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洞口电厂~#1机为上海汽轮机厂改进型国产30万千瓦汽轮机第一台产品,在1982年被列为上海市创优产品,为了提高机组的调节性能,解决动态甩负荷并为电站自动化创造条件,保证机组安全可靠经济地投运,同时也考虑到能实现电液并存调节的可能和移植到引进30万千瓦机组上的可能性,对调节系统作了重大改进。改进后的调节系统无论在功能上和许多部套结构上均不同於过去的30万千瓦机组调节系统,而且液压调节保护部套的种类由29种增加至34种,部套数量由45只增加至61只,新设计的调节部套达24只  相似文献   

2.
前言我厂生产的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采用液压式调节系统,在部分机组上配有功率—频率电子调节系统。该类型机组目前已生产了七台,投运5台。从1974年30万千瓦机组第1台投运以来,在调节系统上暴露了一些问题,机组的甩负荷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根据1979年5月姚孟电厂~*1机甩部分负荷试验(甩10.5万千瓦负荷),在电超速保护装置  相似文献   

3.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分析我厂早期的30万千瓦机组的调节系统,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从石洞口电厂、望亭电厂创优机组开始,采用主汽门启动调节控制,並对引进火电30万千瓦机组调节系统的国产化提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上海汽轮机厂30万千瓦汽轮机调节系统甩负荷攻关组所采取的四项有效改进措施,并已用于谏壁电厂八号机上(上汽厂累计第七台)。经静态试验测试结果,油动机关闭时间达到宝钢电厂从日本进口的35万千瓦机组的水平,目前正等待有关部门安排甩负荷试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国产30万千瓦汽轮机研制和完善化过程,概要地总结了前六台机组完善化情况和第七台开始汽轮机设计和工艺改进,包括采用低压铸焊结构低压内缸、改进膨胀系统、改善调节系统甩负荷特性、改进动叶片围带铆接工艺和焊接隔板工艺、加强质量控制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机进  相似文献   

6.
1978年初,在苏联电站中运行着的374台动力机组中包括8台80万千瓦、4台50万千瓦、137台30万千瓦、10台25万千瓦、127台20万千瓦及88台15万千瓦的机组。将来还打算有数量相当多的主要是烧固体燃料的动力机组投入使用。因此,分析动力机组蒸汽锅炉单台功率的增长对其经济性的影响在技术上是有一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1992年末,华东电网装机容量已达3077万千瓦,其中60万千瓦机组5台,30万千瓦机组19台,20万千瓦机组14台,规划中到1995年要增加装机600万千瓦,到2000年,还要增加2100万千瓦。规划中主要考虑采用30、60万千瓦机组。由于上海市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浦东新区开发在加速进行中,正向着国际性大城市迈进。电力工业亦必须相应发展,但上海市地窄人多,电源点厂址有限,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厂址的作用,要求尽可能增加单机容量。现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上锅厂生产的经过改进的第二代30万千瓦直流锅炉的设计特点、改进项目、各主要部件的设计考虑以及锅炉机组所配燃烧器管理系统的情况.本文还对国产机组首次进行应力分析设计的内容作了说明,对于机组的设计调节特性及预测的动态响应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英国 GEC 公司为南非制造的改进设计的60万和66万千瓦汽轮机英国通用电气公司(GEC)最近为南非制造了二台所谓现代化设计的大功率汽轮发电机组,第一台为60万千瓦机组,已于不久前并网发出30万千瓦,再进一步投运试验  相似文献   

10.
机电产品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机电产品的技术和使用要求日趋复杂。代表性的产品是大型电站机组,要求高参数、大容量、低消耗、成套性和自动化、安全、经济、灵活。 1964年上海开始设计制造12.5万千瓦电站机组。12.5万千瓦机组采用了高参数555℃、140绝对大气压,第一台12.5万千瓦在1969年投入运行,随后采用“外推式”(Extrapolation)放大成为30万千瓦火电站,并在1974年投入了运行。 从整体上来看,一个基本上具有现代化水平的30万千瓦机组,在受到文化大革命剧烈冲击下(知识分子下放劳动、研究所解散),能在六年时间中投入运行,从事设计和制造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是化了巨大努力的。技术上也获得较大的成就,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把我国制造双水内冷30万千瓦发电机  相似文献   

