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脱氮除磷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要介绍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特点,总结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脱氮和除磷的影响因素,指出序批式的运行方式可以同时达到脱氮和除磷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吴韩  汤兵 《广东化工》2011,38(4):33-34,43
文章介绍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法)的发展背景及其应用现状。在目前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脱氮除磷技术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特点以及脱氮除磷的原理,总结了各种因素如DO、温度、pH、碳氮磷比、填料表面性质以及其他因素对MBBR脱氮除磷的影响,说明了MBBR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连续进出水方式(CMBBR)、单级好氧序批式[SBMBBR(O)]和厌氧/好氧序批式[SBMBBR(A/O)]3种操作模式下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对模拟污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3种操作模式下COD去除差异不大,TN、TP去除效果不同。SBMBBR(O)相似文献   

4.
固定化藻菌流态化去除氮磷及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流态化下的固定化颗粒与溶液具有更好传质效应对固定化藻菌流态化去除废水中氮磷及有机物进行研究。探讨了藻菌比、水流速及回流比对COD和氮磷去除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合适的藻菌比、流态化状态和高的回流比能获得较高的COD和氮磷去除率,其对COD和氨氮的去除能达到90%以上,对磷的去除率能达到65%以上,因此利用固定化藻菌流态化处理有机废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膜生物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膜生物反应器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介绍了影响膜生物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效率的几个因素,探讨了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中同时脱氮除磷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高剑平 《广州化工》2010,38(5):201-203
根据A-A-O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结合IC反应器处理废水的特点,提出一种以IC反应器为主体,既能有效去除COD,又能实现废水同步脱氮除磷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一体化脱氮除磷反应器现状及新进展,对目前一体化脱氮除磷反应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MBR反应器构型、高效脱氮除磷菌种应用及计算流体力学(CFD)优化设计的一体化脱氮除磷反应器是未来研究与开发应用的一个热点方向。一体化高效脱氮除磷反应器的创新发展与应用将为点源水污染控制、水源水质保护和污水资源化提供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关键实用技术,产生出良好环境效益及可观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东莞市某城镇污水厂的实际工程案例,使用UCT工艺处理城镇污水,试验结果表明,稳定运行时COD去除率大于80%,NH3-N去除率大于90%;在进水BOD5、COD、SS、NH3-N、TN和TP分别为41~48、88~424、28~60、9.55~36.20、18~21.1和2.58~2.65 mg/L条件下,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4、16、10、0.39、6.24和0.34 mg/L,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B排放标准,同时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9.
强化生态过程和绿色技术融入顺应了全球水污染处理产业创新和发展,采用末端生态强化型工艺将前端生物脱氮除磷技术与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结合起来,实现深度污水处理,减少能耗。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构成的水生生态系统作为末端生态强化单元,改进ABR-CSTR工艺构成深化处理一体式反应器用以处理船只排放的生活污水,通过不断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在45d实现高效同步脱氮除磷,COD、NH4+去除率稳定于90%以上,总出水PO43-浓度低于1mg/L,系统实现ABR有效去碳提供VFAs的最佳HRT为16h。生态格室进一步吸附水体中氮磷元素,一体式反应器的生态强化格室可良好反馈于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0.
