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了马家柚果皮包裹后4℃冰箱贮藏3 d的鲫鱼鱼肉挥发性物质的变化。结果发现,鲫鱼鱼肉中的挥发性物质有26种,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醇类化合物,共8种,占61.17%;分别用鲜、干马家柚果皮包埋鱼肉,发现挥发性物质分别增加30种和40种,其中具有柠檬香气的双戊烯增加最多,由16.8%分别增加至60.33%和50.73%。检测马家柚果皮中的挥发性物质发现,鲜、干果皮中的双戊烯含量分别为37.12%和18.77%,说明鲫鱼中的双戊烯主要来自马家柚果皮。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带鱼肉的挥发性成分,以鱼肉中8种主要挥发性物质为参照对象,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2g鱼肉中加入6mL饱和氯化钠溶液(0.36g/mL),用50/30μm DVB/CAR/PDMS的萃取头于50℃下萃取50min能够达到较好的萃取效果;在此条件下提取带鱼肉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40种化合物,其中醛类、醇类、芳香族和烯烃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5.11%、17.47%、14.49%和13.99%,为带鱼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大菱鲆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各因素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 g鱼肉中加入6 mL饱和氯化钠溶液(0.36 g/mL),用50/30μm DVB/CAR/PDMS的萃取头于50℃下萃取40 min,能够达到较好的萃取效率。在最佳萃取条件下提取大菱鲆鱼肉的挥发性成分,结合GC-MS共鉴定出38种主要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醇类、烃类、酮类和胺类化合物,其中醛类和醇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36.98%和33.15%,为新鲜大菱鲆鱼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以生晒参为原料,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临界CO2提取挥发油的工艺。采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和保留指数方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定性。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8 MPa、萃取温度55 ℃、静态萃取时间2 h、动态萃取时间1 h,此条件下挥发油提取率达1.12%。气相色谱-质谱法结果显示分离出35 个色谱峰,鉴定出29 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占挥发性物质的96.69%。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9):169-177
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SAFE)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两种萃取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保留指数、标准品比对,对古井酒醅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2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酯类66种、醇类13种、醛酮类9种、缩醛类1种、脂肪酸类15种、醚酚类6种、含苯环类3种、烯烃类4种及其他类化合物3种。SAFE法和HS-SPME法萃取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有一定差异,HS-SPME法对于酯类物质萃取效果较好,SAFE法对于醇类、脂肪酸类物质萃取效果更佳,两者互补分析获得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来分析、鉴定鱼肉中的气味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检出25种成分,确定20种成分,其中以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相对含量比较多的有1-辛烯-3醇、2,5-辛二酮、2,4-己二烯醇、2-壬烯醇等。  相似文献   

7.
付奥  赵利  袁美兰  刘华  江勇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0):255-261
目的:鉴定不同产地鱼露的挥发性物质。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对不同产地鱼露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检测,结合相对保留指数、质谱自动解卷积系统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结果:5种鱼露样品共有9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广东鱼露样品中酯类和芳香类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高,泰国鱼露样品中酮类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高,越南鱼露样品中酸类和杂环类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高,实验室自制鱼露样品中烃类、醛类和醇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高。五种鱼露不同个批号的样品经验证积分器(Assignment Validator and Integrator,GAVIN)自动峰对齐后,检出各自的独有组分35种,共有组分11种。共有组分被用于主成成分分析,不同产地的鱼露在主成分分析图上得到较好的分离。结论:提供了不同产地鱼露气味物质的特征,提供了一种利用气质联用的挥发物分析进行产品产地溯源的方法和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8.
