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品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通过测定不同油品、不同工艺食用植物油的诱导时间,比较分析不同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油稳定性从优到劣的排序为:芝麻油、高温焙炒花生油、橄榄油、压榨成品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压榨成品葵花仁油、亚麻籽油、牡丹籽油,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甘三酯和有益营养伴随物是影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6种常见食用植物油亚麻籽油、葵花籽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为原料,测定其脂肪酸含量,并在模拟家庭环境下每间隔5 d测定其过氧化值,从而研究开封后植物油最佳食用期及其与脂肪酸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亚麻籽油、菜籽油开封后的最佳食用期均为15~20 d,大豆油、葵花籽油的最佳食用期最长不超过25 d,花生油、芝麻油最佳食用期应为25~30 d。油脂氧化情况与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成正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油脂越容易被氧化,最佳食用期越短。  相似文献   

3.
亚麻籽油调和油对高脂模型大鼠的降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亚麻籽油调和油对预防性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模型的降脂作用。在测定亚麻籽油调和油理化特性的基础上,以采用高胆固醇和脂类饲料喂养动物形成脂质代谢紊乱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将大鼠分为基础对照组、高脂对照组、花生油高脂对照组,高(3 g/kg.bw)、中(2 g/kg.bw)、低(1 g/kg.bw)剂量亚麻籽油调和油组,在大鼠灌胃给予受试品4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体重,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亚麻油调和油符合国家食用调和油标准,结晶温度为-21.7℃,氧化诱导期为5.23h,脂肪酸组成中n-6脂肪酸与n-3脂肪酸比例为4∶1;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高血脂动物模型建立成功,饲喂亚麻籽油调和油后,与高脂对照组和花生油对照组大鼠相比,中、高剂量组血清中TC(总胆固醇)和TG(总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但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仅中、低剂量亚麻籽油调和油组的体重呈显著性下降。亚麻籽油调和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和抗冻性能;灌胃给予2、3g/kg.bw的亚麻籽油调和油对预防性大鼠脂质代谢紊乱模型具有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芥菜籽油和牛油为原料,制备营养平衡、适合人体吸收的调和油。通过数学拟合计算调和油的最佳质量配比,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以碘值和酸价为指标,优化了调和油的最佳调配时间、调配温度、调配转速,同时对比了添加不同抗氧化剂的调和油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调和油的最佳质量配比为芥菜籽油∶牛油1.73∶1、调配时间30 min、调配温度85℃、转速250 r/min,此时,调和油的酸价最小是0.382 mg/g;白藜芦醇对调和油具有抗氧化效果,在添加量为底物油脂质量的0.04%时,调和油氧化稳定性最佳,用此添加量的白藜芦醇和茶多酚抑制调和油的氧化,生育酚促进调和油的氧化。  相似文献   

5.
不同食用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通过测定采集自中国市场上的48个不合抗氧化剂的小包装植物油样品的诱导时间,比较分析不同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植物油稳定性从优到劣的排序为:芝麻油、橄榄油、三四级菜籽油、玉米油、一级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一级葵花籽油、茶籽油、三级葵花籽油、亚麻籽油.实验结果说明植物油中的微量抗氧化物质是影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选用花生油、菜籽油、稻米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等油样,通过不同的复配比例制得4种试验用煎炸调和油:调和油2-3、调和油3-1、调和油4和调和油5。经过180℃煎炸油条之后,比较4种调和油的感官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苯并芘、反式脂肪酸以及脂肪酸组成变化,考察煎炸油品质。综合各项检测指标,调和油5劣变程度最小,色泽浅、烟点高、反式脂肪酸含量低、脂肪酸组成合理,煎炸稳定性强,煎炸寿命长,油炸食品感官效果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煎炸调和油。  相似文献   

7.
