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随着冷藏设备的广泛应用,嗜冷菌及其耐热代谢产物成为影响原料乳质量和乳制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奶站的新鲜原料乳为研究对象,研究春季原料乳中总菌落和嗜冷菌在不同储存温度下的生长情况。使用Gompertz模型建立4℃~14℃储存的原料乳中总菌落和嗜冷菌的生长动力模型,模型可以有效的模拟原料乳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低温储存的原料乳中总菌数与嗜冷菌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低温储存条件对原料乳嗜冷菌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储存条件对原料乳中嗜冷菌细菌多样性及牛乳品质的影响,为原料乳低温储存条件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6S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原料乳在4℃储存一天后的细菌多样性,依据现行国标方法监测了4,10℃和15℃储存期间原料乳中嗜冷菌数和菌落总数的变化。原料乳在4℃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繁殖比较缓慢,但其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明显,储存24小时后,假单胞菌、黄杆菌等嗜冷菌的相对丰度占原料乳中细菌总量的90%以上;根据微生物计数结果和国标限量,低温储存4℃≤24 h,10℃≤16 h,15℃≤8 h,原料乳中菌落总数能满足生乳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嗜冷菌大量增殖可能会引起牛乳品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巴氏消毒乳储存过程中化学与微生物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不同储存温度的巴氏消毒乳感官品质、生化指标和微生物数量,来确定影响巴氏消毒乳品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5 d的储存期内,巴氏消毒乳在4℃和8℃储存条件下感官品质变化趋势几乎一样,在12℃储存条件下感官品质下降趋势较4℃和8℃储存条件下快。巴氏消毒乳中脂肪酶的活力、TBARS值和蛋白水解程度均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SDS-PAGE显示主要蛋白未见明显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嗜冷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菌落总数呈现对数生长趋势并在储存的第4天达到稳定期。巴氏消毒乳中残存的脂肪酶、蛋白酶和微生物是影响巴氏消毒乳品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牛背最长肌为原料,分别采用空气包装(air-packaging,AP),真空包装(vacuum packaging,VP)和气调包装(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MAP),其中MAP又包括两种气体比例:MAP1为高氧气调包装(78.8%O_2、18.8%CO2和2.4%N_2),MAP2为无氧气调包装(60%CO_2和40%N_2),将4种包装的牛肉在冰温(-1.5℃)和低温(2℃)条件下贮藏,研究贮藏过程中牛肉微生物(菌落总数及嗜冷菌)及8种生物胺的生成情况,并分析微生物与生物胺形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包装形式的牛肉在两种贮藏温度下,其菌落总数与嗜冷菌数均呈上升趋势,AP组贮藏10 d时,牛肉的菌落总数及嗜冷菌数均超过6.00 lgcfu/g,而VP和MAP却能较好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不同贮藏组中生物胺总量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腐胺是主要的生物胺,其次是尸胺和酪胺,色胺、苯乙胺及组胺均未检出。冰温贮藏可以显著抑制微生物生长及腐胺、尸胺和酪胺的生成。相关性分析表明,腐胺、尸胺及生物胺总量与微生物生长存在显著正相关,特别是腐胺及生物胺总量与菌落总数及嗜冷菌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可作为判定牛肉品质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贮存温度下原料羊乳中微生物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原料羊乳在3℃下贮存36h,乳样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嗜热菌、蛋白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变化不显著(p>0.05),嗜冷菌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10℃下贮存24h后,乳样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嗜冷菌变化差异显著(p<0.05),嗜热菌、蛋白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变化不显著(p>0.05);当贮存温度为37℃和25℃时,分别贮存6h和12h以后乳样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嗜热菌、蛋白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嗜冷菌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贮存温度的升高和贮存时间的延长,原料羊乳中微生物数量增加.在原料羊乳的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尽可能将贮存温度控制在3℃,贮存时间不应该超过36h,以提高原料羊乳的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6.