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法分析鱼肉中气味成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来分析、鉴定鱼肉中的气味成分。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检出25种成分,确定20种成分,其中以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相对含量比较多的有1-辛烯-3醇、2,5-辛二酮、2,4-己二烯醇、2-壬烯醇等。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自动解卷积技术检测阿胶中挥发性物质的分析方法。以总峰面积和总出峰数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以期得到HS-SPME-GC-MS分析阿胶挥发性物质的较优条件。结果显示,萃取温度对总出峰数和总峰面积的影响较大,所得优化萃取条件为样品量5g、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70℃、平衡时间10 min、萃取时间50 min、解吸时间5min。该条件下,鉴定出阿胶挥发性成分41种,分别为吡嗪类10种、醛类8种、酯类5种、酮类6种、13种其他类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吡嗪类48.95%和醛类26.37%。挥发性成分绝对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的平均值为6.25%,该方法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HS-SPME萃取白酒中萜烯化合物的条件进行优化;通过AMDIS解卷积结合保留指数和标准品定性共鉴定出了老白干酒中的54种挥发性萜烯物质,包括单萜18种,倍半萜27种,C13降异戊二烯类化合物9种;通过标准品建立其中31种萜烯物质的内标法定量标准曲线,方法在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通过对老白干基酒的测定,不同样品中萜烯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总的萜类物质的含量范围在1141.91~2816.38μg/L之间。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水塔陈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水塔陈醋进行分析,以总峰面积及有效化合物个数为指标考察NaCl添加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4个因素,得出最优萃取条件为在7 mL醋样中加2.5 g NaCl,选用CAR/DVB/PDMS萃取头在80℃萃取80 min,解吸5 min。在最佳实验条件下通过对总离子流色谱图解卷积识别化合物,经NIST14谱库及相对保留指数进行定性,以2-辛醇为内标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出75种化合物,包括酯类16种、醛类15种、酸类12种、杂环类10种、醇类6种、酮类10种、酚类3种和醚类3种。其中,21种物质香气活性值不小于1,鉴定水塔陈醋中主要香气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SDE-GC-MS),对水酶法制备的花生油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和分析,优化同时蒸馏萃取条件。结果表明:花生油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吡嗪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均随样品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氯甲烷作为萃取溶剂萃取得到的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吡嗪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乙醚多;在花生油用量为30 g时,采用二氯甲烷可以萃取出66种化合物,经质谱分析可鉴定出42种化合物,其中吡嗪类化合物有6种,占总挥发性成分6.73%。  相似文献   

13.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1):128-134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自动解卷积技术对山茱萸果实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了分析。通过检索NIST 17谱库、与文献核对保留指数、查阅相关文献等多种方式,从山茱萸果实中共鉴定出59种化合物,包括醛类16种、酮类5种、醇类11种、酸类1种、酯类4种、醚类1种、饱和烃类4种、烯烃类14种和其他类3种,其中烯烃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占41.03%,种类最多的为醛类化合物,含量占31.36%。研究表明山茱萸果实中主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为醛类和烯烃类,含量最高的前10种化合物为α-依兰油烯、壬醛、cis-菖蒲烯、石竹烯、癸醛、甲酸辛酯、α-松油醇、(-)-.beta.-波旁烯、(E)-2-癸烯醛和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酶解时间对牡蛎酶解液挥发性风味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对酶解液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4种牡蛎酶解液共鉴定出89种化合物。0.5,1,4,8h牡蛎酶解液分别鉴定出51,52,60,51种化合物。4种牡蛎酶解液中均含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有24种,包含4种醇类、10种醛类、1种酯类、4种酮类、2种烃类、3种杂环和其他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白姑鱼和小黄鱼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晶晶  王锡昌  施文正 《食品科学》2019,40(14):206-213
