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将制备锐钛矿TiO2纳米无机粒子工艺与纤维化学改性工艺相结合,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由纳米粒子表面的羟基与纤维的活性羧基发生酯化反应而接枝在纤维表面,制备出光催化抗菌纤维。本文研究了钛酸四丁酯酯溶液浓度、pH值、温度和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率越高,抗菌性越强,反应物浓度为0.1 mol/L、pH值为4、温度为75℃、时间为2 h时,接枝率达到16.40%。  相似文献   

2.
在加热条件下,以乙酸作为溶剂,用壳聚糖还原氯金酸制备了金纳米粒子。壳聚糖分子还保护了生成的金纳米颗粒,因此壳聚糖既为还原剂又是保护剂。紫外吸收光谱证实了溶液内金纳米粒子的存在。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含有金纳米粒子的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复合纳米纤维。运用透射电镜(TEM)对纤维的表面形貌及纤维内的金纳米粒子的分布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Pd纳米粒子负载的碳纳米纤维是催化Sonogahira偶合反应的良好催化剂,其高长径比使之易于从反应混合物中过滤分离;金属纳米粒子与碳纤维间的强相瓦作用使其具有良好的多次重复使用性.通过电纺丝技术和碳化技术制备了Pd金属纳米粒子负载的电纺碳纳米纤维,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最终碳化温度及在该温度下的停留时间是影响钯纳米粒子尺寸及其在纤维中分布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所得复合纳米纤维对Sonogahira偶合反应的催化活性研究,发现475~575℃这一温度范围是制备具有良好催化活性的金属钯纳米粒子负载的碳纳米纤维的最佳的碳化温度段.  相似文献   

4.
电纺丝技术制备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电纺丝法是一种利用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强电场中进行喷射纺丝的加工技术,是获得纳米尺寸长纤维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电纺丝技术逐渐转移到无机/有机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电纺丝技术制备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包括:半导体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无机氧化物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以及贵金属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相似文献   

5.
PP/无机粒子复合纤维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熔融共混和表面涂覆两种方法制备了不同种类的PP/无机粒子复合纤维 ,对其表面形态进行SEM观察 ,并应用自行设计的吸附装置对纤维的吸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PP/纳米粒子复合纤维的吸附性能明显优于PP/微米粒子复合纤维的吸附性能 ;而其中PP/纳米SiO2 复合纤维的吸附性能最好 ,吸附量较之于纯PP提高了 44 %。  相似文献   

6.
利用纳米二氧化硅(SiO_2)的结构特性,将其作为镀银基体材料,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SiO_2纳米纤维,进一步在其表面沉积多巴胺,再采用硝酸银(Ag NO3)进行镀银处理,得到了镀银SiO_2纳米纤维,研究了镀银SiO_2纳米纤维的表面形貌、结晶结构及导电性能。结果表明:表面沉积多巴胺后的SiO_2纳米纤维有利于接下来的镀银处理,能够在纤维表面形成形貌良好的银纳米粒子镀层;随着Ag NO3浓度的增加,镀银SiO_2纳米纤维的电阻率呈下降趋势,当AgNO_3浓度达到10 g/L时,纤维电阻率下降至0. 1 mΩ·cm,并趋于稳定,纤维表面形成均匀致密的银纳米粒子镀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相似文献   

7.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一种聚丙烯腈(PAN)/氧化铁(Fe_2O_3)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纤维。不同分子量的PAN得到不同直径的纤维薄;将PAN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DMF)与纳米Fe_2O_3混合得到PAN/Fe_2O_3溶液,然后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AN/Fe_2O_3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纤维;将静电纺丝制备的PAN纳米纤维膜与氯化铁(FeCl_3)溶液在不同p H条件下水热合成PAN/Fe_2O_3纳米粒子复合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对纳米纤维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静电纺丝制备的PAN纳米纤维在水热条件下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Fe_2O_3纳米粒子易团聚问题。  相似文献   

