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避开了衰减严重的和非均质较强的近地表低降速带,井间地震可以得到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原始地震资料。本文研究了井中管波的形成机理和衰减方法,探讨了直达波层析成像和VSP—CDP成像方法。据此对胜利罗家地区进行的实际资料处理得到了初步的井间速度层析和反射波成像。该成像结果能够帮助了解井间速度、地层以及储层的横向变化和展布,有助于研究井间的微构造和小断层。  相似文献   

2.
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可以看成是有偏VSP反射波资料处理的一种延伸。由于一对井间地震资料相当于近千个有偏VSP,加上反射角增大和频率大幅度提高(约10倍),因此,井间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为此,对井问地震反射波资料处理中的一些技术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井间地震资料进行了分析,指出井间地震资料具有反射波场较弱、频率很高、管道波能量很强等特点;介绍了井间地震资料预处理方法,从空间属性建立、数据选排(抽道集)、道编辑、频谱分析、随机噪声压制和管波等相干噪声压制诸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井间地震资料的波场分离和成像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于井间地震资料的高频特性给噪声压制和同相叠加处理造成的困难,通过提高叠加次数予以解决,对于大反射角对同相叠加造成的影响,则采用限角叠加技术来解决。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所采用的处理技术和措施合理有效,获得的反射波剖面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3.
井间地震资料波动方程反演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Gauss-Newton-正则化方法实现了井间地震资料波动方程反演成像。该法在正演计算时,不是每一炮的正演计算都要解一次波动方程,而是按炮点将各道地震记录相加得到了一组新的地震记录,称为加后地震记录。  相似文献   

4.
井间地震资料中的横波信息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何惺华 《石油物探》2003,42(3):374-378
井间地震的资料证明,在“拟均匀介质”的地层中,即便用压电检波器也可以记录到“横波”资料。这种横波实际上是在液—固—液介质变化的情况下经过两次转换的P—S—P波。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这种P—S—P波可以被看作“横波”。通过分析研究,总结了这种横波的特点以及在井间地震记录上确定它的有效的判别准则。横波资料的获得,为井间地震的成果资料的解释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6.
在德克萨斯西部碳酸盐岩油田获得的高频井间地震数据证明了运用大井距技术的可能性。在这一试验中采用了压电弯曲机震源。在井距为1500英尺以上,深度范围为7700到9600英尺的情况下采集的两个井间剖面表明,数据的质量显然与场地有关。接收位置的随机噪音级似乎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试验期间所用的三口井中的噪音级和噪音特征是非常不同的。衰减和传输损失似乎也大大影响数据的质量,在有许多薄页岩层的层段记录不到有用的数据。在大阻抗差界面上出现传输损失,它限制了测量的孔径。资料的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横向不均匀性和速度各向异性使人们难以确定与反射成像相称的速度模型。在这种条件下估算速度模型并将此准确地应用于成像的稳妥方法是对现行的井间反射成像技术作必要的改进,这对大井距测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的地球物理资料,井间地震在解决油藏开发问题方面具有明显的精度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井间资料的作用,本文对其资料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认识,企望对今后探索井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井间地震资料属性分析与储层参数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虑到井间地震资料以深度域表示的特殊性,现今提取的地震属性主要包括幅度、波形和相关函数等特征量参数,以及井间地震资料的“三瞬”剖面等。在对井间地震属性的标准化和地震属性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常规的聚类分析方法实现地震属性的优化处理。选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和非参数回归分析方法,实现了由主要目标层段的优化地震属性向储层参数剖面的转换。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在考虑了井间地震资料的特殊性后,适用于地面地震资料的有关方法技术也可应用于井间地震剖面,其精度和效果都要比地面地震优越得多。  相似文献   

9.
10.
引 言 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美国现有储量减少以及发现和开发新的油气藏更加困难,成本更高,因此,油藏研究已成为再次关注的焦点。研究人员尤其对那些提供有关油藏详细资料的新技术感兴趣,这些详细资料包括内部构造关系和地层关系、可变量(如孔隙度)分布、孔隙流体类型与分布,以及孔隙流体的适时运移。  相似文献   

