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研究(Ⅱ)酸法脱酰胺改性对大米蛋白功能特性及营养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酸法脱酰胺改性不同脱酰胺度大米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持油性等5项功能性质及氨基酸组成、体外消化率等两项营养性质。结果表明改性大米蛋白的功能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脱酰胺度从0~63.5%的范围内,蛋白在pH7.0的溶解度呈线性增加至99.4%,脱酰胺度超过63.5%,溶解度略有下降。脱酰胺度在25.1%~33.4%范围,大米蛋白的乳化性能最好;59.5%的脱酰胺度起泡性比较理想。此外,改性蛋白与未改性蛋白比较,持水性提高1.55~1.78倍,持油性提高3.28~3.64倍。从氨基酸组成、蛋白含量及蛋白质的消化率来看,脱酰胺改性可以提高大米蛋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研究(I) 酸法脱酰胺与酶法脱酰胺工艺比较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大米浓缩蛋白的脱酰胺度与水解度,比较了酸法与酶法两种脱酰胺工艺对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作用的优劣,并对酸法脱酰胺工艺的参数进行优化。实验表明酸法脱酰胺优于酶法脱酰胺。温度是影响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作用最重要的因素,在本试验条件范围内,酸法脱酰胺度最高且水解度最低时的工艺条件组合为盐酸浓度0.2N,大米蛋白含量5%,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85℃。 相似文献
3.
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研究(Ⅰ)酸法脱酰胺与酶法脱酰胺工艺比较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大米浓缩蛋白的脱酰胺度与水解度,比较了酸法与酶法两种脱酰胺工艺对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作用的优劣,并对酸法脱酰胺工艺的参数进行优化。实验表明酸法脱酰胺优于酶法脱酰胺。温度是影响大米浓缩蛋白脱酰胺作用最重要的因素,在本试验条件范围内,酸法脱酰胺度最高且水解度最低时的工艺条件组合为盐酸浓度0.2N,大米蛋白含量5%,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85℃。 相似文献
4.
5.
6.
酸法脱酰胺对大米蛋白超微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米蛋白经酸法脱酰胺改性后,超微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发生了变化。超微结构(5 000×)结果表明,随着脱酰胺度增大,蛋白的聚集程度逐渐减小。相对分子质量分析表明,脱酰胺度<52.3%、89.78%以上肽链的相对分子质量集中在25 000u、11 000u;至脱酰胺度为69.4%,大米蛋白的肽键大部分水解,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u、11 000u的成分含量占31.19%。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酸法脱酰胺大米蛋白(ADRP)/葡聚糖混合体系的微观结构及流变性质。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了ADRP/葡聚糖混合体系的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出ADRP之间产生了有效的交联,并且在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的混合体系中形成了蛋白质网状结构。流变仪观察了混合体系的动力学性质,黏度-剪切速率曲线表明蛋白质交联程度较高的体系黏度增加明显,频率扫描结果进一步证实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的体系凝胶网络结构的形成;质构仪测试了此凝胶体系的强度,证实混合体系凝胶比单一ADRP的蛋白凝胶具有更高的破裂强度。ADRP和葡聚糖的相分离是混合体系中蛋白质网络结构形成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9.
蛋白溶解性分析法研究大米焙炒过程中蛋白质热变性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焙炒过程中大米蛋白质的热变性行为,通过大米蛋白在不同功能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化了解大米蛋白质在焙炒过程中次级结构的变化及热变性信息。发现热变性主要发生在焙炒的前期,热变性包括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变化和更高能级的化学变化。与传统蒸煮方法相比,焙炒大米的蛋白质热变性程度较低。粳米和糯米中的蛋白质热变性行为基本相似,选用不同的加热介质对大米蛋白的热变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焙炒过程中大米蛋白质的热变性行为,通过大米蛋白在不同功能溶剂中的溶解度变化了解大米蛋白质在焙炒过程中次级结构的变化及热变性信息。发现热变性主要发生在焙炒的前期,热变性包括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变化和更高能级的化学变化。与传统蒸煮方法相比,焙炒大米的蛋白质热变性程度较低。粳米和糯米中的蛋白质热变性行为基本相似,选用不同的加热介质对大米蛋白的热变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米蛋白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但较低的溶解特性限制了大米蛋白的应用范围,为提高大米蛋白的溶解性,该研究采用酸法脱酰胺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处理条件为料液比1∶25(g/mL)加入0.4 mol/L HCl 溶液,95 ℃水浴加热搅拌4 h,分析改性前后蛋白的溶解性、起泡及起泡稳定性、乳化及乳化稳定性、表面疏水性、持水性、持油性等功能性质,以及亚基分子量、表面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酸法脱酰胺处理改善大米蛋白溶解性效果显著,中性环境(pH7)中由0.58%提高至56.60%,碱性环境(pH 值为12、13)溶解性达到90.00%以上。pH 值为3、7 时起泡性、乳化性改善效果较好,起泡性分别由22.50%、80.40%提高至78.50%、151.70%,乳化性分别由4.4、6.6 m2/g 提高至14.3、16.5 m2/g,过度的水解也会导致表面疏水性的降低,进一步影响界面性质的改善效果。酸法脱酰胺改性对蛋白质的持水性、持油性改善效果不明显。改性后蛋白亚基分子量大幅度降低,主要分布在6.5~20 kDa 之间,有序的β-折叠结构转变成无序的无规则卷曲结构,蛋白微观结构由聚集变得松散,致密的球状结构变为不规则块状结构,表面由粗糙变得光滑。 相似文献
12.
