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了解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各个环节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水平,并分析分离菌株的分子特征及药敏特征,对企业生产质量控制环节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2015-2017年在德州市某预包装熟肉制品厂采集生产加工过程中熟肉制品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终产品和环境样品共计460份,依据GB 4...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5~2017 年烟台市熟肉制品各生产环节致病菌污染状况及病原分布特征。方法 监测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属、沙门氏菌, 检测方法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各项标准进行, 空气参照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结果 427份样品中, 检出致病菌75 株, 致病菌总体污染率为17.5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5 株, 其中25 株来源于环境样品, 占总检出率的71.42%; 金黄色葡萄球菌26 株, 16 株来源于原辅料, 占总检出率为23.19%; 沙门 菌19 株, 全部来源于原辅料。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的主要检出来源于原辅料样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主要检出来源于环境样品,因此提高原辅料采购管理要求,并加强原辅料质量管理,同时加强对生产环境消毒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低温肉灌肠生产加工过程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 分析生产加工过程存在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方法 采集2015~2017年广州市某食品厂低温肉灌肠生产加工过程不同环节样品362份, 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进行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生产加工过程采集的样品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分别为1.10%(4/362)、0.55%(2/362)和25.97%(94/362)。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终产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分别为48.00%、39.13%、20.00%和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7, P<0.05)。结论 低温肉灌肠生产加工过程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 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风险最高, 二次杀菌可有效降低低温肉灌肠终产品微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4.
2007年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监测江苏省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确定本地区高危食品,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GB/T 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样品分别进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共监测生畜禽肉、熟肉制品、生食蔬菜、水产品8类样品共804件,检出致病菌113株,总检出率14.1%(113/804)。其中沙门菌检出33株,检出率为4.1%(33/804),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出41株,检出率5.6%(41/738);副溶血性弧菌检出13株,检出率为11.2%(13/116);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15.9%(24/151);大肠杆菌O157∶H7检出2株,检出率0.41%(2/493);空肠弯曲菌和阪崎肠杆菌未检出。33株沙门菌经血清型鉴定,分离出9种血清型,主要是德尔卑沙门菌,其次为罗米他沙门菌和鸭沙门菌。结论江苏省地区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水产品和生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而熟肉和生食水产品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省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状况,分析污染高风险环节及关键控制点,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概率。方法 样品的采集及检测参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进行,阳性菌株的血清学分型及分子分型分析参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进行。结果 共监测样品168份,其中环境样品104份(生区4份,熟区100份),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8株;熟肉相关样品60份,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4株,沙门菌2株。2株沙门菌血清型均为肠炎沙门菌,经XbaⅠ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后获得2种带型,相似度为92.9%。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属6个血清型(1/2a、1/2b、1/2c、4ab、3a和4b),1/2a为优势血清型;经AscⅠ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后获得17种带型,每种带型包括1~10株菌,相似度为55.8%~100.0%。监测生产用水4份,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均<1 CFU/mL,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要求。结论 生区环境与食品及食品与食品之间存在交叉污染现象,产品经蒸煮环节后微生物污染可得到有效控制,建议进一步严格产品分区管理,加强地面和操作人员的消毒处理,规定合理的生产加工及保存期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作为北京市食品污染物监测分站,监测北京市海淀区食品中的5种致病菌。方法按《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有关章节检验。结果共检测样品309件,检出36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1.65%,其中检出沙门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李斯特菌15株,未检出副溶血弧菌、O157H7;生畜(禽)产品共检测109件,致病菌检出率为2202%;生奶共检测30件,致病菌检出率为1670%,全部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熟肉制品共检测70件,致病菌检出率为1000%。结论生畜(禽)产品及生牛奶仍然是主要被致病菌污染食品,对于由此造成的熟肉制品的二次污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宝鸡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按照GB/T 4789—2003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方法检测。结果2005-2007年共对302份食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监测,检出致病菌86株,检出率为28.5%,其中单增李斯特菌52株,检出率为17.2%,副溶血性弧菌24株,检出率为38.1%,沙门菌8株,检出率为2.6%,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2株,检出率为0.7%。