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查了10个产区、4个品种共13款陈酿干红葡萄酒的花色苷组成、颜色特征及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酒样总花色苷和9种单体花色苷含量较低,聚合花色苷含量较高,5种基本花色苷含量高于4种酰化花色苷含量;供试酒样a*和b*值均较大,黄色色调较重,b*受产地和品种因素影响显著;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O-乙酰葡萄糖苷是含量最高的单体花色苷,但甲基花青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咖啡酰葡萄糖苷和甲基花青素-3-O-乙酰葡萄糖苷是对酒体颜色影响最大的单体花色苷;对酒体颜色贡献中聚合花色苷大于单体花色苷,酰化花色苷大于基本花色苷。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8):115-120
为提高甘肃河西地区葡萄酒色泽品质,试验以蛇龙珠葡萄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分析p H值、发酵温度和SO_2添加量对干红葡萄酒中吡喃花色苷Vitisins的影响,建立数学回归模型,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影响Vitisin A和Vitisin B含量的显著单因素为SO_2添加量和发酵温度,而SO_2添加量和p H值的交互作用影响最显著。蛇龙珠干红葡萄酒的最佳酿造工艺参数为:SO_2添加量58.89 mg/L,发酵温度26.57℃,葡萄醪p H值3.92,此条件下试验样品Vitisin A和Vitisin B含量分别达(14.43±1.04)mg/L和(2.22±0.23)mg/L,与模型理论值吻合度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酿酒葡萄马瑟兰为原料,分别添加果胶酶EX,EX-V,HC以及这三种果胶酶等量混合对其发酵酿制为马瑟兰干红葡萄酒,采用HPLC法和CIELab颜色空间测定酒样中花色苷单体的含量以及色值。探究葡萄酒中花色苷单体的组成以及比例关系,了解不同果胶酶对酒样颜色的影响。试验共检测到4种花色苷单体,花青素葡萄糖苷没有检测到。不同果胶酶对花色苷单体的浸提力度不同,果胶酶HC对花翠素、甲基花翠素和二甲花翠素花色苷的浸提力度较大。果胶酶EX-V对甲基花青素葡萄糖苷的浸提比较显著。3种商品果胶酶混合的酒样中,4种花色苷单体的含量以及总量都较高。4种酒样的色调普遍偏蓝红色,红色色调大小关系为EXM混HCEX-V,蓝色色调的大小关系为EX-VHCM混EX。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6):168-172
以云南省德钦县、河北省沙城镇和山东省烟台市3个产地的赤霞珠葡萄为原料酿造干红葡萄酒。分析了3个产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滴定酸、p H值、酒精度、总酚、单宁、花青素、5种花色苷单体和11种单体酚。结果表明:3个产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品质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就酒精度、总酚和单宁而言,烟台德钦沙城酒样;而聚合指数和色调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德钦产地葡萄酒中5种花色苷单体总量及各单体含量(矢车菊素葡萄糖苷除外)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产地。德钦和沙城两产地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总单体酚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烟台产地葡萄酒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大豆蛋白澄清剂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比较大豆蛋白和传统澄清剂澄清效果及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试材,研究大豆蛋白、皂土、酪蛋白、明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5种澄清剂对酒样澄清效果、理化指标、色泽、多酚化合物和挥发性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下胶澄清处理酒样的透光率显著提高(p0.05),总酸含量降低-0.01~0.12 g/L,挥发酸增加0~0.06 g/L,总糖和酒精度无显著变化;下胶澄清后色度值显著降低,色调无显著变化,而总酚、单宁、总花色苷、单体花色苷、聚合花色苷和显色花色苷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随澄清剂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聚合花色苷除外),其中PVPP和明胶对酒样色泽及总花色苷影响较大;此外,经下胶澄清处理酒样的香气种类及含量也有所下降,但大豆蛋白处理组各类香气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组,尤其酯类成分。综上,200 mg/L大豆蛋白处理后酒样澄清度高,色泽良好且香气浓郁丰富,可用于‘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下胶澄清。  相似文献   

6.
研究紫薯酒发酵过程与颜色相关的花色苷含量、褐变指数、聚合色度、总色度及CIELab(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制定的L*、a*和b*测量色值的方法)参数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利用CIELab颜色空间比较紫薯酒与蓝莓酒、红白葡萄酒的颜色。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褐变指数和聚合色度呈上升趋势,花色苷含量先上升后略下降;总色度与花色苷含量的变化一致且显著正相关性;亮度L*与花色苷含量和色度的变化相反;色度a*和b*分别与褐变指数、聚合色度呈显著负相关性和正相关性。不同种类的酒样,CIELab颜色空间参数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颜色特征。  相似文献   

