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云龙凹陷构造热演化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龙凹陷是楚雄盆地首选的有利勘探区,进行该凹陷的热史研究对进一步了解整个凹陷的勘探潜力非常必要。磷灰石裂变径迹可以作为反演热史的指标。根据云参1井岩心和露头样品中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云龙凹陷热史,结果表明:早寒武世至晚志留世热流值持续上升,之后热流值下降并持续到晚白垩世,随后热流值又上升至今,总体呈热冷一热演化特征。云龙凹陷的这种热演化特征与其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对凹陷的沉降史分析表明,云龙凹陷经历了两次大的快速沉降过程,这两次快速沉降引起了云龙凹陷寒武纪至晚志留世和晚白垩世至今的两次热流值升高。图6表1参8  相似文献   

2.
本利用甾烷异构化指数随时间、温度变化规律、采用热指标反演拟合法建立了非线性,反演波动热流模型,分构造运动期模拟古热流。实现了甾烷异构化指数恢复油气盆地热演化的定量化。运用上述方法,对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进行了热史模拟,得到了盆地源岩热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盆地热历史及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大地热流测量、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对渤海海域盆地进行了盆地热史恢复 ,结果表明 ,盆地现今热流值为 5 0~ 75 m W/ m2、背景热流值为 6 3.6 m W/ m2 ,而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 (5 0~ 2 5 Ma)古热流值达 6 5~ 90 m W/ 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 ,盆地经历了早期 (5 0~ 2 5 Ma)裂谷阶段和后期 (2 5 Ma至今 )热沉降阶段 ,其中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 ,热沉降阶段叠加了 12 Ma以来由地幔拆沉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海域盆地较低的现今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值 ,以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海域盆地为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和烃源层生烃状态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渤海海域盆地存在形成大气田的地热条件。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盆地热历史及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利用大地热流测量,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对浸海海域盆地进行了盆地热中恢复,结果表明,盆地现今热流值为50-75mW/m^2,背景热流值为63.6mW/m^2,而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50-25Ma)古热流值达65-90mW/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50-25Ma)裂谷阶段和后期(25Ma至今)热沉降阶段,其中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理解谷亚旋回,热沉降阶段叠加了12Ma以来由地幔拆沉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海域盆地较低的现今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值,以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海域盆地为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和烃源层生烃状态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盆地存在形成大气田的地热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根据海拉尔盆地沉积岩层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以及深部岩层的地震波速,计算了盆地不同深度岩层的放射性生热率,然后采用“剥层法”从地表开始,自上而下地扣除盆地在不同演化阶段各岩层提供的热量,从而得到盆地在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幔热流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盆地深部热流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江汉盆地南部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含油气盆地热史及构造-热演化模拟系统,对江汉盆地南部不同时期剥蚀量和底部热流值进行了反演,恢复了二叠系烃源层埋藏史、温度史、成熟度史和油气生成史;探讨了二叠系烃源岩的油气热演化规律,阐明了不同地区油气热演化历程的差异性;指出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是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的重要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热演化成因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地热分布、盆地热演化、热结构和深部岩石圈热状况都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大量资料总结了裂谷盆地、坳陷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温演化成因模式。裂谷盆地的地热随地质历史的演化逐渐降低 ,在裂谷拉张阶段具有很高的热流值 ,但现今的热流值则取决于裂谷发生的时间 :中新生代裂谷仍保留较高的热流值且具有典型的“热幔冷壳”结构 ,而古裂谷现今的热流值较低。坳陷盆地的热流演化总体上看较为平缓 ,具有相对稳定的热流值 ,其地表热流的演化取决于盆地具体的地质背景 ,可能随地质历史的变化逐渐降低或增大。前陆盆地具有低的地温状况 ,这种地区由深部传导来的热流较小 ,地表热流值一般小于40mW /m2 ,地热梯度小于 2℃ / 1 0 0m。  相似文献   

8.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构造—热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楠生  冯石 《石油学报》1998,19(2):32-35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长度分布作为地质温度计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的构造热历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凹陷内由南到北4口井的单井热演化历史并模拟了东营组顶部的剥蚀量.研究表明,热流演化随地质历史的发展是逐渐减小的,但在凹陷的不同部位减小的程度不同;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热流值很高,表明当时的地壳构造运动活动强烈;从东营组地层的剥蚀情况看则凹陷南北差异明显,凹陷南端构造抬升引起的地层剥蚀量比北端大得多.  相似文献   

9.
