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8—2021年江都区市售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江苏省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书册》要求,采集超市、零售店、农贸市场、网店等场所104份样品,并检测相关微生物指标。结果:2018—2021年共检测104份样品,微生物总体检出率为38.46%(40/104);卫生学指示菌总体检出率为52.94%(36/68),其中豆浆果茶类检出率为81.82%(9/11),谷物冲调类检出率为75%(18/24);食源性致病菌总体检出率为9.62%(10/104),其中水产螺类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0%(4/8),谷物冲调类的蜡样芽孢杆菌和克罗诺杆菌属检出率分别为20.83%(5/24)、10%(3/24),有1份水产螺类同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2份谷物冲调类同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和克罗诺杆菌属。结论:江都区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水产螺类、豆浆果茶类、谷物冲调类等需要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京市某食品厂酱卤熟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分布情况。方法 2016—2017年在南京市某食品厂采集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样品120份(原辅料60份、中间产品28份、成品24份、终产品8份)、环境样品204份、空气样品58份和生产用水14份,共396份,按照GB 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和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对卫生指示菌和主要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在食品样品和环境样品中,李斯特菌检出率为7.4%(24/324),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6%(5/196),沙门菌检出率为1.9%(6/324);其中李斯特菌有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其他以格氏李斯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为主;沙门菌经血清学分型共4种血清型,分别为肠炎沙门菌(2株)、鼠伤寒沙门菌(2株)、依桑吉沙门菌(1株)和亚利桑那沙门菌(1株)。在原辅料、中间产品以及人员、仪器设备、清洁工具中均有致病菌检出,但成品和终产品中未检出致病菌。结论酱卤熟肉制品生产过程原辅料和环境中均存在多种致病菌污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近5年温州市幼儿园及中小学食堂自制的学生餐微生物污染状况,为进一步保障学生餐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2020年温州市各县(市、区)采集的学生餐样品中的卫生指标菌(菌落总数及大肠埃希菌)和常见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检测,并用SPSS 18.0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6年学生餐微生物污染状况较为严重,样品不合格率达23.58%,此后4年学生餐样品不合格率依次为6.27%、6.80%、9.06%、3.82%,5年来温州市学生餐样品不合格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χ2=60.852,P<0.001)。主要表现为卫生指标菌中的大肠埃希菌污染严重,5年来不合格率依次为9.43%、5.64%、6.47%、6.41%、1.91%,呈逐年下降趋势(χ2=5.225,P=0.022);除2016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的检出率(7.35%和9.91%)较高外,其余各年食源性致病菌的不合格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从学校类型来看,2016—2020年温州市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学生餐样品不...  相似文献   

4.
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病性细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罪魁祸首,也是我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必须面对的重要危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源性致病菌由于能够形成菌膜,进行亚致死损伤修复,调节抗性基因的表达等,从而对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冷冻、脱水、光照、真空以及氧化等环境胁迫产生耐受性.此外,致病菌也能够分泌各种胞外毒力因子等,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本文针对近年来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安全控制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展望.  相似文献   

5.
