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性淀粉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将0%、4%、6%、8%、10%和12%的玉米原淀粉、玉米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木薯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淀粉(acetylated distarch adipate,ADA)、木薯醋酸酯变性淀粉(starch acetate,SA)添加到肌原纤维蛋白溶液中,制备淀粉-蛋白复合物并测定流变特性、凝胶强度、保水性和水分子弛豫时间等指标。结果表明:添加淀粉可显著提高肌原纤维蛋白的储能模量G′,G′在42℃左右开始增加,此时肌原纤维蛋白开始变性形成凝胶,添加变性淀粉可显著延迟肌原纤维蛋白的变性温度(43~46℃)。变性淀粉添加量为8%时淀粉-蛋白复合物凝胶强度均达到最大,而原淀粉对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强度影响不显著(P>0.05)。添加变性淀粉的复合凝胶保水性比原淀粉保水性高约13%(P<0.05),SA-蛋白复合物与ADA-蛋白复合物保水性最高。核磁共振分析表明T2弛豫时间随变性淀粉添加量增大而减小,T22向快弛豫方向移动,说明变性淀粉的添加降低了水分子的移动性。因此,ADA-蛋白复合物对肌原纤维蛋白的流变性、凝胶强度、保水性和水分迁移影响最显著,添加10%以内变性淀粉可显著提高肌原纤维蛋白的G′和保水性,同时增大凝胶强度,降低水分迁移速率。 相似文献
2.
以胡萝卜和猪里脊肉为原材料,分离提取胡萝卜汁和肌原纤维蛋白,探究胡萝卜汁的添加量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分别从凝胶色度,凝胶保水性,静态流变,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胡萝卜汁添加量的增加,凝胶整体趋向于亮橙色,这可能有利于对肉制品蒸煮颜色损失的弥补;当胡萝卜汁添加量为1.5 mL时,保水性最佳,可能是由于低浓度胡萝卜汁添加物促进凝胶网状结构的形成,高浓度添加物填充了凝胶的网状结构的结果;流变仪测定结果反映出胡萝卜汁的添加降低了凝胶分子间作用力和稳定性,可能是因为还原性物质还原了二硫键;结合DSC,总体表明当胡萝卜汁添加量为1.5 m L时,凝胶热稳定性、保水性和凝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低盐肉制品并降低肉制品生产成本,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盐浓度下魔芋胶对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复合体系凝胶特性的影响。采用流变仪和扫描电镜对SPI-MP复合凝胶的流变学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评价SPI、魔芋胶、盐浓度等因素对MP凝胶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盐浓度(0.3 mol/L NaCl)下,相比于4% MP体系,3% MP-1% SPI体系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都显著升高(
4.
本文探讨了糯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变性淀粉对不同品质鱼糜凝胶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添加糯玉米淀粉后鱼糜制品的破断强度从266.57 g下降至175.00 g,硬度、胶黏性、咀嚼性也发生下降,而添加马铃薯淀粉可以使鱼糜制品的破断强度和部分质构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冻融变性鱼糜制备的产品其破断强度、硬度、胶黏性、咀嚼性出现下降,添加马铃薯淀粉能提高其产品的凝胶性质。不论鱼糜是否发生冻融变性,添加三种淀粉后鱼糜制品的持水力和蒸煮时的吸水率都显著提高,但鱼糜制品的色泽变差。根据SDS-PAGE结果,可以发现添加糯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变性淀粉都不会影响鱼糜蛋白之间的交联。SEM结果表明添加马铃薯淀粉可以使鱼糜凝胶网络结构变得更加致密有序,从而增强鱼糜制品的凝胶强度。以上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比糯玉米淀粉和变性淀粉更适合作为鱼糜制品的辅料和添加剂。 相似文献
5.
超高压对带鱼鱼糜凝胶特性及其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带鱼鱼糜为原料,分别采用不同的超高压参数和热处理,分析鱼糜凝胶强度、白度、质构指标、微观结构以及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和构象单元的变化,探究超高压处理对带鱼鱼糜凝胶特性及其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诱导带鱼鱼糜凝胶网络结构形成,超高压诱导组质构特性、凝胶强度、白度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图显示350 MPa保压8 min后(350-8组)所形成的鱼糜凝胶网络结构与热诱导组接近;超高压处理后,鱼糜凝胶中的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有所降低,经圆二色光谱测定,肌原纤维蛋白的两个负峰逐渐消失,其α-螺旋结构相对含量下降,无规卷曲和β-折叠的相对含量有不同程度上升,350-8组无规卷曲相对含量与热诱导组接近。综上,适宜的超高压处理条件(350 MPa保压8 min)显著影响带鱼鱼糜凝胶特性及其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促进凝胶网络形成,改善鱼糜凝胶品质。 相似文献
6.
