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我国工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贝类由于其滤食性特点具有极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对我国贝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造成了潜在风险,也给我国的贝类产品的进出口造成贸易壁垒。因此,有效控制贝类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综述了我国贝类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介绍了贝类重金属脱除技术的2个方向,即贝类活体脱除技术和贝类水解液脱除技术。最后对贝类重金属脱除技术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为贝类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贝类重金属脱除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贝类由于滤食性特点而极易受到重金属的污染。近年来我国海洋贝类普遍出现重金属超标问题, 严重影响了我国贝类食品安全和出口贸易, 因此重金属的脱除技术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海洋贝类的污染 现状, 介绍了海洋贝类重金属脱除技术与方法, 包括活体贝类脱除法和蛋白酶解液脱除法, 同时对脱除技术的 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凹凸棒土和壳聚糖为原料,制成凹凸棒土负载壳聚糖新型吸附剂,脱除鱼油中重金属。实验探析了壳聚糖的不同脱乙酰度和凹凸棒土的壳聚糖负载量对重金属脱除率的影响;同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鱼油重金属脱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负载壳聚糖吸附剂吸附能力随着壳聚糖脱乙酰度增加而增强;壳聚糖负载率为10%时,吸附能力最强。吸附剂对汞(Ⅱ)、铅(Ⅱ)、镉(Ⅱ)、砷(Ⅲ)最佳吸附条件为:在pH=10、吸附温度为35℃时,对铅(Ⅱ)、镉(Ⅱ)、砷(Ⅲ)的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而汞(Ⅱ)的吸附时间应延长至80 min。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及壳聚糖-柠檬酸结构性质和功能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壳聚糖进行酰化改性制得壳聚糖-柠檬酸,测定其重均分子质量及水溶性,然后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及核磁共振仪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确证酰化反应的发生,并且探讨壳聚糖和壳聚糖-柠檬酸对重金属镉离子的吸附效果及对羟自由基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与壳聚糖相比,壳聚糖-柠檬酸的重均分子质量和水溶性都明显增加;结构表征直接或间接证明壳聚糖与柠檬酸发生酰化反应,结构差异导致性质差异;壳聚糖-柠檬酸对重金属镉离子的吸附效果及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优于壳聚糖。该研究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实际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改性介孔材料对贝类副产物中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性能,对SBA-15介孔材料分别嫁接2-巯基噻唑啉、2-巯基苯并噻唑、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铵三种不同基团,得到三种材料分别记作MT-SBA-15、MBT-SBA-15、APDC-SBA-15,然后对材料孔结构进行表征,采用三种材料吸附铅(Pb)、铬(Cr)、镉(Cd)、铜(Cu)标准溶液,考察脱除pH、脱除时间、金属离子加标浓度对脱除能力的影响,最后用APDC-SBA-15脱除贝类副产物中重金属离子,考察重金属脱除率以及营养损失率。结果表明,三种材料都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三种材料对重金属最优脱除pH为6.0,吸附平衡时间均为30 min;当金属离子浓度为1200 mg/L时,三种材料对金属离子吸附量最大,其中APDC-SBA-15的吸附量最高,对Pb、Cr、Cd、Cu吸附量分别为223.6、240.0、259.8、259.0 mg/g。APDC-SBA-15对菲律宾蛤仔蒸煮液中Pb的脱除率为100.00%,总糖损失率为7.32%;对菲律宾蛤仔蒸煮液多糖中Pb脱除率为84.50%,总糖损失率为2.57%;对牡蛎多肽中Pb、Cr的脱除率分别为62.20%和100.00%,对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率为14.62%。综上,APDC-SBA-15可以高效脱除贝类副产物中的重金属,对蛋白质、总糖等营养成分的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针对籽用大麻湿法纺丝浆粕中铁离子含量过高的问题,利用壳聚糖的金属螯合性和聚乙烯醇的乳化稳定作用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吸附液,对籽用大麻浆粕进行处理,探究吸附液对铁离子的脱除效果及其最佳处理条件,并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螯合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当壳聚糖与聚乙烯醇质量比为1∶2、吸附液质量分数为3.6%、吸附液pH值为6.5、处理温度为45℃、处理时间为30 min时,吸附液对铁离子的脱除效果最优,可将铁离子从52 mg/kg脱除至35 mg/kg,并具有较好的可纺性;壳聚糖相比柠檬酸和乙二胺四乙酸钠对铁离子具有更强的螯合能力,且其对二价铁离子的结合能力强于三价铁离子;壳聚糖的强螯合性是由于壳聚糖配位原子相互距离较远且配位原子容易旋转并能与金属离子形成规则八面体。  相似文献   

7.
贝类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宇  刘东红 《食品科学》2011,32(13):336
介绍当前贝类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归纳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贝类中重金属的检测以及脱除方法的研究进展。其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阳极溶出伏安法(ASV)等,脱除方法主要是采取超临界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等新技术,以及降解重金属毒性等方法。  相似文献   

