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试验二氧化氯消毒液对几种来源于肉制品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杀灭作用,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的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有机干扰物存在时,浓度为24mg/L的二氧化氯作用5min,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和沙门氏菌的杀灭对数值均大于5.00。不存在有机干扰物的情况下,浓度为24mg/L的二氧化氯作用10min,对蜡样芽孢杆菌芽孢的杀灭对数值仍小于5.00。相比于其他3种细胞繁殖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表现出更强的二氧化氯耐受性。芽孢比细菌繁殖体的抵抗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有效保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得到更好的控制,本文主要分析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与检测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3.
2002年陕西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陕西省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状况,2002年对陕西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进行了监测,在5个监测点采集6类468份食品样本,按常规方法分离鉴定沙门氏菌、E.coliO157:H7、单增李斯特氏菌。共分离到沙门氏菌44株,E.coliO157:H75株,单增李斯特氏菌35株。以生肉类食品的污染率为高(38.5%)。分离的E.coliO157:H7菌株中有1株具有stx2、hly、eae毒力基因。调查结果提示食源性致病菌在食品中的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林婷  王敬敬  潘迎捷  赵勇 《食品科学》2013,34(15):69-74
比较研究不同有效氯质量浓度的酸性电解水对纯培养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人工接种到黄瓜上的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处理不同时间后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酸性电解水分别对在纯培养条件下及在黄瓜上的2种食源性致病菌均具有很强的杀灭效果,其杀菌效果随着有效氯(ACC)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强。对纯培养物的杀菌实验表明:当酸性电解水ACC质量浓度为30mg/L时,0.5min内可以完全杀灭副溶血性弧菌;当ACC质量浓度为40mg/L时,0.5min内可以完全杀灭单增李斯特菌。酸性电解水处理上述黄瓜时,当ACC质量浓度为40mg/L时,1.5min内可将黄瓜表面的副溶血性弧菌全部杀灭;当ACC质量浓度为50mg/L时,2.5min内可杀灭黄瓜表面的单增李斯特菌约5(lg(CFU/g))。检测使用后的酸性电解水废液,发现其中无任何微生物残留,排放后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山西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现状.方法 按照2010年度《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1 576份样品中共检出阳性菌株149株,检出率为9.45%,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比较严重,总检出率为9.50%和8.22%,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2%、1.11%和0.87%.不同类别食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较大,生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高居榜首为49.33%,主要污染菌为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拉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7.39%,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食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6.9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孤菌;熟肉制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9.84%,主要污染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中式凉拌菜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8.89%,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榨果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6.67%,主要污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鲜冻水产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5.00%,主要污染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婴幼儿配方粉/米粉/谷粉/豆奶粉中阪崎杆菌的检出率为1.11%.结论 山西省多种食品均存在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对散装食品、即食食品和生食水产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其 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食源性致病菌通常以食物为载体, 最终导致人体发生急性、慢性中毒, 给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本文简述了我国目前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及其来源与危害, 并对食品中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以期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监督和检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动物性食品作为人类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给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由于动物性食品生产环节繁多,使得污染预防困难重重,因此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是预防和控制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综述了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在对传统方法和新兴技术的比较与分析过程中,结合当前动物性食品问题现状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需求,对相关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亚氯酸钠制备二氧化氯及其杀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亚氯酸钠和盐酸制备二氧化氯,分别考察了鼓气速度、加料方式、反应温度、亚氯酸钠和盐酸配比以及亚氯酸钠浓度这五个不同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较佳的反应条件:在反应时间为30min下,反应温度为25℃、空气流量为0.14m3/h、亚氯酸钠浓度为2%,盐酸浓度为4%,质量比是1∶1,一次性投料,同时考察了其应用于净菜杀菌的效果。结果表明,生菜在10mg/L的ClO2溶液中处理15min,杀菌率达99.45%。  相似文献   

9.
《食品工业科技》2006,(01):174-177
以亚氯酸钠和盐酸制备二氧化氯,分别考察了鼓气速度、加料方式、反应温度、亚氯酸钠和盐酸配比以及亚氯酸钠浓度这五个不同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较佳的反应条件:在反应时间为30min下,反应温度为25℃、空气流量为0.14m3/h、亚氯酸钠浓度为2%,盐酸浓度为4%,质量比是1∶1,一次性投料,同时考察了其应用于净菜杀菌的效果。结果表明,生菜在10mg/L的ClO2溶液中处理15min,杀菌率达99.45%。   相似文献   

10.
正食源性病原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病原菌病事件频频发生,在我国,由于食物链中病原细菌污染及其造成的食源性疾病也屡见不鲜,不仅严重危害国民健康,而且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障碍,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我国应加强对食源性细菌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本文将简要介绍食源  相似文献   