采用新型固相萃取整体捕集剂(Mono-Trap)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白姑鱼和小黄鱼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分别得到42 种和49 种挥发性成分。进一步通过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法分别从白姑鱼和小黄鱼肉挥发物中筛选出12 种和6 种挥发物,其中9 种挥发物经质谱和线性保留指数鉴定。进一步结合校准频率(modified frequency,MF)法,各筛选出2 种鱼肉中排名前10的气味物质。白姑鱼中香气稀释(flavor dilution,FD)因子最高为40的化合物为三甲胺、2-辛烯-1-醇、壬醛及金属味未知化合物。结合MF排名,得到三甲胺和2-辛烯-1-醇对白姑鱼贡献较大;小黄鱼中FD因子最高为40的化合物为己醛和2-辛烯-1-醇,但结合MF排名,对其气味贡献较大的是三甲胺和未知烧烤味化合物。6-甲基-5-庚烯-2-酮为2 种鱼中均鉴定出的一种带金属味或血腥味成分,根据MF排名,该化合物对白姑鱼影响更大。2,3-戊二酮、1-戊烯-3-醇为小黄鱼中MF较靠前的物质,结合三甲胺和未知烧烤味化合物以及白姑鱼中未鉴定到的二甲基二硫醚,这些挥发物可能是造成其与白姑鱼气味感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同时蒸馏萃取(乙醚和二氯甲烷分别作为萃取剂)和搅拌棒吸附萃取对暗纹东方肉的挥发性物质的提取效果。选用同时蒸馏萃取(二氯甲烷为萃取剂),结合气-质谱联用对暗纹、菊黄和红鳍3种河豚鱼肉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从3种河豚鱼肉中共检测出10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暗纹东方56种、菊黄东方52种和红鳍东方57种。虽然从3种河豚鱼肉中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数量相近,但是物质和相对含量差异很大。其中,暗纹东方独有挥发性物质有23种,红鳍东方19种,菊黄东方最少为10种。采用电子鼻能够识别并准确区分3种河豚鱼肉的特征性气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分析条件的优化及结合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法和相对气味活度(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值对鲈鱼背部肌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萃取和分离鉴定,并以淡水鱼肉中典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己醛、庚醛、壬醛、癸醛、苯甲醛、1-辛烯-3醇、2,3-辛二酮)作为参照对象,以峰面积作为主要指标对HS-SPME-GC-MS分析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HS-SPME-GC-MS 的较佳分析条件为鱼肉与饱和食盐水质量比7:3,萃取温度70 ℃,萃取时间40 min,解吸时间5 min,并经分析得到鲈鱼背部肌肉中含7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羰基类、醇类、烃类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分别为26.50%、7.15%、57.54%,其中己醛、庚醛、辛醛、壬醛、癸醛、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为新鲜鲈鱼背部肌肉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本实验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快速对鲈鱼背部肌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萃取分析与鉴定。  相似文献   

18.
银杏外种皮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帅  苗志伟  刘玉平  孙宝国 《食品科学》2012,33(14):146-149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萃取技术提取银杏外种皮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共鉴定出29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酸类9种、酯类9种、酮类3种、醛类1种、醇类4种、烃类1种、杂环类化合物2种,两种萃取物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2种。经SDE-GC-MS分析出的相对含量较高(峰面积比>1%)的化合物有己酸(65.88%)、丁酸(21.46%)、棕榈酸(4.53%)、辛酸(1.15%);经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出的相对含量较高(峰面积比>1%)的化合物有丁酸(59.96%)、己酸(25.45%)、己酸甲酯(3.90%)、丁酸甲酯(3.59%)、乙酸(1.65%)。根据分析出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对银杏外种皮挥发性气味贡献较大的物质有丁酸、己酸、丁酸甲酯和己酸甲酯等。  相似文献   

19.
山西老陈醋晾晒前、后样品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处理,然后气-质谱联机、稀释法气相色谱-嗅闻分析。基于保留指数、质谱、标准品,气-质谱联机分析共鉴定出183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含硫化合物、含氮杂环、含氧杂环、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酚类、醚类、其它类。两种醋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均包括乙酸、乙偶姻、糠醛、2,3-丁二酮等,而晒后醋中吡嗪类化合物尤其四甲基吡嗪的含量显著增加。基于保留指数、气味特征、气-质谱联机鉴定结果、标准品,从两种醋中共鉴定出50种香气活性物质,其中晒前醋中稀释因子高的为乙酸、乙偶姻、2,3-丁二酮、乳酸乙酯、愈创木酚等10种化合物,晒后醋中稀释因子高的为3-甲硫基丙醇、糠醛、苯乙醛、愈创木酚等20种化合物。相比之下,醋晾晒前后主要变化为酯类物质减少,一些含氮杂环化合物尤其是吡嗪类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的含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山西老陈醋生产工艺的升级改造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2种古井贡酒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溶剂,通过液液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古井贡酒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标准品、NIST 11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3种方法进行定性。结果表明: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出来的化合物不同,正戊烷与乙醚、二氯甲烷相比,对芳香族化合物、烷烃类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萃取效果较好,二氯甲烷相较于正戊烷、乙醚,对杂环类化合物萃取效果较好。古井贡酒中共定性出188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化合物74种、醇类化合物26种、芳香族化合物25种、酸类化合物20种、烃类化合物14种、醛酮类化合物8种、含硫化合物8种、缩醛类化合物7种、杂环类化合物4种、内酯类化合物2种。其中167种化合物通过标准品比对进行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