8.
镉污染通过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而探索安全、有效脱除生物体内镉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制备得到乙二胺四乙酸(EDTA)酰化改性的壳聚糖衍生物(ETC),并采用热分析技术表征了其稳定性。通过连续和不连续两种染毒方法,腹腔注射1 mg/kg CdCl_2,建立Cd~(2+)污染的小鼠模型。然后以ETC与EDTA和壳聚糖(CTS)等进行染毒小鼠脱镉,取小鼠眼球血、心、肝及肾脏器等,计算脏器系数及检测眼球中血、肝脏、肾脏、及心的镉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染毒方式对小鼠体重及急性毒性作用存在显著差异。EDTA、ETC、CTS对血镉脱除率分别达58.94%、51.68%、37.43%;但ETC对小鼠各脏器镉的脱除率远高于其他脱镉剂,其中对心、肾镉脱除率分别高达63.90%、45.00%。相关研究结果为壳聚糖衍生物脱除重金属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镉(Cd2+)污染是影响双壳贝类食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紫贻贝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脱除剂对暂养紫贻贝体内重金属Cd2+的脱除效果。将染Cd2+的紫贻贝暂养在含不同脱除剂天然海水中,定期更换暂养水体并取样,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贻贝中Cd2+含量。实验采用硒代蛋氨酸、硒化卡拉胶、亚硒酸钠、EDTA-FeNa、EDTA-ZnNa2、EDTA、氯化亚铁、氯化铁、氯化锌、β-葡聚糖、肽聚糖及葡萄糖酸钙作为脱除剂,评价暂养过程中其对紫贻贝体内重金属Cd2+的脱除效果。结果显示,60和120 mg/L硒化卡拉胶、160 mg/LEDTA-CaNa2和500 mg/L β-葡聚糖净化处理后,对紫贻贝体内Cd2+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p<0.05),其脱除率分别为43.6%、37.2%、41.6%和44.6%。  相似文献   

10.
环境污染的加剧,导致贝类食品中的重金属和毒素残留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对贝类及其加工产品中重金属及毒素危害的控制消减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于尚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研发趋势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屡见不鲜,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后,会严重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功能。如何去除食品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个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开发食品中重金属脱除技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常见食品中重金属脱除技术根据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浸提法、微生物法和吸附法等。近年来,食品中重金属脱除技术发展较快,尤其是在吸附法中出现了很多高效、绿色和选择性高的吸附材料。本文总结了食品中各类重金属脱除技术,重点介绍各种技术的研究新进展以及其优缺点,为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脱除提供基础参考,同时有助于促进脱除技术的新发展,并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纤维素分子含有大量的羟基,但天然纤维素吸附能力并不好,通过化学改性后可成为性能良好的吸附剂。纤维素无污染、易生物降解、且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对其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并已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超支化聚合物大分子作为一类制备工艺并不繁琐且容易得到树状高分子聚合物,其最大特点就是准球形的分子结构及末端官能团的可控性,其研究愈加受到关注。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合成一种含有端氨基超支化合物结构的蔗渣改性重金属吸附剂的可行性技术设想。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水产品养殖和消费大国,重金属污染是水产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经河流排放到水域水体中,并且在水底的沉积物中沉积,造成养殖环境污染。而后经过食物链富集到生物体内,对水生生物本体和食用受污染水产品的人类都会引起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水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并对污染严重的Cd、As、Pb三种重金属的毒性进行了概括,最后总结了现今对水产品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现状。通过本文所引用文献分析,对比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中的污染程度较大,多具有中等生态风险,故对水产品重金属污染影响较大。重金属对人体和水产品均有很强的毒性作用,根据众多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水产品重金属超标的情况仍较普遍,单因子污染指数和风险熵指数绝大多数小于1,无潜在健康风险,但依然存在高复合性污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客观评价我国贝类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方法通过调查比较和分析我国现有贝类产品重金属含量,研究对照CAC等相关标准。结果我国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等标准设定的贝类重金属限值要求过于严格,超过CAC、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的标准要求。结论建议适当放宽我国海洋贝类生物铅、镉的限量标准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秦皇岛海域食用贝类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存在的健康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法(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该地区15种常见贝类肌肉和内脏中As(无机砷和总砷)、Pb(铅)、Cr(铬)、Cd(镉)、Hg(甲基汞)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系统聚类法评价了各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分类。结果表明:海虹(贻贝,Mytilus edulis)、栉孔贝(Chlamys farreri)、生蚝(Ostrea gigas thunberg)和毛蚶子(Scapharca subcrenata)等的重金属综合污染(MPI)较高。根据NY 5073-2006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进行重金属评价。秦皇岛海域食用贝类六种重金属含量最高为Cd,均值为1.129 mg/kg,超出NY 5073-2006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污染较严重,总As和无机As均值分别为0.161、0.021 mg/kg。Cr和Hg均值分别为0.107和0.013 mg/kg,均未受污染,Pb均值为0.188 mg/kg,污染较轻。但部分贝类Cd污染比较严重。其中内脏污染比肌肉部分严重,尤其是大小海螺(Busycon canaliculatu)。因此,需进一步研究秦皇岛海域可食用贝类中Pb和Cd的污染来源并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6.
乳酸菌吸附作用清除食品中有毒重金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欢欢  白凤翎  励建荣 《食品科学》2017,38(11):301-307
重金属污染是引起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食品中汞、砷、镉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存在形态及对人类产生的危害和清除污染食品中重金属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归纳了利用乳酸菌清除食品中重金属的菌株种类、清除作用机制及其在食品领域中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利用乳酸菌生物制剂清除食品中重金属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