8.
20034208纳米复合纤维Kim Y.K.…;Annual RePort·National Textile Cen-ter Sect.2001,l,p.lo(英)研究了含有聚合物、陶瓷、金属、碳纳米管或石翠粒子的纳米复合纤维的结构、性能和工艺。最初的实验将纳米级粒子与溶剂混合,使用与熔融挤出相似的卜艺,将纳米级粒子熔融混入一个聚合物基l一11,聚合物基是用普通聚合物配成的,在situ‘卜合成纳米颗粒。并用分散一1二艺来分离成团的纳米纤维和纳米颗粒。混有纳米颗粒的聚合物溶液制备己初步成功。在纤维素溶液中分散纳米颗粒可提供最多的稳定颗粒。超声波分散方法受到低分散能水平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水镁石纳米纤维制备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表面化学作用与超细粉碎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将天然纤维水镁石剥分为纤维直径小于100nm的水镁石纳米纤维。试验探讨了分散剂种类与用量、磨矿工艺条件等对制备纳米纤维品质的影响。通过合适的表面处理,可将水镁石纳米纤维均匀分散在有机高分子树脂(EVA,PP)基料中,提高材料制品的力学性能指标。对水镁石纳米纤维/有机高分子树脂复合材料显微结构特征进行了表观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膜表面构建超疏水结构,有利于突破其在膜蒸馏、膜吸收等疏水膜应用过程中膜润湿的技术瓶颈。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S)为前驱体,水解-缩合制备疏水性烷基Si O_2纳米粒子,通过浸涂的方式将烷基Si O_2纳米粒子沉积组装到PTFE中空纤维膜表面;进一步应用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烷基Si O_2纳米粒子进行低表面能修饰,构建膜表面超疏水结构,制备具有超疏水性能的PTFE中空纤维膜。考察了烷基Si O_2纳米粒子制备时间、前驱体MTES和TEOS的体积比R、不同质量分数的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溶液对PTFE中空纤维膜表面疏水性能和微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烷基Si O_2纳米粒子制备时长为48 h,前驱体体积比R为4时,膜表面静态水接触角(WCA)出现最大值;当使用3%的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溶液为表面修饰剂时,膜表面接触角最大可达154°,疏水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1.
纳米硫化汞/偕胺肟复合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偕胺肟基团的螯合纤维(AOCF)为原料,经硝酸汞溶液化学处理后形成AOCF-Hg(Ⅱ)配合物纤维,再与硫代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纳米硫化汞/偕胺肟复合纤维。探讨了硫源和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对制备纳米硫化汞/偕胺肟复合纤维的影响,并研究了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性能。运用红外光谱仪(IR)及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纤维表面生成了分散均匀的纳米硫化汞,纳米硫化汞/偕胺肟复合纤维具有一定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2.
用间歇鼓泡碳化法制备纳米碳酸钙,并通过细胞壁加填的方式包覆于纤维上。通过扫描电镜分析纳米碳酸钙改性纤维的形貌和结构,利用动态滤水仪测定纳米碳酸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并测定游离碳酸钙的粒径。结果表明,改性纤维表面均匀包覆一层碳酸钙,而碳酸钙尺寸达到纳米级;改性纤维经动态滤水仪在不同转速下强剪切,纤维表面仍有59%的碳酸钙颗粒包覆在纤维表面。分析了随着改性反应一同生成的游离碳酸钙的粒径特征,其特征径Dn达到了1μm,并且90%的碳酸钙的粒径在2.5μm以内,达到了微粉碳酸钙(1~5μm)的水平,部分粒径已经达到了微细碳酸钙(0.1~1μm)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纳米远红外保健异形锦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特殊的表面修饰技术,制备了纳米级新型远红外辐射材料(Nano-FIRM),并将其与聚酰胺-6(PA6)复合制得PA6/Nano-FIRM复合物,研究了复合物的可纺性,通过设计纺丝成形工艺制备了异形远红外保健锦纶长丝。研究发现:纤维的法向比辐射率(远红外辐射率)达86%,纤维横截面异形度达59.8%,纤维的力学性能比纯的聚酰胺-6纤维有所提高。通过SEM研究了复合物的两相结构,复合物中纳米单元尺寸为64.2 nm,功能性纤维中纳米单元尺寸为68.4 nm。  相似文献   

