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高频振动超微粉碎技术处理紫薯粗粉,结果表明:紫薯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5min后,平均粒径减小至(27.81±1.21)μm,比表面积和离散度分别为(0.54±0.07)m2·g-1、2.75±0.52,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紫薯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亮度更大,颜色更均匀。与粗粉相比,紫薯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15min时,所得紫薯微粉持水力、持油力、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分别为(1.50±0.14)g·g-1、(1.16±0.10)g·g-1、(2.25±0.09)%、(1.70±0.44)ml·g-1、(32.38±0.76)%,加工特性最佳。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紫薯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处理甜荞粗粉,研究超微粉碎对甜荞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荞粗粉经过超微粉碎处理10 min后,平均粒径减小到(17.64±1.10)μm,达到超微粉级别。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甜荞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颜色更为白亮。与粗粉相比,甜荞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甜荞微粉的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均增大。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甜荞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亮度、吸湿性、溶胀度和溶解性等物化特性,为甜荞全谷物食品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红小豆粗粉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频振动超微粉碎处理,研究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红小豆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红小豆微粉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减小,微粉颗粒大小更均匀,颜色更白亮,更均匀。与粗粉相比,红小豆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小于粗粉。超微粉碎处理可以显著改善红小豆全粉的颗粒均匀性、颜色均匀性、吸湿性、溶胀度、溶解性等物化特性。  相似文献   

4.
《粮食与油脂》2016,(11):38-41
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对绿豆全粉进行处理,研究超微粉碎对绿豆全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粗粉经超微粉碎处理10 min后,平均粒径为29.01±1.06μm,达到超微粉级别。超微粉碎时间延长,绿豆微粉平均粒径减小,颜色更白亮均匀。与粗粉相比,微粉的休止角和滑角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减小。当超微粉碎处理时间为10 min时,所得微粉持水力为1.71±0.06 g/g、持油力为0.61±0.06 g/g、吸湿性为5.68%±0.31%、溶胀度为6.00±0.62 mL/g、溶解性为28.60%±1.60%,加工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物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如  何玲 《食品科学》2017,38(13):150-154
以苹果为原料,经粗粉碎后超微粉碎不同时间(1、3、5、10、20、30 min),共得到苹果粗粉和6种不同粒径苹果全粉,通过测定其物化性质,并且利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的苹果全粉进行粒径测定和结构观察,探究不同时间的超微粉碎对苹果全粉物化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后,粉体粒径逐渐减小,粒径分布越来越均匀。与粗粉碎苹果全粉相比,不同时间超微粉碎后苹果粉体的溶胀性、水溶性、持水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均增大,容积密度减小(P0.05);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持水力逐渐增大(P0.05),容积密度、溶胀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各处理组间水溶性、阳离子交换能力先增大后未发生显著变化。本实验为苹果深加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无壳大麦全粉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谷物粉,但由于其口感和溶解性较差,因此利用率较低。超微粉碎能够通过减小粒径改善无壳大麦全粉的口感和溶解性,提高无壳大麦全粉的利用率。该研究以无壳大麦为原料,对其进行超微粉碎处理,探究不同粒径对无壳大麦全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麦全粉粒径的降低,其水分、淀粉含量、溶解性、亮度值、白度值及糊化温度显著增加(P<0.05),而膨润力、吸油性、持水性、峰值黏度及回生值则显著降低(P<0.05)。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大麦全粉粒径降低,粉体颗粒呈现碎片化,大小逐渐趋于一致。同时,与常规粉碎的大麦全粉相比,超微粉碎大麦全粉的品质显著提升,扩大了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范围。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后不同粒径大麦全粉的品质特性不同,并且粒径小于54μm的大麦全粉品质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超微粉碎对花豇豆全粉物化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以花豇豆为原料,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对其进行粉碎,对比分析不同的花豇豆超微粉和粗粉的滑角、休止角、持水力和溶胀度等物化性质的差异;同时采用·OH~—、DPPH·和ABTS~+等自由基清除和还原能力评价花豇豆超微粉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为:与粗粉相比,超微粉碎后花豇豆粉粉体的平均粒径为(20.857~29.507)μm,粉体更均匀、细腻;花豇豆超微粉的滑角、休止角、持水力、溶解性和溶胀度均增大,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均降低;持油力变化不明显。抗氧化实验表明,适当的微粉碎可提高花豇豆超微粉对·OH~—、DPPH·等自由基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但是,过长时间粉碎会使活性成分损失,导致花豇豆超微粉对·OH~—、DPPH·和ABTS~+等自由基清除率降低。研究为花豇豆的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微粉碎对不同部位苦荞粉物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苦荞皮粉、芯粉和全粉为原料,利用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制备苦荞超微粉,通过测定粒径、比表面积、粉体综合特性、溶胀性、水溶性等指标研究气流超微粉碎处理对不同部位苦荞粉物化特性的影响。结果:3种部位苦荞粉经微粉化处理后,粒径分别减小至8.15,8.43,8.04 μm,比表面积增大;微粉化处理降低了粉体的流动性和填充性;水溶性增加;溶胀性、持水力、持油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经气流超微粉碎处理后苦荞粉具有较为优良的物化特性,适用于苦荞产品的精深加工。  相似文献   

9.