关键构造期是大型叠合盆地中表征构造作用与油气成藏之间成因联系和因果关系(成藏响应)的关键时间点,是分析油气成藏演化和油气聚集规律的重要"窗口".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史,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等热年代学指标的约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及变形序列,厘定了该区J3-K1、K2-E1两个关键构造期...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确定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约30×106a以前有一次地热降温事件。地层年龄对比表明,白垩纪末(65×106a)至中、晚渐新世(34×106a)甚至到第三纪末,该坳陷为沉积间断。磷灰石封闭径迹长度分布定量模拟证明,古热流大于今热流,1600m以下地层曾经历115℃左右的高温。古热流反演模拟表明,自盆地形成至83×106a以前古热流为快速衰减,83×106a至现今为缓慢衰减。本区有机质生烃在白垩纪末达到最高峰,以后的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使生烃作用停止。依安期以来的再埋藏(约200m)不能引起二次生烃。  相似文献   

11.
由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构造环境,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受周边3条巨型断裂带(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南祁连断裂带和昆仑断裂带)的控制和制约,构造演化过程和耦合关系非常复杂。通过利用裂变径迹测年法确定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中生代末期以来主要经历了2次大规模的构造事件,并结合前人对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活动模式的研究和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构造特征的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中生代末期以来发生过2期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分别在白垩纪中期和新近纪早期。这2期构造运动在阿尔金走滑断裂的表现为早期的深部韧性走滑运动和晚期的整体大规模走滑运动;在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表现为深层和表层2套不协调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2.
盆地三维古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地古地下水动力是油气成藏过程的重要动力,但尚未检索到盆地三维古水动力场演化动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的文献。从盆地演化地质模型出发,综合考虑盆地古地形、沉积压实水、地表渗入水、地层渗流性质和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等因素,建立了三维古水动力演化数值模拟模型,能够反映非均质各向异性条件下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应用该模型可以定量模拟各地质阶段盆地各地层的三维流势场、流速场、流向场,还可计算地层水交替次数,从而再现各构造运动时期的地下水活动史。用该方法对塔里木盆地现有的实际资料进行了实算模拟,获得了丰富的计算成果和大量成果图件,表明该方法具有使用和推广价值。图3彩图3参6(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3.
孙淑霞  吴征  秦天我 《石油物探》1996,35(3):38-43,37
热史模拟是盆地模拟的模拟,正反演数值模拟通过不同的路径来恢复盆地热史,而磷灰石-锆石径迹古地温作为一种较可靠的地质温度计提供了新的古地温信息,三者相互比较和验证,有助于正确认识盆地古地温,本文将正,反演数值模拟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热演化史的恢复中,并和磷灰石-锆石径迹古地温相互比较和验证,取得了三者近于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对苏皖下扬子区上白垩统浦口组(K2p)的三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结果显示:2个样品的AFT合并年龄为(88.8±4.4)Ma(径迹长度为(12.0±0.3)μm)和(82.1±6.8)Ma(径迹长度为(14.4±0.3)μm)与浦口组沉积年龄相近,说明它们沉降的幅度达到但没有超过AFT部分退火区间,1个样品的AFT合并年龄(117.3±5.9)Ma(径迹长度为(13.3±0.3)μm)大于浦口组沉积年龄,代表物源区抬升、剥露的冷却年龄。根据热历史模拟结果,识别出黄桥事件(110~90 Ma)、仪征事件(70~60 Ma)和三垛事件(35~22 Ma)三期重要的构造事件,并将下扬子区晚白垩世以来的盆地演化划分为四个阶段:110~70 Ma断坳复合型伸展盆地、70~35 Ma拉张断陷盆地、35~22 Ma挤压抬升阶段和22 Ma至今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5.