利用原料马铃薯淀粉(native potato starch,NPS)和几种改性马铃薯淀粉(0.2%氧化剂处理淀粉(oxidized potato starch,OPS)、2.0%OPS、湿热改性处理淀粉(heat moisture treated potato starch,HMTPS)和压热改性处理淀粉(heat pressure treated potato starch,HPTPS))与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制备复合凝胶(NPS-MP、0.2%OPS-MP、2.0%OPS-MP、HMTPS-MP和HPTPS-MP),并对复合凝胶特性进行研究。流变学特性和低场核磁测定结果显示,0.2%OPS-MP表现出了相对最高的贮能模量(G’)和相对最稳定的凝胶内水分分布状态,之后依次为NPS-MP、HMTPS-MP、2.0%OPS-MP和HPTPS-MP。与NPS-MP相比,0.2%OPS-MP在5种复合凝胶中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均最高(P<0.05),2.0%OPS-MP和HPTPS-MP的凝胶强度和持水性相对较差。凝胶内部作用力测定结果显示,复... 相似文献
7.
8.
将马铃薯、木薯和玉米淀粉分别添加到磷酸化的虾蛄肌原纤维蛋白中,探讨在不同淀粉添加量、不同三聚磷酸钠添加量及不同温度下对磷酸化蛋白所形成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三聚磷酸钠添加量的增加,3 种淀粉形成的复合蛋白凝胶强度和保水性均提高;随着淀粉添加量的增加,马铃薯、木薯淀粉对复合蛋白的凝胶特性有显著影响(P<0.05),玉米淀粉对蛋白凝胶特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3 种淀粉均能使蛋白的凝胶强度升高,但保水性下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虾蛄中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以及淀粉的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梅鱼鱼糜为原料,研究不同电子束辐照剂量(0~9 k Gy)对鱼糜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及其凝胶特性的影响,确定提高鱼糜凝胶品质的最适剂量。结果表明:低剂量(≤5 k Gy)组总巯基和活性巯基含量下降不明显,但7 k Gy和9 k Gy组下降明显;随辐照剂量的增加,Ca2+-ATPase活性明显下降,而表面疏水性先增大后减小,5 k Gy组表面疏水性值达到最大。SDS-PAGE和DSC分析显示,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尤其在7 k Gy和9 k Gy组,肌球蛋白重链、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热稳定性下降明显;鱼糜凝胶特性结果表明,经5 k Gy电子束处理,梅鱼鱼糜的凝胶强度、白度值和持水性均高于对照及其它剂量组。综上所述,5 k Gy辐照剂量可有效改善梅鱼鱼糜的凝胶特性,且相比于高剂量(≥7 k Gy)组,低剂量辐照对梅鱼鱼糜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电子束辐照处理可以成为改善梅鱼鱼糜凝胶品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合适剂量为5 k Gy。 相似文献
10.
袁承志;王发祥;黄轶群;俞健;刘永乐;施依;吴金鸿;汪少芸;李向红 《食品科学》2024,(13):8-16
为探究抗冻肽性质对其保护冷冻鱼糜肌原纤维蛋白效果的影响,本实验对3种抗冻肽(丝胶肽、胶原肽及鲢鱼酶解产物)的性质进行表征,分析不同冻藏条件下鱼糜肌原纤维蛋白指标变化规律,并基于最小绝对缩小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构建了“冻藏工艺-抗冻肽性质-肌原纤维蛋白指标”的关联模型。结果表明,所用的3种抗冻肽均为分子质量低(m<10 000 Da)、亲水性强(静态接触角小于30°)的“超活性”抗冻肽(热滞活性大于0.60℃),极性氨基酸占比超过60%;所用抗冻肽能够显著减缓冻藏处理对肌原纤维蛋白的负面影响;冻藏处理后,抗冻肽组鱼糜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平均值维持在50.44~54.47 mg/g,Ca2+-ATPase活性平均值为1.61~1.67 U/mg,表面疏水性指数平均值相比新鲜鱼糜仅增长39.91%~42.40%,肌原纤维蛋白变性速率远低于未添加抗冻剂组。Lasso回归模型解释了抗冻肽性质对冷冻鱼糜肌原纤维蛋白变化的影响,证明低分子质量、高热滞活性的抗冻肽有助于减缓肌原纤维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表面疏水性及特征指数的劣变速率;抗冻肽亲/疏水性的区别导致其与冰晶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从而对鱼糜肌原纤维蛋白产生不同影响。本研究可为抗冻肽在冷冻鱼糜中的应用及鱼糜制品的品质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研究新型高效的抗冻剂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猪背最长肌为材料,研究转谷氨酰胺酶(TG)浓度对肌原纤维蛋白质(MP)热诱导凝胶强度和持水力的影响,探讨转谷氨酰胺酶在不同pH 值条件下对肌原纤维蛋白质凝聚性和交联的作用以及对热诱导凝胶强度、持水力的影响,比较TG 处理对凝胶结构的微观影响。结果表明:TG 处理会显著提高肌原纤维蛋白质的凝胶强度,TG最佳使用量为0.3%,NaCl 浓度为0.6mol/L,pH 值在5.8~6.4 之间时添加TG 会增加蛋白质的蒸煮损失,而pH 值在6.4~6.7 范围内添加TG 可降低蒸煮损失;电镜扫描结果表明TG 处理可改善热诱导凝胶的网络结构;TG 处理可改善肌原纤维蛋白的质构性质。 相似文献
12.
