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组件容器为组件提供部署和运行环境,是基于组件的分布式应用开发的核心。近年来,开发网构软件的需求驱动着组件技术持续改进,新型组件不断涌现,这对组件容器的开发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组件容器开发过程中大规模复用已有的软件资产变得非常重要。在许多情况下,产品线工程已被证实是有效的系统化复用的工程方法。首先探讨将产品线工程应用于组件容器开发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给出了一个组件容器的产品线——PLACE的设计,解释了其两个主要部分:产品线体系结构和产品派生流程;最后,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展示利用PLACE设计开发组件容器的完整过程,结果证实体系结构和源代码的复用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产品线体系结构是软件产品线成功开发的基础,层次组装是产品线体系结构设计的重要支撑技术。在产品线体系结构描述语言vADL的基础上,针对产品线体系结构层次组装的特点,首次引入变化性组装概念,并研究了两种变化性组装技术:变量映射和守护条件约束。在传统端口绑定基础上,引入组装件技术支持多个异型组件端口组装和多种类型的端口行为组装。给出基于π演算理论的行为组装推导算法,并充分考虑变化性对行为组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领域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对软件产品线的体系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在已有的面向特征的管理产品线需求依赖的方法中很少有研究从需求到产品线体系结构的映射.基于一种特征依赖的分类方法,提出了从领域需求到特征,以及从特征到产品线体系结构的映射规则.通过这些映射规则,一致的需求通过映射得到一致的产品线核心资产,从而减少产品线中核心资产的不一致性并增加产品线的复用程度.用金融领域的现货交易产品线作为实例说明这个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产品线工程是一种正在出现的软件工程范型,用于开发相同领域的类似产品.在介绍了产品线框架相关的概念之后,根据产品线生命周期的特点,提出了框架从低级框架渐变为高级框架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框架元模型;为了支持从这种渐变,在组件库的基础上建立了视图机制,即原始映射视图、频繁组件项集视图和组件关联视图.这种基于组件库的视图机制,可以指导用户在框架实例化中的组件选取决策,促进了框架的成熟,提高了组件库的复用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高度体系结构为中心的组件方法是现代软件开发的重要方法之一。开发高可靠、高稳定的动态软件系统是目前组件方法开发的重要领域。动态组件软件系统的核心是动态组件依赖关系,在基于分层业务组件方法上,提出了对动态组件依赖关系进行分析、整理、管理的一些思路、策略,为动态系统开发提供了新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组件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系统开发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当前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需求变化大和可重用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OM技术的旋转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软件开发方法。从领域分析的角度抽象出了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系统的组件化模型,并给出了组件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容器中间件的组件系统体系结构性能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勇  黄涛  魏峻  陈宁江 《软件学报》2006,17(6):1328-1337
对组件系统性能建模时,需要考虑中间件平台的影响.基于体系结构模式,分析了容器风格中间件对组件系统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在组件系统UML描述中集成中间件组件及交互关系的方法.从该集成UML模型导出的性能模型,能够有效地反映中间件的影响.这样,在对组件系统性能建模时,无须了解中间件内部细节.这种基于体系结构模式的方法可以方便扩展以处理不同风格的中间件,且易于实现自动化.以EJB容器中间件为例说明并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理论上,软件体系结构和基于组件的开发是理想的匹配;另一方面,软件体系结构是可重用软件组件的一种自然补充.只有通过实现体系结构模型,才能体现组件互操作性模型的所有优点.首先给出了大规模复杂分布式应用程序设计和进化方法选择中的关键因素;然后讨论软件组件技术与软件体系结构方法相互之间的要求,并探论了将软件体系结构与软件组件结合起来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组件技术在配电管理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晋义  陈俊杰  黄磊 《计算机工程》2003,29(19):171-173
在讨论DMS及其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分析DMS的现行开发体系,提出了用组件技术开发DMS应用系统的设计思想,并分析了基于多层组件体系结构开发DMs的可行性和系统设计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0.
软件产品线方法通过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引入不同重量级别的重用,可使软件产品开发如同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工业产品,一方面软件产品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的生产周期可以大大缩短,同时其质量也可以得以显著提高[1].基于软件产品线驱动的现代组件技术,把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划分为塑造空间和创建空间,以行业组件框架为核心支撑,开发出一系列软件产品.  相似文献   

11.
