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测定油脂中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分析甘油三酯氧化产物——氧化甘油三酯及其聚合物的组分分布,研究了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检测高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的方法,建立了采用正相硅胶制备色谱预分离油脂中极性组分,极性组分以高效体积排阻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测定,标准相对分子质量聚苯乙烯定性,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的检测方法.油脂中极性组分的典型色谱峰构成是:氧化甘油三酯寡聚合体、氧化甘油三酯二聚体、氧化甘油三酯单体、甘油二酯、游离脂肪酸等.以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鉴别地沟油等深度氧化劣变食用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以油炸花生、油条、麻花3种中式煎炸食物为研究对象,选取10种溶剂配方提取其内含油脂,基于制备型快速柱层析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深入分析煎炸食物内油脂极性组分的构成比例。结果表明:在提取煎炸食物中油脂极性组分时,石油醚对油炸花生和麻花的提取结果最高,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4∶1)对油条的提取结果最高,与石油醚的无显著性差异。在测定煎炸食物中油脂极性组分时,可选用石油醚作为提取溶剂。石油醚提取所得油炸花生油脂中极性组分含量为4.5%,主要为氧化甘油三酯单体类和甘油二酯类,油条油脂中极性组分含量为28.8%,主要为甘油三酯聚合物类,麻花油脂中极性组分含量为8.0%,主要为甘油三酯聚合物类、氧化甘油三酯单体类和甘油二酯类。  相似文献   

3.
食用油中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化甘油三酯和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同油脂氧化程度相关联,结合极性组分分离技术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技术,建立了食用油中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测定方法,对天津市常见42种食用油中氧化甘油三酯和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虽然甘油三酯聚合物平均含量接近(1.43%~1.85%),但不同类食用油中甘油三酯二聚物与寡聚物含量比相差较大,以此为基础通过进一步优化方法和扩大样品数据量,所建立的深度氧化劣质食用油鉴别方法,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基于快速柱层析-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方法,分析市售9种稻米油中极性物主要组分构成比例,与5种植物油极性物构成进行对比,并深入探讨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在分析条件下的分布。结果表明:稻米油相比常见植物油初始极性组分含量偏高,与棕榈油接近,达6.3%~16.4%,极多的甘油二酯类(DG)水解产物,是造成稻米油极性组分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在分析条件下,谷维素归于极性组分中的DG类,植物甾醇在极性和非极性组分中皆有,甾醇存在形式的不同造成分布差异,游离甾醇归于极性组分中的游离脂肪酸类(FFA)。  相似文献   

5.
采用制备型快速柱层析,建立快速分离制备并检测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的技术。利用油脂极性组分专用中压制备液相色谱技术,用专用的商品化FLASH柱为分离制备色谱柱,以体积比8713的石油醚—乙醚为洗脱液,洗脱液流速25mL/min,发现当非极性组分洗脱11 min时,恰好能实现煎炸油中极性与非极性组分的分离,且分离速度快,仅需41min,检测重复性RSD5%,均优于传统人工柱层析技术,与传统人工柱层析技术的相比,其相对偏差也±6%,表明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寻餐厨废油脂的标志性氧化产物,采用正相硅胶柱制备色谱预分离油脂中极性物,联用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方法测定三酰甘油氧化聚合物(oxidized triacylglycerol polymers,TGP),统计分析了12种常见品种44个新鲜食用植物油样品和具代表性的三大类61个来源不同、精炼程度各异的餐厨废油脂样品的TGP含量,显示食用植物油中TGP平均质量分数为(0.68±0.37)%,精炼餐厨废油脂中平均质量分数为(6.10±3.44)%,二者TGP含量具极显著差异(P<0.01)。结果表明TGP可望成为鉴别源于餐厨废弃食用油的二次油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油脂的极性组分分离提取后,采用高效体积排阻凝胶色谱技术,以标准相对分子质量的聚苯乙烯为标准对照,对2个精炼餐厨废油脂样品(1个泔水油和1个煎炸老油)的极性组分中氧化甘油三酯二聚物(TGD)、氧化甘油三酯寡聚物(TGO)和氧化甘油三酯(Ox-TG)单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间接测定,再用三油酸甘油酯标准物质对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校正,同时考察TGO、TGD与Ox-TG单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质均)的关系。结果发现:TGD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要比Ox-TG单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2倍小80~105,TGO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Ox-TG单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3倍小180~225。  相似文献   

