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运用复凝聚法对芥末油进行包埋,利用戊二醛溶液进行固化,经冷冻干燥制成芥末油微胶囊粉末.根据微胶囊包埋率来评价制备工艺,正交优化确定最佳配方,在壁材质量分数为1.5%、壁材比m(明胶):m(羧甲基纤维素钠)=10:1、芯壁比m(芥末油):m(壁材)=1:1、pH 4.4时所制备的芥末油微胶囊...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槐米芦丁在人体内的肠道吸收率,以槐米芦丁为芯材,明胶、羧甲基淀粉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槐米芦丁微胶囊.以成囊效果为参考,结合壁材的带电性质和体系浊度分析,考察壁材浓度和壁材质量比(明胶∶羧甲基淀粉)工艺参数对复凝聚反应的影响.以包埋率和产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比较分析复凝聚反应的芯壁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  相似文献   

3.
包清彬  王春丽  孔凌  何洋  孙梦 《食品科学》2015,36(10):34-37
为将液体香精加工成缓释性固体粉末香精,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用复凝聚法制备液体香精微胶囊,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壁材为质量分数1%明胶溶液与0.5%海藻酸钠溶液按3∶1的质量比混合、液体香精与壁材质量比1∶1、复凝pH 4.0~4.5条件下,平均包埋率达92.80%,对包埋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两壁材的比例。用石油醚浸提,与同类固体粉末香精对比考察,验证了所包埋的微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鱼油微胶囊的外型和包封率为指标,考察了海藻酸钠质量分数、CaCO3质量分数、壳聚糖质量分数、乳化剂Span-80质量分数、芯壁比、壁材比、乳化速率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得到了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5%、CaCO3质量分数8%、壳聚糖质量分数2.5%、乳化速率1000 r/min、乳化剂Span-80质量分数1%、芯壁比1∶4、壁材比1∶1,微胶囊包封率达到了90.73%±2.16%,微胶囊粒径为100μm左右,较均匀。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复凝聚法制备紫苏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通过Design-Exper软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壁材质量分数、均质时间和pH为自变量,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回归分析各工艺参数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由此预测复凝聚法制备紫苏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 表明: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以鱼油作为芯材,壳聚糖(Ch)和大豆分离蛋白(SPI)作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鱼油微胶囊。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均质速度、pH、芯壁比、壁材总质量分数、SPI溶液与Ch溶液体积比及固化时间对鱼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均质速度8 000 r/min、pH 7. 0、壁材总质量分数2. 5%、SPI溶液与Ch溶液体积比7∶3、芯壁比1∶3、固化时间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鱼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0. 21%,包埋效率为99. 04%,表面油含量为4. 87%。通过不同温度下过氧化值变化和气味分析,表明微胶囊化能显著延缓鱼油氧化,同时有效地弱化鱼油的气味。  相似文献   

7.
复凝聚法制备松籽油微胶囊工艺优化及其氧化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阳  包怡红  赵楠 《食品科学》2017,38(18):229-236
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包埋松籽油制备松籽油微胶囊。考察壁材比(明胶与阿拉伯胶体积比)、芯壁比、壁材质量分数、复凝聚时间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微胶囊理化特性及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籽油微胶囊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壁材比2∶1、芯壁比2∶3、壁材质量分数2%、复凝聚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7.23%。制备的松籽油微胶囊含水率为5.1%,溶解度为98.09%,具有较好的溶解性;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证明了微胶囊的形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微胶囊热溶解温度较高,在室温下热稳定性良好。包埋后的松籽油经加速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提高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松籽油贮藏期。  相似文献   

8.
以明胶和CMC(羧甲基纤维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黄酮类化合物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影响制备黄酮类化合物微胶囊主要因素,经实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为:壁材浓度1.5%、明胶∶CMC为8∶1、芯壁比1∶5、复凝聚pH值4.6、复凝聚温度40℃;在此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微胶囊平均包埋率可达78.2%。  相似文献   

9.
复凝聚法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用复凝聚法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分析了芯壁质量比、pH值、固化时间对微胶囊成囊效果的影响,制备葱油香精微胶囊的适宜工艺为:芯壁材质量比1∶2;pH值4.15;固化剂为谷氨酰胺转氨酶,用量为明胶质量的25%,固化时间12h。采用喷雾干燥法(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80℃,进料温度50℃)可以制备出葱油香精微胶囊粉状产品,产品的含水率为2.87%,包埋率为89.55%。  相似文献   

