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操作简单及重复性好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掺假鉴别领域。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中的低场核磁、定量核磁以及杂核核磁等技术能够对掺假不同成分的牛乳(掺水、食盐、尿素、豆浆及复原乳等)、掺假低价值油(大豆油、玉米油等)的橄榄油、掺假的高价值米、蜂蜜、红酒等进行检测,结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和相似分类法等可以实现对这些食品掺假成分的有效鉴别。本文就近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在国内外食品掺假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推动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并为其它领域的掺假鉴别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简述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综述该技术几年来在食品安全溯源及真伪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在婴幼儿奶粉掺假、蜂蜜掺假及产地溯源、植物油掺假、酒水溯源及掺假及动物食品产地溯源及掺假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展望该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受产地、加工、贮存以及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引起食品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导致食品的掺假及溯源分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有的食品掺假溯源方法主要集中在理化测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相关鉴别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可以完整地描述食品的整体特征,收集食品的产地、品质等信息,近来在食品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已成为食品质量分析和溯源等的有力工具。本文阐述了1H NMR组学技术在农产食品掺假及溯源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在概述1H NMR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针对1H NMR与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的结合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对其在典型性食品的掺假及产地溯源上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1H NMR组学技术在食品品质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品真伪鉴别和溯源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鉴别和溯源技术是对食品的真伪、产地和来源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及追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中占据强有力的地位.随着食品掺假频发、掺假手段多样,传统检测方法已不能满足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要求,因此亟须发展新型快速准确的食品鉴别和溯源技术.食品组学是近年新兴的采用基因组学、转...  相似文献   

5.
采用C18分析型色谱柱,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测定葡萄酒中的物质组分,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对特征物质进行筛选,以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预测模型。主要考察了产地溯源的可行性,并尝试鉴别了掺假制假。结果表明,基于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检测到的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反应葡萄酒产地方面具有应用价值。预测模型对产地鉴别和掺假鉴别有较好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畜禽肉掺假问题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及市场监管部门的关注.禽畜肉溯源分析和鉴别技术成为食品领域研究热点,畜禽肉中的源成分是用于区分鉴定不同物种的定性成分,在肉制品质量检测及肉制品真实性鉴别方面应用广泛.本文针对目前定性及定量检测禽畜肉中源成分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技术、基于脂...  相似文献   