詹传保  彭庆 《肉类研究》2007,(10):30-32
本文主要探讨以椰果为主要辅助原料来开发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火腿肠。通过一系列试验来确定椰果的添加量和椰果颗粒的大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最后确定在火腿肠中选用0.3mm果型,添加量为10%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粮食与油脂》2017,(12):78-80
收集上海周边市售20种火腿肠产品,提取油脂,分析样品中油脂的熔点(SMP)、碘价(IV)和脂肪酸组成(FAC)等特性,并与猪油、鸡油和鸭油等动物油脂的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市场上火腿肠中脂肪含量、油脂的种类、特性及反式脂肪酸(TFAs)含量水平。结果表明:市售火腿肠中的油脂主要是猪油与鸡油的混合油脂,且调查的火腿肠样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鹅肉火腿肠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鹅肉替代配方中全部或部分猪肉生产鹅肉火腿肠,与对照相比:出品率提高4.6%,赖氨酸水平提高53.57%,必需氨基酸数量提高22.02%;制品的嫩度好、应力变形大、回弹率高。感观评定结果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本产品开发对配合我省“鹅鸭工程”建设和鹅胴体深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酸水解法测定火腿肠中淀粉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测样品中淀粉的含量为8.4g/100g,该方法简单、准确度高,适用于火腿肠中淀粉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探讨以椰果为主要辅助原料来开发一种新型的功能性火腿肠。通过一系列试验来确定椰果的添加量和椰果颗粒的大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最后确定在火腿肠中添加0.3mm果型,量为10%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江苏及周边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0年江苏及周边地区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经API生化鉴定的63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毒力基因(tdh、trh)测定、血清学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tdh阳性率79.4%(50/63),trh阳性率1.6%(1/63);病人株血清型以O3∶K6为主(26/57),食品株以O1∶KUT为主(4/6);PFGE分型显示A-E群间相似度大于60%。结论江苏及周边地区中不同地区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高度同源性,该地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具有相同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1—2019年吉林省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监管及食源性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2011—2019年吉林省九个地(市)级的餐饮服务环节和流通环节中的样品3 173份,参照GB 4789.1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胞杆菌检验》中的方法,对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 2011—2019年吉林省3 173份食品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总检出率为23.6%(750/3 173),2015年检出率最高(38.5%, 62/161),2017年检出率最低(11.8%, 20/170);白山市检出率最高(35.8%, 139/388),其次为延边州(31.4%, 97/309),四平市检出率最低(15.3%, 76/496);蛋与蛋制品检出率最高(60.0%, 3/5),其次为乳与乳制品(39.3%, 114/290)及婴幼儿食品(31.1%, 185/595);百货商场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32.4%, 22/68),其次为小吃店及饮品店(30.9%, 43/139)、快餐店(29.1%, 25/86)。平板计数(CFU)法测得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结果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8(2.9,8.7)CFU/g(mL),稀释培养测数(MPN)法测得结果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6.4(3.2,9.6)MPN/g(mL)。结论 吉林省各地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以白山市最为严重,蛋与蛋制品、乳与乳制品是主要受污染食品,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百货商场、小吃店及饮品店等地点的安全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2.
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检测技术大多为传统的培养方法,结果准确但操作烦琐,检测周期长。纳米抗体作为一种新的抗原识别和调控工具,具备分子小、免疫原性弱、水溶性好、组织渗透性强、稳定性和亲和力强、易于表达和修饰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本文首先介绍了纳米抗体的结构特征,作为检测工具的优势,筛选与表达的基本情况。然后介绍了纳米抗体在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补充了纳米抗体检测食品中诺如病毒和生物毒素的研究。最后对纳米抗体在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开发更加高效、准确、便捷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以微生物危害因素中致病菌导致的危害最为严重,在基于风险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识别优先管控的危害因素极其重要的食物来源是防控食源性疾病的前提和关键。结合微生物分型和统计建模的归因方法是国际通用的以确定不同食物来源对食源性疾病相对贡献的技术方法,目前欧美等国已经建立了频率匹配和群体遗传学两大类基于微生物分型的归因方法模型,并将其结果转化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制定的科学依据,而我国目前正处于食源性疾病归因方法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际广泛应用的归因方法的方法原理和模型,结合我国食源性疾病归因研究基础和现状,提出“建方法、合数据、搭平台、强交流”四个我国下阶段食源性疾病归因体系建设的工作方向,其中研发本土化微生物分型归因模型方法是解决我国确证管控核心和防控我国食源性疾病面临的挑战,最终实现食品安全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网络外卖食品安全风险,为完善广州市外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1年在广州市白云区采集174份网络外卖食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对样品中菌落总数、大肠埃希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培养和鉴定。