10.
该试验采用大豆分离蛋白、明胶2种蛋白质分别结合海藻酸钠、阿拉伯胶和果胶3种多糖,利用复合凝聚法制成6种不同壁材包埋槲皮素,分析槲皮素微胶囊的形态、包埋率、热稳定性,并研究包埋率最高的微胶囊的胃肠液释放趋势及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显微镜下槲皮素被成功包埋,呈椭球形和不规则的棱柱形结构,槲皮素的较好壁材为明胶和阿拉伯胶,产率为(63.76±0.51)%,包埋率为(66.98±0.38)%;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槲皮素成功被微胶囊化,槲皮素由结晶态转变为无定形态且被复合凝聚的壁材所包裹;热重分析表明,明胶-阿拉伯胶槲皮素微胶囊的热稳定性最佳;体外胃肠液模拟消化显示明胶-阿拉伯胶槲皮素微胶囊在胃液环境中能保持结构稳定,在肠液环境中能缓慢释放,8 h胃肠液释放率为(73.39±3.75)%;微胶囊贮藏研究表明,低温能有效缓解明胶-阿拉伯胶槲皮素微胶囊中槲皮素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和壳聚糖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维生素E(Vitamin E,VE)微胶囊,研究了VE/SPI质量比对VE包埋产率和包埋效率的影响,比较了戊二醛、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对VE复凝聚微胶囊释放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的VE复凝聚微胶囊在不同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VE与SPI的质量比为1:2时,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包埋产率和效率分别达到了91.48%和86.45%。戊二醛和谷氨酰氨转氨酶交联显著提高了微胶囊中VE的缓释能力,在无水乙醇中浸泡5 h后,VE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47%和42%。稳定性研究表明,与游离VE相比,微囊化显著提高了VE在不同温度、光照及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因此,利用SPI-壳聚糖复凝聚体系制备的VE微胶囊在食品工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15.
以南极磷虾为原料,酶解制备亚铁螯合肽。以亚铁螯合率为主要指标,水解度为辅助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制备南极磷虾亚铁螯合肽(Antarctic krill iron-chelating peptides,AKIP),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lcalase 2.4 L是南极磷虾酶解的最适用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7.6 ℃,加酶量5.5%,pH8.8,酶解时间5 h,在此条件下酶解液的亚铁螯合率为77.77%±0.72%,水解度为23.22%±0.16%,实测结果与预测值符合良好。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南极磷虾亚铁螯合肽具有良好的亚铁螯合活性位点。AKIP的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80~1000 Da之间,约占89.28%。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AKIP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有良好的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1.92、2.09 mg/mL),且呈现较好的量效关系,在食源性螯合肽和天然抗氧化剂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低质量分数芦丁和槲皮素存在条件下,研究小麦淀粉的热特性、微观结构、流变特性、糊化特性、质构的变化,以及芦丁和槲皮素对小麦淀粉-碘复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芦丁或槲皮素后,小麦淀粉的糊化初始温度、糊化峰值温度和糊化最终温度无显著变化,老化焓值分别增加85.71%和85.71%,老化度分别增加156.09%和93.24%;同时,电子显微镜结果也证明芦丁或槲皮素加快了老化进程;小麦淀粉的储存模量和损耗模量降低;淀粉黏度结果表明芦丁和槲皮素分别使小麦淀粉的峰值黏度减小5.56%和18.10%、最低黏度减小6.41%和21.32%、最终黏度减小3.28%和14.22%以及峰值时间减小1.93%和4.16%,回生值增加3.36%和0.52%,成糊温度升高0.63%和3.25%;芦丁和槲皮素分别使小麦淀粉的硬度降低44.60%和34.52%、黏性降低60.79%和30.95%、弹性降低2.94%和3.13%,黏聚性增加16.13%和16.13%;槲皮素能与小麦淀粉发生较强的相互作用,且能形成V型包合物。总体而言,芦丁和槲皮素能显著影响小麦淀粉的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鱼油稳定性,以青鱼内脏鱼油为芯材,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壳聚糖(CS)为壁材,制备鱼油微胶囊。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均质速度、pH、壁材总质量分数、SPI/CS比值、芯壁比等因素对鱼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鱼油微胶囊制备工艺,并比较研究了鱼油微胶囊湿囊分别经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燥方法所得产品的包埋率、水分含量、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鱼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为:pH7、壁材总质量分数2%、SPI/CS比值1.3∶1、芯壁比1.3∶1,在此条件下鱼油包埋率为71.98%±0.16%。喷雾干燥法表面含油率为0.73%±0.04%,低于冷冻干燥法3.62%±0.09%,包埋率为71.98%±0.16%,高于冷冻干燥法56.76%±0.37%,说明喷雾干燥法效果优于冷冻干燥法,鱼油微胶囊贮藏期可较未包埋的鱼油延长6 d以上。通过微胶囊化,改善了青鱼内脏鱼油的性能,提高了使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分析法优化茶叶籽淀粉提取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形态结构进行表征。以茶叶籽淀粉提取率为指标,考察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液料比及超声温度对茶叶籽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确定茶叶籽淀粉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茶叶籽淀粉最佳提取工艺为:茶叶籽粉处理量10 g、超声功率120 W、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液料比6∶1(ml/g),在此条件下茶叶籽淀粉提取率达到98.28%,比传统的水提法提高了16.35%。在最优条件下提取的茶叶籽淀粉蛋白质含量为0.54%,灰分0.17%,溶解力22.19%,膨胀力40.75%;SEM图像表明,茶叶籽淀粉颗粒呈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度大小为1718 nm;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茶叶籽淀粉处于缔合状态的氢键较多。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相溶解度法研究6-O-α-D-麦芽糖-β-环糊精(6-O-α-D-maltosyl-β-cyclodextrin,Mal-β-CD)和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对槲皮素的包合效果,利用溶剂法制备Mal-β-CD与槲皮素的包合物,借助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热重及差示扫描量热联用等分析手段研究该包合物的理化性质,并采用分子对接法建立了该包合物的超分子结构。结果表明:Mal-β-CD包合槲皮素的能力高于母体β-CD。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是沿Mal-β-CD的大口端方向进入其疏水空腔形成包合物,二者间是通过氢键相连接的。较之母体β-CD,Mal-β-CD与槲皮素的包合效果更好,且包合后槲皮素的物相发生重大变化,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