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生物反应器(MBR)脱氮除磷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脱氮除磷技术,在单一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基础上,向与A/O、A2/O和SBR等工艺形式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介绍了近年来膜生物反应器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基本特点、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分析了运行方式、技术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指出了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污泥膨胀对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生物反应器以其用膜取代常规活性污泥法中二沉池的突出优点迅速成为污水处理的新发展方向.研究了污泥膨胀时,膜生物反应器脱氮除磷的效果.分别对比了在正常情况下和污泥膨胀时,膜生物反应器对CODCr氨氮、TN、TP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发生污泥膨胀后,对CODCr的去除率提高到96.51%,而对氨氮、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75.9%、39.8%、19.7%,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的多种工艺,介绍了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强化脱氮除磷以及反硝化聚磷菌脱氮除磷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的自动控制,利用SBR工艺厌氧-好氧-缺氧(AOA)的运行方式处理模拟废水,考察溶解氧(DO)、p H值及氧化还原电位(ORP)作为各反应阶段终止(包括厌氧释磷、好氧硝化、曝气、好氧吸磷和缺氧反硝化)控制参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厌氧段,p H值与ORP曲线下降至平台的转折点对应厌氧释磷的终点;好氧段,p H值曲线的最低点对应硝化作用的终点,p H值、DO与ORP在硝化结束后均上升至一个稳定的平台,三者结合来判断曝气时间的结束以及好氧吸磷的终点;缺氧段,ORP曲线的最低点对应反硝化作用的终点。DO,p H值与ORP的特征点可以作为SBR工艺脱氮除磷的过程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丝瓜络填料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LS-SBBR)处理生活污水,研究了反应器对生活污水中NH3-N、TN、TP的去除效果以及生物相的变化情况等.试验结果表明:丝瓜络填料SBBR对生活污水中NH3-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8%、88%.说明丝瓜络填料SBBR适用于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15.
利用驯化好的短程硝化污泥和小球藻结合的藻菌共生光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PSBBR)处理模拟养猪沼液,探究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外加碳源需求、以及氮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藻菌共生PSBBR的污染物去除效能优于纯污泥反应器,菌藻共生PSBBR运行37d时,NH3-N、TN、TP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96.25%、93.36%、82....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满足污水深度处理的要求,采用模拟废水对一种新型聚丙烯腈-活性碳纤维(PAN-ACF)生物膜反应器进行了深度处理能力和抗冲击负荷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当HRT分别为8 h、12 h时,可分别实现出水COD、NH4+-N含量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要求和GB 3838-2002地表水Ⅲ类标准。当水温15℃左右、进水COD和NH4+-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 600 mg/L、140 mg/L左右时,COD、NH4+-N的去除负荷最高可分别达到4.36 kg/(m3.d)、0.14 kg/(m3.d)。PAN-ACF能够负载一层致密并有一定强度和弹力的生物膜,是一种优良的生态填料。  相似文献   

17.
雷俊侠  高智荣 《广东化工》2011,38(7):118-119
介绍CANON脱氮工艺、序批式脱氮除磷工艺(包括传统SBR法、CASS工艺、MSBR法等)、A2/O工艺、氧化沟系列脱氮除磷工艺和生物膜脱氮除磷工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处理工艺。这些新工艺在形式和流程上都优于传统工艺。文章在总结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几年开发出的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随着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高效、节能的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组合的复合生物膜新工艺的将会成为脱氮除磷工艺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污水的脱氮除磷处理技术中,电化学技术由于具有高效方便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综述了电化学氧化去除氨氮、电化学还原去除硝态氮和电絮凝除磷在污水处理中的原理和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考察了曝气量、进水C/N比(COD/TN)及进水氮、磷浓度对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BMBBR)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分析了该复合生物系统的污染物去除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脱氮主要是基于好氧段发生的同时硝化反硝化(SND)作用实现的,而除磷是基于常规生物除磷和反硝化除磷过程而完成;在保持载体良好流化状态的前提下,反应器硝化效果和TP去除受曝气量变化影响不大,反硝化效果随曝气量的减小而改善;采用厌氧/好氧序批式运行方式,能够使进水中的有机物被反硝化聚磷菌优先利用,实现一碳两用,节省了脱氮对外部碳源的需要,在进水C/N为2.8~4.0时能获得良好的硝化、反硝化和TP去除效果;随着进水氮、磷浓度的提高,反应器除磷效果相对稳定,脱氮效果变差,最大氮、磷去除负荷分别达到0.17 kg TN·m-3·d-1和0.06 kg TP·m-3·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