8.
测定油脂氧化的物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学方法、光学方法、分光光度法和萃取法等物理方法对米糠油和二次分提棕榈油的氧化情况进行测定。米糠油的氧化极性组分(oxidizedpolarcom-ponents)和介电常数的增加与二次分提棕榈油非常相似。所有的试验方法显示出很好的统计相关性。极性组分、介电常数、折光指数和聚合物含量显示出相当好的相关性。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二烯(diene)和三烯(tricne)含量,不适合于饱和脂肪酸多的油,如棕榈油  相似文献   

9.
煎炸油加热后极性物质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炸油在加热过程中由于高温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含量增加,主要有游离脂肪酸、氧化甘二酯、甘二酯、氧化甘三酯等.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不仅时煎炸油以及煎炸食品的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对人体的健康也是不利的.本实验通过柱层析的方法,将加热后的煎炸油中的极性物质进行分离,并通过凝胶排阻色谱及LC-MS两种不同方法,进一步分析分离得到的极性物质.将煎炸油极性物质中的氧化甘二酯、甘二酯、氧化甘三酯进行了分离,并进行了质谱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简便、准确、快速测定油脂中的甘油三酯氧化聚合物(triacylglycerol polymers,TGP)的方法,用正向硅胶柱串联凝胶柱(双柱法),经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分离检测油脂中的非极性部分、甘油三酯氧化寡聚物、甘油三酯氧化二聚物(oxidized dimeric triacylglycerols,TGD)、甘油三酯氧化单体、甘油二酯(diacylglycerls,DG)、脂肪酸等极性组分;以DG作为外标,结合外标法和面积归一化法定量油脂中TGP各组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优化的测定条件为石油醚(A)和四氢呋喃(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为0 min、5%B,20 min、15%B,30 min、30%B,35 min、5%B;流速0.7 mL/min;测定时间50 min;该条件下上述各组分分离效果良好。双柱法测定TGP的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5,TGD检出限为156 mg/L,定量限为267 mg/L。双柱法对加标DG的回收率在95%~9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且检测油脂中TGP的重复性良好,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此方法能够在1 h内定量油脂中TGP的含量,操作简便、定量准确、节约试材。  相似文献   

11.
陈哲 《中国油脂》2021,46(12):141-144
选取棕榈油为煎炸油,以面窝为模拟待炸物,在连续无添加新油的煎炸体系中,研究不同煎炸温度和煎炸时间对煎炸油酸值、过氧化值、极性组分和甘油三酯聚合物的影响,以及对煎炸面窝中丙烯酰胺和晚期糖基化末端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油煎炸过程中酸值、极性组分含量和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都呈增长趋势,且煎炸一定时间后会超过限量值,但在不同煎炸温度下3个指标超过限量值的时间不同。180 ℃煎炸24 h,酸值和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均超过限量值,极性组分含量临近限量值。在180 ℃下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煎炸面窝中丙烯酰胺含量在708.08~1 020.20 μg/kg范围内波动,无明显规律。煎炸时间对于煎炸面窝中羧甲基赖氨酸(CML)和羧乙基赖氨酸(CEL)含量后期影响较为显著,全过程无明显规律,煎炸36 h时,煎炸面窝中CML和CEL含量分别达到3 174.9 μg/kg和1 556.5 μg/kg。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油脂》2016,(6):72-74
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煎炸油脂中的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对其中非极性组分洗脱剂的使用体积进行优化,通过研究各个洗脱馏分中非极性组分洗脱质量的变化,用薄层色谱(TLC)对分离效果进行验证并对油脂标准极性组分和标准非极性组分进行回收率的试验,发现当非极性组分洗脱剂的使用量为200 m L时,不仅实现了油脂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的分离,而且油脂的极性组分和非极性组分的回收率都几乎是100%。  相似文献   

13.
以棕榈油作为煎炸用油,面制品为原料,在连续无添加新油的油炸模拟体系中,探究不同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对煎炸油中极性组分(PC)含量、酸价(AV)、甘油三酯聚合物(TGP)含量、脂肪酸组分、多环芳烃(PAH4)含量影响及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随着煎炸时间延长,AV、TGP含量、PAH4含量、PC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  相似文献   

14.
橄榄叶黄酮类抗氧化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橄榄液黄酮粗提取液用聚酰胺柱层析分离,所分离的组分经抗氧化活性筛选得到A5,再由制备型薄层色谱纯化样品A5,经过抗氧化活性筛选得到C3,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到的组分是一个纯物质.  相似文献   