领域设计模型与应用系统设计模型是软件产品线开发与定制阶段的重要产物。在产品线的生命周期中,为 了保证这两个模型之间的一致性,需要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手段实现模型之间的同步。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 基于GRoundTram的软件产品线设计模型的同步方法,称为SPLSync-GRoundTram。该方法将领域设计模型与应用 系统设计模型之间的同步问题转换为基于图的模型双向变换问题,并使用GRound"hram实现自动化的同步操作。 出了该模型同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并通过一个“网上书城”的设计模型实例展示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面向特征的软件产品线开发方法中,需求级的可变性分析、可变点表示以及面向应用的定制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支持。但是,从需求级的定制和裁剪( 特征模型) 到实现级( 体系结构和构件) 的映射仍然存在许多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适应性构件模型的软件产品线开发方法。这种适应性构件模型引入基于特征的领域模型作为构件端口( 包括内部端口和外部端口) 的语义基础。另一方面, 适应性构件模型所具有的微体系结构使得面向特定应用的构件行为定制成为可能。为了实现构件级面向特征的定制, 构件内部负责内部和外部协作的控制中心与构件的计算逻辑被分离开来执行经定制后的构件行为协议和端口语义。构件协作和计算功能的分离使针对构件行为的面向应用的定制更加便利。这样,产品线应用开发中需求级的特征定制就可以映射为体系结构和构件级的结构和行为调整。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软件的工业化生产,我们对日渐成熟的软件产品线体系结构、构件技术和产品线开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借鉴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和自动化生产方式,提出了基于产品线体系结构的软件工程过程模型--N-生命周期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产品线开发过程模型的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模型和构架,并对此环境模型和构架的实实现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技术和配置研究。文中的研究思想和成果对于基于产品线的集成化软件工程环境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容器作为CCM体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CORBA服务器编程框架,为构件提供运行环境。容器集成了CORBA服务和生命周期管理,从而简化了CORBA服务器端编程。文中遵循CORBA构件模型CCM,简要介绍了容器实现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伺服程序管理器的实现模型。针对该实现模型,对容器实现中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实现了一个会话容器原型,该容器实现采用了对象和构件实例的延迟创建、伺服程序缓冲池等技术,提高了内存的利用效率和容器的运行效率,这对容器的设计和实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构件和框架、面向方面的软件产品线设计方法CFB-AOD(ComponentandFrameworkBased,AspectOrientedDesign)。CFB-AOD关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致力于在软件产品线的开发过程中融入构件技术、框架技术和面向方面技术,对软件开发特别是软件产品线开发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并以北航软件所白盒测试工具产品线QESat为例,介绍了CFB-AOD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6.
可变性建模是软件产品线领域研究热点,现阶段的研究局限在需求阶段,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从领域工程到应用工程缺乏详细的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改进特征模型构建方法和流程,使其支持软件全生命周期,加强各模型的映射关系,增强流程可操作性,保障模型间的一致性。最后,得到需求阶段和设计阶段的可变性模型,并成功应用到教学服务管理系统二次开发中。通过构件开发和效率比较,验证本文改进方法作为软件复用分支理论是实际可行的,并且能够提高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17.
传统构件技术的包容都是静态的,这显然不利于使用,而设计一种动态包容技术将大大增加构件的灵活性。基于CAR构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动态包容技术,此技术充分利用了CAR的基于二进制的AOP编程模型,将包容器设计成方面构件类AObjectContainer,从而使聚合了AObjectContainer的普通构件类轻松地具有了包容能力。此方法具有使用简单,可动态控制被包容对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Domain analysis in software product line (SPL) development provides a basis for core asset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y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commonality/variability analysis. In feature-oriented SPL methods, products of the domain analysis are domain feature models and corresponding feature decision models to facilitate application-oriented customization. As in requirement analysis for a single system, the domain analysis in the SPL development should consider both functional and nonfunctional domain requirements. However, the 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NFRs) are often neglected in the existing domain analysis method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context-based method of the NFR analysis for the SPL development. In the method, NFRs are materialized by connecting nonfunctional goals with real-world context, thus NFR elicitation and variability analysis can be performed by context analysis for the whole domai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NFR templates and NFR graphs. After the variability analysis, our method integrates both functional and nonfunctional perspectives by incorporating the nonfunctional goals and operationalizations into an initial functional feature model. NFR-related constraints are also elicited and integrated. Finally, a decision model with both functional and nonfunctional perspectives is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application-oriented feature model customization. A computer-aided grading system (CAGS) product line is employed to demonstrate the method throughout the paper. 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s. 60703092 and 90818009,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under Grant No. 2007AA01Z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