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采自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的牦牛乳脂肪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仪及薄层层析法测定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并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组成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青海牦牛乳脂肪的甘油三酯的总脂肪酸共有12种,含量较高的为棕榈酸(31.35%~36.48%),油酸(24.91%~30.99%)和硬脂酸(9.82%~13.87%)。青海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组成为:己酸(0.66%~1.02%),癸酸(2.46%~3.98%),月桂酸(2.43%~4.88%),十四烷酸(14.66%~20.68%),十五烷酸(1.19%~1.76%),棕榈酸(39.91%~46.23%),棕榈油酸(2.81%~5.35%),硬脂酸(4.75%~8.31%),油酸(17.42%~20.81%),亚油酸(0.00%~~1.72%),亚麻酸(0.00%~1.71%)。显著性分析显示:随着海拔的升高,结合在牦牛乳甘油三酯Sn-2位上的饱和脂肪酸(SFA)占比先逐渐升高,后显著降低(P0.05)。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占比先逐渐降低,趋于平缓后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2.
朱丽 《中国油脂》2021,46(7):138-142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火麻油中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与其他9种常见植物油进行对比,旨在为火麻油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3种不同品牌火麻油主要由软脂酸(C16∶ 0)、硬脂酸(C18∶ 0)、油酸(C18∶ 1n9c)、亚油酸(C18∶ 2n6c)、α-亚麻酸(C18∶ 3n3)组成,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0.57%~78.73%,sn-2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61%~83.74%,说明以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更易连接在甘三酯结构的sn-2位上。另外,对比其他9种常见植物油,火麻油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中油酸含量均最低,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77.90%和83.74%;n-6系脂肪酸与n-3系脂肪酸比例分别为3.7∶ 1和4.2∶ 1。研究结果表明,火麻油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易于被人体吸收代谢的植物油。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方便、快速、准确检测婴儿配方乳粉甘油三酯分子中2-位脂肪酸的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14156的方法提取乳脂肪,利用猪胰脂酶专一水解甘油三酯分子的1,3位脂肪酸,得到2位单甘脂,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制备2位单甘脂,用气相色谱(GC)分析2位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方法的重现性良好,2-位棕榈酸RSD为1.99%,油酸RSD为3.22%,亚油酸RSD为4.37%。本方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代替传统的薄层色谱法(TLC)分离单甘脂,省时省力,应用本方法检测婴儿配方奶粉中的2-位脂肪酸,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精密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4.
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其营养保健功能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该文对茶油主要脂肪酸组成,遗传规律及其营养保健功能进行详细介绍,并概述茶油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不同部位猪脂的总脂肪酸组成及Sn-2位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1例猪的4个部位(猪尾巴、猪脖、奶腩和猪板),用乙酸甲酯萃取脂肪,采用DIKMA CP-SIL88FS(60 m×0.25 mm id×0.20μm)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对各部位猪脂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并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猪尾巴油、猪脖油和奶腩油的总脂肪酸及Sn-2位脂肪酸组成和分布与猪板油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猪板油。  相似文献   

6.
在油脂酯交换反应过程中,产物油脂往往需要进行Sn-2位脂肪酸组成的鉴别与分析,由于反应生成物(如脂肪酸,脂肪酸甲酸,甘三酯,甘一酯,甘二酯等)的性质十分相似,要研究酯交换过程中甘三酯的Sn-2位脂肪酸组成,所需要甘三酯的量往往需要很多块TLC板的分离才能实现,致使实验费用增加,效率降低,本文主要研究了脂肪酸,脂肪酸甲酯以及硅胶对油脂Sn-2位脂肪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脂肪酸、脂肪酸甲酸以及硅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影响油脂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的结果,这种方法是对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方法的改进和补充,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与分析中。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信阳新县地区油茶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信阳地区油茶籽油,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油茶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选取液料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为自变量,以得油率为评定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法优化试验。结果显示,液料比、超声功率对信阳茶油提取影响极显著,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9∶1(mL/g)、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63 min、超声温度60℃,该条件下得油率为39.14%。提取的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1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5种,占总脂肪酸9.98%;不饱和脂肪酸6种,占总脂肪酸90.02%。脂肪酸组成中油酸含量高达80.3%。  相似文献   