7.
随着快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化学计量学分析工具与光谱技术相结合的策略逐步在食品的掺假鉴别和产地溯源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优势,成为品质鉴别及掺伪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太赫兹时域等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化学计量学分析工具相结合在食用油脂品种鉴定、掺假分析、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为食品快检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建立偏最小二乘法预测模型,鉴别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酒产地信息。方法将葡萄酒样品直接进行离心、过膜,采用C_(18)分析型色谱柱,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LC-Q-TOF-MS)在正离子模式下测定葡萄酒中的物质组分,并结合统计学方法对特征物质进行筛选,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偏最小二乘法建立预测模型。主要考察了产地溯源的可行性,并尝试鉴别掺假制假。结果对质谱采集的信息进行化合物提取,共得到9322个化合物,过滤得46个化合物,主成分分析得到四种主要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0.5%。预测模型对产地鉴别和掺假鉴别有较好的识别性。结论基于LC-Q-TOF-MS对检测到的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反应葡萄酒产地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使用LC-Q-TOF-MS对葡萄酒进行产地追溯具有可行性,建立预测模型的方法为葡萄酒身份信息鉴定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9.
蜂蜜营养价值丰富,糖类是其最主要的成分,约占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法检测3个品种、9个产地来源的真蜂蜜和两种掺假蜂蜜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的含量。然后,基于定量检测结果,利用“简单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蜂蜜产地溯源和掺假鉴别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蜂蜜中糖类含量最高的为果糖,其次是葡萄糖和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含量较低。掺假蜂蜜以及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真蜂蜜中糖类的含量具有明显差异性,为其产地溯源和掺假鉴别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蜂蜜中糖类的定量结果,来自不同产地的3种蜂蜜都得到了很好的区分,且对于果葡糖浆掺假蜂蜜和真蜂蜜区分效果也令人满意,该方法可行有效,适用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蜂蜜作为一种天然甜味剂,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还具备医疗功效,从而受到消费者青睐。市场上蜂蜜质量问题频繁发生,如混淆植物源和地理源,向蜂蜜中掺杂糖浆等。蜂蜜来源识别和掺假鉴别是中国乃至世界蜂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主要介绍仪器分析法在蜂蜜掺假、品种识别、产地鉴别方面研究进展,并对所有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对蜂蜜掺假和溯源从联合多种技术(掺假:碳同位素检测技术与色谱技术、光谱技术联合;溯源:其他技术和DNA技术联用)、化学计量学引入、构建蜂蜜数据库3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研究以凤香型白酒的代表“西凤”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舌对11种西凤酒的味觉进行采集,建立西凤酒传感器雷达图。以采集信号为依据,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西凤酒进行品牌、档次、年份的鉴定,并对西凤六年进行掺假检测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贡献率高达98.118 6%,可以有效地将11种酒样进行区分;运用主成分分析结合临近算法(PCA-KNN)对西凤酒高价位段子品牌建立分类模型,模型准确率为1。在年份鉴定中,PCA分析方法优于线性判别分析(LDA)。采用PCA-SVM建立的西凤六年掺假检测模型准确率为96.67%。可以看出,电子舌可以用于西凤酒的品种鉴定和真假检验,且在西凤酒质量的检测和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近红外光谱作为一种无损、快速的新型检测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方面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就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种类鉴别、掺伪掺假鉴别、理化指标定量分析及产地溯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快速检测领域中的应用优势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稳定同位素溯源是利用不同地域动植物体内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的差异,来达到识别动植物环境的目的,近年来已经成功应用于食品掺假鉴别和食品产地溯源中,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基于国内外食品溯源的研究成果,梳理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动物源食品和植物源食品溯源中的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同位素溯源技术的推广应用难点及发展方向,可为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类新型的分析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该技术在食品品种、产地和掺假真伪鉴别,致病菌、药物残留检测,污染物鉴别以及转基因食品鉴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蜂蜜品种多,组分复杂,真假鉴定技术较难,用传统的分析技术评价蜂蜜质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用具有快速稳定的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蜂蜜真实性.对近红外光谱技术(IR)做了简要介绍,同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在蜂蜜成分、品种和产地来源、掺假鉴定中的应用.对该技术存在的缺陷及与其他技术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可为蜂蜜真伪鉴别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固态法五粮浓香型原酒、成品酒与掺假白酒的分类模型。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技术进行鉴别分析,分别对样品中Mg24、Mg25、Si28、Fe56、Fe57、Ni58、Ni60、Zn64、Zn66、Cu63、Cu65、As75、Pb206、Pb207、Pb208等元素的响应强度进行检测,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时,当样本的产酒年份差距为2年内时,能够对原酒和掺假白酒进行有效分类,当样本的产酒年份差距为10年时,则聚类分析方法并不适用;采用因子分析时,当因子数限定为3时,掺假白酒在第1个因子和第3个因子中的得分均是最低的,在第2个因子得分中,掺假白酒总体上高于原酒组,低于成品酒组;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时,总共17个样本中, 88.2%个交叉验证已分组观察值可以正确分类。结论建立了固态法五粮浓香型原酒、成品酒与掺假白酒的分类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掺假肉及肉制品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用掺假肉及肉制品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健康隐患。无损检测技术在鉴别掺假肉及肉制品中有重要的应用,包括红外光谱技术、拉曼光谱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多光谱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电子鼻及电子舌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具有传统检测方法没有的优势,其优点包括经济、无损、准确及短时间内检测大量的掺假肉及肉制品等。文章综述了光谱学和生物传感器两类无损检测技术在鉴定掺假肉及肉制品的原理及实际应用,对无损检测技术在掺假肉及肉制品中的发展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完善鉴别掺假肉及肉制品的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保障肉及肉制品的安全性及真实性。  相似文献   

18.
葡萄酒行业的年份酒、产地酒概念炒作等情况很多,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对整个葡萄酒行业的健康发展起阻滞作用,因此,研究葡萄酒真伪鉴别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主要综述香气成分分析、同位素比值分析、代谢产物的分析、微量元素的分析等技术在年份酒、产地酒的真伪鉴别方面的应用,为推动我国葡萄酒质量检测技术的进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中肉类成分种属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玮玲  黄明  张驰 《食品科学》2012,33(3):304-307
肉与肉制品的掺杂、掺假是食品质量控制面临的重要挑战。食品中肉类成分的鉴别与分析技术已逐步形成了分别以蛋白质检测和以核酸检测为基础的方法体系,其鉴别精度可达属与亚属水平,检测灵敏度也达到了纳克级。近年来,食品中肉类成分的定量检测与溯源又成为了本领域中的新研究热点。本文综述食品中肉类成分种属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应用荧光定量PCR对食品中肉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的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   

20.
海参作为营养丰富的海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较高的商品价格导致食品欺诈行为时有发生。海参物种、产地和生产方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都可能被不法商家利用进行制伪掺假,因此,对商品海参进行溯源分析(物种溯源、产地溯源和生产方式溯源)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商品海参在市场上制伪掺假现状,对目前常用方法包括DNA分析、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组学分析(包括蛋白质组学分析、脂质组学分析、糖组学分析)在海参溯源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海参溯源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