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三种国产桕脂样品甘油三酯成分进行了测定。组成桕油皮脂的脂肪酸主要是软脂酸(65—69%mol)和油酸(28—32%mol),其他脂肪酸总量不到3%。桕脂甘三酯经银化硅胶薄层层析(Ag~+—TLC)分离成五个馏分,分别测定这些馏分的脂肪酸组成及β—位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绝大部分分布在甘油三酯的β-位上。分析结果还表明,桕脂甘油三酯大部分都由 OO1型甘油三酯组成。这种 OO1型甘油三酯具有对称的β—SMS 结构,与天然可可脂相似。作者采用丙酮或工业己烷对桕脂进行分提,除去高熔点部分而得到类可可脂.此类可可脂熔点与天然可可脂相近,其固体脂肪指数(SFC)在10℃时比天然可可脂低,而在30—35℃区间,其 SFC 则与天然可可脂相似.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牛油和低芥酸菜籽油经酯交换反应制作起酥油油基,同时对牛油和低芥酸菜籽油混合物的主要甘三酯组成进行了定性,在定性的基础上对酯交换反应前后甘三酯含量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以POP、POS、SOS(1,3-二硬脂酰-2-油酰三甘油酯)3种高熔点甘三酯面积相对含量的总和在反应后的降低率来说明酯交换对牛油基起酥油基料油起砂的改善。结果表明,在60℃,甲醇钠用量0.6%(按油重计),30、60、90min下反应,以及60℃,甲醇钠用量1.0%,90min下反应,高熔点甘三酯的降低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饱和单甘酯和棕榈油(24℃)进行酯交换反应,酯交换油脂经分子蒸馏分离纯化得到含28.10%甘油二酯(DAG)油。对比分析了酯交换反应前后油脂的甘油酯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热力学性质以及固体脂肪含量(SFC)。结果表明:含DAG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至42.94%,熔点降低至45.4℃,SFC值显著降低;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含DAG油的晶型以β型和β'型为主;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含DAG油的晶体网络结构主要由球状晶体聚集而成,且晶体尺寸变小,固液相分散更均匀;结晶熔化曲线、SFC分布以及结晶特性均表明含DAG油适合用作食品专用油脂基料。  相似文献   

4.
《粮食与油脂》2015,(10):31-34
该文以中碳链甘三酯和大豆油为原料,对酶法酯交换催化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工艺进行研究。系统研究了脂肪酶的种类、脂肪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四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脂肪酶TL IM,脂肪酶添加量5%(以油重计),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0 min时酯交换反应即达到平衡状态,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含量为73.73%,符合结构甘油三酯进口药品注册标准的含量要求。正交极差分析结果显示,选定脂肪酶的添加量是影响酯交换反应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反应温度次之,反应时间最小。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高油酸花生油的高值化利用,在无溶剂体系中以高油酸花生油为原料,棕榈酸乙酯、硬脂酸乙酯为酰基供体,酶促酯交换合成类可可脂。以目标甘三酯1,3-二棕榈酸-2-油酸(POP)、1-棕榈酸-2-油酸-3-硬脂酸(POS)、1,3-二硬脂酸-2-油酸(SOS)含量,硬脂酸指数和酰基位移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酶促酯交换合成类可可脂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酶促酯交换合成类可可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硬脂酸乙酯与棕榈酸乙酯物质的量比1.3∶1、酰基供体与高油酸花生油物质的量比12∶1、加酶量2.7%(以底物质量计)、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7 h,在该条件下产物甘三酯中POP、POS、SOS的含量分别为14.55%、48.87%、25.17%,硬脂酸指数为0.56,酰基位移率为7.35%。产物的目标甘三酯组成和脂肪酸组成与可可脂相近,可作为可可脂替代品应用。  相似文献   

6.
在非水相条件下,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棕榈油中熔点分提物(POMF)与硬脂酸(St)进行酸解反应制备类可可脂(CBE).考察了不同固定化酶、酶添加量、反应溶剂、酶的水分活度、底物质量比和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率、速率以及产物中甘三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Lipozyme RM IM<'IM>添加量8%(以底物质量计),环己烷为溶剂,酶水分活度0.54,St与POMF质量比2:1,反应温度60℃为最佳酸解条件;在此条件下反应150 min,产物中主要甘三酯POP、POS、SOS含量分别达到19.36%、44.17%和25.54%.这与天然可可脂组成(POP 18%、POS 42%、SOS 27%)较为相似,满足CBE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7.
制备环境友好型固体碱催化剂NaOH/膨润土,用于催化亚麻籽油乙酯化反应,得α–亚麻酸乙酯(ALA)。分别考察醇油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影响,经正交实验确定制备α–亚麻酸乙酯最佳工艺条件;研究表明,当醇油摩尔比为9∶1、催化剂用量为5%、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5 h时,亚麻籽油转化率最高,可达91.56%。  相似文献   