14.
以斜纹3k T300碳纤维布、环氧树脂和0.3~0.5 mm短切碳纤维为主要实验原料,使用短切纤维铺放装置将短切碳纤维定量铺放在碳纤维布表面,并铺层得到5块层间短切纤维增强的预制体,每块预制体含8层碳纤维布且每块预制体层间短切碳纤维铺放面密度分别为5,10,20,30,40 g/m2,并增设一块层数为8层、层间不含短切纤维增强的预制体作为对照组。采用真空辅助树脂灌注成型方式浸渍预制体后高温固化,得到层间含不同面密度短切纤维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了不同面密度短切纤维含量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弯曲以及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短切碳纤维铺放面密度为5 g/m2时,复合材料层板的拉伸、弯曲强度最好,在5~40 g/m2范围内,复合材料层板的层间剪切强度随短切碳纤维铺放面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the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arbon fiber by sulfuric acid is investigate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was employed to capture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carbon fiber. Moreover, using treated and untreated fibers, unsaturated polyester unidirectional composite rods were prepared and their flexural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by three-point bending and dynamic mechanical thermal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rbon fiber surface roughness increases in all sample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reating the fiber decreases the magnitude of loss modulus. Besides,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composites made of the treated carbon fib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composites of banana, hemp, and agave with HDPE resin were separately prepared in different ratios, 60:40, 55:45, 50:50, and 45:55 (wt/wt). These fibers were also treated with maleic anhydride and the effect of maleic anhydride was studied on surface resistivity and volume resistivity of wood polymer composites. The surface resistivity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fiber content in the composites, while volume resistivity increases. The maximum surface and volume resistivities were observed in untreated banana fiber composite, while minimum surface resistivity and volume resistivity were found in maleic anhydride-treated agave fiber composite. The decrement in volume resistivity and surface resistivity is due to the increment in cross-linking between polymer and fiber by treatment with maleic anhydride.  相似文献   

17.
采用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为溶剂,制备了纤维素/[EMIM]Ac溶液,研究了该体系的流变性能,利用干喷湿纺的方式制备的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并对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EMIM]Ac溶液为典型的切力变稀流体,在较高剪切速率下,纺丝溶液的黏度变化较小;由该体系制备的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具有纤维素Ⅱ晶型的结构;随着拉伸比的提高,纤维的取向程度及结晶度增大,纤维力学性能提高。以离子液体为溶剂制备的再生纤维素纤维表面光滑,质地紧密。  相似文献   

18.
杨恩宁  郭静  李天臣 《合成纤维》2007,36(2):25-27,36
以纳米CaCO3为成孔剂,与聚丙烯(PP)、乙烯-乙酸乙烯酯嵌段共聚物(EVA)相混合制得共混纤维,将共混纤维进行酸处理和醇解处理后得到多孔聚丙烯纤维。研究了纳米CaCO3/EVA/PP共混物的力学性能,考察了纳米CaCO3/EVA/PP共混纤维的回潮率与表面形态。结果表明:随着EVA含量的增加,纳米CaCO3/EVA/PP共混纤维的力学性能下降,回潮率上升,纤维表面的微孔更加密集、均匀。  相似文献   

19.
以离子液体为溶剂的纤维素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离子液体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为溶剂,制备了纤维素/[BMIM]Cl溶液,探讨了该体系的流变性能,并对所纺得的纤维素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纤维素/[BMIM]Cl溶液为切力变稀流体,当剪切速率较大时,温度对体系黏度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可以在较高剪切速率下降低纺丝温度;由该体系纺制的纤维具有纤维素II晶型的结构;随着拉伸比的提高,纤维的取向程度及结晶度增大,从而使纤维力学性能提高,所得纤维的表面光滑、结构致密,其染色性能及抗原纤化性能与Lyocell纤维基本相近。从而证明了用离子液体[BMIM]Cl所纺制的纤维素纤维性能良好,可望成为继Lyocell纤维之后的又一新型绿色纤维素纤维。  相似文献   

20.
纤维改性对小麦秸秆纤维/PB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aOH对小麦秸秆纤维进行处理,同时采用了不同的蒸煮助剂和改性剂,以改变纤维自身物理性能及其表面化学性质。将改性纤维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制备了秸秆纤维/PBS复合材料,并通过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前后的纤维进行了分析和观测,研究分析了助剂和改性剂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纤维经NaOH/4%Na2SO3处理,以及碱处理纤维经钛酸酯偶联剂NDZ201、环氧树脂E44改性,所得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较为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