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引起鲜切生菜腐败的霉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从鲜切生菜中分离出46株霉菌,其中青霉菌属(Penicillium)28株,曲霉属(Aspergillus)13株,枝孢属(Cladosporium)3株,镰孢属(Fusarium)2株。根据不同属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性状,通过在察氏琼脂培养基(CA)、察氏酵母膏琼脂培养基(CYA)、查氏酵母浸出液加蔗糖培养基(CY20S)、25%甘油硝酸盐琼脂培养基(G25N)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等鉴定培养基上的特征及显微镜观察,将28株青霉菌属鉴定为三种:橘灰青霉(P.aurantiogriseum)、鲜绿青霉(P.viridicatum)、草酸青霉(P.oxalicum)。13株曲霉属鉴定为两种:泡盛曲霉(A.awamori)、蜂蜜曲霉(A.melleus)。枝孢属鉴定为一种:枝孢样枝孢霉(C.cladosporioides)。   相似文献   

2.
对引起鲜切苹果腐败的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活体实验比较致腐能力。从鲜切苹果中分离13株霉菌,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分为5个属,其中青霉菌属(Penicillium)7株,曲霉属(Aspergillus)1株,枝孢属(Cladosporium)3株,枝顶孢属(Acremonium)1株,链格孢属(Alternaria)1株。根据青霉菌在CA、CYA、G25N培养基上的特征及镜检观察,将所分离的青霉菌鉴定为5种:皮落青霉(P.crustosum),扩展青霉(P.expansum),米舒青霉(P.miczynskii),橘灰青霉(P.aurantiogriseum),鲜绿青霉(P.viridicatum)。活体实验进行腐败与非腐败霉菌的分类,得到腐败霉菌有5种,分别为鲜绿青霉、扩展青霉、皮落青霉、互隔交链格孢霉(A.alternata)、黑曲霉(A.niger);非腐败霉菌有5种,分别为橘灰青霉、地生枝顶孢(A.terricola)、球孢枝孢(C.sphaerospermum)、枝状枝孢(C.cladosporioides)和米舒青霉。5种腐败霉菌的致腐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皮落青霉、扩展青霉、鲜绿青霉、互隔交链格孢霉、黑曲霉。   相似文献   

3.
鲜切苹果腐败霉菌的分离鉴定及致腐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起鲜切苹果腐败的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活体实验比较致腐能力。从鲜切苹果中分离13株霉菌,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分为5个属,其中青霉菌属(Penicillium)7株,曲霉属(Aspergillus)1株,枝孢属(Cladosporium)3株,枝顶孢属(Acremonium)1株,链格孢属(Alternaria)1株。根据青霉菌在CA、CYA、G25N培养基上的特征及镜检观察,将所分离的青霉菌鉴定为5种:皮落青霉(P.crustosum),扩展青霉(P.expansum),米舒青霉(P.miczynskii),橘灰青霉(P.aurantiogriseum),鲜绿青霉(P.viridicatum)。活体实验进行腐败与非腐败霉菌的分类,得到腐败霉菌有5种,分别为鲜绿青霉、扩展青霉、皮落青霉、互隔交链格孢霉(A.alternata)、黑曲霉(A.niger);非腐败霉菌有5种,分别为橘灰青霉、地生枝顶孢(A.terricola)、球孢枝孢(C.sphaerospermum)、枝状枝孢(C.cladosporioides)和米舒青霉。5种腐败霉菌的致腐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皮落青霉、扩展青霉、鲜绿青霉、互隔交链格孢霉、黑曲霉。  相似文献   

4.
鲜切苹果致病霉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引起鲜切苹果腐败的霉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形态学鉴定方法,从鲜切苹果中分离出28株霉菌,其中芽枝霉属(Cladosporium)7株,青霉菌属(Penicillium)21株。根据青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性状,利用在CA、CYA、G25N培养基上的特征及镜检观察,将21株青霉菌鉴定为四种:刺糙青霉(P.echinulatum),皮落青霉(P.crustosum),娄地青霉(P.roqueforti),产黄青霉(P.chrysogenum)。   相似文献   

5.
以鲜切生菜为试材,采用传统的微生物分离手段分离纯化在4℃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通过回接试验验证其致病性。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系统发育学分析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货架期终点的鲜切生菜中共筛选出菌落形态差别比较明显的病原真菌4株,经鉴定其依次为短柄帚霉(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翅孢壳霉(Emericellopsis sp).和暗孢节菱孢(Arthrinium phaeospermum),4种病原真菌中扩展青霉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6.
以鲜切生菜为材料,对不同贮藏温度(0,4,10,25℃)货架期终点腐败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回接试验验证其腐败性。从接种并发病的鲜切生菜中分离纯化微生物,判断是否与接种菌株一致,确定鲜切生菜的腐败细菌。从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共筛选出菌落形态差别比较明显的菌株32株。通过16S r DNA序列进行分类研究,确定该菌的分类地位,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行鉴定,确定各细菌所属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鲜切生菜菌相较为复杂,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地位,主要包括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欧文氏菌(Erwinia spp.)、泛菌(Pantoea spp.)、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水拉恩菌(Rahnella spp.)等革兰氏阴性菌,此外还存在革兰氏阳性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微生物菌相变化分析表明,荧光假单胞菌为鲜切生菜贮藏过程中的共有腐败细菌。  相似文献   

