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乳酸菌发酵植物蛋白饮料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通过一系列科学加工除掉大豆的腥味和对人体不利因素,再经乳酸发酵研制而成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型饮料。  相似文献   

2.
螺旋藻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研制螺旋藻乳酸菌饮料,用新西兰进口乳粉和优质的螺旋藻为原料,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确定饮料口感、稳定性的最佳工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按1∶1作为菌种制备发酵乳,最佳配方为:发酵乳35%,浓度2%的螺旋藻溶液20%,白砂糖7%,柠檬酸0.07%,瓜尔豆胶0.25%。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发酵植物蛋白饮料是以大豆为主要原料,通过一系列科学加工除掉大豆的腥味和对人体不利因素,再经乳酸发酵研制而成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型饮料。  相似文献   

4.
5.
竹笋乳酸菌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安平  胡春水 《饮料工业》1999,2(5):16-17,20
介绍了以竹笋为原料,用保加利亚乳杆菌(L.b)和嗜热链球菌(S.t)混合发酵制备竹笋乳酸菌饮料的工艺。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12%的蔗糠添加量,35%的竹笋深度,1:1的菌种比(L.b/S.t),3%的接种量。  相似文献   

6.
螺旋藻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庆  周弘春 《饮料工业》2008,11(11):27-30
通过向发酵乳中添加螺旋藻提取液,研究螺旋藻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加工工艺及配方;试制出一种色泽浅绿,风味独特、酸甜适口、细腻润滑且营养全面的新型螺旋藻乳酸菌发酵饮料。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各种成分的最佳剂量。实验结果表明发酵乳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4%、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3.5h;螺旋藻乳酸菌发酵饮料最佳配方为:发酵乳35%、10%螺旋藻液20%、葡萄糖8%、瓜尔豆胶0.25%。所得产品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乳酸菌等,集营养、保健于一体的新型螺旋藻乳酸菌发酵饮料。  相似文献   

7.
对大豆芝麻乳酸菌发酵饮料的配方和生产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驯化过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菌种,采用正交实验,确定该饮料的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大豆乳和芝麻乳比例8∶2,蔗糖添加量为10%,乳糖用量为1.2%,接种量4%,发酵温度43℃,发酵时间16h。产品口感细腻,酸味可口,风味独特,是营养保健型发酵饮品。   相似文献   

8.
对大豆芝麻乳酸菌发酵饮料的配方和生产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使用驯化过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菌种,采用正交实验,确定该饮料的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大豆乳和芝麻乳比例8∶2,蔗糖添加量为10%,乳糖用量为1.2%,接种量4%,发酵温度43℃,发酵时间16h。产品口感细腻,酸味可口,风味独特,是营养保健型发酵饮品。  相似文献   

9.
红果乳酸菌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红果乳酸菌饮料的主要调合工艺进行了探讨,确定了理想的工艺条件。针对这种饮料易发生分层、沉淀等现象,我们又进行了稳定剂和杀菌温度的试验。摸索并确定了一些工艺条件,成功地解决了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发酵型大米活性乳酸菌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米和鲜乳为主要原料生产出一种大米活性乳酸菌饮料,确定其工艺流程为;先将大米淀粉用双酶法进行酶解,酶解液煮沸后再使其与灭菌的鲜乳混合,经接种乳酸菌发酵制成大米酸乳,再与其他物料调配即可.最佳配方为;50%大米酸孔,7%蔗糖,0.4%复合稳定剂,0.15%乳化剂,0.06%柠檬酸.  相似文献   

11.
6株益生菌等比例混合做复合发酵剂,通过添加香蕉浆、红薯浆、低聚果糖,拟制备具有润肠通便特性的发酵果蔬乳饮料。以酸度、活菌数和抑菌能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并利用响应面设计优化混合乳酸菌发酵果蔬乳饮料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混合乳酸菌发酵果蔬乳饮料优化配方为:乳清粉处理物和脱脂乳为发酵基质(含5%乳清粉和3%脱脂乳粉),香蕉浆、红薯浆及低聚果糖添加量分别为15.67%、10.44%、2.23%,38℃下发酵24 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发酵乳饮料活菌数为9.58 lgCFU/mL,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假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3.04、19.43、21.11、18.23 mm。对贮藏期内酸度、活菌数和抑菌性研究表明,为保证良好感官及保持活菌数的绝对优势,推荐在21 d内饮用。  相似文献   

12.
小米绿豆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锋  张晓双  李志江  关琛 《现代食品科技》2010,26(4):387-388,399
对小米绿豆乳酸菌发酵饮料的配方和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使用驯化过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为菌种,采用正交实验,确定该饮料的最佳配方和工艺条件。小米汁(以15倍质量的水研磨制成)和绿豆汁(以15倍质量的水研磨制成)混合比例为2:1,蔗糖的添加量为10%,乳粉的添加量为3%,接种量为3%,在42℃下发酵时间为16h。制出产品口感细腻,酸味可口,风味独特,是营养保健型发酵饮品。  相似文献   

