吸附剂对Cr(Ⅵ)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对Cr(Ⅵ)的吸附量可达到7.491 mg/g,Cr(Ⅵ)的吸附率可达99.88%。用HCl溶液(1+5)对吸附饱和的吸附剂可解吸再生。  相似文献   

6.
为扩展废棉的回用价值,利用柠檬酸对废棉进行羧基化改性,并研究其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分析了吸附时间、Cu~(2+)溶液初始浓度、p H值等参数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废弃棉对Cu~(2+)的吸附性能远远优于未改性废弃棉,并随吸附时间、Cu~(2+)溶液的初始浓度、p H值等参数的增加而增长,增长速度由大到小到不变。吸附平衡时间为300 min,初始质量浓度为1 400 mg/L,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116.4 mg/g,最佳吸附p H值为4~5。使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来分析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模型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改性废弃棉对Cu~(2+)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吸附等温线模型与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更吻合,属于单层吸附。  相似文献   

7.
利用酸改性籽瓜皮,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构特征,并研究酸度、吸附剂质量、时间、浓度对Cu~(2+)与Pb~(2+)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态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及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机理是自发的化学吸附过程,Cu~(2+)与Pb~(2+)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4.72、41.69 mg/g;最佳吸附条件是:p H4,料液比2.5 g/L,吸附时间200 min。在流动性吸附应用中,对低浓度Cu~(2+)与Pb~(2+)吸附,酸改性籽瓜皮具有较快的吸附速度,吸附率及解吸率均很高,可重复使用,循环次数大于10次。  相似文献   

8.
以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为吸附剂,改变pH、吸附时间、初始Pb~(2+)浓度、加入人体必需金属元素(Ca~(2+),Mg~(2+),Zn~(2+),Cu~(2+))探究其体外吸附Pb~(2+)的规律性质。结果表明:适宜吸附的pH范围为4~6;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动力学实验表明初始Pb~(2+)质量浓度为25 mg/L和50 mg/L时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初始Pb~(2+)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大豆多糖对Pb~(2+)的选择性优于Zn~(2+)和Mg~(2+),其清除Pb~(2+)的同时可避免有益微量元素Zn~(2+)和Mg~(2+)的过度损失,是一种安全的Pb~(2+)吸附剂。  相似文献   

9.
在改变时间、投加量、 pH值、起始浓度的条件下,研究了菌丝球对结晶紫染料和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60 mg吸附剂,恒温振荡640 min,菌丝球对结晶紫染料的吸附效能最佳;菌丝球对Cu~(2+)的吸附效果不是很明显,吸附率达不到10%。菌丝球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式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新生磷酸钙为吸附剂研究了对蔗糖溶液中芦丁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吸附时间、p H和芦丁的初始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根据对吸附动力学数据进行的粒内扩散模型、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可知,在10%蔗糖溶液中,当芦丁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和100 mg·L~(-1)时,新生磷酸钙对芦丁的吸附过程均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R~2=0.992 0~0.993 8)。最佳吸附p H在7.5左右;分别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线性回归,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0.997 6),饱和吸附量为1.262 3 mg·g~(-1)。  相似文献   

11.
以印花废水中回收的海藻酸钠为原料,制备了海藻酸钙凝胶颗粒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在不同pH值、时间、用量和初始浓度条件下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了Cu~(2+)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结果表明,采用回收海藻酸钠为原料制备的吸附剂,能有效去除水中Cu~(2+),在吸附剂质量浓度1.2 g/L,pH=5.4,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吸附时间300 min的条件下,Cu~(2+)去除率可达90%以上。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剂对Cu~(2+)吸附是吸热发应,且反应能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12.
探索了覆盆子总酚酸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以总酚酸的吸附率与解吸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AB-8型大孔树脂纯化覆盆子总酚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上样量为1.152 g·g-1(生药量/树脂量),上柱液生药质量浓度为0.08 g·m L-1,上柱液p H调为5~6,上柱吸附后静置30 min,上柱吸附速率为0.90~1.35 m L/min,解吸液为50%乙醇,解吸速率为0.45~0.90 m L/min,解吸液用量为5 BV,在上述最佳纯化条件下覆盆子总酚酸的吸附率为91.70%,解吸率为91.49%,覆盆子提取干浸膏中总酚酸含量由15.44%提高到54.18%。试验结果表明AB-8型大孔树脂可用于覆盆子总酚酸的纯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预处理和酯化方法制备改性玉米秸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对比试验探究改性秸秆对Cr(Ⅵ)的吸附机制与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秸秆投加量和p H值对Cr(Ⅵ)的吸附影响较大,在温度40℃,投加量0.04g,吸附时间45min,pH=3,Cr(Ⅵ)初始浓度10mg/L最佳条件下,吸附率达到最大值96.8%,吸附容量为121mg/g,是未改性秸秆的10.3倍。FT-IR显示改性后玉米秸秆有酯基生成和羧基的引入,电镋扫描结果表明纤维素结构更加有序,改性玉米秸秆作为新型生物吸附剂用于吸附皮革废水中的Cr(Ⅵ)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废弃花生壳(PS)为原料,利用疏基乙酸对其进行改性制得新型的花生壳生物吸附剂(MPS),研究其对重金属离子Cu~(2+)、Zn~(2+)、Pb~(2+)的吸附性能,并考察了溶液p H、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和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MPS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化学需氧量(COD)、傅里叶红外光谱图(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改性前后花生壳粉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Cu~(2+)、Zn~(2+)、Pb~(2+)在改性花生壳上的吸附速率快,40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MPS对Cu~(2+)、Zn~(2+)、Pb~(2+)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4,0.9733和0.9501,优于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结果,表明吸附均为单分子层吸附。MPS对Cu~(2+)、Zn~(2+)、Pb~(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7.88、44.84、125.0 mg/g,均高于未改性花生壳。改性后的花生壳生物吸附剂对于Cu~(2+)、Zn~(2+)、Pb~(2+)的吸附可以再生重复使用至少10次。因此,巯基乙酸改性制得的花生壳吸附剂对铜、锌、铅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5.
陈莉 《食品科学》2012,33(10):131-135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莴笋叶渣吸附Cu2+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加入量(X1)、质量浓度(X2)、时间(X3)、pH值(X4)、温度(X5)5个因素与吸附率(Y)的回归模型为:Y=85.45862+11.80098X1-6.85546X2+0.24918X3+2.14203X4+1.12124X5-4.75315X12-2.40953X22-2.23141X32-1.49228X42-3.40533X52+3.84570X1X2+0.61717X1X3-3.15888X1X4-0.26948X1X5-0.29760X2X3+0.77899X2X4-0.01867X2X5-0.23965X3X4-1.45840X3X5+0.94533X4X5。各因素对莴笋叶渣吸附Cu2+影响顺序为:加入量>质量浓度>pH值>温度>时间,在加入量0.9g、Cu2+质量浓度30mg/L、时间5h、pH3、温度40℃条件下,莴笋叶渣对Cu2+吸附率最高可达98.40%。验证值为97.96%,与理论值基本一致。对于60mg/L Pb2+溶液,莴笋叶渣为吸附剂时的最佳固液比为12g/L;莴笋叶渣对中低质量浓度Pb2+溶液的吸附效果好于活性炭。  相似文献   