8.
利用脂肪酶Lipozyme TLIM催化棕榈硬脂(PS)与大豆油(SO)(PS∶SO分别为9∶1,8∶2,7∶3,6∶4,5∶5,wt%)酯交换反应,研究酯交换反应前后混合油脂体系中甘三酯组成的变化及其与油脂物理性能的关系。结果发现,酯交换后油脂中PPP、LLL、POP、PPL、PLL、PLO六种甘三酯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其中PPP、LLL含量下降,PPL、PLL、PLO含量增加,而POP除9∶1外,其含量均下降;SSS(S代表饱和脂肪酸)和UUU(U代表饱和脂肪酸)型甘三酯含量下降,而SUU和SUS含量增大,导致油脂熔点和固体脂肪含量(SFC)均不同程度下降,从而可制备不同SFC要求的塑性脂肪。PS∶SO为7∶3、6∶4、5∶5时,酯交换后油脂β'晶型增多,可为人造奶油、速冻专用油脂等塑性脂肪提供理想晶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不同部位猪膘,测定其脂肪含量及对应猪油的熔点、碘值、固体脂肪含量(Solid fat content,SFC)、脂肪酸组成和甘三酯组成,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猪油进行香味的比较,结果表明:前腿膘的脂肪含量最高,为(88.18±0.21)%,花膘脂肪含量最低,仅为(64.31±0.69)%。猪油的熔点范围在(27.5~48.4)℃之间,以花膘油的熔点最高、前腿膘油的熔点最低。SFC曲线表明花膘油、网膘油的SFC曲线较为陡峭,可塑性较差,板油、背膘油、碎膘油的可塑性较好。脂肪酸组成测定结果为猪油的脂肪酸主要包括油酸、棕榈酸、亚油酸和硬脂酸,其中花膘油的硬脂酸和棕榈酸最高、背膘油中油酸含量最高,前腿膘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与植物油不同的是,猪油含有少量的奇数碳脂肪酸。猪油的甘三酯成分分析表明,猪油的主要成分为OPO、SPO和LPO,3种甘三酯的总和占50%,Sn-2位置上主要以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主要集中在Sn-1,3位置上,感官评价不同部位猪油的香味,以板油和网膘油的焦糊味较浓、背膘油的猪肉特征香味较浓,而花膘油的油腻味、腥膻味、刺激味较浓,不宜食用。通过不同部位猪油的品质特点比较,为猪油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α-亚麻酸单甘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溶剂体系中,以亚麻籽油和甘油为反应底物,Lipozyme435为催化剂,制备富含α-亚麻酸的单甘酯,采用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分析法考察了制备过程中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油醇比、加酶量和反应温度对单甘酯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底物摩尔比(亚麻籽油:甘油)=1:3,油醇比为39.66%,加酶量6.01wt%,反应温度为56.11℃,反应时间为10.48 h。在此反应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中单甘酯含量约达71.1%,经检验单甘酯中α-亚麻酸的含量达51.36%。  相似文献   

11.
以5个品种亚麻籽为原料,分析和研究不同品种亚麻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脂肪酸分布、甘三酯组成,测定了亚麻籽及油中木脂素含量以及亚麻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结果表明:亚麻籽中粗脂肪质量分数为45%左右,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主要为亚麻酸(C18∶3/Ln),相对质量分数为49.20%~55.43%,其次是油酸(C18∶1/O),相对质量分数18.69%~28.21%,亚油酸(C18∶2/L)相对质量分数为10.85%~16.73%,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达到88%以上;亚麻籽油中主要的甘三酯为OLn Ln(17.27%~20.50%)和Ln Ln Ln(11.91%~17.0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亚麻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均达到6.59 mg/100 g以上;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分析测定亚麻籽和亚麻籽油中木脂素(SDG)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53%~3.69%和0.03%~0.22%。  相似文献   

12.
采用响应面法对脂肪酶Lipozyme 435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中链甘三酯(MCT)和大豆油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甘三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反应产物的甘三酯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中长链甘三酯含量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最佳反应条件为大豆油与MCT质量比60∶40,反应时间4.36 h,反应温度89℃,加酶量(以底物质量计)5.5%。在此条件下,中长链甘三酯含量达到84.15%。CyCyL、CyCyLn、LOCy、LPCy、OOCy和LOCa为反应产物的主要甘三酯构型。  相似文献   

