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茶籽壳原花青素提取参数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茶籽壳提取原花青素的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时间(X_1),乙醇体积分数(X_2),提取温度(X_3),料液比(X_4)对原花青素的得率均有较显著影响,且呈现X_1>X_3>X_2>X_4。模拟优化后得到提取原花青素参数优化方案为:提取时间28 min,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55℃,料液比(g:mL)1:6。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2):158-162
试验采用分段干燥的方法,以第一阶段干燥温度(X_1)、水分转换点(X_2)及第二阶段干燥温度(X_3)3个因素,对牡蛎热风干燥工艺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优化,以牡蛎干感官评分和干燥速率的综合评分Y为指标建立了工艺组合模型,得到回归方程为Y=-30.020 2+0.473 8X_1-0.129 0X_2+0.680 3X_3-0.0025X_1~2-0.006 8X_3~2-0.002X_1X_3+0.002 5X_2X_3。得到最佳干燥条件为:干燥第一阶段X_1为75℃,水分转换点X_2为25%,干燥第二阶段X_3为44℃。  相似文献   

3.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大豆凝集素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超声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为自变量,以凝集素提取得率为响应值,优化得到大豆凝集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38 min、提取温度32 ℃、提取时间5.6 h、液料比10∶1(mL/g)。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凝集素提取得率为9.82%。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大豆凝集素的最适pH值为7~8,在Ca2+溶液中较稳定。D-乙酰葡萄糖胺和D-乙酰乳糖胺对大豆凝集素的凝集活力影响大,是大豆凝集素的专一性抑制糖。  相似文献   

4.
以四棱豆鲜叶为原料,对凝集素的提取条件及其凝集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凝集活性(Aa)对血凝效果评价准确性高于凝集效价。四棱豆叶的凝集素提取液中蛋白质含量与凝集活性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蛋白质含量和凝集活性均较高,分别为11.397%和0.469。料液比1:30处理对四棱豆叶蛋白质提取效果最好,提取凝集素时需参考蛋白质提取因素和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黑麦多酚提取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清除亚硝酸盐能力,试验比较了水和乙醇对黑麦多酚得率的影响,确定乙醇为提取剂;进一步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三元二次正交试验,分析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黑麦多酚得率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最后对黑麦多酚体外清除亚硝酸盐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体积分数50%乙醇溶液提取黑麦多酚的最优工艺参数为:乙醇用量59 mL(即料液比1:11.8),54℃水浴48 min,得率2.10 mg/g;三因素对黑麦多酚得率的主效应是乙醇用量(X_3)提取温度(X_1)提取时间(X_2);交互效应为X_1X_3X_2X_3X_1X_2;黑麦多酚具有较强的清除亚硝酸盐能力,当提取液用量超过5 mL时,清除率可达84%以上。  相似文献   

6.
赤小豆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小豆凝集素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试验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Q Sepharose XL阴离子交换色谱、Phenyl FF HP疏水层析色谱和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进一步纯化,通过SDS-PAGE电泳对其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赤小豆凝集素的最优提取条件为:以PBS为浸提液,料液比1∶23(g/mL),pH 7.8,持续时间14h,此条件下凝集活性为(37.18±0.18)HU;纯化后的凝集素凝集活性达127HU,经鉴定目标凝集素具有两条亚基,分子量分别在55kDa和27kDa附近。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分别以生理盐水,蒸馏水,pH=7.2的Tris-HCl缓冲液,pH=7.2的磷酸缓冲液为浸提液,对西兰苔凝集素进行提取,然后依次利用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G-75对凝集素粗品进行分离纯化,并对纯化后的西兰苔凝集素的部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H=7.2的Tris-HCl缓冲液的提取率最高,为3.57±0.02%;纯化后的西兰苔凝集素分子量约为27 ku,糖含量为7.60±0.03%,其凝血活力为28;糖抑制试验表明,西兰苔凝集素的凝集活性受D-甘露糖和阿拉伯糖的抑制;热稳定性实验表明90℃以下凝集素的凝集活性不受温度影响,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此外,西兰苔凝集素的最适pH范围是7~8,强酸强碱环境中其凝血活性明显下降。在含有Ca2+的溶液中其凝集活性有所增强,表明西兰苔凝集素活性受Ca2+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凝血法检测绿豆凝集素活性,并改进凝集活性检测兔血红细胞处理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优化绿豆凝集素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凝集活性检测兔血红细胞的处理最佳条件为戊二醛体积分数0.15%、25 ℃处理血细胞20 min;胰蛋白酶添加量25 U/mL、25 ℃处理15 min,优化条件下提高了兔血红细胞凝集灵敏度且延长了兔血红细胞保存时间。磷酸盐缓冲溶液为绿豆凝集素最佳浸提溶液,绿豆凝集素优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9.09(g/mL)、NaCl浓度0.3 mol/L、浸提时间4.16 h,在此条件下最大绿豆凝集素比活力预测和验证值分别为134.91 U/mg和139.02 U/mg。  相似文献   

