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法 应用经验公式法、水驱特征曲线法、递减曲线法及数值模拟法对裂缝性潜山油藏进行可采储量计算研究。目的 确定油藏的最终采收率 ,评价开发效果 ,并为同类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根据油藏实际动态数据之间的统计规律 ,东胜堡潜山油藏可采储量为 5 0 0× 10 4 t左右 ,采收率为 37 2 %。结论 计算可采储量的方法较多 ,应充分考虑油藏各种地质、开发动态实际因素 ,选择适合于该油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程度差,有效储层识别难,在油田开发过程出现大量低产低效井,经济有效开发效果差。为进一步挖掘油层潜力,提高油井产量,提出利用自然电位评价海拉尔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的有效性。依据岩心分析、地质特征研究、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及生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基质渗透率极低的情况下,自然电位异常主要是有效裂缝导致,根据实际生产资料与自然电位异常幅度的关系,制定有效储层识别标准,并在现场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该方法适用性强,对油田综合调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苏德尔特油田布达特群潜山变质岩裂缝油藏岩性复杂、储层介质类型复杂、有效储层识别难和储量参数确定难的特点,开展了裂缝储层特征的综合研究。在总结该区岩心裂缝特征和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针对变质岩裂缝储层测井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实际应用测井解释符合率在86%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布达特群变质岩潜山裂缝油藏测井综合评价技术难题,为该区储量评价和开发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5.
6.
7.
郑汉璇 《油气田开发工程译丛》1990,(1):9-15
本文研究裂缝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如压差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酸处理对裂缝性储集层强化开采的影响,各种完井方法及开发层系的采油效果,开发过程对岩石变形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X油藏是变质岩裂缝性潜山油藏,岩性复杂,含油幅度高,受裂缝发育影响,储层非均质性强,可借鉴的经验少,为保持高产稳产,采用合理的人工能量补充方式,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该文用网状缝制造技术对天然岩心造缝后在模拟地层温度108.5℃、地层压力34.47 MPa下,开展了纵向顶部气驱、底部水驱和水平衰竭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纵向顶部气驱油效率最高,驱油效率为73.88%;水平衰竭驱替次之,为56.01%;纵向底部水驱油效率最低,为54.65%,说明该油藏比较适合顶部伴生气驱或干气驱。 相似文献
9.
采用双孔双渗模型,应用时变技术将开发动态与储层裂缝物性参数的变化结合起来,模拟裂缝性潜山油藏裂缝物性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并预测了潜山油藏在裂缝影响条件下的油水运移趋势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预测不同井网形式及注水方式的开发效果来指导油田加密调整。根据苏德尔特油田的地质特征提出了井网和注水方式调整办法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方法:采用油藏地质研究,数值模拟研究和现场试验分析等技术,对胜利油区草古1潜山裂缝性稠油油藏利用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目的:在分析水平井开发潜山油藏可行性的基础上,利用水平井开发潜山稠油油藏,提高开发效果,结果:利用水平井开发草古1潜山裂缝性稠油油藏的生产实践证明,水平井日产油一般为20-30t,而相邻直井一般为7-10t,水平井产油量是其邻近直井相同生产时间产油量的2-3倍,结论:水平井开发潜山裂缝性稠油油藏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沈229潜山油藏裂缝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裂缝表征参数描述基本上,介绍了裂缝空间分布网络模型的建立的过程。在辽河油田沈229潜山实际的岩心、测井及岩性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空间分布模型,认为裂缝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越靠近断层裂缝越发育,同时裂缝的密度受岩性的控制,在白云岩分布区裂缝越发育,最后对裂缝的有效性进行了预测。该方法和传统的构造裂缝的曲率分析相比,不仅考虑了构造演化的特征,同时也考虑了目前的应力状态,广泛地应用了测井、岩心等多方面的信息,提高了裂缝分布模型的精度,实践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JZ25-1S太古界变质岩潜山油藏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测井、录井、生产测试、地震等资料对储集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分析了区域构造特征、潜山岩石类型及岩性分布特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的产状及发育规律.