11.
最短路径树法井间地震层析成像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将T.J.Moser的最短路径树法网络理论引入井间地震数据的层析成像处理,以其作为正演的基础。此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将井间剖分成网格,在网格边界上布设节点,连接相邻非跨网格边界的节点构成网络。然后利用网络理论最短路径树法计算出源点至网络各节点的最小走时和路径,形成自源点的最小走时树。任一节点的最小走时和路径即为源点至该节点的初至走时和射线路径。反演采用共轭梯度法的变形LSQR法。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证实,此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叠后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方法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分辨率勘探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多个环节组成。甚至叠后高发辨率资料处理也是由多个环节组成。本文介绍的叠后高分辨率资料处理流程主要包括Lp模自适应预测统计反褶积,高频成分补偿,振幅补偿及有色成分校正。文中还就处理流程中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各种方法自身参数的合理选取作了试验和探讨,最后给出了处理实例。  相似文献   

13.
双井与地面数据集的透射与反射层析成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井间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高效,精确的全局寻优反演方法,常用于井间范围内的油气藏动态监测,寻找井间隐蔽的小构造小断块,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了克服井间有限观测角的限制,学试在层析反演过程中引入反射波信息,并利用VSP观测系统与井间观测系统的相似性,设计了一套地面激发,双井与地面变炮间距接收的地震观测系统,弥补了常规SVP观测信息量不足的缺点,同时较大程度地增加了观测角。最后对这一观测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4.
叠前地震资料的去噪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多种去噪方法适用于叠后资料的处理,相对来说,叠前资料的去噪工作研究得不够。文中结合李庆忠先生提出的一维迭代去噪方法,重点讨论叠前资料的去噪问题。通过处理实例分析,叠前去噪要比叠后去噪的效果有明显的改进。因此,在重视叠后资料去噪处理的同时,应加强对叠前资料去噪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红霞  赵改善 《石油物探》2001,40(4):125-140
简要回顾了地震数据处理的发展历程,分析了21世纪石油工业对地震数据处理的要求,并根据当前地震勘探技术和信息技术和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新一代地震处理系统的架构、应具有的功能和技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另外,还在分析国内外地震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就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业如何抓住机遇,发展国产地震处理软件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是地震勘探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由于高频噪声的影响,传统方法都只能有限的提高分辨率。为此,在总结高分辨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井震联合叠加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利用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有效信号相似、噪声不相似,有效信号有规律、噪声无规律,地震记录和合成记录邻频相似的"三性"特征,采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测井合成记录与地震记录关系;利用多层网络结构自适应地质地球物理的变化,提出了相应外推算法,采用该方法建立模型、开展理论模拟,并从频率成分和振幅能量恢复、相位校正、去规则和随机噪声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新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提取到高频有效信息,同时去除噪声,不破坏中低频有效信息;②新方法突破了传统方法先去噪后拓频的思路,建立了拓频同时去噪的思路,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分辨率,大幅度突破了传统方法的限制;③新方法已经在各种储层描述中得到了应用,高分辨率处理成果在精度和准确性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沁水盆地地表条件复杂,盆地内山地、黄土塬交替发育,高程变化较大,部分地震剖面品质较差,影响煤层气储层的准确分辨与描述。通过对沁水盆地煤层气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探索出适用于该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包括煤层分布区高精度静校正技术、基于井约束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以及分方位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为深化研究该区煤层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进行煤储层的裂缝预测和含气性检测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有倾角地层的井间反射波进行叠加成像,同时减少对寝模型的依赖,提出了一种新方法(DLCDP)。它首先针对倾斜界面进行抽道集,形成井间的超道集,然后利用平均振幅能量准则进行深度、倾角和速度三重扫描,获得井间反射波叠加成像。本文用射线追踪法和声波方程有限差分法制作了合成的井间地震记录,通过模型试算,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速度分析是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速度分析的质量直接影响动静校正,继而影响叠加成像以及偏移归位。针对如何优化速度分析,提出了基于道集资料噪音衰减、道集内相位时差校正、道集优化处理以及速度拾取应用约束等过程的优化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