苏皖下扬子区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下扬子苏皖南露头区中、古生界的构造热演化特点及其控制环境,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AFT),对苏皖下扬子7个中、古生界碎屑岩进行热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古生界碎屑岩表现出105.7~50.9 Ma的AFT年龄特点,均远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平均径迹长度在13.19~13.70μm之间,呈单峰分布,分析结果反映了下扬子苏皖南露头区中、古生界经历燕山期岩浆事件热改造完全退火后晚白垩世以来差异抬升剥露的冷却历史。FT热史模拟结果反映了研究区三阶段的热演化特点:快速冷却抬升(1.7~15℃/Ma)、缓慢剥露冷却(0.27~0.81℃/Ma)和再次快速冷却抬升(2.8~5.6℃/Ma)。通过对样品热历史的分析:发生在113~100Ma的构造转折与黄桥事件相对应,代表了由挤压体制转变为拉张断陷盆地阶段;发生在75~68 Ma的构造转折与仪征事件相对应;发生在18~10 Ma的构造转折代表喜山晚期区域遭受整体抬升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16.
莺琼盆地高温超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及成烃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方法 针对莺琼盆地的成藏地质条件,对其温压环境及地化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目的 研究莺琼盆地的有机质热演化及成烃模式。结果 莺琼盆地的演化机制在盆地内大的热传导背景下主要受地温梯度和演化时间控制;在盆地内热流体活动强烈的地区,源岩的演化得到明显的加强,同时,盆地普遍超压的特点减缓了超压层内有机质的成熟速率,使本来在无超压抑制作用已进入疹变质阶段的源岩保持在有利的生气带内,从而拓宽了生烃窗的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5  
任战利 《石油学报》1996,17(1):17-24
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都较低(2.2~3.0℃/100m),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升高到3.3~4.5℃/100m,新生代以来逐渐降低到2.8℃/100m.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锑度低,气源岩热演化程度低.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和运移期.新生代以来地温逐渐降低,生气作用减弱或停止.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缺乏断裂,生气高峰期较晚,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由于孔隙发育又临近主要生气区,应是首选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印支地块的逃逸旋转与莺歌海盆地的发育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新的区域资料,对影响莺歌海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指出印支地块向东南方向的逃逸滑移过程中,次级地块的顺时针旋转极大地影响和控制了地块边缘盆地的发育。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主要受控于红河断裂的左旋走滑和印支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的顺时针旋转作用,在此背景条件下,莺歌海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左旋走滑-伸展裂陷阶段、中下地壳韧性伸展-热沉降阶段和加速沉降阶段。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动力学新模式的建立,对阐明南海西北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和盆地油气勘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合肥盆地构造演化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表明,合肥盆地北部K12砂岩的AFT年龄为(128.2±9.5)Ma,围限径迹长度为(11.9±0.4)μm。其模拟热史包括4个阶段:在距今175~150Ma,冷却速率为8.92℃/Ma;在距今150~85Ma为0.99℃/Ma;在距今85~24Ma为-0.49℃/Ma;在距今24Ma以来为1.96℃/Ma,它们依次对应于物源区快速抬升剥露、缓慢抬升剥露以及盆地先沉降后抬升4个阶段。盆地南缘黑石渡组(K1h)的AFT年龄为(86.3±4.3)Ma,平均围限径迹长度为(13.6±0.2)μm。模拟热史表明,在距今135~122Ma时冷却速率为-13.60℃/Ma;在距今122~98Ma时为1.92℃/Ma;在距今98~90Ma时为6.63℃/Ma;在距今90~26Ma时为0.88℃/Ma;在距今26Ma以来为0.69℃/Ma,它们依次与沉积埋藏加热、缓慢抬升剥露、快速抬升剥露以及两次缓慢剥露5个阶段相对应。合肥盆地的演化先后受到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带构造活动的控制:即盆地挤压阶段(早侏罗世至距今150Ma)受控于大别山晚造山期挤压环境,盆地伸展断陷阶段(距今150~138Ma)受控于大别山造山根拆沉作用,盆地滑覆冲断-走滑阶段(距今138~90Ma)受控于造山带热窿伸展与郯庐断裂走滑联合作用,盆地走滑拉张阶段(距今90~25Ma)受控于郯庐断裂带走滑拉张作用,盆地挤压抬升阶段(距今25Ma以来)受控于郯庐断裂带挤压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