以方竹笋为原料,超微粉碎不同时间(10、20、30 min)得到3种超微粉碎方竹笋全粉,探究微粉的理化特性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超微粉碎30 min时方竹笋全粉的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7.48%和44.76%;持水力、持油力和膨胀力分别下降29.34%、26.43%和22.87%,粉体平均粒径达到最小,为17.15 μm。超微粉碎处理使全粉的滑角和休止角分别增加38.24%和20.63%,L*值增加13.93%,a*值和b*值分别下降24.21%和16.51%,粉体的流动性变差但粉体更为细腻,色泽更加均匀、白亮。超微粉碎未改变方竹笋全粉的官能团,但破坏了全粉中的纤维素,部分长链变为短链,热稳定性降低。扫描电镜观察到超微粉碎破坏了方竹笋全粉的表面结构,使得样品更加微小均匀和碎片化。综上所述,超微粉碎技术可有效改善方竹笋全粉的感官性质、功能及加工特性,研究结果可为方竹笋利用率的提升及应用范围的拓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斑马豆为原料,采用振动式超微粉碎技术粉碎粗粉,探究不同的粉碎时间对斑马豆粉物化性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粗粉相比,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斑马豆超微粉粉体粒径变得更小、更均匀;滑角和休止角均增大,流动性减弱;振实密度和松装密度均减少;持油力、吸湿性降低,溶解性和溶胀度均升高,而持水力变化不明显。与粗粉提取物相比,超微粉碎能显著改善斑马豆粉对O_2~-·、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但是过长的粉碎会导致活性成分损失,抗氧化能力减弱。此次研究为斑马豆的深加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超微粉碎对菠萝蜜超微全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超微粉碎工艺对菠萝蜜粉品质的影响,本文以真空冷冻-变温压差膨化联合干燥的菠萝蜜粗粉为原料,研究了超微粉碎时间对菠萝蜜超微全粉的各项理化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微粉碎时间对菠萝蜜的粒径的影响较小,经5min粉碎后即可达到超微粉的要求;菠萝蜜粉的溶解性指数和持水力与超微粉碎时间呈上升趋势,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与超微粉碎时间呈下降趋势;通过真空冷冻-变温压差膨化联合干燥方法干燥法获得的菠萝蜜粉的流动性可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产品的吸湿性较小,不易粘结。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超微粉碎处理芒果皮理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干法超微粉碎技术处理芒果皮,比较不同处理时间芒果皮超微粉的粒径、色度、休止角、滑角、溶解度和多酚含量。结果表明,超微粉碎15 min后的粒径为28.87μm,达到超微粉级别;相比于粗粉,超微粉碎处理会改变芒果皮的色泽,颜色更白亮;随着超微时间增加,粉体粒径变小,休止角、滑角和溶解度增大,粉体流动性变好,持水力和持油力提高,同时,多酚溶出量增加。研究结果为超微粉碎技术综合开发利用芒果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超微粉碎处理对桃金娘果粉粒径、色度、颗粒形貌、流动性及水溶性等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增加,桃金娘果粉粒径逐渐减小、色泽明显改善、质地更加蓬松、形貌渐趋一致,持水力、持油力和膨胀力分别由1.57、0.76 g/g和0.57 mL/g增加至2.46、1.08 g/g和0.89 mL/g,流动性及溶解性明显降低。由此说明,控制好超微粉碎处理条件可以生产出品质特性较好的桃金娘果粉。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品种猕猴桃膳食纤维为原料,研究其主要成分和单糖组成,同时考察超微粉碎处理对膳食纤维物化特性、α-淀粉酶抑制作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猕猴桃膳食纤维主要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单糖组成方面主要由葡萄糖、木糖和山梨糖构成。超微粉碎处理可显著减小膳食纤维颗粒的粒径,平均粒径为13.22~27.56μm。同时,处理可显著提高样品的持水性、持油性、溶解性和溶胀性,对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均提高了一倍以上,而抗氧化活性也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5.