5类食品中鲜冻水产、生畜禽肉、速冻食品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5.6%、30.7%、25.0%%,熟肉制品、生食蔬菜中也有检出,分别为7.8%、7.3%。结论鲜冻水产、生畜禽肉、速冻食品是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主要食品,存在食物中毒隐患,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干区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方法参考国标方法,采用进口显色培养基,对4类食品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型鉴定。结果109份样品共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5株,总检出率为13.8%;生肉类、生食果蔬类检出率分别为36.8%、5.9%,熟肉制品和水产品中未检出。1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分属2个血清型,1/2b血清型占73.3%,1/2a血清型占26.7%。结论江干区食品中存在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污染,特别是生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上海市市售生禽肉和调理肉制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22年1~8月,从上海市农贸市场、超市、餐饮店等环节采集样品348份,其中生禽肉240份,调理肉制品108份。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分别对样品中的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检测。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可疑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并对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 生禽肉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8.33%(68/240)、5.00%(12/240)和0.83%(2/240);调理肉制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56%(6/108)、28.70%(31/108)和1.85%(2/108);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生禽肉中68株沙门菌分布于14种不同血清型,其中科瓦利斯沙门菌(35.29%)、鼠伤寒沙门菌(16.18%)和肠炎沙门菌(13.24%)占比较高,调理肉制品中6株沙门菌分布于3种不同血清型,分别为肠炎沙门菌(66.67%)、肯塔基沙门菌(1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预包装熟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各环节中沙门菌污染状况,并分析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及耐药性。方法 按照国家《熟肉制品(预包装)生产加工过程监测工作手册》采样要求,2015—2017年在德州某预包装熟肉制品厂采集环境样品和熟肉样品共460份,依据现行有效的GB 4789.4—2016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用血清凝集法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对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5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460份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为5.65%(26/460),2016年沙门菌的检出率最高(7.65%,14/183),不同年份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P>0.05);中间产品中沙门菌的检出率最高,不同样品属性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P<0.05);仅在生制品加工车间检出沙门菌,不同车间沙门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08,P<0.05)。26株沙门菌共分为6个血清型,肠炎沙门菌最多,占53.85%(14/26)。26株沙门菌经PFGE分型后获得12种带型,以S4型为主;经MLST分型共获得5种ST型,ST11为优势型别。26株分离株中有22株对不同的抗生素有耐药性,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为73.08%(19/26),多重耐药率(耐3种及以上抗生素)为73.08%。结论 熟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沙门菌污染主要集中在加工过程的原辅料和中间产品环节,产品蒸煮后污染状况可被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云南省2016~2018年肉类制品中4种致病菌包括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弯曲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6~2018年, 在云南省16个地州市采集生肉、熟肉以及动物血液及制品3类肉类制品共2142件, 按照GB/T 4789-2010、GB/T 4789-201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及检测技术要求进行致病菌的监测。结果 2016~2018年, 在4981份样品中共检出阳性致病菌378株, 总检出率为7.59%, 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弯曲菌3年的平均检出率依次为4.45%、8.30%、9.06%、8.97%; 散装样品致病菌平均检出率7.77% (369/4749)高于预包装(3.91%; 9/230); 生肉制品致病平均检出率(5.32%、13.6%、13.00%、9.65%)明显高于熟肉制品(3.88%、2.72%、2.14%、1.94%)。结论 2016~2018年云南省肉类制品中沙门氏菌污染最严重, 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最低。为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应加强肉类制品在包装、贮存、运输和烹饪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保障国民的食品安全和健康。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 分析吉林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2014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方法》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吉林市共监测10类240份食品样本,检出19株致病菌,总检出率7.92%,其中检出7株蜡样芽孢杆菌,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沙门氏菌;3类食品样本监测到食源性致病菌:流动早餐检出率57.14%,肉与肉制品检出率50%,调味品检出率2%;依据散装和预包装不同包装类型的食品样本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吉林市流动早餐和肉与肉制品两类食品样本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均较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此类食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2010~2012年咸阳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咸阳市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 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食品种类。方法 依照国标方法, 对食品分别进行增菌培养, 将菌体划线接种到相应的显色培养基培养, 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鉴定。结果 在803份不同的食品中共检出含致病菌74株, 总检出率9.02%。结论 本地主要消费食品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是主要引起食品污染的危险菌; 熟肉制品、中式凉拌菜和凉皮是最可能被致病菌污染的食品。  相似文献   

14.