陈雅琪 《中国油脂》2020,45(10):16-21
以牛油、高油酸菜籽油和稻米油为基油开发调和煎炸油。通过连续煎炸试验研究了4种调和油的煎炸性能,并与牛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4种调和油的胆固醇含量为17.48~30.02mg/100 g,远低于牛油的97.35 mg/100 g; 4种调和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土豆条吸油率及氧化稳定性均优于牛油。4种调和油的初始极性组分含量均高于牛油,苯并芘含量也相对牛油较高,但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均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限值(2μg/kg)。4种调和油煎炸后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减少。4种调和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牛油低很多。综合分析表明,调和油的煎炸性能相比牛油优势明显,由20%牛油、30%高油酸菜籽油及50%稻米油调和而成的煎炸油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邹曼 《中国油脂》2020,45(9):17-22
以稻米油、棕榈油(24℃)和棉籽油为原料调配以稻米油为基油的煎炸调和油,并对其品质进行研究。通过对调和油脂肪酸组成和氧化稳定性的检测,确定稻米调和油配方。在土豆条连续煎炸试验中,对比稻米油和稻米调和油在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碘值、极性组分含量)和营养物质(脂肪酸组成及维生素E、植物甾醇、谷维素含量)变化,综合评估其煎炸性能。结果表明:稻米油含量低于70%的调和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超过30%,氧化诱导时间最长的是稻米油含量为60%的调和油(配方2),其次为稻米油含量为50%的调和油(配方1);稻米油、调和油(配方1、配方2)在煎炸30 h后,酸价(KOH)分别增加了1.01、1.21、1.19 mg/g;与配方1相比,配方2的过氧化值初始值(1.78 g/100 g)和峰值(7.48 g/100 g)较小;煎炸30 h,稻米油的碘值(I)从101.66 g/100 g降低到90.57 g/100 g,降幅为10.91%,配方1的碘值(I)从80.23 g/100 g降低到76.34 g/100 g,降幅为4.85%,配方2的碘值(I)从84.56 g/100 g降低到79.47 g/100 g,降幅为6.02%;稻米调和油的极性组分含量超标时间延长,饱和脂肪酸增长率较稻米油低,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降幅略高于稻米油;稻米调和油较稻米油的维生素E损耗率高。综合来看,稻米调和油的煎炸稳定性较好,并且也一定程度保留了稻米油的营养特性,配方2的煎炸性能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9.
王兴瑞 《中国油脂》2021,46(10):82-87
以青海省不同产地的亚麻籽为原料,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亚麻籽油,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亚麻籽油脂肪酸组成,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青海亚麻籽油脂肪酸指纹图谱,利用指纹图谱鉴定掺伪量分别为10%、20%、30%、40%、50%的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的掺伪模型。结果表明:构建的指纹图谱符合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青海亚麻籽油样品的整体性;该指纹图谱可以鉴别掺伪量20%及以上大豆油、葵花籽油掺伪模型,10%及以上玉米油、花生油和菜籽油掺伪模型,而对芝麻油掺伪识别效果欠佳,掺伪量大于30%时才能鉴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HPLC-RID测定青海省亚麻籽油甘三酯组成,并利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及判别分析对亚麻籽油进行掺伪识别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共检测出8种甘三酯,其中主要甘三酯为OLnLn(22.82%)、LnLnLn(20.40%)、OLnO(14.81%)、OLLn(13.59%);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亚麻籽油甘三酯标准指纹图谱以鉴定亚麻籽油中掺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10%、20%、30%、40%、50%)的掺伪样品,当掺入植物油质量分数达10%以上时,可以准确判别纯亚麻籽油和掺伪亚麻籽油。为进一步识别亚麻籽油中掺假的植物油种类,对掺伪油样进行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模型适用于亚麻籽油中掺入大豆油质量分数大于10%、掺入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浓度大于20%时的掺伪油种类的识别鉴定。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制油工艺制得的菜籽油为原料,比较研究了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和甘三酯的组成及微量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菜籽油的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无显著性影响;水酶法制得菜籽油的酸值(KOH)相对较高,为0.995 mg/g,但富含β-胡萝卜素、植物多酚,含量分别为5.40 mg/kg和152.08 mg/kg;浸出菜籽毛油富含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833.74 mg/kg和6 607.35 mg/kg;精炼菜籽油的酸值(KOH)最低,仅为0.233 mg/g,但精炼菜籽油的微量营养成分相对较少。分别以氧化诱导时间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了不同制油工艺制得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发现5种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大小是:水酶法菜籽油最强,精炼菜籽油最弱,而浸出菜籽毛油、热榨菜籽油和冷榨菜籽油介于其间,这一性质和油中的植物多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依据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要求,以玉米油、菜籽油、稻米油、花生油和亚麻籽油为原料,以脂肪酸平衡和营养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模编程,设计3种调和油配方,并对样品进行18个月货架期跟踪。结果表明:3种调和油中n-3 PUFA、n-6 PUFA均满足脂肪酸摄入推荐范围,但配方三中n-3 PUFA不满足适宜推荐摄入量; 3种调和油中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和谷维素; 18个月后样品营养伴随物含量衰减率均在20%以内。因此,所得结果中2种调和油配方是满足推荐的营养调和油,可以为其他营养调和油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食用油在中式传统煎炒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亚麻籽油4种常见食用油为原料,通过煎豆腐、炒土豆丝两种菜品烹饪过程,分析食用油在煎炒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傅里叶变换红外(FITR)光谱的变化。结果表明:菜籽油在煎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大;大豆油在炒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小;花生油在煎炒过程中酸值变化最大,在煎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小;亚麻籽油在煎炒过程中酸值变化最小,在炒制过程中过氧化值变化最大; 4种食用油在煎炒过程中各脂肪酸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但FTIR光谱显示有少量反式脂肪酸产生。食用油在煎炒过程中各理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均符合食用油国家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4.