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物质,同时也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理想培养基。生乳的质量是影响乳制品产业链的关键因素,随着低温储存和冷链运输技术的发展,生乳中大部分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但嗜冷菌的生长并未受到抑制,并逐步成为生乳中的优势菌。生乳在冷藏运输或储存期间,嗜冷菌依旧可以生长繁殖,其分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可耐高温,经过巴氏杀菌或超高温灭菌处理后依旧保持活性,因此,了解嗜冷菌的多样性及其产生的酶对提高乳及乳制品质量、减少腐败和浪费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乳及乳制品中嗜冷菌污染现状及腐败危害研究,旨在为乳及乳制品行业的风险评估提供背景信息,从源头控制嗜冷菌对生乳的浪费,保证乳及乳制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生产贮藏条件对原料奶中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手工挤奶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原料奶为研究对象,在冷藏(4℃)、室温(19℃)条件下,分别贮藏0,3,6,9 h后检测原料奶中菌落总数(TBC)、芽孢总数(TSC)、耐热芽孢数、嗜冷菌总数。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温度增加、时间延长,原料奶中微生物增幅加快(P<0.05),冷链条件下(4℃)贮运原料奶对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具有重要作用。手工挤奶条件下室温(19℃)贮奶3h、冷藏(4℃)贮奶6h后原料奶中菌落总数超过5×105 mL-1的国家标准,原料奶的芽孢总数、耐热芽孢数和嗜冷菌数均超出液态奶的生产要求,特别不利于长效奶(保质期30 d以上)的生产。改善牛奶生产环境对提高原料奶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消费者巴氏杀菌乳的消费习惯,评估储存温度和时间对巴氏杀菌乳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消费者正确储存巴氏杀菌乳提供依据。方法北京10个行政区各选择1个大型超市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巴氏杀菌乳的饮用频率、储存温度和时间等。依据调查结果模拟消费者储存条件,结合微生物生长规律,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探究温度和时间对巴氏杀菌乳中菌落总数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数量的影响。结果调查问卷结果表明,18岁以下、18~54岁和55岁以上的消费者中,每天饮用巴氏杀菌乳的比例最高分别为15.4%、49.0%和75.9%;所调查消费者中,将巴氏杀菌乳储存在2~6℃、室温、-20℃的比例分别为75.0%、14.6%、5.5%;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储存温度对巴氏杀菌乳中微生物影响更大, 37℃储存48h后,菌落总数和S.aureus数量达到1.26×10~5CFU/mL和1.20×10~4 CFU/mL。结论北京市饮用巴氏杀菌乳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部分消费者(24.2%)不明确巴氏杀菌乳的正确储存温度;不当的储存温度导致巴氏杀菌乳中的菌落总数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原料乳嗜冷菌的危害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相关的8个牧场的原料乳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嗜冷菌分离物。然后重点探讨嗜冷菌对原料乳的危害及对嗜冷菌的生长控制。对嗜冷菌数动态增加与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变化、pH值的变化和总醛类物质浓度增加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和二氧化氯对嗜冷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量和希瓦氏菌数量是影响大西洋鲑新鲜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探明上述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将有利于监测和预判贮运过程中大西洋鲑的品质。本研究通过修正的Gompertz模型、Baranyi and Roberts模型以及Belehradek方程拟合大西洋鲑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量和希瓦氏菌数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大西洋鲑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生成微生物生长预测系统。结果表明:通过比较修正的Gompertz模型和Baranyi and Roberts模型拟合所得的4、10、25℃贮藏温度下微生物生长参数发现,Baranyi and Roberts模型更适宜作为一级模型反映大西洋鲑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运用该模型拟合大西洋鲑在不同贮藏温度下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量和希瓦氏菌数量所得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其中25℃下分别为0.995、0.994、0.952,10℃下分别为0.993、0.996、0.997,4℃下分别为0.981、0.995、0.914。