9.
以胡萝卜渣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纳米级磁性固定化果胶酶对制备胡萝卜汁工艺的影响。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渣水比、pH为自变量,出汁率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设计,利用响应面软件进行分析,并建立二次多项式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纳米级磁性固定化果胶酶处理胡萝卜渣的最佳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120min,渣水比为1∶2,pH为4.5,在此工艺条件下,胡萝卜渣出汁率达到21.372%。(2)自变量与响应值关系的回归模型为Y=21.37-0.31X_1-0.15X_2+0.69X_3-0.87X_4-0.61X_1X_2+0.44X_1X_3+0.38X_1X_4+0.60X_2X_3+0.30X_2X_4+0.37X_3X_4-2.10X_1~2-2.06X_1~2-1.35X_3~2-1.93X_4~2。结论:在响应面优化条件下,采用纳米级磁性固定化果胶酶处理胡萝卜渣,能够显著提高出汁率。  相似文献   

10.
提取5种枣果实(壶瓶枣、骏枣、黄河滩枣、黑叶子枣、大白铃枣)的凝集素,经硫酸铵沉淀、透析,得到蛋白质提取液,用不同类型的人血细胞(O型、A型、B型、AB型)检测其凝集活性。通过凝集活性和热稳定性实验比较5种枣果实凝集素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各个品种的枣果实的凝集素对不同血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凝集效果,如壶瓶枣、黄河滩枣和大白铃枣对A型血的凝集效价都可以达到27,而骏枣和黑叶子枣略有差异,分别达到25和26,黄河滩枣、黑叶子枣和大白铃枣对B型血的凝集效价可以达到27,骏枣和壶瓶枣略有差异,分别达到25和26;5种枣果实凝集素均能耐70℃高温,在80℃以后均失去凝集活性;5种枣均无单糖和寡糖的专一结合位点,而且5种枣果凝集素活性的维持与金属离子Mg2+、K+、Cu2+、Fe3+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黑麦类黄酮物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确定浸提溶剂乙醇体积分数为90%。进一步采用3因素2次正交回归设计,通过SAS软件RSREG过程分析乙醇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粗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3因素对粗类黄酮得率的影响符合Y=B_0+∑B_jX_j+∑B_(ij)X_iX_j+∑B_(jj)X~2的3元2次回归模型,其关键参数主效应为乙醇用量(X_1)提取温度(X_2)提取时间(X_3);交互效应为X_1X_3X_1X_2X_2X_3;最优工艺参数为:乙醇用量71 mL(即料液比1∶14.2 g/mL)、提取温度58℃、提取时间176 min时,类黄酮得率94.23 mg/g。富含类黄酮的抽提物清除亚硝酸盐的效果很显著,清除率可达86.87%。  相似文献   

12.
通过育苗移栽甜菜产糖量函数模型的研究,所建立的产糖量函数模型为:Y=1169.9833+45.5417X_1-9.5583X_2+8.9917X_3+8.4333X_4-5.5X_1X_2+11.55X_1X_3+9.1875X_1X_4+1.25X_2X_3-13.6375X_2X_4-2.8125X_3X_4-9.0875_1~2-17.5125X_2~2-10.8625X_3~2-11.4625X_4~2X_1密度;X_2氮肥;X_3磷肥;X_4钾肥。Y 最大值为1279.8斤/亩,证明育苗移栽甜菜具有很高的生产潜力:栽培因素对甜菜产糖量的贡献排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密度;预测育苗甜菜产糖量1200斤/亩以上时,主要栽培因素应采用的技术指标为:亩保苗株数5500—5800株,氮肥(N)10—15斤/亩,磷肥(P_2O_5)32—33斤/亩,钾肥(K_2O)27—32斤/亩;试验因素中,密度与磷肥、氮肥与钾肥之间的交互效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均匀试验和通径分析,研究了利用中空纤维超滤膜超滤澄清青梅汁过程中,操作压力(X_1)、料液流速(X_2)和果汁温度(X_3)对膜通量有综合性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和决定程度分析,得到对膜通量影响的决策程度依次为:操作压力(X_1)料液流速(X_2)果汁温度(X_3)。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到超滤澄清青梅汁工艺参数的较优回归模型为:Y=-2.43468+78.50649X1+0.01581X2+0.08686X3。  相似文献   