15.
煎炸油脂中极性成分的色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LC/MS法分析油脂在180℃高温下重复使用后油脂的降解情况,及物质降解的解析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油中的极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所增加,主要为羟基、羧基等化合物,尤其以羧基为主;极性组分中以分子质量较小的脂肪酸为主,其中所形成的聚合物的聚合度不高。利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体系排斥色谱对极性成分和聚合物含量的测量表明,随着油炸时间的延长,极性成分、聚合物含量均与油炸时间呈线性关系,且二者间也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研究棕榈油在高温煎炸过程中过氧化值、茴香胺值等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及从煎炸50 h油样中提取的极性组分对HepG2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棕榈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茴香胺值均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碘值、氧化稳定性指数逐渐降低,且极性组分含量在煎炸过程中持续增加,在煎炸45 h时已超过25%; MTT实验结果显示,极性组分处理HepG2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随着极性组分含量的增加而下降,说明极性组分可以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油红O和活性氧实验结果显示,极性组分可以促进细胞内脂滴的积累,同时细胞内ROS的含量明显增加,使细胞发生氧化损伤,能量代谢紊乱,加剧了脂质积累。  相似文献   

17.
利用花生油分别对油条、薯条、鸡翅、豆腐4种食材进行32 h连续煎炸,对每隔2 h所取煎炸油样进行极性组分、氧化甘三酯聚合物含量的检测,并与不加任何食材的空白煎炸油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花生油连续煎炸不同食材过程中极性组分、氧化甘三酯聚合物及其他指标的综合变化。结果表明:随煎炸时间的延长,煎炸油中极性组分、氧化甘三酯聚合物含量升高,煎炸油酸值升高、色泽加深,反式脂肪酸含量升高,经32 h连续深度煎炸,油条、薯条、鸡翅、豆腐、空白5种煎炸油中极性组分从初始的3.34%分别增至32.98%、30.61%、15.50%、29%、47.02%,其中油条、薯条、鸡翅、空白煎炸油中极性组分含量分别在32、24、30、16 h时超出27%的国标限量。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从初始的0.43%分别增至18.97%、23.68%、6.52%、16.92%、38.83%。煎炸油中极性组分与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P0.01),R2分别为0.996 4、0.993 7、0.9972、0.974 0、0.991 2。经32 h连续煎炸,5种煎炸油的酸值从初始的0.17 (mgKOH/g)的分别增至7.15、2.24、2.39、2.75、2.18(mg KOH/g);反式酸含量从初始的0.17%增加至0.34%、0.28%、0.39%、0.38%、3.54%。  相似文献   

18.
为了得到新的ACE抑制肽,采用分子排阻色谱对核桃蛋白碱性蛋白酶水解物进行分离、纯化。优化了分子排阻色谱分离、纯化核桃蛋白水解物的洗脱剂、洗脱流速、上样体积和样品浓度,比较了其纯化前后ACE抑制活性变化、分析了不同组分RP–HPLC图谱及其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以Sephadex G–15为分离介质的色谱优化条件为:超纯水为洗脱剂、洗脱流速0.4 m L/min、上样体积1.5 m L、样品浓度150 mg/m L。在此条件下,经过分子排阻色谱纯化后,得到4个主要组分,其中活性最高组分的ACE抑制率达90.35±0.25%,其IC50值为0.158 mg/m L。经过RP–HPLC进一步分离,分子排阻色谱纯化后高活性组分保留时间主要集中于10 min、13 min、17 min和21 min,并且其疏水性氨基酸的含量得到显著富集,其中芳香族氨基酸Tyr、Phe的含量分别达10.46%和20.15%。  相似文献   

19.
米糠蛋白类阿片拮抗肽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体积排阻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RP-HPLC)对米糠蛋白酶解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种具有较高活性的类阿片拮抗肽,体积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E-HPLC)测定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46Da。  相似文献   

20.
以脱壳火麻仁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二级分离火麻仁油,通过控制分离参数,分离釜Ⅰ及分离釜Ⅱ分别收集火麻仁油,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及国标方法分别分析比较其甘油三酯及生育酚组成。结果表明:分离釜Ⅰ及分离釜Ⅱ得到的火麻仁油甘油三酯及生育酚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分离釜Ⅰ火麻仁油的甘油三酯组成主要包括三亚油酸甘油三酯、二亚油酸亚麻酸甘油三酯及油酸二亚油酸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为32.1%、29.8%及19.6%;分离釜Ⅱ火麻仁油的甘油三酯组成主要包括二亚油酸亚麻酸甘油三酯、三亚油酸甘油三酯及油酸二亚油酸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为33.9%、27.6%及26.4%。火麻仁油生育酚以γ-生育酚为主,其次为α-生育酚,δ-生育酚最少,分离釜Ⅱ中火麻仁油生育酚含量高于分离釜Ⅰ中火麻仁油生育酚含量。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二级分离火麻仁油,可以初步实现甘油三酯及生育酚组分的选择性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