根据Baranyi and Roberts模型拟合所得参数利用Belehradek方程拟合微生物生长延滞时间、最大比生长速率与贮藏温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Visual Basic语言编写生成微生物生长预测软件,快速获得了不同贮藏温度下微生物的数量及生长曲线,为预测和监控大西洋鲑中微生物生长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以新鲜原料乳为研究对象,研不同季节的原料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储存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和产肠毒素情况,对低温储存原料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储存过程中风险评估。研究表明品质合格的原料乳在低温储存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对奶山羊挤奶过程中不同挤奶阶段的乳样中微生物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挤奶阶段乳中微生物数量有明显变化,挤出的前期乳样中微生物数量最高,中期乳样次之,末期乳样最低.前期乳样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嗜冷菌、嗜热菌、蛋白分解菌和脂肪分解菌的数量分别高达3×106、1.4×104、3.3×104、1.3 x 103、1.5×105和1.3×105cfu/mL,明显高于中期乳样和末期乳样(P<0.05),尤其是前期乳样中的菌落总数已高出GB19301-2010中收购生鲜乳的微生物指标(2×106cfu/mL).因此在挤奶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弃去前期乳样,以提高原料羊乳的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13.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危害分析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离培养基从牧场的原料乳样品中分离得到嗜冷菌,经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杀菌方式下嗜冷菌对贮存过程中乳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乳经115℃高温灭菌,然后进行55℃保温1h灭酶处理,有助于控制嗜冷菌的生长,与25℃贮存相比,在4℃贮存8d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张甦 《中国乳品工业》2012,40(7):41-42,49
对嗜冷菌产生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原料生奶经过4℃贮藏,在贮藏0,12,20,28,36,44,48,52 h分别对牛奶取样测定嗜冷菌数量和其酶的活力,实验结果表明,在4℃下贮存44~48 h时嗜冷菌数量最多,蛋白酶活力最强。  相似文献   

15.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原料乳中嗜冷菌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由于嗜冷菌能在乳中产生大量的耐热性脂肪酶,所以我们在脂肪酶活与嗜冷菌数之间建立了一种线性关系,进而通过4-硝基苯酚游离释放法测定脂肪酶的活力来得到嗜冷菌数。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生鲜乳在4℃,15℃和25℃储存温度下,在72 h内,苯甲酸和马尿酸的转化规律以及生鲜乳中菌落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储存温度越高,菌落总数越多,马尿酸向苯甲酸的转化率越高,且转化速率越快。试验对更好地控制原料乳中苯甲酸的来源,解决乳制品的安全卫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原料乳中嗜冷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来自河北保定一牛场的原料乳中筛选出12株嗜冷菌,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数据,其中8株嗜冷菌被确定为荧光假单胞杆菌,1株嗜冷菌被鉴定为食醇鞘氨醇杆菌,3株嗜冷菌被鉴定为短黄杆菌.对不同季节的原料乳采样表明,按数量统计,荧光假单胞菌在嗜冷菌中占的比重大于40%.生长性状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菌株PF5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初始pH值为7时能促进其生长;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培养介质的pH值逐渐上升到8.3,并长时间保持稳定和产生蛋白酶.  相似文献   

18.
以气调包装的分割鸭肉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将同一批次的冷鲜鸭肉在4℃的低温培养箱中放置0、1、2、3 d后形成4种不同初始菌落数的冷鲜鸭肉模拟实际销售环节中由于批次加工与物流的差异造成的冷鲜鸭肉产品初始菌落数的差异特点,研究初始菌落数差异对气调包装冷鲜鸭肉中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生长预测模型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菌落数的增加对冷鲜鸭肉制品中假单胞菌的比生长速率有延长的效果,延滞期有缩短的作用。通过不同初始菌落数预测3~7 d的预测值与实测值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原料乳中优势嗜冷菌株的确定及其微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料乳样品进行嗜冷菌的分离筛选,结果得到4株优势嗜冷菌.本文研究了这4株优势嗜冷菌的生长特性及产脂肪酶特性,分别得到了4株优势嗜冷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及最佳产脂肪酶条件.  相似文献   

20.
于艳艳  丁甜  刘东红 《食品工业科技》2014,(11):359-362,367
嗜冷菌在原料乳低温储藏过程中能大量繁殖,其生长过程中产生的脂肪酶和蛋白酶对乳制品后期储藏的风味品质有很大影响。因此,针对原料乳中嗜冷菌的检测,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快速、自动化的现代技术蓬勃发展。本文在整理这些主要技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近些年来发展较快且灵敏度高的嗜冷菌快速检测新技术及其优缺点,并对未来该领域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