11.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传统的检测手段不仅检出速度慢而且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差。现如今随着生物和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涌现了许多新兴的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便是其中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市场的技术。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高效快速实时检测和监控食品中的微生物,从而为建立新的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体系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分类,阐述了不同类型的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的应用进展,对比了各类传感器的优缺点,总结存在阻碍商业化发展的因素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密云区餐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方法 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在密云区的餐饮单位和网络外卖配送平台随机抽取餐饮食品,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河弧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结果 2018~2020年共采集餐饮食品6类210件,总检出率为8.10%(17件)。检出致病菌3种,其中单增李斯特氏菌检出率最高(7.27%),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4.5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0.83%)。在冷荤凉菜、熟制米面制品、沙拉和焙烤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是14.86%、11.76%、8.33%和5.0%。外卖配送平台餐饮食品检出率(11.65%)高于实体店购买餐饮食品(4.67%)。结论 密云区餐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应对网络外卖配送平台和餐饮单位加强监管和健康宣教,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愈加重要,同时随着人类可以选择利用的食品种类进一步增加,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人类疾病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因此,选择何种安全高效的食品保鲜剂及杀菌剂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并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通过对食品样品提取基因组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副溶血弧菌这六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通过食品样品的检测,同时进行了传统方法验证。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准确性,能够2d出具检测报告,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快速检测,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松原市市售食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 2016年采集全市五个县、市(区)12类食品,依据吉林省2016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氏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7种致病菌。结果 在采集的12类共205份食品中,检出致病菌22株,总检出率为10.7%。在8种致病菌中,阪崎肠杆菌检出率最高30%,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11.1%。在12类食品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污染率最高45%,其次为学生餐26.7%。动物性淡水产品、即食非发酵豆制品、鲜榨果蔬汁等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结论 松原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婴幼儿食品存在受致病菌污染的风险,其食品安全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易受污染的食品,研究食源性病原菌耐药性状,为制定HACCP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对扬州市食品中沙门菌、E.coli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在957份食品中共检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90株,检出率为9.40%。其中沙门菌检出率为2.0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4.49%,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7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0.10%,未检出E.coliO157:H7。在80件生肉类试样中检出空肠弯曲菌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株。对分离出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种致病菌对部分抗生素多重耐药。扬州市食品中主要危害因素为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对抗生素的多重耐药。食物链是病原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环节。加强生肉制品、散装熟食及生牛奶的卫生管理,控制动物饲料抗生素添加剂的使用并严格遵守休药期以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对控制食源性疾病、保证食品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工染菌试验法,在甜荞麦表面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和黄曲霉菌,用气体二氧化氯进行杀菌,研究了气体二氧化氯杀菌浓度和杀菌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二氧化氯的杀菌浓度和杀菌时间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染菌甜荞麦的杀菌效果,且二者存在交互作用,低浓度气体二氧化氯对黄曲霉菌比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杀菌效果更好。当二氧化氯浓度为100 mg/L,杀菌时间为20 min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杀菌率达到99.93%;当二氧化氯浓度为8.5 mg/L,杀菌时间为30 min时,对黄曲霉菌的杀菌率达到99.04%。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氯对苹果表面Listeria monocytogenes杀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A PI Listeria鉴定系统对从榨汁苹果表面分离的Listeria monocytogenes疑似菌落进行了鉴定,并将原料清洗与杀菌过程相结合,通过4因素中心组合试验设计(CCD),以杀菌效果(以杀菌效率的负对数表示,即logNN )为响应值,研究二氧化氯溶液浓度、杀菌温度、处理时间和杀菌液pH 等因素对杀 0菌效果的影响,用数学方法描述二氧化氯对苹果表面Listeria m onocytogenes的杀菌规律。结果表明:二氧化氯浓度对杀菌效果影响最大,杀菌液pH 次之,杀菌温度影响最小,延长杀菌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不显著,二氧化氯溶液浓度、杀菌温度和pH 之间对杀菌效果有协同作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其预报结果与实测结果拟合基本一致,相对误差在 5.0% 以内。 ±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相关国标和标准检测方法对2014—2017年餐饮服务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共采集滨州市10大类食品共计328份,进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328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45份,总检出率为13.7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合格率为100.00%,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较高。食源性致病菌高检出率样品集中在街头摊点及第三季度。结论:滨州市餐饮服务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应加强餐饮服务环节中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牛樟树(Cinnamomum kanehirae Hay)属于樟科樟属常绿阔叶乔木,含有多种活性物质.文章探讨了牛樟树木屑甲醇、乙酸乙酯及水提物的抑菌活性.首先,采用牛津杯法检测各提取物的抑菌谱,发现牛樟树水提物和甲醇提取物分别能抑制14株测试菌中的13株和11株;随后,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得各牛樟树提取物对测试菌的最小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