8.
选取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棕榈油、橄榄油、茶籽油、葵花籽油、稻米油、椰子油、亚麻籽油、山柚油13类30个样品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专一性猪胰脂肪酶水解脂肪酸甘油三酯,通过薄层色谱分离得到sn-2位单甘酯,甲酯化后进气相色谱仪,对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全脂肪酸组成相比较。结果表明:植物油中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以C16∶0/C18∶0比值-C18∶2/C18∶1比值作图可用于区别不同种类植物油;然而,除椰子油和亚麻籽油等特征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外,多数植物油中sn-2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两者加和多大于90%。因此,采用特征sn-2位脂肪酸区别不同植物油的效果不及全脂肪酸比值分析。但是,sn-2位脂肪酸更亲和人体,有利于人体吸收,在营养学上更有实用意义,研究结果可为植物油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精炼工艺对茶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茶油精炼工艺各个过程中茶油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及茶油精炼过程中副产物游离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精炼工艺各步骤参数对茶油脂肪酸有重要影响,加工工艺不同,茶油的脂肪酸组成也有一定的变化.相比压榨荼油,茶粕浸出茶油的脂肪酸组成较压榨茶油成分复杂,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游离脂肪酸,其脂肪酸组成与茶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但副产物游离脂肪酸中9t/11t 18:1含量却明显增加,高达4.132%,显著高于茶油的0.342%.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茶油精炼工艺各个过程中茶油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及茶油精炼过程中副产物游离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精炼工艺各步骤参数对茶油脂肪酸有重要影响,加工工艺不同,茶油的脂肪酸组成也有一定的变化。相比压榨茶油,茶粕浸出茶油的脂肪酸组成较压榨茶油成分复杂,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副产品主要成分为游离脂肪酸,其脂肪酸组成与茶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但副产物游离脂肪酸中9t/11t18∶1含量却明显增加,高达4.132%,显著高于茶油的0.34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构建油茶籽油脂肪酸的气相指纹图谱。方法 以贵州产油茶籽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分析不同产地、品种及加工方式共计34批次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 确定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和亚麻酸为油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了油茶籽油气相色谱标准指纹图谱,并与菜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玉米油、米糠油、花生油、棕榈油和高油酸花生油等8种植物油进行相似度比较,除菜籽油和高油酸花生油因相似度大于0.95而无法与油茶籽油进行区分外,其余6种油脂均可识别为非油茶籽油。结论 通过对贵州产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可为纯茶油的真伪鉴别提供了一定的试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分析9个不同品种红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的差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红麻籽油,并对其进行甲酯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和鉴定红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红麻籽含油率在19.63%~22.06%之间;红麻籽油的主要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软脂酸和硬脂酸为主,其中亚油酸甲酯(Z,Z)含量在31.98%~38.91%,油酸甲酯(E)含量在31.30%~36.93%,软脂酸甲酯含量在19.81%~23.02%,硬脂酸甲酯含量在3.32%~4.22%。因此,红麻籽油是一种典型的油酸-亚油酸型油脂。  相似文献   

13.
王亚萍 《中国油脂》2021,46(9):112-119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份油茶籽样品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其中以油酸的含量最高,平均相对含量达79.86%,不同产地样品的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海南省5个产地外,其余各个产地样品中油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油茶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油茶籽中的甘油三酯包括12种组分,其中OOO含量最高,其次是POO和OOL,LLL和PPL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OO、SOO、SOP、PPO、POL+SLL、OOO是油茶籽油的特征甘油三酯成分;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含量在1%以上的甘油三酯组分作为评价指标,对油茶籽油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2类,第一类42个产地,第二类5个产地均属于海南省。该研究为我国普通油茶的鉴别分类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精炼前后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区茶叶籽油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籽油是我国新批准的新型可食用植物油,目前人们对其了解和研究还比较有限.为丰富茶叶籽及茶叶籽油的研究数据,选用了我国9个地区的茶叶籽及其所制得的茶叶籽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茶叶籽的粗脂肪含量差异较大,范围在22.6% ~ 33.1%之间,淀粉含量也与地域有关;不同地区茶叶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两个评价植物油品质最为重要的指标差异较大,而相对密度、碘值和皂化值差异不大;茶叶籽油中共检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和花生酸6种脂肪酸,且不同地区含量存在差异,湖北和湖南的茶叶籽油中不合花生酸,福建的不合硬脂酸,茶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各地区之间差异不大,福建的含量最高,为84.47%,但各地区间茶叶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四川的最高,为29.92%.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山茶油掺入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的掺伪油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可作为鉴别山茶油中掺伪大豆油和菜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可作为鉴别山茶油中掺伪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的特征脂肪酸;回归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2)较高(> 0. 99),可分别检出掺伪量4%的大豆油和菜籽油,掺伪量8%的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回收率在96. 56%~112. 88%之间。该方法灵敏度高,定量准确,可为掺伪山茶油纯度鉴别及调和山茶油配比的定量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八种葡萄籽油中主要脂肪酸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性探究不同用途的葡萄籽主要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为葡萄籽提油时的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三种不同用途的八种葡萄籽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设备及气相色谱法,检测其主要脂肪酸百分含量。结果表明:鲜食品种中,凤凰和京玉的硬脂酸含量均高于巨峰。白色酿造中,霞多丽油酸含量高于小芒森。红色酿造中,三个品种的硬脂酸、亚麻酸含量有明显不同。不同用途的葡萄籽,均有一些脂肪酸百分含量存在差异。这显示出,对葡萄籽进行提油时,品种差异会造成葡萄籽油成分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能准确快速并同时测定植物油脂中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 植物油脂样品皂化酯化后,经正庚烷提取,气相色谱仪分析测定,脂肪酸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角鲨烯则用外标法定量。结果 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得到了良好分离,定性定量准确;角鲨烯在2~500 mg/L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7;在三个添加水平下,样品中角鲨烯回收率在94.1%~104.6%之间,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1.03%、1.24%,角鲨烯的定量限为4 mg/kg,脂肪酸定量限为0.001 3 g/100 g;选用花生油脂肪酸有证标物进行了脂肪酸验证试验,结果满足证书要求,且与国标前处理方法结果一致,相对误差小于2%。结论 本方法准确可靠、检测通量高、前处理操作简便、能耗低,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