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对国内不同储藏区域、储藏时间的120个商品稻谷样品的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了稻谷在储藏过程中细胞膜透性、膜脂过氧化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了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储藏稻谷品质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稻谷储藏时间的延长和陈化的加深,细胞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程度逐渐增大和加深,而其体内抗氧化酶(POD、CAT)活性则逐渐降低.由此可见,稻谷储藏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和过氧化作用,存在自由基损伤.  相似文献   

2.
乳粉营养成分复杂,在储藏过程中易受储藏温度、湿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发生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另外,包装材料的阻光性、透氧率等也是间接影响乳粉品质的因素。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本文综述了乳粉储藏过程中易发生变化的主要指标,并概括了影响乳粉储藏期间品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旨在为乳粉的储存和流通过程提供更好地品质保护,以期为乳粉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3.
玉米籽粒胚部大,营养丰富,并且我国玉米收获时原始水分普遍较高,如不进行干燥处理,在储藏过程中较易发生发热霉变现象。综述了储藏过程中玉米发生霉变的主要原因、营养成分的变化和预防治理方法,为玉米安全储藏以及减少储藏过程的经济损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储藏过程中CO_2气调条件对青稞品质劣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在0、25、37℃条件下,分别充CO_2气调和常规储藏青稞300 d,比较不同储藏条件下青稞品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充CO_2气调组与常规组相比,其品质变化幅度小,气调储藏一定程度起到了延缓青稞品质下降的作用。青稞在储藏过程中,其含水量、游离巯基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α-淀粉酶含量和过氧化氢酶含量均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温度上升促进这些指标下降。与其他储藏温度相比,青稞在37℃储藏条件下的含水量、色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更大。青稞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其值呈上升趋势,储藏温度越高,变化趋势越大。综合看来,低温条件下能更好保持青稞的品质,而高温下充CO_2气调储藏能起到了延缓青稞品质降低的作用。研究结果为青稞的合理、安全储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氧化锌纳米颗粒对玉米储藏过程中霉菌区系及其品质的影响。方法 将玉米分成3份,经过不同浓度氧化锌纳米颗粒悬浮液的处理,以不添加氧化锌纳米颗粒作为对照,置于30℃下模拟储藏35 d,对不同处理组的玉米霉菌区系和储藏品质变化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 储藏35 d后,处理组霉菌量为4.0×104 CFU/mL,而对照组霉菌量为1.4×106 CFU/mL,表明氧化锌纳米颗粒有效抑制了玉米储藏过程中霉菌的生长繁殖。玉米在整个储藏过程中优势霉菌主要为黄曲霉、黑曲霉、温特曲霉、桔青霉和查氏青霉等青霉属和曲霉属。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玉米中脂肪酸值、电导率、丙二醛显著上升,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下降,水分也呈下降趋势。揭示了低浓度氧化锌纳米颗粒对细胞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高浓度氧化锌纳米颗粒会对细胞膜系统造成破坏。结论 氧化锌纳米颗粒可以显著抑制玉米储藏过程中霉菌的生长繁殖,同时低浓度添加更有利于玉米的储藏。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在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规律并为油茶籽油储藏技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同一批油茶籽压榨制取4种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研究了储藏期间油样的质量安全指标与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储藏期间,毛油酸值上升最快,上升了29.85%;碱炼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上升最慢,分别上升了3.48%和5.97%,适度精炼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存最好,且更有利于VE以及角鲨烯的保持。