11.
有关旁路系统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设有旁路系统的5万千瓦、12.5万千瓦、20万千瓦、30万千瓦和引进的12万千瓦、20万千瓦、30万千瓦中间再热机组已经相继投入运行。在进一步发展高参数、大容量中间再热机组过程中,如何设计运行可靠、系统简单、使用方便的旁路系统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旁路系统是中间再热机组所具有的特点之一,上述已经投运或正在安装中的机组采用了不同型式的旁路系统,引进的25万千瓦和32万千瓦机组不设置旁路系统。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国产机组的旁路系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2.
热电结合是我国重点推广的节能技术措施之一。自国务院规定:“企业凡装设单台锅炉容量10吨/时以上,有稳定的热负荷,年运行小时数在四千小时以上的可安排热电联产”后,我市不少企业建立了热电站。“六五”以来,我市共有热电站12座,供热机组15台,总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其中:背压式机组12台1.5万千瓦,抽凝式机组3台2.1万千瓦。目前正在等建的热电站4座(含二期工程),总装机容量为5.5万千瓦。已投入运行的供热机组中,大部分都是中温中压机组,单机容量最大的供热机组为3000千瓦。但热电站的热能利用是比较低的,供热系统的热能利用率不到30%,热网输送效率平均为90%左右,热设备的效率平均不到50%。另外泗洪电厂、宿迁电厂、淮安电厂和淮阴发电厂(2.5万千瓦以下),共7.3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60年代初开始直流锅炉的设计和制造。第一台直流锅炉于1968年投入运行。随后,又陆续建造了5万千瓦和12.5万千瓦的直流锅炉机组。这批早期的直流锅炉共有5台,总功率为47.5万千瓦。 六十年代末,开始第一批30万千瓦亚临界压力直流锅炉的设计和制造。目前已制造  相似文献   

14.
国外信息     
马来西亚装机容量为90万千瓦的帕卡联合循环电厂的第一台机组于今年一月并网发电。帕卡电厂位于马来西亚沿海,是马来西亚第一家联合循环电厂,也是整个东南亚最大的热电合供电厂。该厂装有三组各为30万千瓦的联合机组,每组包括两台10万千瓦的燃汽轮机,两台废热锅炉和一台10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上海锅炉厂生产的30万千瓦机组双炉膛锅炉的炉内空气动力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同方案的比较试验,最后推荐了改进方案,可供同类型机组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宝钢发电厂二台3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是日本三菱公司的产品,采用亚临界参数,汽轮机为中间再热高中压合缸,发电机为全氢冷。自1981年第一台投运至今,运行情况很好。机组采用厚钢板的大罩壳,内层贴上隔声材料,因此消声效果好。为了比较和判别这二台机组的噪音水平更接近于国产30万千瓦机组的哪一台,属于  相似文献   

17.
1955年我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在上海试制成功,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当时美国已经试制成功3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但这并不能使国产6000千瓦中压机组逊色分毫,因为它预示着新中国发电设备工业的光辉前景。 15年以后,即1971年,国产30万千瓦机组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上海试制完成,由于当时正处在十年动乱期间,生产秩序遭到破坏、技术管理松懈、工艺纪律被取消的时期,加上缺乏大机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工厂装备有限,配套材料欠完善,又没有充分的科学试验,再加上当时生产上的瞎指挥,这样大的机组,未经投运考验,一批投产六台致使1974~76年前三台机组相继安装投运以后,暴露了大量极为严重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国产30万千瓦汽轮机调节级的演变情况,指出了该级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它国产机组调节级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比较同类型机组尤其是引进机组调节级的基础上,归纳出调节级的设计特点,提出了把这种设计思想贯彻到国产调节级的改型设计上去的具体措施。在不影响各级的焓降分配,不改变总体尺寸的前提下,决定了采用的调节级改进方案。文中给出了改进后调节级在不同流量时的效率曲线和改进的调节级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一、国产30万千瓦 汽轮机的概况 自从首台国产30万千瓦汽轮机在1974年10月投运已来,陆续已有六台机组投运。经过电厂、制造厂及其它有关部门的不断努力,机组日趋完善。在安全、经济、稳发等各方面水平都有显著提高。最好的机组年运行小时达7921小时;一次连续运行时间达 136天;煤耗335克/度;厂用电率2.86%(燃油)。这些机组的投运为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国产机组在安全可靠性和负荷适应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性也比国内运行的同等容量的引进机组低。到目前为止,国产30万千瓦机组还未正  相似文献   

20.
东汽火电     
《东方汽轮机》2011,(4):66-66
7.5万千瓦汽轮机 1971年9月30日,东汽第一台高压凝汽式7.5万千瓦电站汽轮机总装完成,盘车成功,树立了东汽生产发展史的第一块里程碑。东汽的首台汽轮机安装在四川河门口电厂,于1972年11月正式并网发电。这种类型机组东汽一共生产了16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