研究发现,该区的变质岩储层岩性包括斜长片麻岩和二长片麻岩;储集空间类型包括裂缝、溶蚀孔和微孔隙,其中以裂缝为主;裂缝...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潜山裂缝性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摘要:布达特潜山油藏属于基岩浅变质裂缝性油藏,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储集空间类型,含油饱和度由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和裂缝孔隙含油饱和度两部分组成。通过油气成藏过程的毛细管压力平衡理论,建立油藏高度与基质孔隙度函数关系,求取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并利用裂缝含油饱和度测定的经验参数,计算出潜山油藏双重孔隙介质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通过对工区不同断块生产井试油、试采及初期产液性质与相应射孔层段的测井响应特征统计与对比分析,依据测井曲线计算储层基质孔隙度、裂缝孔隙度以及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并分别与电阻率曲线参数进行交会,建立不同断块油水层解释图版,并划定油层、水层、油水同层的解释标准;将工区各井油水层解释结果应用于油藏生产动态和油水界面系统分析,将布达特潜山油藏划分为四个油水系统,每个油水系统内部均表现出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与油藏地质特点及储集层类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效果好,对潜山油藏开发和方案调整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渤海变质岩潜山油藏储集层综合评价与裂缝表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渤海JZ25-1S油田变质岩潜山油藏进行了储集层评价和裂缝表征研究。将JZ25-1S潜山储集层纵向上划分为风化壳、半风化壳和基岩3段以及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微裂缝-致密型3种储集层,并利用原油包裹体检测技术、区域地应力方向及声波全波列测井资料评价了裂缝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半风化壳储集层最为发育,孔隙-裂缝型储集层为主要产层,裂缝的主要走向与潜山主断层走向大致平行,以与现今最大地应力方向基本保持一致的晚期开启的倾斜裂缝最为有效。最后综合成像测井精细解释与生产实际应用,确定出定性-半定量的储集层划分标准,将潜山储集层划分为Ⅰ、Ⅱ、Ⅲ3个级别。图10表1参16 相似文献
15.
目前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解释储层裂缝和识别其中的流体性质,是世界攻关的难题。文中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采用分区块,分岩性,分测井系列的方法,对辽河油田齐家潜山裂缝性油藏进行了评价,应用多参数综合判别法实现了对裂缝段的识别和裂缝级次的划分,提高了解释精度,并针对不同区块和不同流体性质采用不同的流体判别参数重新划分了油气水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低渗透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的渗流机理和开发规律,建立了裂缝性油藏水驱和热水驱相似准则,并以渤海某低渗透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为原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并建立与目标油藏相似的1m×1m×0.5m的大尺度物理模型,进行不同井网形式以及不同开发方式下的水驱油实验。通过分析不同时间下的产油量、产水量和油水饱和度等实验数据可知:水平井立体注采井网可充分利用重力分异作用,有效延缓潜山类油藏含水率上升速度;交错注水增大了注采井距,可增大注入水的波及面积;热水驱的注热效果随着注采井距的增大而逐渐变差;注入水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提高裂缝系统的驱油效率,但同时也会降低渗吸作用的效果和基质贡献率。 相似文献
17.
潜山裂缝性油藏的裂缝分布随机性强,非均质性差别大,导致开发过程中油井水淹规律复杂,但目前还没有识别地下储层裂缝分布的有效方法。为此,以渤海JZS潜山油藏为例,利用其丰富的动态资料,分析了不同油井的见水特征,总结得出了该潜山裂缝性油藏"台阶形"见水特征及由局部裂缝见水逐渐发展为整体见水的含水率上升规律;基于该潜山裂缝性油藏的见水规律,选取剖面压力均等模型作为裂缝性油藏见水预测模型,通过拟合实际油井的见水特征反算了地下裂缝的分布情况,分析得出潜山裂缝性油藏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以及其裂缝具有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研究认为,将裂缝对数正态分布这一特征作为约束条件应用到潜山裂缝性油藏的地质建模中,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该类油藏含水率拟合结果的准确性,这对类似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和有效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