肌原纤维蛋白乳液微凝胶是在加热肌原纤维蛋白乳状液过程中同时施加剪切,导致变性蛋白质聚集在乳状液滴上所形成的离散球形颗粒。通过测定不同pH条件下制备的肌原纤维蛋白乳液微凝胶流变行为及微观结构,研究pH对其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酸性条件及接近其等电点时,乳液微凝胶的粒径大于其他pH范围。不同pH条件下的乳液微凝胶均为非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特征,pH的变化不会改变其流体类型。其黏度随pH的升高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pH为6时,在低频率扫描时呈现最高的黏弹性,触变性也最好。剪切恢复力测试中,微凝胶颗粒的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中pH为5时恢复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将蜡制玉米淀粉、酯化蜡制玉米淀粉和交联酯化蜡制玉米淀粉以添加量分别为0%、2%、4%、6%、8%、10%添加到肌原纤维蛋白中,形成蛋白淀粉复合物,研究3?种淀粉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保水性、质构特性、白度值、表面疏水性、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纯肌原纤维蛋白,淀粉均能显著提高复合凝胶的保水性、硬度和弹性(P<0.05),且随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在添加量为10%时,各指标上升不显著(P>0.05),其中交联酯化蜡制玉米淀粉效果最好;3?种淀粉均能增加复合凝胶的白度值,但交联酯化蜡制玉米淀粉的添加会使复合凝胶的白度值过大(P<0.05),对色泽不利;同时,淀粉能显著提高复合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凝胶的弹性模量(P<0.05),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与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相比,复合凝胶结构趋于致密均匀。在实验的3?种淀粉中,除色泽因素外,交联酯化蜡制玉米淀粉提高凝胶性能的效果要优于其他两种淀粉。? 相似文献
14.
《肉类研究》2016,(12):1-6
温度是影响蛋白质凝胶特性的主要因素。实验通过研究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猪肉肌原纤维蛋白、鲢鱼肉肌原纤维蛋白质量比分别为2∶0、1∶1、0∶2)在70、80、90、100℃加热时色泽、凝胶强度、质构特性、水分分布的变化,对复合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和单一肌原纤维蛋白凝胶之间凝胶特性的差异和相关性进行研究,优化蛋白凝胶加热温度。结果表明:1∶1复合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能结合单一蛋白凝胶的特点,改善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低场核磁共振表明,温度可通过影响水分分布来影响蛋白质的凝胶特性;蛋白凝胶特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但温度过高会出现劣化,90℃是较为理想的加热温度。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磷酸盐对PSE 猪肉肌原纤维蛋白溶胶及凝胶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SE 肉的肌原纤维蛋白质(MP)的溶解度比正常肉(red, firm and non-exudative;RFN)低、凝胶性质比RFN差,本研究探讨磷酸盐对PSE 猪肉凝胶特性的影响。以猪背最长肌PSE 和RFN 肉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质构测定法等研究六偏磷酸钠(SHMP)、焦磷酸钠(SPP)、三聚磷酸钠(TPP)对MP 溶解特性、聚集性以及凝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盐对PSE 和RFN 提取MP 的溶解度、蛋白质聚集性和凝胶强度均有显著的影响,TPP 添加量为0.25% 时PSE 的凝胶强度接近未添加TPP 的RFN 的凝胶强度。磷酸盐可改善体系环境,改善PSE 蛋白质溶胶及凝胶的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19.
20.
分析了鲢鱼加工副产物酶解产物对冻融鱼糜肌原纤维蛋白性质的影响。采用复合蛋白酶制备酶解产物,分别添加2%,6%的酶解产物(FPH-2%、FPH-6%)于鱼糜中,设置空白对照,冻融循环6次后,提取鱼糜中的肌原纤维蛋白并测定其性质。结果表明:两种添加量的酶解产物对冻融鱼糜中肌原纤维蛋白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中,添加6%酶解产物的鱼糜冻融循环6次后,肌原纤维蛋白浓度和巯基含量降低最少且羰基含量较低,DSC和SDS-PAGE分析表明:6%酶解产物添加组中肌原纤维蛋白变性程度较低。本研究有助于明确该酶解产物对于鱼糜结构的作用,为鲢鱼加工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有效利用蛋白资源,提高水产加工产业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