大米蛋白经酸法脱酰胺改性引起分子间作用力和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对改性蛋白表面疏水性、ζ电位、巯基和二硫键、DSC以及FI-IR图谱分析表明,随着脱酰胺度从0增加到69.4%,大米蛋白的表面疏水性从5448.5降低到1433.2,ζ电位从-29.5增大到-52.7。未脱酰胺及低脱酰胺度(6.4%)二硫键含量较高,脱酰胺初期能破坏部分二硫键,当脱酰胺度>19.6%后,脱酰胺对大米蛋白的巯基与二硫键含量不产生影响。随着脱酰胺度增加,蛋白变性的峰值温度降低、热焓增加。此外,酸法脱酰胺对大米蛋白的二级结构有影响,影响结果没有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以极稀到亚浓调控的原始聚集态(0.01~10 mg/m L)小麦面筋蛋白溶液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湿热柠檬酸脱酰胺过程中,随着小麦面筋蛋白的浓度和脱酰胺时间的变化,小麦面筋蛋白聚集态的变化行为和结构差异。研究发现改性小麦面筋蛋白的脱酰程度、水解度、表面疏水性随着原始聚集度的降低和脱酰胺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蛋白浓度的降低和脱酰胺时间的增加,α-螺旋结构向β-转角和β-折叠的转变,蛋白结构发生红移。Zeta电位、SDS-PAGE、FTIR和内源性荧光的结果表明:在脱酰胺处理过程中小麦面筋蛋白的原始聚集态对蛋白结构的展开以及氢离子与酰胺基团和肽键的接触有显著影响,且氢离子易于与高分子质量的麦谷蛋白亚基接触并水解其肽键。 相似文献
16.
利用蛋白质谷氨酰胺酶(PGase)对小麦面筋蛋白进行处理,研究PGase脱酰胺及热诱导对小麦面筋蛋白构象及其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Gase脱酰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麦面筋蛋白的热诱导聚集行为,提高小麦面筋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强度和保水性。当PGase添加量为3 U/g时,其凝胶强度和保水性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03. 27 N和78. 70%。研究还表明,PGase处理后小麦面筋蛋白与水相互作用增加,从而提高了脱酰胺小麦面筋蛋白热诱导凝胶中非可冻结水含量。扫描电镜结果显示PGase脱酰胺结合热诱导处理的小麦面筋蛋白形成了更加有序的凝胶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热处理和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汉麻蛋白的热聚集行为。方法 以汉麻籽为原料,考察在80、90、100℃热处理下,以及不同离子强度(0、0.2、0.4、0.6、0.8 mol/L NaCl溶液)下汉麻蛋白的ζ-电位、粒径、浊度、二级结构、凝胶电泳、巯基及二硫键等指标。结果 汉麻蛋白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离子强度的增大,ζ-电位绝对值降低、粒径增大、浊度增加;电泳图中在70 kDa处有聚集条带显示;红外光谱显示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α-螺旋结构显著降低,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结构显著增大,β-转角的相对含量变化不大;随着离子强度增大,α-螺旋和β-转角结构显著降低,β-折叠结构增加,无规则卷曲变化不大;90℃热处理时游离巯基含量低于80℃和100℃,二硫键含量在80℃处理下最少;离子强度对汉麻蛋白总巯基影响不显著。结论 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及离子强度增大对汉麻蛋白聚集行为具有促进作用,为汉麻蛋白热加工工艺优化和品质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汉麻分离蛋白(Hemp Protein Isolate,HPI)为原料,通过超高压辅助酶解反应对HPI进行改性,以溶解度和水解度为判定指标筛选酶解改性反应最佳条件,并探究超高压辅助酶解反应对酶解产物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持水性、持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PI酶解反应最适条件为:加酶量(复合蛋白酶)5000 U/g、酶解改性pH8.0、酶解改性温度55 ℃、酶解改性时间50 min。以HPI为对照,当压力为200 MPa时,酶解产物的溶解度、起泡性、乳化性、持油性最高,压力为100 MPa时,泡沫稳定性最好,酶解后的乳化稳定性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压力为0.1 MPa时其持水性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超高压技术能够有效促进HPI的酶解改性反应,且压力为200 MPa时,酶解产物的理化性质最好。 相似文献
19.
20.
以生产柠檬酸的发酵废渣为原料制取壳聚糖为目标,首次对微波技术辅助稀碱法脱除柠檬酸废渣中蛋白的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探讨了四个因素对废渣脱氮的影响,并用正交实验进行了工艺条件优化,所得的甲壳素采用微波浓碱法脱乙酰制取壳聚糖。结果表明,当NaOH浓度2.5%(w/w)、NaOH与湿渣用量比22:1(碱液量mL:废渣g)、微波时间9min、微波功率250W时,甲壳素含氮5.85%,得到的壳聚糖脱乙酰度为80.1%、黏度为396mPa·s。该法大大减少目前加热稀碱法脱除柠檬酸废渣中蛋白的时间,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