7.
从贵州霉变薏米中分离纯化霉菌菌株,通过反接种验证其致霉性并进行生物学分类鉴定。采用点植法观察霉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性状、菌落特征,在形态学鉴定基础上,辅以ITS序列扩增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将菌株拟鉴定到属种。最终筛出15株霉菌,并将其中8株致霉菌鉴定到种,分别为:C1米曲霉菌(Aspergillus oryzae)、C2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C3构巢曲霉菌(Aspergillus nidulans)、C4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C5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 cristatus)、C6层生镰刀霉菌(Fusarium proliferatum)、C7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和C8青霉菌(Penicillium aethiopicum)。从薏米中分离的霉菌对薏米有明显的致霉作用,推测其为薏米中主要致霉菌类型。本文为今后薏米储藏及防霉抑腐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学杰  叶志华 《食品科学》2010,31(19):399-404
鉴于鲜切生菜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本文通过介绍鲜切生菜加工和贮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着重表述化学、物理及联合杀菌研究,褐变及营养素控制及质量安全预测模型研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与思路,以期能为我国鲜切生菜质量安全控制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鲜切生菜是一种即用即食的新型蔬菜加工产品,深受消费者和餐饮业的青睐,其市场份额不断增大。基于全程供应链的视角,从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对鲜切生菜的品质控制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了品质控制技术的主要作用,以及该技术对不同品质指标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鲜切生菜的保鲜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了鲜食生菜的关键加工技术,包括预冷、切割、杀菌、保鲜、脱水、气调包装及贮藏。通过对鲜食生菜呼吸强度、杀菌效果等指标的测定,优化了杀菌保鲜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10℃以下预冷12 h,选用乙酸60 mg/L,过氧乙酸40 mg/L,过氧化氢25 mg/L,复合杀菌剂浸泡2 min,选用柠檬酸质量分数0.2%、抗坏血酸钙质量分数6%的复合护色剂浸泡2 min,脱水后以气体体积分数为4%O2、5%CO2、91%N2包装,储藏在10℃环境下,保鲜期可达10 d。  相似文献   

11.
鲜切生菜联合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娟  张进  闫丹丹 《食品与机械》2015,31(2):199-202
以感官特征、失重率和营养成分作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控制储存温度、选用不同包装材料以及气调包装技术,研究鲜切生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生菜失水率达到3%~5%时,叶绿素含量低于2.2 mg/g,便失去了食用价值;最佳的储存温度为5~10℃;在温度9℃,相对湿度90%下,纳米材料保鲜鲜切生菜储存到第14天时,失重率为1.4%,Vc含量为1.38 mg/100 g;在温度5℃,相对湿度90%下,气调法包装的鲜切生菜储存到第18天时,叶绿素含量为2.1 mg/g,Vc含量为1.5 mg/100 g,分别是对照组的1.4,3.5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春草莓表面霉菌的总体状况,对主要致腐真菌进行致腐能力和产毒素研究,为草莓的保鲜及食用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0份春草莓样品进行霉菌检测,分离霉菌采用ITS序列测序方法进行鉴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酶联免疫法对腐烂草莓及真菌发酵液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和展青霉素(patulin,PAT)进行检测,对出现率较高的霉菌进行草莓复接试验,判断其致腐能力。结果健康草莓表面的霉菌计数对数值3.5~5.5的占样品总数的83%;毛霉菌属、枝孢菌属和青霉菌属在草莓中出现率较高;由这3类霉菌致草莓腐烂样品和其发酵液均检测不出真菌毒素OTA和PAT,复接试验中毛霉属真菌在36 h在草莓表面形成明显菌斑,72 h可形成明显菌斑而更大面积软腐。结论草莓表面存在大量且多种霉菌,霉菌侵染草莓是导致其腐烂主要诱因,毛霉属霉菌占主要生态位但青霉菌属、枝孢菌属霉菌更易导致其软腐,草莓表面霉菌不会产生真菌毒素而对草莓进行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
以霉变鲜剥大蒜中分离纯化的致腐霉菌(桔青霉、匍枝根霉、赤霉和赭曲霉)为实验菌种,探究不同臭氧处理对其抑制作用。采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臭氧处理4种霉菌,通过测定致死率、菌丝生长抑制率、电解质溶出率、蛋白质溶出率和菌体微观形态来评价臭氧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臭氧对桔青霉、匍枝根霉、赤霉和赭曲霉4种霉菌的最佳处理条件分别为20℃下6μL/L的臭氧处理20 min、25℃下8μL/L的臭氧处理20 min、25℃下6μL/L的臭氧处理20 min、25℃下8μL/L的臭氧处理15min。  相似文献   