结果 2018—2021年监测样品总体不合格率为20.1%(35/174),其中菌落总数和大肠埃希菌不合格率较高,不同年度的不合格率及不同类别食品的不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室外湿度、不同食品中心温度样品的合格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食物中心温度越高(OR=0.917,95%CI:0.876~0.960),食品不合格率越低;对不同品种的外卖食品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以米饭加菜类为参照组,凉拌菜类(OR=0.010,95%CI:0.001~0.159)、寿司手卷类(OR=0.041,95%CI:0.002~0.771)的不合格率更低(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新疆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 4789.30和,监测分析了2013-2019年的3329份样品。结果 共检出59份单增李斯特菌阳性样品,检出率为1.78%;共分离得到63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4个血清型(1/2a、1/2b、1/2c和4b),优势血清型为1/2a,占57.14%(36株)。食品中存在不同血清型混合污染,尤其在即食食品中监测到4b型。结论 新疆食品中存在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卫生监督部门尤其要加强肉制品和即食食品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即食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即食食品风险评估、管理和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 年共采集上海市即食食品20类共10 521份食品样品,对菌落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计数2种卫生指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6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定量或定性检验,并分析卫生指示菌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平及关联性。结果 凉拌米面制品、沙拉、中式凉拌菜的指示菌污染水平较高,菌落总数均值分别为(5.13±1.43)lgCFU/g、(4.56±1.13)lgCFU/g、(4.26±1.75)lgCFU/g;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分别为(1.20±1.00)lgCFU/g、(1.47±1.41)lgCFU/g、(1.18±1.06)lgCFU/g。冷锅串串、沙拉、中式凉拌菜、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6.27%、3.36%、2.71%、2.69%;副溶血性弧菌仅在生食动物性水产品(3.65%)、中式凉拌菜(2.58%)、熟肉制品(0.42%)中检出;米面制品中蜡样芽孢杆菌(7.51%)显著高于寿司(0.53%)(P<0.05)。菌落总数均值与大肠埃希氏菌计数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菌落总数均值与致病菌样品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上海市生食食物、凉拌、夹心等最后一步加工工艺非加热的即食食品,卫生指示菌和致病菌污染水平较高,食源性致病风险较高,应重点防范。固体即食食品菌落总数计数水平与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保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 为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5年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样品采样要求抽样9类, 1404份食品样品。根据《食源性致病菌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方法对抽取的样品进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12种致病菌监测。结果 2011~2015年间检测样品中, 阳性样品83份, 检出6种食源性致病菌85株, 致病菌污染率为5.91%, 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19.63%。不同年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9类食品中婴幼儿食品及餐饮食品致病菌污染率最高, 分别为17.27%、14.81%; 散装食品致病菌污染率7.92%, 高于预包装食品3.28%(P<0.001); 第3季度的致病菌污染率为10.2%, 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08); 餐饮服务环节6种致病菌总污染率高于流通环节及生产加工环节。结论 保山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重点对散装食品进行监测监督, 在污染率高的第3季度及餐饮服务环节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肉鸡屠宰加工中不同时间和环节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分析污染关键点。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从陕西省某活鸡屠宰场不同环节定期采集活鸡肛拭子标本、整鸡胴体和鸡肉样品,使用最大可能数(MPN)法对沙门菌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分离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沙门菌进行鉴定,同时结合血清凝集技术对沙门菌鉴定结果进行确认。结果采集的284份样品中有67份检出沙门菌,检出率为23. 6%,平均MPN值为0. 051 6 MPN/g。2017年7月采集的样品沙门菌污染最为严重,检出率为37. 8%(14/37),平均MPN值为0. 064 7 MPN/g; 2016年11月检出率最低,为13. 9%(5/36),平均MPN值为0. 043 6 MPN/g。不同屠宰环节中,浸烫褪毛后整鸡胴体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3. 3%,26/60),平均MPN值为0. 060 5 MPN/g;分割后冷冻前鸡胸脯肉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最低(18. 3%,11/60),平均MPN值为0. 036 8 MPN/g,略高于储存配送过程整鸡胴体/鸡胸脯肉样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水平(0. 035 8 MPN/g)。结论活鸡屠宰过程沙门菌的检出率与MPN值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在不同屠宰加工环节存在纵向和交叉污染,应对活鸡屠宰加工过程沙门菌污染严重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烤肠的不同原辅料配比进行研究,得到了最佳工艺,即大豆分离蛋白、卡拉胶和磷酸盐的添加量分别为2.25%、0.5%、0.375%,使产品的结构和口感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