7.
甘露糖蛋白对红葡萄酒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试材,通过测定葡萄酒中CIELAB参数、色度和色调以及花色苷含量等指标,分析发酵过程中甘露糖蛋白MP60对葡萄酒颜色和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甘露糖蛋白能影响酒精发酵过程中与颜色相关参数的变化曲线,可以提高葡萄酒的色度、a*值和饱和度C*,降低亮度L*值;而在发酵结束后,除色调外,添加甘露糖蛋白的样品与对照的其他颜色参数均表现显著差异,ΔE*色差为5.02。因此,添加甘露糖蛋白可以有效提高和稳定葡萄酒的颜色。  相似文献   

8.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检测技术分析了法国旋转橡木桶和不锈钢发酵罐酿造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180d和360d后花色苷的种类、数量,并与CIELAB法测定的葡萄酒色泽比较,结果发现二甲花翠素类花色苷是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主体花色苷类型,其中二甲花翠素单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乙酰化单葡萄糖苷作为特征峰,分别占其花色苷总量的50%和20%以上;发酵容器影响葡萄酒中花色苷的种类和含量;陈酿过程中酰化的花色苷均较其相应的糖苷下降幅度大;陈酿180d的葡萄酒红色色调的深浅主要由花色苷的含量高低决定,陈酿360d的葡萄酒红色色调深浅和花色苷的含量高低无关;橡木桶用于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发酵能获得较不锈钢罐更浓的红色和黄色色调以及更深的总色度。为葡萄酒酿造工艺优化和产品质量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快速准确的化学鉴定手段。  相似文献   

9.
以酒精发酵前添加橡木制品(橡木粉和橡木片)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发酵时期的色度色调、花色苷组成以及辅色化率等。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橡木制品能够改善干红葡萄酒的色泽及稳定性,提高酒体的辅色化程度,促进发酵过程中花色苷类物质的浸提,使葡萄酒颜色出现明显的增色和红移现象,且添加橡木粉处理葡萄酒的效果优于橡木片。  相似文献   

10.
以欧亚种酿酒葡萄‘马瑟兰’为试材,研究闪蒸处理对葡萄酒发酵及陈酿过程中单体酚类物质和CIELab色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浸渍发酵(对照组)相比,闪蒸有利于提高发酵过程中多数单体花色苷的质量浓度,但不利于保持陈酿过程中各单体花色苷质量浓度。闪蒸增加了葡萄酒发酵及陈酿过程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儿茶素、反式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葡萄糖苷等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的质量浓度,但降低了槲皮素、杨梅酮、酚酸类单体酚、顺式白藜芦醇及白皮杉醇等酚类物质的质量浓度。闪蒸处理可降低葡萄酒亮度L*、黄蓝度b*值和色调角hab,显著增加红绿度a*、色度Cab*值,使葡萄酒颜色更红、更深、更耐陈酿,两组葡萄酒间颜色差异明显。结论:闪蒸有利于增加‘马瑟兰’葡萄酒单体酚总质量浓度及葡萄酒颜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过程颜色特性和花色苷变化规律。以贺兰山东麓同一酒庄10个垂直年份(2005—2006年、2008—2015年)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实验材料,测定其CIELab颜色空间参数,利用光谱和液相色谱方法量化分析葡萄酒样品中花色苷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酒龄的增加,明亮度L*、黄色色调b*呈增加趋势,红色色调a*呈降低趋势;综合指标色调角H*ab呈增加趋势,在陈酿前4年增量明显,在陈酿第8年之后趋于稳定。反映在葡萄酒颜色上,供试酒样在前4年由紫红色迅速向黄红色转变,8年后稳定在棕红色;葡萄酒总花色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最高为2015年酒样197.85 mg/L,在陈酿前4年迅速下降至71.18 mg/L;陈酿第8年下降至16.53 mg/L并趋于稳定,其变化规律与颜色“黄移”规律一致。从颜色的变化来看,贺兰山东麓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与法国波尔多地区相比稳定性略差,与之前对宁夏产区葡萄酒颜色稳定性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实验建立了酒龄与色调角、总花色苷含量间的回归方程,拟合度好,可以作为判定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酒龄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比较了蒸馏前后野生蓝莓酒皮渣中的总酚及花色苷含量、花色苷单体的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蓝莓酒皮渣中总花色苷含量为(8.64±0.13) mg/g,总酚含量为(77.24±1.42) mg/g,抗氧化活性为Trolox当量浓度(3.59±0.11) μmol/g;单体花色苷含量较多的是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29.90%)、3′-甲基花翠素-3-O-葡萄糖苷(21.31%)和花翠素-3-O-葡萄糖苷(20.44%)。蒸馏后,皮渣中的总酚及花色苷含量分别下降为(68.11±1.20) mg/g和(5.05±0.09) mg/g,其单体降解率变化在21.64%~43.47%。其中,二甲花翠素-3,5-O-二葡萄糖苷稳定性最差,降解率为43.47%;花青素-3-O-葡萄糖苷较为稳定,降解率为21.64%;Trolox当量浓度下降为(3.07±0.07) μmol/g,皮渣抗氧化能力也降低了14.64%。因此,野生蓝莓果酒发酵产生的皮渣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开发时应尽量避免高温处理。  相似文献   