14.
《食品工业科技》2013,(03):332-334
目的:筛选鲜切青椒中的优势腐败菌,揭示其腐败能力,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以北京地区\  相似文献   

15.
草莓致腐霉菌的鉴定及其产毒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草莓表面主要致腐真菌,并研究其是否产生毒素。方法对草莓真菌进行分离,综合利用菌落形态学观察、显微生殖观察、真菌ITS序列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真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腐烂草莓及真菌发酵液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的含量。结果 4种毛霉属真菌和1种青霉属真菌可引起草莓腐烂,经分子鉴定分别为易脆毛霉菌、卷枝毛霉菌、多枝毛霉菌、根毛霉菌和草酸青霉菌。腐烂的草莓和毛霉发酵液检测不出OTA,但青霉菌发酵液中检测出OAT毒素存在。结论真菌是致草莓腐烂的主要诱因,毛霉菌在腐烂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但产毒素的青霉菌与其共生,应加强草莓及制品的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鲜切结球生菜和散叶生菜的呼吸速率,比较2个品种的鲜切生菜呼吸特性的差别。方法:采用密闭系统法对鲜切结球生菜和散叶生菜的呼吸速率进行测定,以呼吸罐中顶空气体浓度变化为基础,计算鲜切生菜的呼吸速率,利用米氏酶动力学无竞争性抑制方程进行拟合,评价2种鲜切生菜的呼吸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鲜切散叶生菜的呼吸速率小于结球生菜的呼吸速率;结球生菜的拟合效果优于散叶生菜,氧气消耗率(R_(O_2))、二氧化碳的产生率(R_(CO_2))表示的拟合系数如下:鲜切结球生菜0.857R_(O_2)0.993、0.912R_(CO_2)0.988,鲜切散叶生菜0.712R_(O_2)0.993、0.832R_(CO2)0.988。结论:不同品种的生菜呼吸速率有所不同,且相同温度下,结球生菜的呼吸速率大于散叶生菜的呼吸速率。  相似文献   

17.
鲜切青椒优势腐败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鲜切青椒中的优势腐败菌,揭示其腐败能力,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以北京地区“京甜3号”、“中椒7号”、“冠军椒王”、“强舟”四个青椒品种为实验材料,经过鲜切工艺处理后贮藏至腐败,采用平板计数法和划线分离法,从腐烂组织中筛选优势菌株,经过反接验证测定其腐败能力,并对优势腐败菌进行形态学和API20E、API50CH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四个品种的鲜切青椒中均筛选出优势菌株A、B;菌株B对鲜切青椒具有致腐性,而菌株A不具有腐败能力;经过显微镜观察及革兰氏染色后鉴定B为革兰氏阴性杆菌,API20E、API50CH初步鉴定其为欧文氏菌.结论:菌株B为欧文氏菌,是鲜切青椒的优势腐败菌.  相似文献   

18.
高盐酱腌菜坯致腐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 6种高盐酱菜坯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 ,分离 3株G-杆菌 6株G+芽孢杆菌和 1株酵母菌 ,根据芽孢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初步鉴定其分别为坚强芽孢杆菌 (B .firmus)、嗜热脂肪芽孢杆菌 (B .stearothermophilus)和巨大芽孢杆菌 (B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19.
研究运输时间对鲜切蔬菜品质的影响。以鲜切生菜为研究对象,进行2、3、5 h冷藏运输,然后在模拟商超货架(4℃)进行贮藏。在货架第0、2、4、6天测定样品菌落总数、硬度、Vc含量和感官评分等,首次采用Image-pro-plus表征叶片褐变面积比例。结果发现:短途运输(2、3 h)对鲜切生菜品质影响小,长途运输(5 h)引起鲜切生菜叶片褐变比例显著提高。因此,长途运输对鲜切生菜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结球生菜为实验材料,研究高压处理(50~200MPa,5~20min)对鲜切生菜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压力对微生物的影响比保压时间的影响大;高压能够极显著降低鲜切生菜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量和真菌数量(P<0.01),保压时间对鲜切生菜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量和真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微生物对压力的敏感性依次为大肠菌群>真菌;原料初始微生物数量较高时,会降低高压的杀菌效果;低温对高压处理鲜切生菜不具有协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