16.
在水解酸化反应器中经过四个阶段水力负荷提升,对最终接近实际废水水质条件(CODCr浓度为9 300 mg/L,当量有机硫化物浓度534 mg/L)的高硫有机废水进行了厌氧生化处理,获得了CODCr容积负荷为11 kg/(m~3·d)的运行能力,硫化物对厌氧微生物的抑制浓度为400 mg/L,有机硫化物反硫化率达到80%,CODCr去除率达到54%.利用沉淀法去除硫化物,考察了沉淀剂加入量、搅拌速度、初始p H值对硫化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除硫工艺条件为初始p H=7.5,n(Fe~(2+))∶n(S~(2-))=1.1的FeCl_2·4H_2O投加量,80 r/min的搅拌速度下搅拌30 min,此条件下硫化物去除率可达81%.  相似文献   

17.
对乳清蛋白肽脱苦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综合考虑脱苦效果和蛋白质吸附率等指标,确定选用本吸附剂脱苦工艺条件为:乳清蛋白肽浓度20%,吸附剂(配比为壳聚糖:环糊精1:4),用量15%,吸附温度80℃,吸附时间5 min-10 min,此时乳清肽的苦味基本去除.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红粒小麦全麦粉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与三元二次正交试验,研究其粗类黄酮的水浴醇提工艺及体外清除DPPH·和·OH的能力。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料液比、浸提温度及浸提时间对粗类黄酮得率的影响均符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模型。确定乙醇体积分数为95%,关键参数料液比(X_1)、浸提温度(X_2)、浸提时间(X_3)对粗类黄酮得率的影响符合三元二次回归模型;主效应:X_1X_2X_3;交互效应:X_1X_3X_1X_2X_2X_3;最优工艺参数:料液比1:19,66℃浸提107 min,类黄酮得率46.02 mg/g。红粒小麦粗类黄酮对DPPH·的清除率明显大于对·OH的清除率,且随浓度提高,清除率显著提高。研究为红粒小麦深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普鲁兰多糖发酵液色素和蛋白脱除过程中多糖易降解、有机试剂用量大、重复次数多等问题,本论文采用D4020树脂、硅藻土、凹凸棒土等三种吸附剂,同时脱除发酵液中的色素和蛋白。通过考察时间、温度、p H、用量等因素对色素脱除率、蛋白脱除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比较三种吸附剂的吸附条件和吸附效果,得出三种吸附剂对色素和蛋白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硅藻土的去除效果最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对硅藻土进行了正交实验,得到硅藻土的最优吸附条件为:时间60min,温度35℃,发酵液p H3.2,吸附剂用量1.6%,在该条件下脱色率为80.17%,脱蛋白率为76.28%,多糖保留率为89.82%。  相似文献   

20.
以废弃甘薯渣为原料,经化学修饰处理得到了改性甘薯废渣生物吸附剂,并将用于对水溶液中印染物质碱性品红的吸附。针对改性甘薯渣加入量、粒径、碱性品红溶液初始浓度、溶液pH、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各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进行实验,对影响显著的碱性品红初始浓度、改性甘薯渣加入量、吸附时间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得碱性品红初始浓度200mg/L、改性甘薯渣加入量0.8 g、吸附时间140 min时模拟预测最大吸附率97.66%,同条件下实测97.38%,二者吻合。吸附平衡试验表明甘薯渣吸附剂对碱性品红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undlich模型,其最大吸附量为37.17mg/g。吸附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BET及SEM表征分析可知改性甘薯渣优化后表面疏松多孔,且褶皱增多,有利于吸附过程进行。经FT-IR与EDS得知,羟基(-OH)、羧基(-COOH)在吸附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