13.
以中碳链链甘三醋和大豆油为原料,以甲醉钠为催化剂催化醋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甲醇钠添加童3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0min,甲醉钠添加童(以油质童计)0.3%时酯交换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产物中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含童为75.29%.通过正交极差分析得出,甲醉钠添加量是影响酯交换反应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Lipozyme TL IM脂肪酶催化茶油酯交换制备类可可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无溶剂体系中利用Lipozyme,IL IM脂肪酶催化茶油与硬脂酸和棕榈酸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类可可脂.利用酯交换程度和酰基位移程度来评价各反应影响因素对反应工艺的影响.反应条件为:茶油3 g,反应时间14 h,底物物质的量比为6.0(脂肪酸/茶油),加酶量20%(以茶油质量计),反应温度60℃,硬脂酸与棕榈酸的物质的量比为2/1,水活度0.43(20℃)时所制备的类可可脂产品的β-POP+β-POSt+B-StOSt的总量为27.24%,与天然可可脂的符合度达到37.3%;熔点范围为21~24℃,这与产品中油酸含量偏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HPLC-RID测定青海省亚麻籽油甘三酯组成,并利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及判别分析对亚麻籽油进行掺伪识别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油中共检测出8种甘三酯,其中主要甘三酯为OLnLn(22.82%)、LnLnLn(20.40%)、OLnO(14.81%)、OLLn(13.59%);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构建亚麻籽油甘三酯标准指纹图谱以鉴定亚麻籽油中掺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10%、20%、30%、40%、50%)的掺伪样品,当掺入植物油质量分数达10%以上时,可以准确判别纯亚麻籽油和掺伪亚麻籽油。为进一步识别亚麻籽油中掺假的植物油种类,对掺伪油样进行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模型适用于亚麻籽油中掺入大豆油质量分数大于10%、掺入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芝麻油浓度大于20%时的掺伪油种类的识别鉴定。  相似文献   

16.
以极度氢化油(主要脂肪酸为软脂酸和硬脂酸)和茶油为原料,按适当比例混合后随机交酯化,采用丙酮溶剂分提法制取代可可酯。经研究证实交酯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是:反应温度80℃,催化剂浓度0.4%(wt),反应时间30min.选用两步溶剂分提工艺制取成品,结晶温度分别为19℃(或17℃)和2℃.产品的SFI曲线以及甘三酯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代可可脂的熔化性能与天然可可脂相似,但蜡感较重,与天然可可脂相混时,添加量小于30%,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调温和油脂组成对巧克力油脂(可可脂与全氢化棕榈仁油硬脂混合物)的相容性、巧克力的质构以及在20 ℃贮藏3 个月过程中起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可脂与全氢化棕榈仁油硬脂混合物未调温时随可可脂含量增加有明显的稀释作用,经调温后可可脂含量在30%~50%之间出现明显共晶;巧克力硬度受调温和巧克力油脂相容性影响显著。当巧克力油基中可可脂含量<50%,巧克力硬度随可可脂增加而降低;当可可脂含量>50%,经调温巧克力硬度显著增加而未经调温巧克力硬度较为恒定。20 ℃贮藏实验发现:未调温,巧克力可可脂含量越高,起霜越显著;调温后,样品可可脂含量在10%~50%范围内起霜程度降低,当可可脂含量>50%及纯全氢化棕榈仁油硬脂时,产品得到明显改善而无起霜现象。从巧克力的熔化特性和巧克力表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发现,当可可脂含量>50%时,未调温巧克力引起起霜的机制是不稳定晶体向稳定晶体转化;当可可脂含量≤50%时,引起起霜的机制是可可脂与全氢化棕榈仁油硬脂较差的相容性,导致部分油脂迁移至表面重结晶。  相似文献   

18.
利用酯交换法制备零反式脂肪酸人造奶油基料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度氢化大豆油为饱和甘三酯,几乎没有双键,故不存在反式酸,将大豆油与极度氢化大豆油按不同比例混合进行酯交换反应可以得到不同固体特征的油脂。利用酯交换油脂代替氢化油做基料,降低反式酸,开发健康营养型的人造奶油,对酯交换油脂的固体含量(SFC)、熔点以及融化和结晶特性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新产品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烛果油富含1,3-硬脂酸-2-油酸甘油三酯(StOSt),是可可脂的理想改良剂。为探究烛果油在巧克力中的应用效果,以市售烛果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组成特征,并研究其与可可脂复配的相行为及复配体系在经典黑巧克力中的抗霜性能。结果显示:烛果油中的StOSt(57.1%)和甘油二酯(6.65%)含量显著高于可可脂的(23.8%、4.48%),且烛果油中低熔点甘油三酯含量也高于可可脂的;烛果油在室温下的固体脂肪含量比可可脂低10~20百分点;当烛果油与可可脂按质量比9∶1复配时,其相应的巧克力抗霜性显著强于可可脂基巧克力,其中,合适的StOSt、POSt、POP三者比例(10∶3∶1)提高了油基的相容性,而适当的甘油二酯含量有助于保持相的均一性。综上,烛果油可应用于巧克力中以延缓巧克力起抗霜。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油酸单甘酯添加量对棉籽油和棕榈硬脂(质量比50:50)酶催化酯交换产物结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和5%的油酸甘油酯,酯交换产物的固体脂肪含量(SFC)与熔点基本不发生变化,添加量增大到10%,体系的SFC与熔点略有下降;添加不同量的油酸甘油酯,均使酯交换产物结晶温度发生变化,其中低熔点组分对应的峰温度随添加量增加而增大,高熔点组分对应的峰温度随添加量增大而下降;添加2%的油酸单甘酯对酯交换产物的成核速率和结晶速率不存在影响;添加不同量的油酸单甘酯后,酯交换产物中β′晶形比例下降,下降程度与添加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