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光材料加工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发明激光器以来,随着各种类型激光器的不断问世及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人们对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加工过程的模拟、激光材料加工的范围以及监测加工条件用各种装置的了解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2.
3.
4.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激光技术以它的独特的功能占据着诸多加工领域。本文试图通过对激光打孔、焊接、切割、光刻、微调和热处理等技术的简单介绍,阐明目前激光加工技术的现状,并通过国内外情况的对比找出我们的差距,旨在引起重视,从而促进我国激光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6.
7.
脉冲Nd:YAG激光在精密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逸民 《激光与红外》1997,27(6):333-336
介绍了脉冲Nd:YAG激光用于精密打孔、切割的性能要求,以及用于精密焊接的四光束及三光束光纤耦合激光焊接机,并举了一些加工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
《光机电信息》2003,(7):48-48
  相似文献   

9.
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威廉 《激光与红外》2006,36(Z1):755-758
文章介绍了全球和国内激光加工设备市场的概况以及制造业对激光加工设备的基本要求。从新工业激光器的研究和激光加工的应用两方面阐述了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最后指出激光加工技术显现出传统加工工艺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向制造业提供成套的激光加工技术,为中国成为制造强国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全球和国内激光加工设备市场的概况以及制造业对激光加工设备的基本 要求。从新工业激光器的研究和激光加工的应用两方面阐述了激光加工技术的发展。最后指出激光加工技术显现出传统加工工艺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向制造业提供成套的激光加工技术,为中国成为制造强国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激光加工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英 《光机电信息》2006,23(10):29-33
早在十几年前,欧洲汽车工业就开始将高功率激光器用于车身的焊接和切割,为推动激光加工设备的稳步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激光技术现已成为现代汽车生产中的主要加工方法之一.在最新型汽车制造过程中,激光焊接与电阻点焊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就连铝合金和高张力钢那样的材料也需要激光加工.虽然激光加工具有原始投入成本较高的劣势,但远距离焊接方法的问世可降低其成本.本文主要叙述高功率激光器在汽车制造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张魁武 《激光与红外》1996,26(3):208-209
国外激光加工应用实例张魁武(北京机械工业部科技开发中心,北京100823)TheExamplesofLaserProcessingApplicationatAbroad¥//为推动我国激光加工的产业化,今介绍部分国外激光加工应用实例,以资借鉴。1激光...  相似文献   

13.
14.
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及其在激光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固体激光器,它具有光束质量好、体积紧凑、效率高等优点。在简要介绍高功率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原理特点以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它在激光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激光加工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评棕已经成熟的在电子工业中应用的激光加工,并且介绍近来国外研究较多的激光微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6.
17.
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在激光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激光加工的优点和对激光器输出参数的要求,对固体激光器中发展最活跃的半导体泵浦全固体激光器进行了分析。在对当前的几种主要结构比较后,指出盘形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将在未来的激光加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激光加工微型通道的光纤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光纤生物传感器。利用的Nd:YAG激光(波长1064nm)在PMMA基片上加工制作合成的微米级的微型通道作为光纤生物传感器的样品检测微流路;利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在多模光纤上制作具有圆锥表面结构的分子识别探针和荧光接收探针。将分子识别探针、荧光接收探针和样品检测微流路组装成光纤生物传感器。在理论上,分析了荧光接收探针的圆锥形接收面的锥度角与接收到的荧光光线最小入射角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实验上,分析了分子识别探针附近的荧光强度与荧光接收探针接收到的荧光强度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理论上和实验上是可行的;荧光接收探针的锥度角和分子识别探针与荧光接收探针的中心能否对准是影响接收到荧光多少的主要因素;同时,在检测溶液的浓度降低时,单个荧光分子的发光变得显著。  相似文献   

19.
20.
《光机电信息》2004,(7):43-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