沙枣细粉超微粉碎后对物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琪  毕阳  米兰  张炎  刘英英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76-78,82
研究普通粉碎的沙枣细粉经超微粉碎后的微粉之间物化特性的差异。利用涡轮粉碎机对沙枣细粉进行超微粉碎,测定分析微粉与细粉粉体形貌、主要成分、休止角、滑角、膨胀力、松密度以及水溶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沙枣微粉的颗粒大小均匀,红外光谱显示沙枣经超微粉碎后其主要成分未发生变化;沙枣微粉与细粉相比,粉体的流动性变差,膨胀力、松密度和水溶性较之细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沙枣微粉物理特性的改善有助于营养成分溶出及指导微粉的应用生产。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流粉碎法对大豆、玉米、发芽糙米进行超微粉碎处理,研究粉碎前后大豆粉、全谷物玉米粉、发芽糙米粉物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对大豆粉、全谷物玉米粉和发芽糙米粉的物化特性影响显著。超微粉碎后的大豆、玉米和发芽糙米粒径分别为14.67、13.78、12.33μm;与80~100目微粉相比,大豆超微粉、玉米超微粉、发芽糙米超微粉的松装密度分别提高了166.67%、65.71%与88.46%;休止角和滑角大豆超微粉分别提高了32.5%与37.14%,玉米超微粉提高了38.46%与39.47%,发芽糙米超微粉提高了26.19%与40%。3种超微粉均在100℃溶解度达到最高,分别为78.67%、73.85%和78.69%,与80~100目微粉相比分别增加了137.53%、129.76%、108.28%。持水力大豆超微粉、玉米超微粉、发芽糙米超微粉分别提高159.43%、107.72%、46.67%。电镜扫描大豆超微粉颗粒结构清晰,油脂层明显减少;玉米超微粉结构与形状更加规则,小体积粉末增加;发芽糙米超微粉,微观结构致密性减少,且为片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超微处理对苦荞麸理化及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超微粉碎处理对苦荞麸理化和功能特性的影响。利用行星式球磨机对苦荞麸进行超微粉碎,对3种不同粒径的苦荞微粉的粒径分布、总黄酮溶出率、休止角、滑角、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水溶性、明度差以及总色差进行测定。经过超微粉碎处理,苦荞微粉总黄酮溶出率增加,粉体的休止角增加16.72°,滑角增加6.59°,持水力减小1.02%,持油力减小43.47%,膨胀力减小33.01%、水溶性增加4.31%,粉体的明度差和总色差有所增加。超微粉碎处理能提高苦荞麸中的功能成分溶出率;改善苦荞麸的加工适应性,超微粉碎处理不仅可用于苦荞麸深加工,同时苦荞麸皮微粉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功能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18.
超微粉碎处理淀粉生产副产物马铃薯渣,探究粉碎前后及不同粒径的马铃薯渣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变化。结果为:超微粉碎主要影响了马铃薯渣的膳食纤维含量及其组成,随着粒度的降低,呈现出总膳食纤维含量(55.60%降至40.93%)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47.42%降至26.06%)下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明显提高的趋势(8.18%~14.87%)。同时,超微粉碎和粒度的降低提高了马铃薯渣的持水力、溶解性、膨胀力和持油力。超微粉碎后的马铃薯渣微观结构呈颗粒大小更均匀,趋近球体,且粒径较小的马铃薯渣颗粒的均匀程度更好;表明超微粉碎导致的粒度和比表面的改变并未对马铃薯渣中的纤维素晶体结构和淀粉晶体产生特殊影响,也并未引入新的官能团或生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发芽糙米粉中主要成分的溶出度和物化特性的影响。发芽糙米经气流粉碎处理得到的超微粉平均粒径为12.33μm,符合超微粉的粒径范围。气流粉碎处理对发芽糙米粉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DF)溶出度影响显著。发芽糙米超微粉较范围在80~100目发芽糙米粉的松装密度提高了88.46%,休止角和滑角分别增加了26.19%和40%,持水力涨幅高达46.67%,发芽糙米超微粉溶解性在100℃时达到78.69%,较80~100目的发芽糙米粉增加了108.28%。经电镜扫描观察发现发芽糙米超微粉表面呈片层状结构,孔隙多且大,微粒空间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主要以大麦为主要原料,探究不同粒径对超微粉碎大麦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降低,大麦全粉水分、淀粉含量、溶解性、亮度值及白度值显著增加(P<0.05),而膨润力、吸油性、持水性、峰值黏度和回生值则显著降低(P<0.05).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降低,大麦全粉粉体的颗粒形状由圆形或椭圆形转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