13.
乳酸菌种混合发酵研制大米饮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米,麦芽为主要原料,经粉碎、糊化、糖化、乳酸菌种发酵等一系列操作以后,加入调味剂和辅助剂,即可制备发酵米乳饮料。实验时确定了发酵米乳的最佳制作工艺:大米与水以1:10的比例蒸煮糊化,糖化时麦芽汁的加入量为原料的30%,糖化酶加入量为发酵醪液的1%;按照3:2的比例分别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到大米培养基中培养制备母发酵液,前发酵时母发酵液的接入量为1%~3%,时间为72~80 h,温度为37℃,后发酵时间为15~30 d,温度为4~5℃。经此一系列操作后可制得口感细腻、米香、麦芽香浓郁,营养健康的功能性发酵米乳饮料。  相似文献   

14.
杨洋  高航  段艳珠 《饮料工业》2014,(11):17-20
以全脂乳粉、酸角为主要原料,探讨了酸角乳酸菌饮料的制备工艺条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酸角乳酸菌饮料产品配方及乳化稳定剂的复配方案。结果表明,酸角乳酸菌饮料最适配料为白砂糖10.0%、酸角汁4.0%、蜂蜜1.0%、酸角香精0.075%。酸角乳酸菌饮料最佳稳定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0.30%、果胶0.15%、三聚磷酸钠0.06%。  相似文献   

15.
芹菜汁乳酸发酵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开野  林丽贤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6):684-686,660
研究是以全芹菜汁为主要原料,添加乳糖、白砂糖和稳定剂调配后,通过乳酸菌发酵制备了一种具有芹菜香气及乳酸发酵独特风味的饮料.研究确定芹菜乳酸发酵饮料最适的工艺参数和饮料配方.结果表明:m(芹菜):V(水)=1:1,乳糖添加量为0.3%,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为39℃,发酵时间为5h,白砂糖添加量为3%,复合稳定剂为:黄原胶为0.01%、海藻酸钠为0.12%、PGA为0.20%,发酵后制品经90℃灭菌15 min.所得产品既具有芹菜特有的清香,又具有酸甜可口,味道柔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嫩玉米乳酸发酵饮料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嫩玉米为主要原料进行乳酸菌发酵生产发酵乳食品。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稳定性参数及风味的研究。试验结果:嗜热链球菌与干酪乳杆菌混合发酵,菌种的比例为1:1,pH为3.5~4.0;CMC、黄原胶用量分别为0.15%、0.1%;玉米乳与牛乳的比例为3:2;玉米品种为沈农2号。成品具有酸甜可口、风味独特、色泽宜人、营养丰富、价格合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徐安书  胡敏  何军 《食品科学》2012,33(14):321-325
研制茎瘤芥叶胡萝卜混合汁复合乳酸菌发酵饮料。方法:以优质茎瘤芥叶子原汁和胡萝卜汁为原料,用嗜热链球菌、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为菌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以产酸量和乳酸活菌数为指标,确定最终发酵菌种和发酵液及发酵饮料口感稳定性的最佳工艺配方。结果:用嗜热链球菌、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按1:1:1比例作为发酵菌种;发酵液最佳配方为茎瘤芥叶胡萝卜混合汁配比6:4、脱脂乳4%、接种量2%、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4h;发酵饮料最佳配方为发酵原液中添加蔗糖4%、柠檬酸0.04%、耐酸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0.2%、黄原胶0.03%。  相似文献   

18.
以河北沧州金丝小枣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工艺,研究了不同乳酸菌在金丝枣发酵基质中的产酸情况以及最佳发酵时间,并将发酵基质调糖后制成乳酸菌饮料进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供试五种乳酸菌中,以干酪乳杆菌产酸量最高,30℃发酵24h后,产酸量为0.42%,且能保持发酵基质原有的色泽;该菌在金丝枣发酵基质中的最佳发酵时间为20h,以发酵基质调制的金丝枣饮料在色、香、味及大众接受性等方面均较佳。  相似文献   

19.
乳酸菌发酵山药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不同乳酸菌在山药基质中的产酸情况以及最佳发酵时间,同时将发酵基质调糖后制成饮料以评价其品质。结果表明,在实验涉及的五种乳酸菌中,干酪乳杆菌产酸量最高且能保持基质原来的颜色,乳酸菌在山药基质中的最佳发酵时间为20h,以发酵基质调制之饮料在色、香、味及接受性等各方面均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