叶凤凌 《中国油脂》2021,46(6):65-70
将油茶籽油、大豆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分别在不同温度(100~200 ℃)条件下加热2 h,测定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变化,研究4种食用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4种食用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TBARS值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4种食用油的氧化程度均明显增加。与未加热油样对比,4种食用油各指标增量从大到小顺序分别为:酸值,油茶籽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大豆油;过氧化值,食用植物调和油>油茶籽油>菜籽油>大豆油;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菜籽油>大豆油>食用植物调和油>油茶籽油;TBARS值,食用植物调和油>菜籽油>大豆油>油茶籽油。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在高温下4种食用油自身所含有的酚类吸收峰(360~390 nm)下降或峰形变窄,表征氧化产物的峰(413~520 nm)升高(除调和油),说明4种食用油在发生氧化的同时组分也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鉴别精炼植物油掺伪,通过先富集油中核酸,然后在水相溶液中加入磁珠和特定吸附液来吸附脱氧核糖核酸(DNA),实现快速高效的磁珠DNA提取,并结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高拷贝叶绿体基因rbcL,对产物进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获得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芝麻油、亚麻籽油、山茶油、稻米油和棉籽油HRM的特征曲线。通过对不同货架期的精炼大豆油和花生油掺伪样品的真实性验证,表明建立的方法可有效解决精炼植物油中掺杂其他植物油的鉴别难题。  相似文献   

16.
吴非 《中国油脂》2020,45(12):34-37
为通过调节脂肪酸组成以获得具有耐高温特性和营养价值的油脂,以大豆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为原料,利用计算机建模计算得到亚麻酸与亚油酸比例约为1∶ 4的营养调和油,并对油脂在180 ℃条件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进行了测定,对不同温度下的油脂进行了色泽及TG-DSC分析。结果表明:调和油配方为大豆油48%、玉米油37%、亚麻籽油15%,调和油的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11.76%、油酸19.98%、亚油酸48.30%、亚麻酸12.34%。所配制的调和油相较于亚麻籽油热稳定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气相色谱法分析了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山茶油、调和油、玉米油和芝麻油这八种天然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采用Schal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和脂肪酸组成为参考指标,研究了加热加速氧化对不同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Matlab数学工具建立模型,探讨POV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各种植物油的氧化过程影响显著,加速氧化过程中,脂肪酸总体变化很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减少,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有不同程度的增多,n-3比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更易氧化减少。氧化稳定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花生油、山茶油、芝麻油、菜籽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初步建立起了以PUFA含量分类,加速氧化条件下过氧化值与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测定食用油中香气成分的组成与含量,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SPME-GC-MS)对橄榄油、花生油、亚麻籽油、葵花油、调和油等食用油进行香气成分分析。通过试验测定各种食用油中香气的种类与含量,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几种食用油中香气的主要种类有烷类、醛类、醇类、胺类、酯类、烯类、酮类、酚类等,测得各种食用油中香气种类数量的排序为亚麻籽油橄榄油花生油葵花油调和油,其中醛类在亚麻籽油、橄榄油和花生油中所占比例最大,调和油中香气成分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9.
亚麻籽因含有丰富的ω3等不饱和脂肪酸及等营养物质,成为人们关注的小宗油脂,但因其抗氧化性较差,保质期限较短,成为较受关注的问题。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添加抗氧化能力较好的天然葡萄籽油,制成葡萄籽-亚麻籽调和油,经测试制成的调和油比例为:5%葡萄籽油、95%亚麻籽油,所制得葡萄籽-亚麻籽调和油,在理化性质指标上均符合食用油的国标水准。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小桐子生物柴油、菜籽油生物柴、葵花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玉米油生物柴油、花生油生物柴油、油茶籽油生物柴油和荠花油生物柴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诱导期,通过氧化诱导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构建生物柴油氧化诱导期的预测模型,预测其在常温下的氧化稳定性;通过在生物柴油中添加抗氧化剂TBHQ、PG、BHA和BHT优化其常温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在110℃下,8种生物柴油的氧化稳定性较差,氧化诱导期均未达到6 h;小桐子生物柴油、菜籽油生物柴、葵花籽油生物柴油、大豆油生物柴油、玉米油生物柴油、花生油生物柴油、油茶籽油生物柴油和荠花油生物柴油在常温(20℃)下的氧化诱导期分别为635、2 598、730、2 151、2 425、5 192、2 330、470 h;添加抗氧化剂可以提升生物柴油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