13.
以赤霞珠、梅洛为原料制备干红葡萄酒,探究带皮发酵期间压帽法和浸入法两种不同的酒帽管理方式对葡萄酒发酵和其基础理化指标、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压帽法、浸入法的组别发酵速率存在差异,发酵终产物总酚含量分别为641.17~836.17 g/L、722.00~883.67 g/L,总花色苷含量分别为130.98~210.70 g/L、172.72~259.45 g/L,b*值(黄化程度)分别为27.52~35.78、35.23~36.77。对于梅洛葡萄酒,浸入法在发酵中后期对提升酒中总酚、总花色苷含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一优势在赤霞珠葡萄浸渍过程中并不明显。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浸入法可显著提升赤霞珠葡萄酒口感复杂度和梅洛葡萄酒余味持久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干红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玫瑰香葡萄酒3种类型的葡萄酒中的花色苷.结果表明,这3种葡萄酒中的主要花色苷种类相同.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是这3种葡萄酒中主要的呈色物质,分别占花色苷总成分的51.50%、62.94%、50.62%.干红葡萄酒中每一种花色苷的含量都高于其他2种花色苷的含量,这也是干红葡萄酒的色泽比其他2种酒颜色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选用赤霞珠和蛇龙珠为材料,通过对分汁发酵与传统发酵的对比,从色度、色调、花色苷、单宁、总酚及口感变化等几个方面,研究分汁发酵法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汁发酵可显著提高葡萄酒的色度以及单宁、总酚、花色苷的含量,且单宁、总酚含量与分汁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花色苷含量与分汁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该试验以酿酒葡萄马瑟兰为原料,研究在葡萄酒发酵中期不同烘烤度和添加量的橡木片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通过检测酒样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及CIELab颜色参数确定最佳处理。结果表明,橡木片烘烤度的增加对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以及颜色优化有积极作用,而无烘烤度的橡木片对花色苷含量无积极影响,随橡木片添加量的增加有类似作用,且对颜色影响大于烘烤度的变化,其中添加2 g/L中度烘烤橡木片效果最佳,酒样的单宁、总酚、总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38.60%、10.60%、10.28%;a*值、b*值分别提升12.02%、67.90%。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取4份同量的酒精发酵后的赤霞珠葡萄酒样,3组分别添加4 g/L不同烘烤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烘烤)的法国橡木片,1组不加橡木片做对照。4℃条件下进行陈酿。陈酿期间每隔15 d取样测定酒样的单宁含量、总酚含量、p H值、色度和色调,旨在分析不同烘烤程度橡木片对葡萄酒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橡木片45 d,可增加酒样的单宁含量、总酚含量,加入轻度烘烤程度的橡木片酒样中单宁含量略高于中度和重度烘烤橡木片酒样,总酚含量差异不显著。加入橡木片15 d,可降低酒样的pH值,轻度、中度处理组酒样p H值比重度处理组低。陈酿期间,添加不同烘烤程度橡木片对酒样的色度值和色调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两种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陈酿过程中花色苷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乙酰葡萄糖苷和花翠素3-O-葡萄糖苷是戎子酒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主要呈色花色苷。陈酿过程中,2号酒的总花色苷下降高于1号酒;1号酒二甲花翠素3-O-肉桂酰葡萄糖苷的下降率最高,2号酒甲基花青素3-O-肉桂酰葡萄糖苷的下降最高;不同型橡木桶对酒中花色苷的降低区别较为明显;三种呈色花色苷的下降与总花色苷下降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浸渍酶及酵母对蛇龙珠葡萄酒中非花色苷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分析了Vinozym G、FCE两种浸渍酶以及BDX、XR两种酵母对于蛇龙珠干红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一些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XR酵母和两种不同酶处理的T3、T4组样品中主要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黄烷-3-醇在变化趋势以及最终含量上的差别很小,多数黄酮醇类物质含量上无显著差异。而经BDX酵母和两种不同酶处理的T1、T2组样品中总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含量在酿酒结束后较高。经FCE酶和BDX酵母处理的T2组酒样总糖苷、类黄酮、醇类物质含量在4种处理中最高,最有利于葡萄酒颜色的稳定,黄烷-3-醇类物质在酿酒结束后表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酿酒葡萄梅鹿辄、黑枸杞为原料,开展干红葡萄酒发酵工艺研究,以黑枸杞添加量、酵母添加量、发酵时间为因素,以感官评价为主,以还原糖、酒精度和总花色苷含量为辅助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黑枸杞干红葡萄酒最佳发酵工艺为:黑枸杞添加量4%、酵母添加量0.15 g/kg、发酵时间18 d,得到的黑枸杞干红葡萄酒的还原糖含量为3.89 g/L,酒精度为12.4%vol,总花色苷含量为416.56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