14.
利用SAS软件优化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产丁醇的发酵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和Box-Benhnken响应面实验对影响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产丁醇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得到了回归方程:Y_2=8.583 367-0.002 125×X_7-0.416 5×X_8+0.297 567×X_9+0.070 692×X_(10)-0.550 233×X_7~2-0.037 9×X_7×X_8-0.001 775×X_7×X_9-0.053 75×X_7×X_(10) +0.037 529×X_8~2-0.182 675×X_8×X_9+0.032 475×X_8×X_(10)+0.126 754×X_9~2-0.069×X_9×X_(10)- 0.588 208×X_(10)~2。对回归方程进行岭嵴分析,得到了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的优化培养条件,即装液量为310 mL,种龄为18h,静态培养,接种量为6%,温度为37℃,初始pH值5.5,在此基础上进行7L发酵罐扩大培养,优化前和优化后的分批发酵结果相比,优化后7L罐最佳浓度的产量为10.55g/L,比原产量8.02g/L提高了31.25%,比有关文献报道的产量高出11.64%。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新型催化剂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合成了维生素E亚油酸酯,研究了反应物配比(X_1)、反应温度(X_2)、催化剂用量(X_3)、反应时间(X_4)等因素对维生素E亚油酸酯产率的影响,利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工艺优化,并将维生素E亚油酸酯应用于食用油中。结果表明,维生素E亚油酸酯产率预测模型:Y_1=-301.198+35.634 62X_1+12.958 27X_2+6.625X_3-5.855 769X_1~2-0.137 231X_2~2。最优工艺条件为:亚油酸酰氯与维生素E摩尔比3︰1、反应温度45℃、SO_4~(2-)/TiO_2用量4.5%、反应时间3.5 h。此时产率达到95.6%。食用油抗氧化性研究表明维生素E亚油酸酯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作为化学抗氧化剂替代品。  相似文献   

16.
以核桃仁为材料,对核桃凝集素的分离条件及其部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凝集活性值能准确反映凝集素的血凝效果;核仁经PBS缓冲液(pH 7.4)浸提24 h及质量分数70%硫酸铵分级沉淀,得到的核桃凝集素粗品能凝集人A、B、O、AB型血红细胞,且无血型专一性,其凝集活性不能被常见的单糖和寡糖抑制,但可被糖的衍生物所抑制;凝集活性在30~50 ℃基本不变,有较广泛的pH值作用范围(5.0~8.0);供试的5 个核桃品种中,薄壳香粗提液的凝集活性最强,凝集活性值达到0.478。  相似文献   

1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2):105-110
为了提高油菜籽的干燥速率,降低其单位能耗,采用真空干燥技术对油菜籽干燥工艺进行考察。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油菜籽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选取真空度(X_1),物料厚度(X_2),温度(X_3)作为试验因子分别考察其对干燥速率(Y_1)、能耗(Y_2)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因子对干燥速率的影响排序为:温度(X_3)真空度(X_1)物料厚度(X_2);对单位能耗的影响主次为,真空度(X_1)温度(X_3)物料厚度(X_2);真空度和物料厚度的交互作用对油菜籽干燥速率的影响极其显著,当物料厚度在0.92~1.23 cm,真空度在-0.07~0.045 MPa时油菜籽干燥速率最高。通过软件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X_1=-0.066 MPa,X_2=1.5 cm,X_3=36.0℃,此时干燥速率为0.423 g/min,单位能耗为85.197 k J/kg,与单目标优化所得最优值接近,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18.
优化甘草废渣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以甘草苷为对照品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n响应面法以总黄酮提取得率(Y,%)为响应值,以乙醇浓度(X_1,%)提取时间(X_2,min)、液料比(X_3,mL/g)及提取次数(X_4,次)为自变量,研究各自变量及各自变量间交互作用对总黄酮提取得率的影响,对3批甘草废渣进行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甘草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120 min、液料比10:1(mL/g)、提取次数2次,在优化条件下对3批甘草废渣进行工艺验证,甘草黄酮提取得率为(2.4±0.34)%(n=3)与预测理论值2.39%接近。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甘草废渣总黄酮提取工艺参数可靠,方法简便,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初步揭示高压脉冲电场(PEF)技术提高分子量小于1 kDa松子肽的抗氧化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衡量指标,利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设计研究方法,构建出基于PEF技术提高分子量小于1 kDa松子肽的抗氧化活性回归模型,优化出最佳技术参数,并借助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其官能团变化情况。结果回归模型为:Y=84.4+0.31X_1+0.6X_2+1.13X_3-0.26X_1X_2-0.062X_1X_3-0.79X_2X_3-3.32X_1~2-5.21X_2~2-3.37X_3~2,最佳技术参数为电场场强12.6 kV/cm、电场频率1616 Hz、物料流速3.456 mL/min,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83.5 1%±0.61%,与未经高压脉冲电场处理松子肽相比,增加了26.69%;借助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发现,分子量小于1 kDa松子肽经PEF处理后的-C≡N键发生变化。结论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可以提高松子肽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可知抗氧化活性的提高可能是由于松子肽的-C≡N键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爵床总黄酮的回流提取工艺,并对其进行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考察。方法:以爵床为药材,选择不同的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作为单因素,以爵床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继而运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通过设定不同的温度、光照、pH以及金属离子等条件,考察爵床总黄酮的稳定性;通过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测定,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爵床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料液比1:23 g/mL、乙醇体积分数55%、提取时间20 min、提取温度70 ℃;提取量为9.02 mg/g。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爵床总黄酮在30~90 ℃、pH4~9条件下较稳定,在金属离子Cu2+、Fe2+、Zn2+、Al3+、Ba2+条件下较不稳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爵床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IC50为0.079 mg/mL。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爵床总黄酮回流提取工艺稳定、可靠,提取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