精炼油生理活性物质中VE和角鲨烯在储藏期间损失较多。从生理活性物质来看,适度精炼更有优势。在采用较好油茶籽油原料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精炼来保证油茶籽油储藏过程中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明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在储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规律并为油茶籽油储藏技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同一批油茶籽压榨制取4种不同精炼程度油茶籽油,研究了储藏期间油样的质量安全指标与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储藏期间,毛油酸值上升最快,上升了29.85%;碱炼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上升最慢,分别上升了3.48%和5.97%,适度精炼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存最好,且更有利于VE以及角鲨烯的保持。精炼油生理活性物质中VE和角鲨烯在储藏期间损失较多。从生理活性物质来看,适度精炼更有优势。在采用较好油茶籽油原料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精炼来保证油茶籽油储藏过程中的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Schaal烘箱法来动态检测亚麻籽油的储藏品质,测定了酸价、过氧化值、K232、K270值等理化指标以及总酚、维生素E、甾醇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同时对不同制油工艺亚麻籽油的微量营养成分含量和理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油在储藏期间,过氧化值、酸价、K232值开始缓慢增长,后快速增长;K270值持续增长;多种营养成分在储藏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消耗,在本试验条件下,微波制油工艺获得的亚麻籽油具有最好的储藏性能;亚麻籽油在储藏期间的营养成分含量与酸价、过氧化值、K232和K270值密切相关,进而共同影响亚麻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玉米因富含营养物质、自身胚部大,易受到虫霉等侵染,造成其品质劣变,因此玉米保质保鲜储存具有一定的挑战,为此需要明晰玉米的储存品质规律与变化。以初始含水量分别为13.04%、14.03%、14.99%玉米为研究对象,以常温储藏环境(25℃)为对照研究在温度20℃准低温储存期间玉米的容重、脂肪酸值、发芽率、霉菌活动等品质与安全指标变化规律及玉米籽粒微观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20℃下,三个不同初始含水量的玉米的发芽率、脂肪酸值、容重较25℃储存环境下变化均较慢,均处于宜存范围。真菌孢子数随储存时间延长而急剧上升,且与玉米初始水分含量具有显著性相关,即14.99%的玉米储存至120d,真菌孢子数量级别已达到严重危害程度,13.04%、14.03%、14.99%玉米的安全储存期分别为180d、180d和100d。储存期间的玉米微观结构发生了渐变,即表面由平滑整齐变为凹凸褶皱,淀粉颗粒排列由结构紧密逐渐变为稀疏无序。由此可知,玉米在(准)低温储存条件下,储存时间和初始含水量是影响玉米储存品质和微观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实现玉米产后保质减损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15年黑龙江产红豆为试验材料,设置11.1%、12.8%和14.9%三种水分,采用常规密闭、充氮气和真空三种储藏方式,研究在15℃、22℃和30℃三种储藏温度下储藏180d时,红豆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储藏期内,红豆发芽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电导率数值、脂肪酸值和丙二醛含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含水量越高、储藏温度越高,四种指标值变化越明显。充氮气和真空储藏能有效减缓指标数值的变化,更好地保持红豆品质。含水量、储藏温度、储藏方式和储藏时间等四种因素对红豆发芽率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储藏时间、含水量、储藏温度、储藏方式;对红豆电导率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储藏时间、含水量、储藏温度、储藏方式;对红豆脂肪酸值、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储藏时间、含水量、储藏方式、储藏温度。  相似文献   