In 2003, there was a recall of three processed (chicken franks, spice ham and turkey ham ready-to-eat (RTE) meat products by a large processing plant in Trinidad as a result of contamination by Listeria monocytogene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Listeria contamination of recalled RTE meat products and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Listeria spp., Salmonella spp., Escherichia coli and Campylobacter spp. in the products and air within the plant. Raw and processed meat products, as well as food contact surfaces were also tested for Salmonella spp., Listeria spp. and Campylobacter spp. initially after thorough clean-up and close-down of the plant. Faecal and effluent samples from the piggery,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plant, were tested for the presence of Salmonella spp., Listeria spp. and Campylobacter spp. Air samples and food contact surfaces were negative for the tested organisms. Ten (58.8%) of the 17 effluent samples and 4 (11.8%) of the 34 faecal samples were positive for Campylobacter coli. Of the 11 raw meat products tested, 10 (90.9%) were positive for E. coli and Listeria spp. either singly or in combination. Of the 32 processed RTE products tested, 11 (34.4%) were positive for E. coli, Salmonella spp., Listeria spp. and Campylobacter spp. in combination or singly. Eleven (61.1%) of 18 processed products contained unacceptable levels of aerobic bacteria us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ur months later,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commended cleaning, sanitizing and hygienic practices at the plant, pre- and post-processed products were sampled and Listeria spp. were identified in 4 (80.0%) of the 5 raw products and in 1 of the 5 (20.0%) finished products. Two (40.0%) of the finished products contained unacceptable microbial level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close proximity of the piggery to the processing plant was not the probable source of Listeria contamination of the recalled meat products. The data suggested that improved sanitary practices on food contact surfaces and during handling of products, reduced the risk of Listeria spp. and other pathogens studied. The problem at the plant can therefore, be inferred to be due to lapses in good sanitary practices, inadequate heat treatments or the presence of pathogens particularly Listeria in biofilms on different surfaces continuously or occasionally contaminating finished products.  相似文献   

15.
2006-2009年江苏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检测技术要求,2006-2009年在江苏省的13个监测点采集食品样品3865份,对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弯曲菌和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3865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490株,总检出率为12.68%。生肉、生奶、水产品、速冻米面、熟肉制品、蛋糕以及蔬菜沙拉样品的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27.93%(242/814)、18.87%(10/53)、17.49%(89/509)、16.18%(56/346)、9.24%(56/606)、4.79%(7/146)和0.98%(5/509);2006-2009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6.92%、14.05%、15.32%、7.06%;13个监测点中,泰州、南京、扬州、徐州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结论生肉、生奶和水产品是江苏食品的主要污染品种,作为直接入口食品的熟肉、生食水产品和蛋糕,可能导致较高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我国市售冷冻肉糜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运用随机抽样原则,在具有代表性的流通和餐饮环节随机抽样采集冷冻肉糜制品样品共计3 905份,采用国标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结果在3 905份冷冻肉糜制品中,共检出阳性样品536份,三种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13.73%,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5.71%(223/3 905),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32%(325/3 905),沙门菌为0.72%(28/3 905)。不同种类样品中,猪肉肉糜沙门菌检出率最高。散装冷冻肉糜制品沙门菌检出率高于预包装制品。经过统计分析,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食品原材料污染;二是冷冻肉糜制品加工过程中污染,如加工步骤较多而质控不严格;三是冷冻肉糜制品运输过程污染,主要是难以保证冷链。结论我国市售冷冻肉糜制品存在致病菌污染,卫生状况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3—2020年广州市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分布特点。 方法 2013—2020年共采集631份生食动物性水产样品, 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检出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样品90份, 总检出率为14.26%。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和生食动物性海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60.375, P<0.001。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检出率较高, 达到了45.70%。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 创伤弧菌检出率最高, 达到9.51%, 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5.86%, 沙门氏菌1.90%。第3季度检出率最高, 为16.15%, 最低的是第1季度(11.36%)。餐饮单位所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21.90%), 其次为超市(7.69%), 网店和农贸肉菜市场所售商品无检出。结论 广州市市售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 致病菌污染主要以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 生食动物性淡水产品污染情况更严重,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 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散装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方法根据GB 4789.30-2016《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规定的方法对散装熟肉制品的加工用原料、生产环境、各加工环节中产品以及不同销售环境下产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原料肉的总体带菌率达到21%;生产环境中第三区(远离食品接触面的区域)检出率为2%,其余区域未检出;各加工环节中产品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结果均小于10CFU/g;不同销售环境下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结果小于10 CFU/g的比例为93%,处于10~50 CFU/g之间的样本占比6%,大于50 CFU/g的占比为1%。结论原料散装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主要来源,蒸煮等加工环节能有效地杀灭单增李斯特菌。销售环境也关系到散装熟肉制品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程度,对于未包装的产品,专卖店优于农产品市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及肉制品的细菌性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161份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及肉制品进行细菌总数、大肠埃希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检测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的161件肉及肉制品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的总检出率依次为2.91%、9.68%、7.14%和5.22%; 冷却肉类生肉制品的致病菌检出率最高(37.04%), 与其他肉类制品的检出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同一细菌性污染物指标, 在不同季度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食源性致病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率最高(28.57%); 城市肉类样品检出率略高于农村; 致病菌在流通环节的总检出率高于餐饮服务环节, 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中的6种动物性肉类样品的细菌性污染状况不一, 其检出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2015~2018年玉溪市售肉类制品中细菌性污染较为严重, 应进一步加强相关产品的全过程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