11.
农户玉米穗储藏特性及其储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辽宁东部地区,以农户储藏的玉米穗为研究对象,选择原始储粮方式和示范储粮技术2种仓型,开展玉米穗储藏特性及储粮损失研究。定期测定玉米穗储藏期间的玉米粒、玉米芯的水分及玉米粒的脂肪酸值、不完善粒、容重指标,研究和分析玉米穗储藏期间霉变指标、鼠害损失、品质变化等情况。并首次提出利用玉米出籽率计量玉米穗鼠害损失的测量方法。经对比试验验证,传统储粮仓鼠害损失为10%~20%,示范储粮仓型可有效避免鼠害带来的储粮损失,同时避免因鼠害而引起的粮食霉变以及品质的劣变。对农户科学储粮试验研究,新型农户科学储粮装备研究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充氮气调储藏和常规储藏方式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储藏的小麦、玉米和稻谷的储藏品质随储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两种储藏方式下的粮食品质变化相近,但在高温下充氮气调储藏能较好地保持小麦、玉米和稻谷的储藏品质,比常规储藏的各项指标变化都要缓慢些.由于低温储粮费用较低,在生产中应首推低温储粮.当无法满足低温条件时,粮企可以推广采用充氮气调储藏技术.  相似文献   

13.
广式腊味氧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研究广式腊味酸价、过氧化值、TBA值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储藏温度对三者的影响,以及广式腊味的风味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广式腊味酸价的变化规律与过氧化值、TBA值的变化规律的相关性不显著.保藏温度越高,广式腊味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在储藏过程中升高速率越大.储藏时间是影响TBA值更为重要的因素.酸价超标的样品其感官品质也未发生不良变化.所以,酸价和过氧化值在评价广式腊味脂肪氧化程度上并不一致,都不能作为其合适的指标;TBA值是反映广式腊味脂肪氧化程度的最合适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运输过程中莲藕品质的变化,在3种不同严酷水平的振动环境下模拟钢簧减振卡车运输莲藕,4℃贮藏,测定贮藏期间莲藕的失重率、色泽、呼吸强度、硬度、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与对照组相比,振动组莲藕的品质下降更快,硬度、白度、维生素C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而呼吸强度、失重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及多酚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在运输过程中,运输振动加快了莲藕品质下降,且振动强度越大,生理活动加速,莲藕品质下降越快。  相似文献   

15.
正食用油在储藏期间会发生各种变化,使食用油品质降低,甚至酸败变质。这些变化的速度取决于食用油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夹杂物的数量和种类,储存方法和储存条件,日光照射和空气中氧的作用,以及温度和大气相对温度的影响等等。因此,为使食用油安全储藏,保持其原始品质,除应改善储藏条件和控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外,还要经常观察食用油的感官  相似文献   

16.
研究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典型指标的变化规律,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为小麦粉储存期间品质评价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粉中挥发性物质以醇类、醛类、酯类化合物为主;利用GC-IMS的分析结果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热图聚类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储藏期样品,小麦粉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与水分、脂肪酸值和品尝评分值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小麦粉在储藏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变化可以用于储存时间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在模拟仓内对偏高水分玉米(14.8%±0.5%)在温差40℃(冷热源为0、40℃)和高水分玉米(15.5%±0.5%)在温差25℃(冷热源为5、30℃)2种方式下进行密闭储藏,研究了玉米储藏结露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偏高水分玉米和高水分玉米在储藏第2天和第5天分别发生结露现象,继续储藏3 d和8 d监测玉米品质变化,发现结露会导致玉米品质发生明显劣变,结露引起的水分上升是导致品质变化的根本原因,结露过程中水分上升幅度超过5%,发芽率下降超过40%,带菌量上升为初始的4倍,脂肪酸值变化较小,这是由于脂肪分解成游离脂肪酸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相对于水分对脂肪酸值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玉米储藏期间真菌产生二氧化碳(CO2)气体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当灰绿曲霉等干生性真菌生长时,储藏容器中CO2浓度恒速升高;具有快速生长或产毒特点的真菌生长时则出现CO2产气率加速的过程,如玉米中以黄曲霉菌为优势菌时,储藏10 d后产生CO2气体的速率提高4.6倍。进一步研究玉米储藏期间不同原始优势菌、不同真菌生长速率及温度对产生CO2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原始优势菌的玉米中均可出现黄曲霉菌的生长和产毒,黄曲霉菌为原始优势菌的AFB1产生量比其他试验组高3~7倍,它们均表现产气速率加速的特征;真菌生长速率及温度可影响储藏玉米中CO2和AFB1的产生量,但在产生AFB1的玉米中,均有CO2产气速率加速的现象。将储藏玉米中CO2产气速率变化与检出AFB1的时间相比,发现前者可提前7 d以上。因此,利用玉米储藏中真菌产生CO2的特征可预警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研究分析了葵花籽(仁)在储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因素。从空气、光照、温度、水分、杂质以及葵花籽(仁)完好程度6个方面对葵花籽(仁)在储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防日晒、防潮湿、降低含水量、提高出成率、降低破碎率、降低杂质含量、采用塑料薄膜密闭储藏、缩短储藏时间方面探讨了控制或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因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不同品种稻谷储藏期间品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1年储藏期内稻谷脂肪酸值、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的变化,探索储藏时间对7种稻谷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谷脂肪酸值在储藏期间逐渐升高,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较小,而蛋白质含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不同品种在储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差异明显,仅以脂肪酸值作为稻谷新陈度的评价标准不合适。在所研究的稻谷中,中优208的品质最稳定属耐储藏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